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体制的变迁与信用关系的
中国古代信用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信用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信用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商业和商业信用开始出现,人们开始使用一些货币和信用手段进行交易。
然而,古代中国信用的发展演变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快速和系统化。
在秦汉时期,政府对信用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开始引入一些信用制度。
例如,汉朝时期的京师罚差法允许商人通过预缴一定款项来确保他们的交易能够顺利完成。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一些商会和贸易组织,以维护商人的权益并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
随着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活动和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温州的“周”、“吴”、“郑”等,
它们通过亲属关系和信任网络建立起商业信用,并发展出了一套信用保障机制,如包括网费、海字号等。
明清时期,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商人成为社会阶层的一部分,他们通过互借互助的社团组织来共同保障商业信用的实施。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渐建立了一些监督商业信用的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规定。
然而,古代中国的信用发展并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机构。
由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和干预,以及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信用的发展一直相对较慢和有限。
直到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业信用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机制。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历程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历程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历程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
当时,中国
证券市场较为落后,缺乏投资品种和交易机制。
1997年,我
国正式开展融资融券试点业务,为证券市场引入了杠杆交易的概念。
试点业务主要包括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两种交易方式。
随着试点业务的逐步推广,我国证券市场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推出了融资
融券业务。
此后,我国融资融券市场逐渐成熟,各大券商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和服务,支持投资者进行融资和融券交易。
2010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融资融券交易
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融资融券市场进行了全面规范和管理。
通知提出了融资融券交易的监管措施和制度安排,进一步促进了融资融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4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了《融资融券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全面的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制度。
办法明确了融资融券的业务范围、参与主体、风险控制要求等内容,提高了融资融券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2015年,我国融资融券市场迎来了重大改革。
证监会宣布放
开融资融券融券上市公司交易规模限制,开放融券交易的股票范围,推动融资融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融资融券市场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提高交易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同时,市场参与者也不断增
加,投资者参与意识逐渐提高。
目前,我国融资融券市场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和风险管理工具。
金融学第04讲-信用与信用体系

四、信用工具——商业票据
⊙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
关系的书面凭证。
商业本票:又叫期票,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 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 内,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 令书。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有效。 融通票据:是专门为套取资金而签发的票据。通常按 汇票产生的程序形成。
⊙ “高利”的原因:
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贷款者的垄断地位;
风险和成本的补偿:高风险、高运营成本。
11
三、信用的形式——高利贷
⊙ 资本主义和高利贷:
高利贷积累的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高利贷导致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产业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破坏高利贷存在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破除高利贷,降低资金成本。
信用产生的逻辑线索:
私有财产 剩余 短缺 借贷关系
信用的基本形式:
• 实物借贷 • 货币借贷
3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 信用与货币:
两者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但相互并不必然互为 前提。 古代相对独立的货币和信用
• 实物和金属货币制度可以不依赖于信用而存在,因为所 有交换都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的交换。 • 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并存,信用流通工具并不是货币的 主要形态。
21
我国消费性贷款总量
2007-2010,亿元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2007
2009
2011
2013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大体循着两条 发展路径展开: 一是体制内的银行专业化 ; 二是体制 外的金融机构混业化。18 90年, 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 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 中指出:银行要试办各种 “ 信托业务” 。此后 , 各家银行陆续 以全资或参股形式 开办了大量金融信托机构。18 年颁布 的《 97 企业债 券管理暂行条例》 规定 , 企业债券可以委托银行或其 他 金融机构代 理发 售 , 中 国人 民银行 批 准 , 经 各专 业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经办企业债券转让业务。 早期的金融体制改革中, 仅仅存在着对混业经营 模 式的模糊认识 , 其指导思想 是为 了改变大 而全 的封
20 0 9年 1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e d mi o m a b i a e eJu 1
Jn 2 0 a .,0 9
Vo . No 1 129 .
第 2 卷第 1 9 期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马蔡琛 邹宏魁 ,
(. 1 中国社会科学 院 财 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 北京 10 3 ;. 0 8 6 2 北京讯迪文化传媒有 限公 司 , 北京 10 0 ) 00 8 [ 摘 要] 金融业经 营管理模式在 中国大体可分为建 国以前的混业经 营尝试 、 改革 开放 前的 高度集权 化经 营、 改革初期 的
一
国各大银行凭着他们深厚的金融势力 , 直接间接地扶 植了一些规模较大保险公司出来 , 集成一条坚固的阵 线, 以与洋商公司相颉颃 , 社会为之一新”1 ¨。 ]
银 行业大规 模投 资保 险业 的原 因主要 有 以下 两 个 方面 : 一是 , 行对 保 险公 司所 产 生 的正 外 部效 应 银
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新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融资体制与信用结构的思考

用 , 以建设市场 和健 全制度的 方式 , 经济发展 , 同时 加快 实现 财 政补贴 的延伸。 长期 以来 , 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许多项 目都成
长期经济增长 以及其他政府 目标 的~种金融形式 。首先分析 为不 良贷款 , 引发 了大 量的道德风险 , 还 这说明保本微利是 以
X, M
2 07 / T 0  ̄- U ~G FM ~cE ,
农 村金 融
二 、 发 性 金 融 的 作 用 开
固
和参与市场运行 的多 重身份。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资体 制约 。 制的基本特征 ,在当前具有比较优势 ,经过 了市场 实践 的检
验。 组织增信也是经济 转轨过程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市场
先行 、 信用建设、 融资推动 的指导思 想 , 是当前形势下开发性 现 国家战略 目标出发 ,坚持用建设市场的方式 ,以融资为杠 金融应对体制瓶颈 、 制度瓶颈的必然对策 。
一
杆, 利用政府组 织优 势 , 引导资本投 向国家政策 鼓励的产业 。
、
开发性金 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信用担保体 系等。在 实践 中 , 国家开发银行运 用组 织增 信 , 主
总结十几年来开发性金 融在 中国的实践 ,我们也可以清
制度建设中可以转化成多种形式 ,如对企业或项 目融资建 立 楚地认识到开发性金融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 发挥开发性金融在经济建设 中的长期资金支持作用 随着经济增长 , 国人口众多 、 我 资源 少 、 展不 平衡 等问 发
是财政融资方式的产 物 , 后者是市场建设方式的产物。 开发性 不足。在完全市场 化的融资 体制 中 ,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运 金融讲求市场业 绩 , 而政策性金融只求保本微利。 以保本微利 行 , 但在我国 目前情况下 , 政府具 有管理 、 范、 规 提供制度框架
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一、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1.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变迁随着收入分配结构和投融资体制的变迁,我国经济呈现出从财政支持型经济经由社会借贷型经济向社会资本支持型经济转变的特点,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以前的财政融资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1984年以后进入的多元化融资阶段.第二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子阶段,一个是从1984年到1989年,即以银行融资为主的转轨时期;一个是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处于萌芽阶段的多元化融资的探索阶段。
2.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如上所述,我国企业融资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企业过于依赖政府财政融资,缺乏资本意识、也没有自主融资环境。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国家逐渐放宽金融政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股票等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是由于资本市场门槛高等特点,一般大型企业才能在证券市场融到资金,而大多数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途径较为单一,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企业债券的发行还远未完全放开,占企业数量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加上创业投资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的缺乏,使得我国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大多数企业依赖银行贷款,较少采用其他融资方式,这就给企业自身的经营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为银行贷款存在以下缺点:⑴功能约束性大一般来说,除非出自或贷款方对企业融资有用途限制,企业所融通的资金是应该灵活运用于所必要的方面或用途。
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及时归还,对贷款用途有明确规定,使企业难以根据变化情况灵活调用资金,而被动地受制于银行的贷款用途限制。
⑵.融资结构弹性小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资金应能够自由地流入流出企业,资金应能够灵活地在各类资金间流入流出,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灵活调整融资提供前提。
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回顾及展望

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回顾及展望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回顾及展望引言融资融券业务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本文旨在回顾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历程1. 诞生和初期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此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证券公司相继引入了融资融券业务,提供了融资和融券两种业务模式。
这一新的业务模式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2. 规范与创新并举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监管部门逐渐加强了对其监管,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障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各证券公司也在业务创新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推出了多种融资和融券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3. 改革与发展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开了融资融券业务限制,允许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其中。
这促使融资融券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
此外,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融资融券业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风险管理不足融资融券业务涉及到资金的借入和借出,存在一定的风险。
当前,我国监管部门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管理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在防范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方面,监管部门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以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2. 投资者保护待加强在融资融券业务中,普通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较大。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投机炒作等手段,误导投资者,使其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中。
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3. 市场机制有待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市场机制作为支撑。
然而,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体系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制度性障碍。
例如,交易成本高、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限制了融资融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

● 建 昌
村信用 社的职责 。吸取 以往 的经 刘
验教 训 ,恢复 了农 村信用社 名义 上 的合作 金融组织 地位 ,其后 虽
金,国家必须直接控 制金融
,
通过 压低利率 的手 段来降
金价格 ,经常直接用 财政手 鸵有限的资金 。在很 长的时
斫中国成立 以来 ,我 国经济 弪历 了由计 划经济 向市 场经 涛变 ,农村 经济市场化 程度
】 l深 。金 融 是 为 经 济服 务 的 , Ⅱ
为 社员 的生 产 生 活 提 供 信 贷 支
持, 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 。
15 9 8年 ,大跃 进 ” “ 开始 , 国 我
承包责任制 的实行 以及 农村工业
管 全 国金 融 业 的 中 央 银 行 。 逐 步
村信用 社两 家金 融机 构 , 两 陶之间毫无竞争 ,更像是 出
会计 的 关 系 。
恢 复 和设 立 了农 、 工 、 四大 中、 建 国有商业银行 。
17 9 9年 ,农 村 信 用 社 的 管 理
浙中 国 成 立 后 , 经 过 社 会 主 大改 造 ,我 国迅 速 建 立 起 了
维普资讯
C a a pi lM a t
一
。 …
rt资本市场 l1 k e l 8
的 日益提高 的资金需求 ,决 定大
一
( ) 二 体制 转轨 时期 的专 业银
、
1 9 9 3年 9 农村金 融 制度 的变 迁 力 发展农村信用 社 ,实行社 员 民 行 体 系 阶 段 f 7— 19 ) 主 管 理 , 本 金 由农 民人 股 , 要 资 主 改 革 开放 后 , 随着 家 庭 联 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 节信 用关 系的 转换 与社 会信 任结 构的 重塑
(二)普遍主义的经济绩效
1、普遍主义推动社会分工不断 发展; 2、普遍主义支持法律精神; 3、普遍主义有利于组织的重组。
若干相关的转化: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国家向 居民个人倾斜; 2、融资体制从财政型向银行借 贷型转化; 3、融资方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 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 4、融资的资金从负债性资金向 资本性资金转化; 5、经济发展的产权基础从国有 产权向非国有产权转化;
二、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性扭 曲 (一)融资体制内两种约束的不 对称与经济波动; 储户——国有银行——国有企业 (二)储蓄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与 投资主体单一化的矛盾; 多元化的储户——国有银行—— 国有企业
第二 节 融 资体 制的 国有 经济 导向 与金 融资 源配 置的 制度 性扭 曲
(三)投资格局与经济增长格局 相矛盾; (四)借贷资金市场与资本市场 的失衡 (五)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扭曲
第四 节 信 用关 系的 转换 与社 会信 任结 构的 重塑
一、信用与信任
1、信任是信用的基础 2、信任结构是一种文化的特质
二、两种信任结构
1、“特殊主义” (Particularism)——“凭借行为 者之属性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 象身上的价值的至上性”。
第四 节 信 用关 系的 转换 与社 会信 任结 构的 重塑
(三)公有产权质的规定性
第三 节 民营 经济 融资 的体 制性 障碍
与两种资源占有方式的矛盾 资本资源的“漏损”: 1 1、民间借贷; 2、社会集资; 3、金融灰市。
第三 节 民营 经济 融资 的体 制性 障碍
(一)“软”预算约束与 “硬”预算约束 (二)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 (三)纵向信用与横向信用
一、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80年代以前,国家以财政拨款 和供给平价生产资料向国有企 业提供融资支持; 80年代到90年代,国家以银行 贷款向国有企业提供货币型金 融支持; 90年代以后,国家以股票市场 向国有企业提供证券型金融支 持。
第二 节 融 资体 制的 国有 经济 导向 与金 融资 源配 置的 制度 性扭 曲
第一 节 国 民收 入分 配格 局的 变化 与融 资体 制的 变迁
“国家借贷型融资体制”:国有 企业财政资金来源萎缩以后, 国家通过控制银行,将迅速增 加的居民个人储蓄有效地集中 起来,在以银行贷款的方式向 国有企业注资。
第二 节 融 资体 制的 国有 经济 导向 与金 融资 源配 置的 制度 性扭 曲
第一 节 国 民收 入分 配格 局的 变化 与融 资体 制的 变迁
二、从财政型融资体制到国家 借贷型融资体制 “财政型融资体制”:国民收 入的大部分由国家财政集中, 资本积累和投资由国家来执行, 项目完工后,再交给国家选择 的企业使用,企业按计划进行 生产。国家确定收入分配标准, 并拿走全部利润和折旧基金, 之后又再次通过财政进行积累 和投资。
2、“普遍主义” (Universialism)——“是独立 于行为者与对象在身份上的特 殊关系”。 二者的区别是,支配着人们彼 此取向的标准依赖还是不依赖 存在于他门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四 节 信 用关 系的 转换 与社 会信 任结 构的 重塑
三、信任的经济绩效
(一)、特殊主义信任结构的经 济绩效 1、特殊主义无法支撑大范围的 社会分工; 2、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抑制 了大规模的融资活动; 3、特殊主义妨碍了企业家市场 的正常发育和专业经理人员聘 用。
融资体制的变迁与信用关系 的转换
陈国富
第一 节 国 民收 入分 配格 局的 变化 与融 资体 制的 变迁
一、“放权让利”与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的垄断 地位依赖两种制度安排来维护: 一是国家单方面决定分配比 例并拿走全部剩余的收入分配 制度; 二是以财政为主体的高度集 中的投融资制度。 当“放权让利”的改革的直接后 是改变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第三 节 民营 经济 融资 的体 制性 障碍
三、制度的内生性与信用关 系的转换
什么样的金融组织适应民营经 济的发展? 按规模考虑,是大的金融组织, 还是中小金融组织? 按性质考虑,是国有金融组织, 还是民间金融组织?
四、产权的保护与信用关系
第三 节 民营 经济 融资 的体 制性 障碍
(一)所有权的意义 1、“所有权是盗窃”——浦鲁 东 2、“所有权是道德神”——孟 德斯鸠 (二)产权保护 1、私有产权的自我保护 2、私有产权的国家保护 3、产权的性质与国家的产权保 护职能(谁养活谁? 融资 的体 制性 障碍
(一)公有产权的量的规定 性与质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公产成员与劳 动者集体必须严格同一; 质的规定性:劳动平等成为 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第三 节 民营 经济 融资 的体 制性 障碍
(二)公有产权量的规定性与 两种资源技术构成的矛盾; 劳动力资源的“溢出”: 1、60年代早期,向农村遣返 2000万农民; 2、60年代到70年代,动员2000 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80年代,鼓励国有企业富余 人员“下海” 4、90年代,推行“减员增效” 的政策,强制性地要求富余人 员“下岗”。
第一 节 国 民收 入分 配格 局的 变化 与融 资体 制的 变迁
1978年,居民个人可支配的收 入为50.7%,到1999年这一比例 为77.3%。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有着 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使居民收入的性质发 生了变化。 其次,它为打破资本积累的国 家垄断、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 化创造了条件。 第三,它改变了经济发展的融 资模式。
6、融资体制内的约束从软向硬 转化; 7、社会信用关系从纵向信用为 主转向横向信用为主; 8、民营企业从内源融资为主转 向外源融资为主; 9、信任结构从特殊主义向普遍 主义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