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合集下载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引言乘法应用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可以在购物时使用乘法计算总价,或是在旅行时使用乘法计算总里程数等等。

了解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乘法应用题例1. 购买水果小明想买5个橘子,每个橘子4元。

他需要支付多少钱?解答:我们可以使用乘法计算总价。

小明需要支付的金额为:5 × 4 = 20因此,小明需要支付20元。

例2. 旅行计算小红计划驾车去旅行,总共要行驶400公里。

她每个小时可以行驶80公里。

她需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旅行目的地?解答:我们可以使用乘法计算所需时间。

小红需要行驶的时间为:400 ÷ 80 = 5因此,小红需要行驶5个小时才能到达旅行目的地。

例3. 非整数乘法某地区每个家庭一年用电量4500千瓦时。

如果该地区有10000户家庭,一年的总用电量是多少?解答:我们需要进行非整数乘法。

该地区一年的总用电量为:4500 × 10000 = 45000,000 千瓦时因此,该地区一年的总用电量为45000,000千瓦时。

常见的数量关系比例关系比例关系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比值相等的关系。

我们可以使用比例关系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小组有10名男生和15名女生,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值为2:3。

我们可以使用比例关系计算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 总人数 ÷ (2+3) × 2= 25 ÷ 5 × 2= 10女生人数 = 总人数 ÷ (2+3) × 3= 25 ÷ 5 × 3= 15因此,男生人数为10人,女生人数为15人。

比率关系比率关系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比值的大小。

我们可以使用比率关系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物品原价为100元,现在打7.5折,折后售价为多少?解答:我们可以使用比率关系计算折后售价。

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教案

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教案

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掌握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应用题:简单排列组合问题、时间问题、费用问题等。

2. 行程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公式: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工作量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关系,公式: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第二课时:行程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运用。

3. 第三课时:工作量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运用。

4. 第四课时:实例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应用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对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辅资料,用于提供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目。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实例和教学内容。

3. 练习纸或作业本,用于学生练习和记录学习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乘法应用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年级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口算卡片)20×405×3024×2012×542×1060×50200×30240÷2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投影出示: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750×4=3000(米)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66×5=330(米)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18×3=54(千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240(千米)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 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路程:一共所走的路.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例题: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3×8=24(米)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240×5=1200(米)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450×12=5400(台)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2.填空.(投影)()×数量=总产量()×数量=总价速度×()=路程工效×工时=()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2)每本《东方少年》5元,(),共用了多少元?(3)一台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小资料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a·b=c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 个a的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反馈,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板书设计。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口算卡片)20×40 5×30 24×20 12×542×10 60×50 200×30 240÷2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投影出示: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750×4=3000(米)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66×5=330(米)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18×3=54(千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240(千米)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路程:一共所走的路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例题: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3×8=24(米)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240×5=1200(米)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450×12=5400(台)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2、填空(投影)( )×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速度×( )=路程工效×工时=(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小资料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a·b=c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 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导语:应用题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的题目。

在数学上,应用题分两大类:一个是数学应用。

另一个是实际应用。

数学应用就是指单独的数量关系,构成的题目,没有涉及到真正实量的存在及关系。

实际应用也就是有关于数学与生活题目。

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汇总,以供参考。

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1、加法应用题: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2、减法应用题: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b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3、乘法应用题:a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

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4、除法应用题:a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一份是多少。

b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

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d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5、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 单价×数量路程 = 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总产量=单产量×数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1、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2、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与几何知识的结合
总结词
乘法与几何知识的结合,通常用于解决 涉及面积、体积或角度的问题。
VS
详细描述
在解决涉及面积、体积或角度的问题时, 有时需要将乘法与几何知识结合使用。例 如,计算矩形的面积时,需要将长和宽相 乘;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需要将底面积 与高相乘。通过结合乘法和几何知识,可 以更准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总结词
价格与数量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表示商品的单价 与购买数量的关系。
详细描述
价格是指商品的单价,通常表示为每单位的价格;数量是指购 买或拥有的商品数量。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 为:总价 = 价格 × 数量。这个公式用于计算购买一定数量商品 所需的总金额。
工作量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复杂乘法应用题
总结词
复杂乘法应用题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分析多个数量关系,并运用乘法原理进行计 算。
详细描述
复杂乘法应用题可能涉及到多个数量的组合和计算,例如“一个书包50元,一 个铅笔盒10元,小明买了3个书包和2个铅笔盒,一共需要多少钱?”这类问题 需要先分析各个数量的关系,再运用理面积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通常用反应 物或产物的浓度变化来衡量,这些浓 度的变化常常需要用乘法来计算。
在地理学中,计算不同地区的面积常 常需要用到乘法。例如,矩形的面积 等于长乘以宽。
生物繁殖
在生物学中,生物繁殖的数量常常需 要用乘法来计算。例如,一个细菌每 20分钟繁殖一代,那么经过一小时, 细菌的数量将增加64倍。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购物
在购物时,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商品的总价。例如,购买多个相同商品时,总价等于单价乘 以数量。
时间管理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总时间。例如,完成一项工作需要 先做A任务,再做B任务,那么总时间就是A任务的时间乘以B任务的时间。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1. 乘法应用题乘法应用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类型,涉及到多个数值之间的乘法关系。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单位间的乘法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示例:问题1: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每小时的速度是12千米。

如果他每天骑行3个小时,那么他每天骑行的总距离是多少?解答1:小明每小时骑行12千米,所以他每小时骑行的距离乘以骑行的时间即可得到总距离。

计算如下:距离 = 速度 × 时间 = 12千米/小时 × 3小时 = 36千米所以小明每天骑行的总距离是36千米。

问题2:小红买了一张电影票,票价为35元。

她一共买了4张票,那么她一共花了多少钱?解答2:小红每张票花费35元,所以她一共花费的金额等于票价乘以购买的票数。

计算如下:花费 = 票价 × 票数 = 35元/张 × 4张 = 140元所以小红一共花了140元。

1.2 数量关系中的乘法应用题除了计算单个单位的乘法应用题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乘法来解决涉及多个物体数量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示例:问题3:一个小组有6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3个水果,那么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解答3: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3个水果,所以小组中的学生数可以乘以每个学生拥有的水果数来计算总数。

计算如下:总数 = 学生数 × 每个学生拥有的水果数 = 6个学生 × 3个水果 = 18个水果所以这个小组一共有18个水果。

问题4:某商店目前有5个苹果、3个橙子和2个香蕉,这些水果一共多少个?解答4:商店中的水果数量可以通过将每种水果的数量相加来计算。

计算如下:总数 = 苹果数 + 橙子数 + 香蕉数 = 5个苹果 + 3个橙子 + 2个香蕉 = 10个水果所以商店一共有10个水果。

2. 常见的数量关系除了乘法应用题,还存在许多其他常见的数量关系问题,不涉及乘法运算,但是同样需要我们掌握数量关系的概念。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原州区彭堡镇河东小学杨向丽今天,我听了朱卫东老师的《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数学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效果很好。

下面,我从上课准备、教学民主、学习状态、教学行为、教学实效五个方面作一简单的评述。

一、上课准备方面朱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当地生活,整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上课时,朱老师灵活应用了口算卡片(复习环节中)和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学习新课时),节约了课堂时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师生情绪稳定,精神饱满。

可见,师生课前的准备是充分的。

二、教学民主方面整节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民主宽松。

在学习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量及各量之间的关系时,朱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启发他们合作探究,人人参与,适时予以点拨,既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方向性。

三、学习状态方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很高,每一位学生都始终热情地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复习这一环节,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快速地把生活中的语言在头脑中转化成数学语言,继而抽象出数学模型,且正确表达,表现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四、教学行为方面从上课到下课,朱老师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发现问题时,他有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时,他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

他既关注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学困生,他耐心启发,适时鼓励,树立了学困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教学实效方面在师生小结这一环节中,学生谈到的收获远多于遗憾,从此可以得出,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是一节成功的课。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河东小学杨向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脱式计算 18×60 - 4200÷7=
2628÷(68-59)=
欢欢题:
一、填 空 1、速 度× =路 程 2、单产量× = 总产量 3、 ×数 量 =总 价 二、应用题 1、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行了 6小时,甲地到乙地共多少千米? 2、学校买回了4个排球,每个25元,共用了多少 元?
妮妮题:
一、口算 23 × 30= 63-8= 450÷5= 87+9=
二应用题 1、小明每分钟步行60米,8分钟能行多少米? 三、编一道以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今天我们学到了——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 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三年级
情 景 引 入 提 出 问 题 内 容 讲 解 闯 关 练 习 知 识 总 结 退 出
我每天是座公 交车上学。你 呢? 我每天是步行 上学!
什么是速度?
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每天)行的路程,我 们叫它速度;
什么是时间?
还知道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几天),我们叫它 时间;
什么是路程?
算一共行了多长的路,我们叫它路程。
他们都有自己的速度
并且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路程也就会不一样
小熊每分钟做公交车行750米,4分钟到 学校,共走了多少路程?(图示)
小松鼠每分钟步行66米, 5分钟到学校, 共走了多少路程? (图示)
图例演示:
公交速度750米
1分钟 2分钟 所用时间4分钟 3分钟 4分钟
贝贝题:
一、用脱式计算。 953+180 ×50=
(54+29)× 80=
二、文字题。 1、声音在空气里每秒传播400米,9秒能传播多少米? 2、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吨?
晶晶题:
一、填空 1、轮船每小时行驶35千米,5小时行驶175千米。其中 速度是 ,时间是 路程是 。 2、小丽每小时能行4500米,2小时能行9000米其中速 度是 ,时间是 路程是 。
迎迎题:
一、口算 50 × 60= 8 × 30= 400 × 20= 70 × 40= 720÷8= 360 ÷ 9 = 二说说出下列各题数量关系,再解答。 1、每套童装50元,买6套要用多少元? 2、菜园种有5亩马铃薯,每亩收马铃薯140千克,共收马铃薯多少 千克? 3、小强骑自行车上学每分钟55米,要走7分钟到学校,小强家离学 校多远?
750米 总路程?
小熊共走了多少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753000(千米)
图例演示:
步行速度66米 所用时间5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6米 总路程?
小松鼠共走了多少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66
5
330
步行5分钟行了:66×5=330(米)
和福娃一起闯关作习题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