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21课
【配套K1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1课《乡下人家》作者及工作单位闫翠利贵港市港南区瓦塘乡鹿山小学教材分析《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学情分析《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作者紧扣“独特、迷人”,向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所具有的特色。
根据中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故事内容感兴趣,而散文“形散神聚”,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诵读和品味为主。
教学中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较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自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对美的感受,逐步感悟课文内涵,体会其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探究。
开展交流、感受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发现家乡的美、自然的美,由衷地喜爱家乡、喜爱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体味乡下人家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笔记
《芦花鞋》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改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
本文分四个部分,介绍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了,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山羊不吃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本文节选自《青铜葵花》。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8):写青铜家为了增加家里收入,利用冬闲,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
第二部分(9-14):写青铜不听家里人劝告,大雪天执意要去卖芦花鞋。
第三部分(15-22):写青铜冒着大雪在街上卖芦花鞋。
第四部分(23-30):写青铜卖掉自己穿的芦花鞋,赤脚踏着积雪回家。
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青铜一家编织芦花鞋,青铜冒雪坚持卖芦花鞋,最后因为一个人没有买到他的芦花鞋,他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青铜善良、懂事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四年度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

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 概念和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 加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作者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 的语言更加工整、优美,增加了文章 的艺术感染力。
拟人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人 格化,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容易 引起读者的兴趣。
05 课文教学建议
03 课文主题思想
主题阐述
01
本文主题为"珍惜时间",强调时间 的宝贵和不可逆,呼吁人们珍惜时 间,充分利用时间,追求有意义的 人生。
02
时间是有限的资源,每个人都只 有24小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效率,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 的问题。
主题在文中的体现
文中通过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 以及人生短暂和无常,来强调时间的 宝贵。
个人背景
张三在XXXX年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变故,这使他深刻反思人 生意义和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决定将自己的思考 和感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于是写下了这篇课文。
课文概述
主题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 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纯净、 善良的心。
情节
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 ,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以 及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积极 向上的精神风貌。
拂面
轻轻吹过面颊,形容春风轻柔 。
盎然
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 。
句子解析
“春风吹拂着柳枝,花儿盛开,鸟儿歌唱,蝴蝶飞舞,一片 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 美。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们心情愉悦的时刻。”这 句话总结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意义,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感慨和思考。
人教版4年级21课的课件ppt课件ppt

3. 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
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与学生共同反思和成长的重要性
• 与学生共同反思和成长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 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共同反思和成长,以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4年级21件课的课件ppt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案例分析 • 学生表现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本课程以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为依 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21课的相 关知识点。
02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课文 的主题、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 口头和书面表达。
到过快或过慢。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亮点
1. 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知识点,且时间安排合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思考和讨论。
2.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课程内容。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 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02
教学内容
知识点1:生词与短语
总结词
掌握基础词汇,理解词义与用法
详细描述
本部分将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涉及的生词和短语,通过例句和情境应用,让学生 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同时,通过词汇拓展和近义词辨析等 形式,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提高词汇应用能力。
知识点2:课文解读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教案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芙、蓉、洛”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8个生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3.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导入1.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2.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出塞》《从军行》)活动二:初读古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诗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1. 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3.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4. 借助注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 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是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3)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前两句直接描写墨梅。画中池边的梅树, 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 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 典故,暗含埋头苦练书画,不问世事的态度。
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 这就是诗中所云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乾坤:天地间。 意思:它并不需要别人夸奖它的 颜色有多么好看,只是要把清淡的香 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自由读诗,把古诗读 正确、读流利。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何理解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 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 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诗。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三、课外阅读。
不但万秦 教使里时 胡龙长明 马城征月 度飞人汉 阴将未时 山在还关 。,。,
课后作业
1. 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和同学分享一些有名的边塞诗。 3. 课后收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文章或者
诗句,和同学分享。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 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 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 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lú
芙 蓉洛壶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看图识字:芙蓉
识字方法
芙蓉楼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hú
壶
上横比下横要长
巧记:弯弯耳朵,翘
翘嘴巴,头戴帽子,身 上描花。(打一物)
四年级下册第21课课文讲解和生字

四年级下册第21课课文讲解和生字四年级下册第21课是《乡下人家》,课文讲解和生字如下:一、课文讲解《乡下人家》一文,作者抓住乡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房前花开花落,屋后瓜棚遮掩,春日鸭戏绿水,秋夜鸡宿门前,独特的景致与朴实的人家,展现了乡村的如画风光。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乡下人家的风景。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绘了乡下人家的门前种着的花。
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夏天和秋天乡下的生活场景。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了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有美景。
二、生字讲解1. 构(gòu):构造、构思、机构、构成、构筑、构思。
2. 芍(sháo):芍药、赤芍、白芍。
3. 冠(guān):桂冠、皇冠、冠冕、鸡冠。
4. 尝(cháng):品尝、尝鲜、尝新、尝百草。
5. 幢(zhuàng):幢盖、一幢房子、一幢大楼。
6. 榨(zhà):榨取、榨油、榨菜、榨糖。
7. 橘(jú):橘子、橘红、柑橘。
8. 凳(dèng):板凳、竹凳、小木凳。
9. 堂(táng):课堂、礼堂、教堂。
10. 媚(mèi):明媚、妩媚、柔媚。
11. 笋(sǔn):竹笋、春笋、笋干。
12. 矛(máo):矛盾、矛头、长矛。
13. 盾(dùn):盾牌、矛盾、自相矛盾。
14. 集(jí):集合、集会、集体。
15. 持(chí):坚持、保持、维持。
16. 般(bān):一般、千般、船般。
17. 羽(yǔ):羽毛、羽翼、羽状。
18. 眠(mián):睡眠、安眠、长眠。
19. 依(yī):依偎、依靠、依恋。
20. 厅(tīng):客厅、餐厅、大厅。
21. 绝(jué):绝妙、绝对、绝佳。
22. 饲(sì):饲养、饲料、饲养员。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芦花鞋》精美课件

新课导入
南山脚下一缸油, 姑嫂两个赌梳头。 姑娘梳成盘龙髻, 嫂嫂梳成羊兰头。
树头挂网枉求虾, 泥里无金空拨沙。 刺槐树里栽枸橘, 几时开得牡丹花?
书名:《青铜葵花》 作者:曹文轩 类别:长篇小说、儿童文学
作者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荣获2016年国际安 徒生奖,是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代表 作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 堂草》《根鸟》等。
品读释疑
曹文轩,1954 年1 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 童文学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2016 年4 月 4 日获“国际安徒生奖”。主要作品有《山羊不 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这段话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芦花鞋的
美,为下文城里人买光芦花鞋埋下伏笔。
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 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 价。他们都觉得便宜,二话没说,就付了 钱。青铜抓着一大把钱,站在雪地上,一 时竟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青铜没有因为城里人欣赏他的鞋而涨 价,还是按原本要卖的价格报价,可见他 的诚实、纯朴。
遗
屑
搓
祈
憾
学习课文时,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 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课文中的空行划分的部分,概括 小标题。认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同学交流,感 受人物纯朴善良、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青铜一家编织了 一百零一 双芦花鞋去卖,青铜先 是卖走了 九十 双,然后自己穿了其中一双,接着去卖, 结果剩下的 十 双也被买走了,青铜返家的路上又遇到一 位喜欢芦花鞋的顾客,青铜最终 脱下自己的鞋朝那人追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21课
下面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21课《乡下人家》的原文以及说课稿。
第21课《乡下人家》课文原文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án)。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sháo)药,凤仙,鸡冠(guān)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
觅食。
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dǎo)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 é)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
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
(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
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经典诵读中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与《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1、中心句、感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交流从文中看到的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文章的中心句,疏理课文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7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一环
节我又出示了如下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感悟,教师随机点拨或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联系实际,拓展画面(8分钟)
欣赏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诵”“写”“画”“唱”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乡村生活。
(设计意图)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
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又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五、突出重点,说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21、乡下人家雨后春笋图
(独特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回顾课堂,说反思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没能很好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我想如果能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