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

合集下载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导语: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青藏高原简介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而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形形色色的自然保护区,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4。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一大特色是面积大。

位于西藏北部高寒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7万平方公里,不仅冠居中国和亚洲,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特大面积自然保护区。

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护区的面积也达到了3至4万平方公里。

这对于内地的自然保护区来说,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漫长的地质发育与自然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仅形成了与世了迥异的高寒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还兼有沙漠、湿地及多种森林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蔚为奇观的地质遗迹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蕴育了极其丰富的生活常识分享。

藏地纪录片《第三极》的美学呈现

藏地纪录片《第三极》的美学呈现

134美学2021/01西藏以其宏伟壮观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充满魅力的人文风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纪录片导演的目光。

《第三极》作为给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的纪录片,将文艺美学和传播美学相结合,以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之美为主旨,在保留民族记忆、树立民族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有关藏地纪录片中的精品之作。

纪录片《第三极》在叙事手法、视听语言、创作理念方面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学魅力。

一、“天人合一”的叙事美学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碰撞,使当下的西藏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纪录片《第三极》极其讲究叙事手法,以一个个寻常却不平凡的小故事为切入口,解读藏地人的生态观和生命观。

向观众展现了原汁原味的藏地家庭中亲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藏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融洽图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

(一)全知视角和限定性视角交叉融合全知视角使影片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广阔视野,传达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三极》运用平稳广阔的全知视角向观众介绍了藏地高原整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生命之伴”片头讲述了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由此引出“第三极”的概念。

同时,镜头展示了巍峨的雪山高原、浩瀚万里的星空、水天一色的圣湖等画面,全面呈现了藏地宏伟壮阔的自然景观。

“上善若水”开篇提到藏地高原的雪山冰川为下游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淡水,湖泊和温泉滋养着藏地人,为之后介绍“水”在藏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铺垫。

但全知视角的运用往往让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影响影片的传播效果。

为增强纪录片的贴近性和趣味性,《第三极》合理使用了限定性视角,在叙事过程中从故事发生者的角度出发,真实记录现场影像,以更好地还原事件场景,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视角,展现藏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之情。

比如,80多岁的措姆和旺姆道出:“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在叙事中从两位老人的视角出发,将藏地人民的生命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山高坡陡,表层岩石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

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

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

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

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

大陆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

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之间。

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南至雅鲁藏布江北侧及藏南谷地。

雅鲁藏布江南侧海拔4200米~4780米的地带亦为季节性冻土区。

其次是山坡上的草皮和表土在重复的冻融作用下,一旦被水饱和、稀释则形成融冻泥流,顺坡沿冻土层徐徐蠕动。

第四单元第17课《地表的变化》(同步课件)青岛2017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17课《地表的变化》(同步课件)青岛2017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
第四单元 地球和地表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亚洲内陆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 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
青藏高原
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 洋生物的化石,推测2.8亿年前青藏高原也 曾经是海洋,原先海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 在地壳中保存了下来,形成了如今发现的 海洋生物化石。
人类活动 建水坝
人类活动
挖矿坑
人类活动
围湖造田
人类活动
过度放牧
乱砍滥发
人类活动
沙漠绿化
总结:哪些因素改变着地球表面?
自然因素: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水、风。
1
人类活动:采石、挖矿坑、建水坝、沙漠绿 化、围湖造田等。
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
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
为什么曾经千沟万壑支离破 碎,水土流失严重?
三角洲
水的作用
瀑布 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经河水侵蚀形成陡坎,河水流到 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瀑布。
水的作用
海蚀拱桥
海蚀崖
水流作用
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
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作用、水流作用等都 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影响。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什么因素在塑造地表呢?
人类活动
采石
为什么如今又在慢慢变绿?

板 块 运 动
平原
山地
高原
海洋
裂谷
火山
澎湖列岛
夏威夷群岛
火山
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前后对比
地震
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都是改变地表的内力作用,奠定 了地表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哪些外部因素又在塑造地表呢?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为什么世界上臭氧空洞最严峻的是两极和青躲高原地区?[技巧]

为什么世界上臭氧空洞最严峻的是两极和青躲高原地区?[技巧]

为什么世界上臭氧空洞最严重的是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

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最早发现了严重的臭氧层破坏。

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

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

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

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

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

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

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

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为什么“三极”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

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

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 2.7% 的速度减少。

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1991年总臭氧每10年间就减少1%-5%。

世界未解之谜:青藏高原地底巨型空间

世界未解之谜:青藏高原地底巨型空间

世界未解之谜:青藏高原地底巨型空间世界未解之谜:青藏高原地底巨型空间之谜“青藏高原是空心的,在它的地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广缈的地下世界。

” 这一胆大而又离奇的学说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

多国科学家探测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神秘地下空间。

自1995年始,一个国际科学小组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沿东西方向布置了4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对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阿尼玛卿山之下,存在一个面积约10-1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空间。

研究青藏高原是一门显学两大板块“碰撞”出新疑问大陆形成的板块学说是地球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中曾提出过大陆漂移的学说,却因缺少证据而未能让人信服。

到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海洋地质学等一系列学科新证据的支持。

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青藏高原是大陆中颇为突出的构造体,因而也是研究板块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参与此次电磁探测的中方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独特性,海拔高、范围广,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构造发展是我国和亚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在这门显学中,解释青藏高原的地壳增厚、高原隆升是破解青藏高原演变的第一道门槛。

根据主流观点,在7000万年前,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

关于这一演变过程,至今已有多种学说。

魏文博介绍了其中主要的几种。

第一种假说认为,印度大陆俯冲到欧亚大陆下面,把青藏高原抬了起来,既为大陆俯冲说。

在大陆俯冲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壳的厚度比一般的厚。

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厚度为70至80公里,而一般为30-40公里,科学家认为这种“超厚”完全是因为西藏地壳和印度地壳累加而成。

延迟俯冲说与第一种假说类似,认为印度大陆冲到了雅鲁藏布江后,到一定程度后就呈现下陡趋势,一直深入到了地幔。

航拍中国西藏地理知识点总结

航拍中国西藏地理知识点总结

航拍中国西藏地理知识点总结高原气候主要特点:1.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2.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温差大;3.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4.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主要地理信息:1.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

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2.西藏境内河流密布,同时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

3.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气候,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4.西藏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体,其他民族还包括汉族、回族、门巴族等。

5.西藏农业历史悠久,西藏人民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

牦牛是西藏一般家庭主要交通工具,被称作“高原之舟”。

6.西藏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

“高原之舟”——牦牛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全身都是宝。

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

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

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位于香格里拉县城西南部,北 7/29
部碧蓝的高原湖泊便是著名的纳帕诲,
朵海盐湖: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郭里木乡境内,湖
区东侧有青藏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盐湖面积37
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米
8/29
横断山脉:在横断山脉的雪山上,一圈虹的 9/29
光晕里倒映着飞机的投影。
柯柯盐湖:位于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镇境内,湖盆为祁连山 南麓希里沟山间构造断陷盆地,呈西北—东南向延伸,长10/29 80公里,宽20公里
在万米高空向南远望,冈底斯山脉和远处的喜马拉雅山脉 尽收眼底,在这两雪山之间的宽谷盆地中,圣湖玛旁雍錯1/29 和拉昂錯被淹没在烟云之中
昂拉仁错:位于冈底斯山北坡断陷湖盆地带,湖面 2/29
海拔4715米,面积513平方公里,为西藏第七大湖
巴松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南侧,湖面海拔 3/29
3484米,被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红教视为神湖
昆仑山:是横亘于中国西部的主要山脉,也是亚 11/29
洲中部的大山脉,终年白雪覆盖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西藏东南部,海
拔365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12/29
拉萨贡嘎机场:距拉萨市直线距离为45公里, 13/29
1966年建成通航,海拔3600米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朵多县境内,是一条世界级大河,全 长4761公里,其中我国境内为2167公里,经西藏流入云南1后4/29 出境,继续流经缅甸、越南等五国后注入中国南海
林芝八一镇:位于西藏东南林芝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 15/29
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的交接地区,海拔2900米
梅里雪山:地处云南和西藏交界地区,长约30公 里,最高峰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
16/29
省的最高峰
南迦巴瓦峰:地处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 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会处,海拔7782米, 17/29
27/29
谢谢观赏
制作:SLQ 音乐:珠穆郎玛---彭丽媛 图片来源:网络 2013-09-05
更多精彩请奌击这里访问
28/29
通天河:沱沱河东流与当曲河汇合,形成长江正源通天河,
向北东流淌在玉树草原上,海抜约4000米左右
25/29
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座静卧于郁密林海中的藏族 26/29
县城,村落四周农田环绕,阡陌纵横。
6606 4000
延海雅 伸拔弄 至冰 海川 拔米:
的雅 主弄 米峰冰 的铺川 岗展从 日开岗 嘎来日 布,嘎 湖一布 直山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瑚泊,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是由祁连 山所属的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所形成18/29
邛崃山:从成都平原起飞,机翼下的邛崃山脉 19/29
一直延伸至天际线。
仁青休布錯湖:在冈底斯山脉的北斜面,嵌着纳木錯、
格仁错、昂孜錯、仁青休布錯等一系列大湖
20/29
日喀则和平机场:日喀则属于后藏,和平机场静卧 于开阔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从旁缓缓流过 21/29
萨利湖: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处的龙巴其保达坂旁, 萨利吉勒河源源不断地注入湖中,转个弯又向南流出,22/29 慢慢消失在视线里
三神山:三神山是由仙乃日、央迈勇和夏诺多吉这三 座完全分开,但相距不远,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山组成。23/29 是藏民心中的神山
松赞林寺:地处香格里拉城郊的松赞林寺是藏区最著名的寺 庙之一,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坝子上,建于清朝初年, 24/29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茶卡石盐开采历史 4/29
悠久,在西汉时期,当地羌人已采盐食用
察尔汗盐湖:格尔木市附近一条长达32公里的
公路就建在盐湖上,被誉为“万丈盐桥”
5/29
成都平原:岷江和沱江的冲积造就了肥沃的成都平原。从高 空俯瞰,金黄的油菜花盛开,錯落分布的村落镶嵌在平坦6宽/29 广的农田中,一派田园风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