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意思王昌龄
王勃《九日登高》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九日登高》全诗翻译赏析蜀中九日(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⑴望乡台:地名。
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
⑵那:奈何,为什么。
阅读答案: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答:很妙。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地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译文: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简: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
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边塞景色,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上是非常的有名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边塞诗,欢迎阅读! 一、《观江淮名胜图》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蜀中九日九日登高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赏析: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⑴望乡台:地名。
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
⑵那:奈何,为什么。
赏析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
这首诗在语言上使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过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
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陆时雍:王勃高华。
胡应麟: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扩展阅读:王勃的主要成就思想方面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
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
重阳节古诗

重阳节古诗重阳节古诗【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古诗1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
是农历九月九日。
九日登高王昌龄诗文解析

《九日登高》赏析
《九日登高》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描写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诗词。
以下是该诗的解析:
1. 诗的开头两句“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重阳节时人们登高远眺的美丽景色。
其中,“青山远近带皇州”,通过“青山”和“皇州”两个象征性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重阳节这天,人们纷纷涌向城墙北楼,远眺青山如黛,河如玉带,围绕皇城,景色宜人的场景。
2. 接下来的两句“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诗人由远及近,描写了秋雨过后,景色清明,菊花四处开放,金黄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娆的场景。
同时,又通过“霜飞”、“御梨”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皇宫御苑里,霜染红叶,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景象。
3. 在诗的最后两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中,诗人通过抒发自己对于秋景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常年漂泊在外的孤独和疾病缠身的痛苦。
同时,“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
总的来说,《九日登高》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
展示了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美丽景色和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关于古人想飞到天上的诗句

关于古人想飞到天上的诗句1、月下飞天境唐.李白《渡荆门送别》2、霜飞天苑御梨秋唐.王昌龄《九日登高》3、窅映飞天言唐.常建《张天师草堂》4、一雁背飞天正寒唐.杜牧《贺崔大夫崔正字》5、羽盖飞天汉.元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6、更堪寒暮雪飞天宋.吕渭老《水调歌头·抚床多感慨》7、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
——屈原《远游》8、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屈原《九歌·少司命》9、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屈原《九歌·东君》10、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天问》1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12、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辛弃疾《念奴娇》13、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
——韩湘《答从叔愈》14、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1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6、携花带月月中游,嫦娥见月花含羞。
——唐伯虎《花月吟》17、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凰声。
——鲍溶《弄玉词二首》18、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19、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恒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刘克庄《清平乐》20、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21、好招明月共清影,托与白云行太空。
——张元干《次韵赵元功赠李季言之什》。
登高的古诗词鉴赏3篇

登高的古诗词鉴赏登高的古诗词鉴赏3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高的古诗词鉴赏1《登高》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意: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登高意思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昌龄的代表作《》描写的是雨后初晴的深秋景色,表达了自己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九日登高意思,欢迎阅读! 九日登高
作者:王昌龄(唐)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诗文解释】
雨后初晴的深秋景色清晰明朗,由近及远的青山、京城万象尽收眼底。
接下来看到的是眼下平野里得到雨水滋润后的菊花妍若仙姿,美仑美涣。
在皇城梨熟的霜降时节,百芳藏迹,唯菊花傲然凌霜盛开,这正是菊花之可贵,被人们誉为长寿花。
老人们插着茱萸祝愿与长寿花一样,高兴地欢歌起舞。
妙趣横生的舞姿象睡妇刚醒一样憨态可掬。
茱萸菊花相映成趣,就象美女头上随意散乱的首饰彩显,赏心悦目。
怪不得陶潜醉心于菊,人生能有几次欣赏到这时的美艳和欢乐呢?
【诗文赏析】
《九日登高》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2卷
第15首。
诗人在这篇诗里记述了重阳时节依俗登高,爬上北楼鸟瞰远眺的情景。
这首诗象一副优美的民俗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登高时见到的远山近城、雨后菊姿和欢度重阳佳节而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
诗人叙事真实浪漫,比喻贴切形象,感慨乐观向上。
结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共鸣。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
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
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