一 一 辛弃疾词两首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 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 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 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 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 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 人。
刘郎才气
《三国志》里讲,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 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 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 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 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 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 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 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 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 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 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 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 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 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 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 中原的奋斗。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词人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 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 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 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辛弃疾词《破阵子》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

⾟弃疾词全集⾟弃疾词全集 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种豪放阔⼤的`风格。

这种风格到⾟弃疾出现在词坛上的时候,⾟弃疾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势的作品,⽽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的才华,进⾏极富特⾊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物。

下⾯和⼩编⼀起赏析⼀下⾟弃疾词全集! ⾟弃疾词全集 ⾟弃疾词全集采桑⼦书博⼭道中壁 采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偕叔⾼、⼦似宿⼭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细于尘。

⾃笑好⼭如好⾊,只今怀树更怀⼈。

闲愁闲恨⼀番新。

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数⼭! 青⼭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亭为叶丞相赋 青⼭欲共⾼⼈语,联翩万马来⽆数。

烟⾬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头上发,总向愁中⽩。

拍⼿笑沙鸥,⼀⾝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王⽒庵 绕床饥⿏,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破纸窗间⾃语。

平⽣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江⼭。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

最喜⼩⼉⽆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检校⼭园书所见 连云松⽵,万事从今⾜。

拄杖东家分社⾁,⽩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园,⼉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惊去,⽼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阳道中为张处⽗推官赋 阮郎归 ⼭前灯⽕欲黄昏,⼭头来去云。

鹧鸪声⾥数家村,潇湘逢故⼈。

挥⽻扇,整纶⼱,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 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轮秋影转⾦波,飞镜⼜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直下⼭河。

斫去桂婆娑,⼈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6辛弃疾词两首(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6辛弃疾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他为了消愁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一】 理解《水龙吟》的内容与情感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极力渲染“秋”字,有什么 含义? 参考答案::指出登临的时间,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感 伤的基调。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 缘何而发? 参考答案::采用移情于物(拟人、比喻)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 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中原收复无日,朝廷偏安苟和,志 士不得其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 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 朝。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 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始终未能实现 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以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中“落日”“断鸿”“游子”几 个意象具有怎样的含义?这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落日”: “断鸿”: “游子”:
特点:
参考答案::“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 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特点: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表 现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一一 辛弃疾词二首

一一 辛弃疾词二首

一一辛弃疾词二首一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少年时期根本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1 愁(对比)老年(老年时期愁太多了,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通过词人回顾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通过对比所反映出的无法道明的深深愁绪。

2 提问: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答:以“少年”“不识”“愁”与“而今”“识尽”“愁”对比,突出了词人愁苦之情。

因为愁多愁深而无法说清;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因为在当时抒发这样的忧愁是种大忌,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无法道明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 诗中有画:①用三个连续、无声的动作,展现了一个壮士的内心世界。

“夜深、万籁俱寂之时,一位战士独自喝人静醉了酒,挑亮烛灯,看看自己的宝剑。

”②连片的军营,响亮的号角,多壮观啊!“好梦初醒,天已破晓,连片的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③看到了雄壮的画面,又听到了振奋悲凉的音乐。

“战士们欢欣鼓舞,在军旗下分吃着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正是带兵打仗的大好时机,预示战无不胜的前景。

“排成整齐的队伍,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等待出征。

”⑤将军率领铁骑,在强弓劲矢的霹雳声中,凯歌高奏。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2 重点句:“可怜”什么意思?“可怜”谁?又有谁“可怜”他?为什么?答:“可惜。

”可惜自己年岁已大,统一祖国的理想无法实现,感到十分悲哀。

这首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可是上文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可怜?答:上文是作者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并没有实现。

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

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

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近800年前,南宋名臣辛弃疾著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词作。

在这些词中,融合了他独具匠心的文学才华和品学兼优的典雅气质。

下面是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1.《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个寂静的阳台上,美丽的月色和忧伤的思绪交织在一起的场景。

以“半窗风雨,半窗棋声”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留恋,也体现了他深刻的感情抒发能力。

2.《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强调了人生短暂,人们应该从容淡定地调整自己的态度,温情感人。

那句“相思树底说相思,而今已是相思。

”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思维和清韵为人。

3.《摸鱼儿·过七里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他的用词流畅自然,慷慨激昂,具备哲学思想和审美意义。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幅生动的行旅画卷,将军人士的形象化,绘出了一幅大作,栩栩如生。

他的词展示了文学力量,同时也具备了批评精神。

5.《满江红·登高》——展现了堂皇的激情和超越凡俗的勇气,同时也展示了行动派的人物形象和追求卓越的境界。

6.《汉水七章·其四》——承载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一首催人奋发的抗争之歌。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展现了词人笔下的江南丽景,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水的深情缅怀。

同时也表现出他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8.《水调歌头·游波司马南庄》——被誉为中国词坛之——的极品之一。

词人通过描绘自然山居和恬静悠闲的心境,发掘人生之美,展现了一种高超的文学艺术。

9.《菩萨蛮·秋思》——以秋的色彩为线索,抒发了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有着细腻、古雅、含蓄的气质,赋予了写作者深刻的文化价值。

1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笔简练明快,语言质朴自然,篇章高亢慷慨。

这首词,不仅有着情感的质朴和豪迈,更有着深刻勇气与理念性,是古词界的一件瑰宝。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二首

有家难回的乡思, 以及对金人、对南 宋朝廷的激愤 不屑、不愿
赞赏,志在为国 为民 忧惧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北 伐无期
用 典
正 例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上片:借景抒情,通
过写清秋、远山、孤 雁、夕阳等表达自己 飘零江南的愁恨,抑 郁和孤独之情。 下片:引典言志,表 达自己对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却北伐无期、 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 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 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 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 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 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 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 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 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 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字幼安,号稼轩。出生时,家乡山东已 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 《美芹十论》等奏疏中,对鼓吹妥协投 降的谬论给予有力驳斥,要求加强作战 准备,以恢复中原。但他所提出的抗金 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 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晚年一度被 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 辛弃疾 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1140-1207) 南宋词人 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 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词集《稼 轩长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中包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文解读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

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

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

(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

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

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岑,cén,小而高的山。

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

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

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辛弃疾词两首《望海潮》《永遇乐》

辛弃疾词两首《望海潮》《永遇乐》
时间一年年过去,光阴虚度,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 拾,自己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 淘洗,日渐衰老,更不必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
李白: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
(休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不要感叹时光的流逝,要专注国事,矢志恢复。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 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 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 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 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 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 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 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阕的前五小句中的写景?
楚天辽阔,清秋无际,山如玉簪螺髻,仿佛都在诉说着未能收复 中原愁怨和遗憾。
词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 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 山在“献愁供恨”?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 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 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 即后来的佛狸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辛弃疾词两首
跟踪训练
1.结合课文,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滋.味( zī ) 为赋.(fù)强.( qiáng )
B.层.楼(céng)赢.得( yíng )还.( huán )
C.塞.外(sài )麾.下(wēi )炙.( zhì)
D.挑.灯(tiǎo)的.卢( dí)弦.( xiá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今识.尽愁滋味()
(2)为赋
..新词强.说愁()()
(3)欲说还休
....()
(4)马作.的卢飞快()
(5)弓如霹雳
..弦惊()
(6)可怜
..白发生()
3.填空。

(1)辛弃疾,字,号,历城(山东济南)词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热情洋溢,,笔力雄厚,与并称“”。

有。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2)《破阵子》按照“”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沙场点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3)《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而是。

4.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战争场景的句子是。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的句子是。

(3)词中表现词人欲助君王实现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功名的词句是。

(4)连梦里都希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拓展阅读
(一)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1.“破阵子”是。

李煜是诗人。

其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

2.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请简要描绘“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画面。

(二)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元夕”是。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元夕夜大放和的瑰丽动人的画面。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从觉、觉、觉等角度描写了看灯的女子。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
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1.词中“”的动作描写,使旷放、豁达的使人形象跃然纸上。

2.“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一种境界?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一句中,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B.“障泥未解玉骢骄”一句,词人写了坐骑的神态,衬托出临近溪流的情景。

C.“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出了词人对这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

D.“杜宇一声春晓”,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生鸣叫,表现了美景虽在眼前,作者却内心悲伤。

4.这首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