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笔记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五上语文第7课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第7课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第7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课堂笔记:
- 会认字:鸵、赢、冠、瀚
- 多音字:冠(guān 鸡冠;guàn 冠军);喷(pēn 喷水;pèn 喷香)
- 近义词:奋力—努力、移动—挪动、摆脱—挣脱
- 反义词:移动—静止、摆脱—依附
- 词语解释:猎豹:一种食肉动物,躯干长1-1.5 米,四肢细长,善于奔跑,时速可达110 千米。

鸵鸟:鸟,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高可达3 米,善于跑步和飞行。

-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指出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第二部分(4-9):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指出猎豹不是宇宙中跑得最快的,还有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

- 中心思想:本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依次讲述了猎豹、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速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 写作特点:(1)题目设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人感受猎豹速度之快。

语文6年级上册第7课笔记

语文6年级上册第7课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笔记一、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描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转折点上的重要时刻的情感和经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

二、重点词语解释1.典礼:隆重举行的仪式,形式隆重。

2.汇集:聚集。

3.瞻仰:恭敬地看。

4.肃立:恭敬地站在原地,保持安静。

5.飘拂:轻轻飘动。

6.汇集:聚集。

7.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大,声势浩大。

8.浮想联翩:头脑中涌现出许多想象和联想。

9.雄伟:气势雄壮,非常壮观。

10.端庄:端正庄重,不轻浮。

三、段落大意1.第一段(1-4):交代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等基本信息,描述了会场布置和人们的心情。

2.第二段(5-10):描述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群众的热烈反应和毛主席的言行举止。

3.第三段(11-13):描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人们的感受和心情。

4.第四段(14-15):描述大典结束时的情况,群众的欢声雷动和庆祝活动。

四、问题思考1.开国大典的意义是什么?答: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时刻。

同时,开国大典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文章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排山倒海”、“雄伟壮观”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会场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与新中国的成立进行对比,突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7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7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7课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课是《爱之链》,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笔记:一、生字注音
乔依(qiáo yī)
颠簸(diān bǒ)
寒颤(hán zhàn)
餐馆(cān guǎn)
破旧不堪(pòjiùbùkān)
荒郊野外(huāng jiāo yěwài)
咖啡(kāfēi)
香烟(xiāng yān)
工资(gōng zī)
钞票(chāo piào)
怀孕(huái yùn)
蹭破(cèng pò)
诊所(zhěn suǒ)
凄凉(qīliáng)
闭塞(bìsè)
亲吻(qīn wěn)
潸然泪下(shān rán lèi xià)
二、词语解释
颠簸:上下震荡。

寒颤:冷得颤抖,形容非常寒冷。

餐馆: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

荒郊野外:远离城市的郊外。

咖啡:一种苦味饮料,常加牛奶、糖等。

钞票:纸币。

蹭破:轻微的擦伤。

诊所: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

凄凉:荒凉冷落。

闭塞:交通不便,消息不灵通。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

无亲无故:没有亲属或朋友的关系。

魂都飞了:形容极度惊恐或兴奋。

历史第七课笔 记

历史第七课笔 记

第 7 课笔记
一、动乱与灾难
1、“文革”发动的原因:毛泽东对阶级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想通过“文革”来“防修”、“反修”。

2、“文革”的开始: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成立,对刘、灯、邓进行错误斗争。

3、全面内乱
①红卫兵运动
②一月风暴:1967年,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夺取上海党政大权,夺权风暴席卷全国。

③“二月逆流”
(PS:刘少奇冤案——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二、粉碎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
1、两大反革命集团
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2、九一三事件——宣告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没
(PS:四五运动)
3、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

(华国锋、叶剑英)
增补知识:
“文革”性质
——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历史教训:
必须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对毛泽东的一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作业)。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 文体:演讲词。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具有针对性、鼓动性、通俗性等特点。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 亵渎(xiè dú):轻慢,不敬。

- 强聒不舍(gu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啰嗦。

2. 词义。

-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 提出中心论点(第1段)- 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简洁明了,总领全文。

2. 论述有业之必要(第2 - 5段)- 第2段:引用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从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强调有业的重要性。

- 第3段:引用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从正面论证有业的重要性。

- 第4段: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

- 第5段:得出结论“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3. 论述敬业的重要性(第6 - 7段)- 第6段:- 解释什么是敬业。

“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 引用朱熹的话“主一无适便是敬”作为道理论据,阐述敬业的含义。

- 列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说明职业的神圣性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强调职业平等的观念。

- 第7段:-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呢?作者认为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

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

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一、重点字词1. 飘荡:随风飘动,摇曳不定。

2. 荫蔽:遮蔽,隐蔽。

3. 妄弃:随便丢弃。

4.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5. 风姿:风度、仪态。

6. 眷恋:爱慕并依恋着。

7. 绚丽:耀眼而华丽。

8. 倘若:如果,假如。

9. 沐浴:洗澡,泛指受日光照射或水的洗礼。

10.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11. 倘若:如果,假如。

12. 眷恋:爱慕并依恋着。

二、文学常识《金色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所写,诗歌想象丰富,篇幅短小,语言活泼,生动有趣,意蕴深长。

《荷叶·母亲》是冰心所作,作者借荷叶比喻母亲,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两篇诗都是现代散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三、主旨和结构《金色花》通过想象将儿童与母亲变成了一朵朵金色花,表达了母子情深和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开头结尾呼应,中间三段描写想象的情景。

《荷叶·母亲》通过观察荷叶与莲花的生长和形象比喻母亲对儿女的照顾和庇护,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开头结尾呼应,中间三段分别描写荷叶与莲花、风雨中荷叶庇护莲花、母亲照顾儿女的情景。

四、问题解疑1. 《金色花》中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答: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金色花在印度圣树上象征着高洁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

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像金色花一样为母亲带来幸福和快乐。

2. 《荷叶·母亲》中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母亲?答:作者把荷叶比喻成母亲,是因为荷叶在荷塘中起到了庇护的作用,就像母亲在家庭中保护儿女一样。

同时荷叶的形象也与母亲的形象相似,都是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的存在。

3. 《金色花》中“我”与“妈妈”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答:《金色花》中通过描写“我”变成金色花与妈妈玩乐的情景,表达了母子情深和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

文章中“我”与“妈妈”的关系是紧密而和谐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笔记
一、文学常识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七课是《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二、课文解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与鲁迅先生的一些交往片段,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作者选取了多个生活场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三、重点字词
在课文中,有一些重点字词需要注意,例如: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

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忌讳:指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四、问题思考
在阅读课文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有哪些生活细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细节反映了鲁迅先生哪些特点?
通过阅读课文,你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把一切都献给了人民”这句话的含义?
萧红是如何通过选取多个生活场景来展现鲁迅先生形象的?这些场景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历史第七课笔记

历史第七课笔记

历史第七课笔记
历史第七课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历史第七课笔记
第七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 建立时间:1368年
2.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3. 都城:南京(后迁都北京)
4. 明朝的统一: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
1. 废除丞相制度
2. 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
4. 设立内阁制度
三、明朝的经济
1. 农业: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等,提高粮食产量
2. 商业:出现商业市镇,货币经济发达,出现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3. 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的瓷器业等
四、明朝的文化
1. 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王阳明心学逐渐兴起
2. 教育:科举制度发展完善,建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3. 文学:出现小说等文学形式,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4. 科技:出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同时出现一些民间工艺品,如景泰蓝、宣德炉等
五、明朝的对外关系
1. 与日本、东南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开展贸易往来
2. 与蒙古关系紧张,曾发生多次战争
3. 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增多,如与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尊严
1.课文简说。

本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画面:一群难民受到善良的沃尔逊人的款待,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

接着,故事里的难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个例外的年轻人。

与其他难民不同的是,他要求镇长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

镇长最后只得答应让他为自己捶背。

之后年轻人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故事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镇长的一双慧眼发现哈默美好的人品,并留他在庄园,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

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是杰克逊对自己女儿说的话。

“现在什么都没有”,说明哈默目前是个难民,是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可是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拥有大批财产和亿万金钱的人,而是指拥有尊贵的人格的人。

哈默正是具有这种尊严的人。

他不因穷困潦倒而自悲、向他人乞哀告怜,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换取应得的酬劳,只有这样,才觉得舒心、踏实。

杰克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觉得这个年轻人有骨气,目前的穷困是暂时的,凭他的骨气和毅力,能创造出财富。

在杰克逊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时也说明了杰克逊是一位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

(2)对词语的理解。

喉结:成年男子颈部由甲状软骨构成的隆起物。

疲惫不堪:“疲惫”是非常疲劳的意思,“堪”是能忍受的意思。

“疲惫不堪”即疲劳得不能忍受了。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