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_课文分析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二课时主备人:杨碧芳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定点观察”的方法。
2、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欣赏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学用多种放过写景。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两条线索及观察方法。
学前准备(完成1——3题,并请家长签字)1、读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有关青海湖的知识,并记忆画线部分。
冯君莉,女,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
矿化度15克/升。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
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
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
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
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
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以及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为自己写作提供借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对人类为追求经济价值过度开发自然形成反思。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梦幻”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揣摩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导入,介绍青海湖,欣赏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
颠簸深湛恬静眸子安谧肃穆魅力蓼蓝逶迤潸然篝火娓娓动听脍炙人口虚无缥缈2、理解词语逶迤油然而生潸然毅然决然娓娓动听一席之地(三)默读全文,整体把握(1)分析题旨,确立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梦幻(2)在文中找出与“梦幻”意义相关的句子。
“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3)总结文章行文线索。
“梦幻”文章是以“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幽思,条理十分清楚。
(4)作者通过描写青海湖的哪些景色突出其“梦幻”的特点?青海湖醉人的湖水青海湖清新幽静的环境神奇的鸟岛青海湖中丰富的鱼类(5)作者的游览顺序(写作思路)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草滩与山峦——观赏海岛——观赏结束(教师点拨)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这种观察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冯君莉的脚步,一同走进了梦幻般的青海湖,与作者一同欣赏了湛蓝的湖水、多姿的草滩、充满生机的鸟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优秀教学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优秀教学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冯君莉笔下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
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蓝的纯净”,“蓝的深湛”,“蓝的温柔甜雅”,“湖面起伏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湖水十分的蓝而晶莹,非常的美,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
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
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根据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1.1.2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1.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2.1.2 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青海湖的美丽画面。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3.1.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1.3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说出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4.1.2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1.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1.2 描绘出课文中的美丽画面。
5.1.3 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2 教学重点5.2.1 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5.2.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2.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后续章节待补充。
教案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师准备6.1.1 课件或投影片6.1.2 青海湖的图片或照片6.1.3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6.1.4 字典或词典6.2 学生准备6.2.1 课本6.2.2 笔记本6.2.3 阅读积累本6.2.4 彩色笔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展示青海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7.1.2 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7.1.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激发阅读欲望。
7.2 自主学习7.2.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分析 语文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谋篇立意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了独特的景色,湖水及其两岸的景色是粗犷、质朴的,而且湖水还孕育了众多的游鱼,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水鸟,此情此景,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如置梦中,因此,作者把青海湖称为梦幻般的湖。
那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静的青海湖,是否也会牵绕你的心绪?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本文通过描写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为青海湖的质朴而震撼的感受。
二、文章脉络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去青海湖路上的情形。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青海湖的景色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又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鸟岛,丰富的鱼类。
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
八年级语文上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内容预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素质思想品质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学习作者观察与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重点难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教学目的(同教学法要求)二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同学们,您们明白青海湖在哪儿不?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依然咸水湖?景色如何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明白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
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倘徉涟漪震慑伫立繁衍眸子粗犷2、理解词语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特别安静、湛蓝:深蓝。
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学生汇报: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与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⑵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⑵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第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过渡: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你想为这幅图取什么名字呢?(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
八年级语文上册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全解素材 语文版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颠di n簸b :上下震荡。
镶xi 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湛zh n蓝:深蓝。
涟li n漪y :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逶w i迤y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娓w i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恬雅:安静、文雅。
折服:这里指被征服,屈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是从蓼蓝提炼而成,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脍ku i炙zh 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极小的一个位置。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
2、关于青海湖青海湖,是祖国一个美丽的内陆湖泊。
自古以来,人们为它的浩瀚、神奇而向往,为它的雄伟、秀丽而称赞,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
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
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
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
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
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
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
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
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谋篇立意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了独特的景色,湖水及其两岸的景色是粗犷、质朴的,而且湖水还孕育了众多的游鱼,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水鸟,此情此景,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如置梦中,因此,作者把青海湖称为梦幻般的湖。
那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静的青海湖,是否也会牵绕你的心绪?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本文通过描写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为青海湖的质朴而震撼的感受。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去青海湖路上的情形。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青海湖的景色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又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鸟岛,丰富的鱼类。
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
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
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写明作者的感受。
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三、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
”这些语言乍一读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细细品味,则又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
“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
“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另外还有“水灵灵”“亮晶晶”“金灿灿”“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