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像奔腾的骏马。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贯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爽,这么幽静。
那晶莹的雨珠隐朦拢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快爽的。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静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清静。
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照旧那么肃穆,悄悄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沟通感情的意思。
而草滩上那几头信步的牦牛,更是格外的悠然。
我只有独自悄悄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沉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是啊!我不曾体味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这梦一般的传奇,梦一般的景色啊!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尽情的荚的观赏,已使我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彻底解脱出来,我拉开车窗的玻璃,留恋地朝外看着,想把青海湖的美,深深地印在心里。
此时此刻,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缺憾和惋惜,如此一个漂亮的湖泊,竟悄悄地珍藏在如此遥远的地方。
我真想让全部的人都来欣赏青海湖独特的美,都来体味这大自然的魅力。
但是,我又很冲突,我不敢想像,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青海湖畔因此而筑起西式的小楼,撑起遮阳的花伞,荡起阿波罗乐曲的时候,今日这醉人的青海湖会变成一种什么景象。
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
现代文明当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当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1.第一段中按怎样的顺次描写青海湖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使学生掌握青海湖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形成原因;(2)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青海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3)设计讨论及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发言稿;(3)搜集其他湖泊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青海湖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2)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文化内涵;(3)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3)总结青海湖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海湖具有独特的特点。
希望大家珍惜自然资源,为保护青海湖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2.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青海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3. 探讨个人如何为保护青海湖等自然资源做出贡献。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来到青海湖边,我惊呆了,像是无意间扑进了
一幅灵动的画卷。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滩,跟
书上描写的一样绿,一样鲜明,一样柔和。
草滩上,也是野花遍地,姹紫嫣红。
在草滩背后,就
是那蓝得令人心醉的湖。
怎么形容好呢?就是那
么蓝,没有一丁点杂质的蓝,我曾经不太理解书
上那种蓝得透明的感觉,现在一看,我理解了。
这种蓝,是画家画不出来的。
那梦幻般的蓝色,使青海湖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青海湖,湖水奇特,草滩更具真实感。
草滩绿得
纯粹,上面有白色的牦牛和羊群在吃草,就像翠
绿的地毯上绣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
再加上各色
野花,这个草滩就成了一块彩色的背景图。
天上的云朵好像也被这美景迷惑了,久久聚集,不愿散开。
这时,天边响起了隆隆的雷声,接着,乌云密布,笼罩了整个青海湖,湖上烟雨蒙蒙。
雨噼里
啪啦打下来,湖面就荡起了小酒窝。
湖水涨上来了,都没过了我的脚了。
神奇的是,湖的东边乌云密布,暴雨如注,湖的西边却晴空万里。
湖面也是很神秘,一般笼罩在烟雨中,一半沐浴在阳光下。
这东边太阳西边雨,实在令人称奇。
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很快的,青海湖上空又是碧空如洗了。
湖水悠悠地泛着蓝光,就像一个蓝色的梦。
这样的湖,这样的天,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人们的想象呢?。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一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这六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之景)为主题展开,《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青海湖的优美景色和丰富物产,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美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认识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增强环保意识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现有的水平,我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喜欢与人交流,经过前四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学生理解这样的课文内容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会引导他们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并具体体会这篇课文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读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所以我将采用“以读代讲”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所体验。
2、说学法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情感朗读法,反复朗读,在情感朗读中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四、教学过程基于对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的了解,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第二课时,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根据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1.1.2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1.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2.1.2 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青海湖的美丽画面。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3.1.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1.3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说出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4.1.2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1.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1.2 描绘出课文中的美丽画面。
5.1.3 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2 教学重点5.2.1 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5.2.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2.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后续章节待补充。
教案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师准备6.1.1 课件或投影片6.1.2 青海湖的图片或照片6.1.3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6.1.4 字典或词典6.2 学生准备6.2.1 课本6.2.2 笔记本6.2.3 阅读积累本6.2.4 彩色笔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展示青海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7.1.2 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周围景观。
7.1.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激发阅读欲望。
7.2 自主学习7.2.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特有的生物种类。
(3)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查找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2.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
(2)面积:约为4,317平方公里。
(3)水质:咸水湖,盐度约为0.46%。
3.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1)特有的生物种类:青海湖裸鲤、青海湖卤虫等。
(2)生态脆弱区: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1)日出日落: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2)鸟岛:了解鸟岛的特色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系统的保护。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青海湖的自然美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4.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观看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画。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对青海湖的了解程度,提高大家对青海湖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五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美丽风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美丽风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 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美景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文本。
2. 青海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海湖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和阐述其意义。
4. 欣赏青海湖美景(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图片或视频。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诗意的方式表达对青海湖美景的感受。
5.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写一段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湖的短文。
(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和地理位置。
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简介: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上。
2.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处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之间。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
2.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和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重要性和特点。
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水文、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水文特点:青海湖是一个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清澈透明。
2. 青海湖的气候特点:青海湖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3.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特点:青海湖周边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湖泊内有多种鱼类和鸟类生活。
1.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水文、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章:青海湖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2. 学生了解青海湖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教学内容:1. 青海湖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青海湖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有许多寺庙和修行洞。
2. 青海湖的文化活动:每年夏季,藏族人民会在青海湖畔举行传统的赛马节和藏族歌舞表演。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青海湖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让学生分组进行展示,介绍青海湖的文化活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青海湖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2. 学生认识到保护青海湖的重要性。
1. 青海湖的保护措施: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
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最后评选出优秀导游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