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

合集下载

就小悦悦事件谈社会心态问题

就小悦悦事件谈社会心态问题

就小悦悦事件谈社会心态问题小悦悦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

因她的死引发的讨论和思考,仍在继续。

父母怎能那样大意?18路人怎能如此冷漠?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拾荒阿婆的救人之举?世道人心真的沦落了吗?这个社会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社会到底抱的是什么心态?这名两岁女童的死,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拷问着每个国人的灵魂。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考虑问题,将“小悦悦父母”“18路人”和“拾荒阿婆”都替换成“我们”,然后扪心自问:我,能否比他们做得更好?道德缺失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

作为小悦悦的父母,为什么没有尽好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在大街上不见了那么久,难道就没有反应过来想一下孩子去哪里了吗?毕竟孩子只有两岁啊。

如果我是孩子的父亲,我一定会好好看好我的孩子,不让他受到伤害,虽然意外可能无法避免,但做好自己应有的责任才是最应该的。

这不仅是道理问题,更是对至亲的爱的负责。

小悦悦的父母没有发现她,是他们的失误和大意。

可是那18个路人是大意吗?看过视频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多么“安然”的经过小悦悦,然后把她忽略掉。

是,很多人都怕惹祸上身,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心态问题,因为之前出现过太多的救人却被冤枉的事件。

可是拨打110和120的电话是几乎零风险,零付出的方法,这些人也竟然也不愿意伸出一点援手。

这种心态反应的是人们如何低的道德底线啊。

我自问,我不敢上去扶起小悦悦,我也会立马拨打求助电话。

竟然有人说拾荒阿婆有作秀的成份?真想问问这些人内心到底还有没有良心和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社会心态?一个平民百姓何必炒作?或许就是大家的一种掩饰吧,想利用对拾荒阿婆的抨击掩饰自己丑陋的道德。

其实我很佩服拾荒阿婆的,无亲无故都肯去帮人。

可能我都不一定做得到。

我们要为拾荒阿婆致敬。

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到现在的小悦悦案,似乎给人们传递出了这样一些信号,那就是…好人不好做‟、…好人不能做‟等一系列…反思‟。

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目前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不无关系,可能也在困扰着立法者,更困扰着执法者。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小悦悦走了,在那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带着很多的不忍,不肯乃至不解。

她留给人们的,也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感慨。

人们或许会无数次地想,那个事件本能够不发生。

假设开车的司机警惕一点驾驶,悦悦就可不能发生车祸;假设司机车祸后及时救治,悦悦就可不能被第二次碾压,以至生命弥留;假设那十八个路人及时伸出援手,哪怕是及时打一个报警或呼唤120,悦悦也有专门大的可能不至于离开人世。

可是,这一切假设都没有发生,于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就如此发生了。

人们有太多的不解。

什么缘故如此的悲剧会发生?人们试图还原事件发生前后那些相关的人们的心路历程。

那肇事司机是怎么想的?据报导,他迫于压力自首后,尽管说“对自己所做的很内疚,心情繁重”。

但他也强调自己那时只是以为压到了东西。

但即便压到了东西,按常理也是应该下来查看一下的。

那第二个司机是怎么想的?没有看到相关报导,不明白他是在强调什么理由。

还有那十八个路人,他们那时想了些什么?可能当事人有很多的理由。

大伙儿都在为生存奔走,赶路,挣钱,没有时刻和精力去顾及他人;大伙儿怕惹事,怕摊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伙儿以为这事我不管,也会有他人管,在等在靠------若是那个事件不是那么血腥,这些理由或许是能够成立的。

可是人命关天,有什么理由,也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理由。

社会各界都在评述那个事件。

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那个事件突出地表现了那时人们的一种集体的“冷漠”。

但冷漠后面的心理缘故呢?有一名专家的观点很有见地。

广东省社科院公众参与和社会进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梦琴以为,见危不救第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大伙儿只顾朝“钱”看,社会道德失范。

这是一种集体道德意识的缺失。

也有心理的扭曲。

那个地址有侥幸心理:司机有侥幸心理,怕但责任。

因此有夜幕、下雨做掩护,一走了之。

路人有侥幸心理,没有人看到我,我能够装作没看见。

路人有观望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小悦悦的事件不能用冷漠来形容,完全可以用冷血来形容,人性的泯灭已经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中国好人网总编、华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感叹,“这个事情真让我联想到《动物世界》里的场景,有动物被吃掉了,其他动物却若无其事,这还是人类的社会吗?”“见义不为的事情我看得很多,但是没有一件像这件那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他说,“一个人不救可以理解,但是有18个人都不救,而牵涉在旁起码30多人,幸亏有一个拾荒者,如果没有一个拾荒者,我们还能够说我们精神和建设一起抓吗?还能说我国是礼仪之邦吗?”“我觉得应该把这类冷落事件编成册子警醒国人。

小悦悦事件应该立个碑,叫道德拾荒碑,让所有人警这起事件,再一次挑战国民的道德底线,很明显及格的只有一个人!!这起事件,我觉得悦悦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他们是小悦悦的监护人,首先是他们监护不到位,才让这件悲剧发生在悦悦身上。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由小悦悦的遭遇回溯,有许多经典的事件或典型现象:南京彭宇案以及后来发生于天津的许云鹤案,以蛮不讲理的司法逻辑对道德的粗暴否定,给这个社会本已脆弱的温情纽带无情地切过最后一刀;以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系列丑闻为代表的、此起彼伏于中国各地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则宣告了遍及全国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秩序之间关系的普遍失信;以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谎话连篇、无视常识的弱智举动以及公然的腐败为代表的政府官员道德沦丧,则给了社会以颠覆性的纲常伦理示范。

其实,小悦悦事件何止是一次讽刺,更是一次活生生的社会控诉。

那么多的路人对小悦悦不约而同冷血,实际上已证明,这个社会至少在特定场景和特定时间里,许多人已经认可了甚至实践着冷冰冰的人际规则。

即便如此,我仍然无意谴责那些冷血的见死不救者,因为,在这个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社会,人们已经失去了自保的信心,谈何他保?当多数人们已经被诸如彭宇案式司法和猫论式的唯功利思想所影响,当多数人们已经深深陷入了利益的角逐而唯独忘了正义的存在,当这个社会以所谓无神论而彻底毁掉了传统几千年的宗教和伦理道德规范,我们不能也无法指望任何个体能够置身度外,去做一场为自己带来无穷风险却毫无诚信保障的利他行动。

见死不救虽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但若仅仅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违反道德者,而不去探寻社会普遍违反道德的根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复杂化。

小悦悦的遭遇和路人的冷漠,是这个社会已经陷入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严重的“礼崩乐坏”境地的典型表征。

另外腐败的盛行、官德的沦丧、诚信的失范、教育的功利、人际关系的冷漠,凡此种种,造就了小悦悦的悲剧,也造就了当前礼崩乐坏的局面。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以一种毫无顾忌、毫无廉耻的态度,在推进着极端私利主义的盛行。

可以说,这一系列反复的秩序重构现象,已经让这个传统文明社会显露了明显的“礼崩乐坏”局面。

当代中国社会,在伦理守则和纲常秩序方面,本受几千年传统秩序的深刻影响。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反思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件。

其中,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起事件使我们深刻反思了个体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伦理的缺失。

本文将就小悦悦事件展开讨论,探索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并改善社会道德风气。

小悦悦事件是指2011年中国山东省临沂市的一起交通事故。

当时,一辆货车在某大街行驶,不慎撞倒了两岁的女童小悦悦。

然而,在接下来的七分钟里,司机逃离现场,导致小悦悦被后续车辆连续碾压,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思考。

首先,小悦悦事件反思了个体的道德观念。

事故中的司机明显缺乏道德职责感和同情心,他选择逃离现场而不是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这种自私的行为让我们不禁怀疑道德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是否已经模糊了。

对于个体而言,培养和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教育每个人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行动践行道德原则。

其次,小悦悦事件反思了社会的道德伦理。

在事故发生后的七分钟内,车辆和行人经过都对小悦悦的身体毫不关心,甚至麻木不仁地将她再次碾压。

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冷漠和缺乏同理心的一面。

建设一个和谐有爱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道德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推动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个体的道德行为在法律的底线之内。

此外,小悦悦事件反思了应急救助体系的不完善。

在小悦悦被连续碾压的那七分钟,没有人及时伸出援手。

这暴露了我们在应急救助方面的薄弱之处。

我们应该完善紧急救援体系,提高人们对于危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事故发生后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悲剧。

最后,小悦悦事件也让我们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悦悦事件中,小悦悦的监护人明显疏忽了对她的照料。

这种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让小悦悦置身于危险的环境中。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观念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不能被忽视。

小悦悦事件读后感

小悦悦事件读后感

小悦悦事件读后感小悦悦事件是中国社会发生的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

这个事件让我深刻反思了当前社会道德与人性的丧失,并对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与了解这一事件,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与关爱的重要性。

小悦悦是一个无辜的2岁女孩,她在街头被一辆压过的货车撞倒后,遭遇车辆碾压。

令人唏嘘的是,事发后路人纷纷走过,却无一人停下帮助小悦悦。

此时,小悦悦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可惜没有人伸出援手。

最终,小悦悦因为长时间缺乏及时救助,导致严重缺氧,不治而亡。

震撼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于冷漠与缺乏道德关怀的广泛讨论。

人们对于那些被称为"路人"的普通市民的漠视感到愤慨。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在忙碌着追逐我们的自身目标与利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想,这些路人们可能也被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紧张所影响,导致了他们选择了"置之不理"的态度。

然而,这种态度实在让人心寒。

“人间冷暖自知”,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期望得到援助,难道我们就不能给予别人一点温暖和关怀吗?从这件事中,我也看到了当前社会道德与人性的丧失。

我们总是抱怨社会问题的种种,但事实上,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恶化,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悦悦事件揭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缺乏共同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只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关注他人的困境,尊重他人的生命,才能构建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道德教育。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关注他人,主动帮助他人。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大对道德倡导的宣传力度,让道德行为成为社会的美德,受到广泛赞扬和尊重。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我们要学会关怀他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多一点宽容和善良。

当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不要犹豫,伸出援手。

即使我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一份温暖与关爱。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3)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3)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引言小悦悦事件是发生在中国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悲剧。

这个事件发生在2011年10月,当时一名两岁的女孩被一辆货车碾压了两次,并且事故现场多人目睹,但没有人及时伸出援手。

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没有人救助悦悦?在此文档中,我将简要介绍小悦悦事件的背景,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小悦悦事件的背景小悦悦是一个两岁的女孩,当时她正在与家人购物。

突然,一辆货车撞上了她,并且碾压了她的身体。

货车司机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行驶,导致小悦悦被碾压了第二次。

事故发生后,邻近的行人和车辆都看到了这一情景,但没有人上前帮助小悦悦。

最终,一名执勤交警将小悦悦送往医院,但她的伤势过重,最终不幸去世。

事件的反思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在现场的人们没有伸出援手,为什么没有人及时报警、救助小悦悦。

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考验,更是对社会的道德和责任感的质疑。

首先,这个事件暴露了中国社会的冷漠现象。

在这个事件中,许多人见死不救,观看并置之不理。

这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深思。

许多人认为,尽管他们看到了事故发生,但他们害怕承担起来帮助别人的责任。

这种冷漠和缺乏互助精神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并不鲜见,但小悦悦事件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警觉。

其次,这个事件也引发了对中国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质疑。

许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的法律和社会制度更加健全,事故发生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及时报警和救助小悦悦。

例如,如果有更多的监控设施和警察巡逻,这个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

因此,这个事件也要求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改善社会治理,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

此外,媒体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也备受争议。

在事件发生后,这个事件被广泛报道,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和谴责。

然而,有些人认为媒体在报道中不够客观和负责任,夸大了事件的影响力,甚至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和焦虑。

因此,媒体也需要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报道方式,更加负责任和平衡地引导社会舆论。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不过说实话,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害的,怨不了别人。

前段时间“彭宇”一案就可说明,好人不好做啊!一个老太婆不小心摔了,好人的彭宇去扶她,送了她去医院,还帮她掂了药费,但是老太婆知道自己摔断脚了,要好几万药费,就讹人,把人家告上法庭,法院居然是这样判的“人不是你撞的,你完全没必要扶她”,结果呢,好人就这样被讹了好几万。

但是,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试问:如果是当时是你碰到了小悦悦,你会像那18位路人一样视而不见么?你会想…总会有人去救那个女孩么‟?在我们批评那18位冷漠的路人时,同时也要自我反省,如果是我,那我该怎么做?。

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

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弘扬这种好的传统,给未来的一代做好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货车撞倒,先后被两辆车的轮胎碾压4次重伤。

在随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无一人施以援手。

最终,一位拾荒者看到并施救。

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一时间,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以及各大平面媒体广泛报道传播,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再次被触碰被打击,悲观的认为这个社会道德的濒临瓦解。

然而,事件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去深入思考的是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心理作用。

只有从挖掘根源,才能更好的改变它。

它并非为“无德者”开脱,而是希望能从心理过程来分析救助行为的发生和不发生,让我们能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事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不一定非得归为因为害怕卷入是非,所以大家对同胞的遭遇麻木不仁,甚至为道德伦理的败坏。

其实,这样类似的案例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发生过,社会心理学家将其归为“旁观者效应”,也称为“多元无知”效应。

何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责任被分摊了。

相反的则是,如果在一个只有旁观者本人和受害者的现场,90%的情况旁观者都会报警或者进行救助。

而“多元无知效应”是指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形势不够明朗,不确定性占了上风的情况下,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结合此次的小悦悦事件来看,18名路人无一援手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均认为,当周围有其他人可能帮忙的时候,大家的责任感同时在在下降,他们认为或许会有其他能够站出来,然而,当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帮忙。

旁观者越多,挺身而出帮忙的人就越少,相反的情况,如果在场的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她)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这体现了“旁观者效应”。

第二个远在在于从众心理基础上这与“多元效应”有关,当我们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是,自然而然的会先去看周围其他人的反应,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经常忽略,其他人也可能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来做出他们是否采取行动的决定,每个人都一句别人的反应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结果依然还是会导致没有一个人行动。

与此同时,事态将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危急,很可能达到某个一触即发的临界点。

这时候,终于会有人不再受其他人的影响,站出来采取看来正义的行动。

即此时陈贤妹阿姨出现并对小悦悦进行了施救。

旁观者效应,从心理学上讲,存在“责任扩散”;但是,从道德学上看,是道德力量的匮乏。

故而,我们不能因为将其看为心理学上的问题就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沦为旁观者效应的俘虏。

从政府层面而言,应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以及加强立法,弥补我国法律体系对于这方面的空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我们能够且必须去做的是解救心灵,突破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在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应该忍住观望别人“旁观者效应”的冲动,果断采取行动,担起责任,人人争先创优;并且在需要他人进行协助的时候应具体指定旁观的某一人,因为这将有助于打消人们的推卸心理。

当我们作为受害者的情况下,需要别人帮忙,此时,我们应当主动的让周围的群众明晰自身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与其大声呼喊,不如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人或人数较少的几个人,同样的这样也有助于打消旁观者的推卸心理。

我们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对小悦悦事件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
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道德相比之前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足以且必须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

只有树立好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才是改善社会整体大环境的最根本的方法,将每个人对于诚信道德的那份坚守联合在一起,和谐的社会才会呈现在你我的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