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3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有约定。

假如有一天,你跟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时要到公园玩,可是过了十时,你的同学还没有来,你会怎么办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

(略)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到,古代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在约定时间没有到场的时候,怎么处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1 页。

教师板书课题。

(二)阅读师: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期行》,哪个同学能够解释“期行”是什么意思? 生:“期行”的意思是相约外出。

师:回答得很好,“期行”就是约定外出。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如果你遇到不懂的宇,可以借助手头上的工具书。

好,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我们已经都把课文读过一遍了,有没有哪个同学遇到不懂的字或词呢? 生:“相委而去”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字你都会读了,你先请坐下,我们待会儿再来解释,好不好? 看来同学们都做了很好的预习,现在请全班同学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都读得准确了。

学生整齐、抑扬顿挫地读课文。

师:读得真不错啊! 接下来,我们分成两组来朗读这篇课文,男同学一组,女同学一组,看哪一组读得好? 我们让女同学先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故事,把你不懂的宇词,就像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相委而去”这个词他不懂一样,你把它圈上点,在小组当中提出来,请同学们帮你解答。

如果小组也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来,老师和同学来帮你解答。

学生在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当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走到学生当中,适时点拨。

(三)、解读师:我们再把课文默读一遍,看一看你还有哪个字不理解。

大家再仔细地想一想,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讲出来吗? 学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准备好了,先来讲讲。

( 学生纷纷举手。

) 好,你来。

生1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大丘与朋友约定中午的时候相见,可是过了中午陈太丘的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等了很久就走了。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余老师的开课是那么朴实,那么自然,那么简练。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我们一起读‘陈太丘与友期’,读——”接下来他出示了三个课堂阅读活动:朗读,练习,品析。

第一个环节:朗读。

这个环节余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两个条理。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划分好条理了,就等于概括了内容。

余老师教学的推进很细致。

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示课文的两个条理”。

二是分工明确:“前三排读第一条理,后三排读第二条理。

要求同起同落。

”三是让学生读文、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先商量一下读到哪儿,这是做到“同起同落”的一个包管。

四是学生读课文,老师评价,“不错,很整齐,一下就读出了内容和条理。

”五是请一位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这样划分条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余老师提升式的小结:第一层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层讲的是陈元方与陈太丘的朋友的故事。

这个环节的教学落实得扎扎实实。

它的巧妙之点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条理概括内容,很有新意。

这又让我们知道,原来朗读不但仅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可以读出条理的美感。

第二个环节:辨析。

余老师首先提出五个练习活动:一是找出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二是找出两个分别暗示敬与谦的字;三是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此外字;四是找出两个字形分歧而意相近的字,五是找出两个能够表示本文要义的字。

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在想,是不是问题难度有点大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叫“难易适中”。

此版块的教学依然丝丝入扣的进行。

先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任选一项。

几分钟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的活动非常充分。

最后是余老师的精彩讲解,体现出厚重而实在的文言词语的教学。

如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相委而去”的“相”,尤其是这个“相”,不听余老师讲课,我还真不知它可以译成“我”,“相委而去”就是“委相(我)而去”;如两个分别暗示敬与谦的字“尊”“家”,有浓浓的“古代称呼”文化;再如两个能够表示本文要义的字“信”和“礼”,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学生串背《龟虽寿》。

老师:谁主动要求背?(李德举手)哦,难得呀,给她鼓个掌李德背。

老师:咱们都背到哪里了?最后一首,黄珊。

好,我们一起把这几首诗读一下,注意字的写法。

龟虽寿,曹操,开始――(学生背)老师:我们今天学习《陈太丘与友期》,首先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注意要求:(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分组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的节奏2、勾画出你认为应该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复述故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呆会儿我们进行学习竞赛)(学生自读,老师巡回检查)老师:好,怎么样?学生:好了。

老师:前面是自学,我们现在来进行比赛,请同学起来和我们进行朗读比赛。

谁来?董乔:我。

(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大家推选一朗读选手参加朗读比赛,另外一名选手由老师担当。

其他同学请你当评委。

评判标准:老师:怎么样?(可以)按照这个标准。

音调是否标准,停顿是否正确?我来试一下。

(读)谁来评价一下?首先找我的缺点,我不如董乔的地方学生:声音有些沙哑。

老师:那么,我读得好的地方呢?学生:音调标准,语气自然。

老师:那咱们大家再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那么这是第一个环节。

现在大家看,谁能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陈太丘与友期行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已去相委而去则是无信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老师:哪位同学上来写?(一些同学举手)好,你们上来写。

(五个同学上台,写完后又叫三个同学继续写)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有的同学从右往左,大家要学习一个知识,古人是从右往左写的。

好,看一下,下车引之,引,拉。

则是无信,信写了没有?没有。

相委而去,去,离开。

元方时年,年,年龄,舍,放弃。

打开书本看一下。

不再等候,走了。

过中不至,中,正午。

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与正中相似?(学生:日中)好,大家基本上都把重点的词语写出来了。

(多媒体出示答案)好,再看下面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去后乃至,乃,才。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第一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期、乃、委、去、引、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激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在我的叙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书。

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书籍。

它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生:《世说新语》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里的《咏雪》,以《咏雪》这篇课文为例来看《世说新语》的那个时代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生:因为人们都追求哪种率性而为的精神生活,所以千古文人都有一个《世说》梦。

师:好,同学们上节课的内容掌握的非常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大家一起读一下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题目中的陈太丘?生:太丘,县名。

陈太丘即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师:《陈太丘与有期》选自“方正”一门。

方正指正直。

陈太丘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

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我们以前学过一篇关于陈寔的课外文言文《梁上君子》,谁还有印象,能给大家讲讲吗?生: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清楚详细地说明正确和错误两个方面,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

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设计说明】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

人教版语文七上(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

人教版语文七上(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课型:讲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说《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二、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三、朗读课文。

1、全班小声读课文,注意字音。

2、一个学生读全文,其他同学听听他有没有读错字的地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字音。

四、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提示:尤其注意红线标出的字或词,同座位可以互相讨论。

1、一个学生翻译一句,注意加点的字。

2、找一个学生连起来说说翻译。

五、分析课文。

1、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可能回答:开门见山一波三折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关于守信重礼关于品行修养2、思考问题:(1)本文人物的情感应抓住哪个字来读?(“怒”)(2)课文中谁怒了?他为什么发怒?请读出他的怒。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友人;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无礼、无信)(3)友人一发怒,就破口大骂太丘,作为太丘的儿子的元方也发“怒”了,他为什么发“怒”?如何读出他的“怒”。

元方有什么性格特点?(抓住“无信”“无礼”的语言和“入门不顾”的动作来读)、(机智、聪明)。

(拓展机智少年)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4)太丘是否生气了呢,请读出他的“怒”。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不满”(5)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语气。

友人的语气:不满、恼怒元方的语气:义正言辞3、问:最后,双方又有怎样的态度?生: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师:从友人的“引之”看出-------知错就改既然友人知错就改了,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怎么看?a、无礼。

对方已经认错,应该原谅。

七年级上册第八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第八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

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出行。

陈太丘是谁?陈寔。

那为什么叫陈太丘?太丘是他的字吗?太丘是个地名,因为他做过太丘长,所以称陈太丘。

用地名称呼人名,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比如苏轼,我们称他苏东坡。

“期”是什么意思?约定。

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下注释有。

看课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重要的方法。

《说文解字》是本字典,“期”这个字没有甲骨文,这是说文里的古字,这样解释“期,会也。

”约会、约定的意思。

这里用的期的本义。

你猜一猜他们会约定什么?他们约定的内容实现了吗?出现了什么状况?我们现在去一探究竟。

这是我们的学习目标,齐读一下。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内容。

2、2、通过分析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文章。

老师出示从右向左竖排版文字,文言文就是这样排版的。

我们读一读,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对节奏。

你来试一试吧。

生读。

同学们读的很熟练很流畅很准确,看来预习的很好。

里面“尊君在不”中不为什么读fou?通假字。

哦,它是通假字,通哪一个?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我们不齐读了,找两个小组展示一下,PK一下。

你试一下。

准备好了吗?哪两个组来PK一下?毛遂自荐。

你认真听,读完评价一下,评价的标准是读音是否准确,是否流畅,读音是否对,重音把握的是否准确。

生读。

一生评价读的很好。

读的很齐。

你认为读齐了就很好。

刚才读的时候有个音不是很准,是哪个?对子骂父。

父,四声。

再一小组读。

读完。

表决一下,你觉得哪个小组好?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

刚才读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小组有个同学读的很好,我们请这个同学来示范一下。

听一听他读的是否符合刚才的要求呢?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很熟了。

现在复述故事。

注意复述不是翻译。

指名两生复述。

生自主复述一遍。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陈太丘与友期》课堂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分析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1、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2、把握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

3、背诵文章。

三、教学设想文言文学习应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而后根据学生所疑所问,设计教学重点。

另外,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强化加以把握,而后通过勾画线连的方式强化背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请同学们在我的叙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书。

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书籍。

它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生)《世说新语》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他介绍的就是古代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整体感知(师)首先,老师为同学们范背一下这篇课文。

(师范背全文。

)请同学们为老师点评一下。

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先讨论,后点名复述。

)三、新课教学:〈一〉齐读第一句。

1、解字师:有同学问我,“期行”和“期日中”中的“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同学们,你们的意见是什么?生:不是。

一个是约定,一个是约定的时间。

师:很好。

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

2、品句“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你能补出省略的部分吗?生: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师:太丘离开是不是不对呢?生:不是。

因为是友人先不讲信用,“期日中”,“过中不至”。

3、理结构期行----日子-----不至-------去--------至4、引导背诵:对着上述重点字是背一遍。

闭上眼背一遍。

齐背。

〈二〉我们把元方与客的对话读一遍。

男生读客的话,女生读元方的话,老师读叙述性语言。

1、解字师:我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样,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看男女生谁抢的分数多。

(生抢答)(1)去:离开(2)委:舍弃(3)君:您(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性而为——《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温州二中吴积兴10月24日评职称上课,抽到了《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感觉是,这样的文章我不是很怕,而且相信自己肯定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虽然抽到的那刻自己心里没有什么底。

开启电脑,搜索自己携带的资料,发现里面有一个《千古文人世说梦》的教学实录,可惜是《咏雪》的,但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率性而为”,我知道我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切入点了。

在90分钟里面,我列出了教学提纲并完成了教学课件。

进入教室很多学生围过来问我,老师,你是上什么的。

我说我是上语文的。

上课了我才知道学生根本没有预习过课文,于是我也不讲究导入让学生先读读课文。

读完了,我说,记得有句话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

实际上自魏晋以来,中国文人还有一个梦,就是“世说新语”这个梦。

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

世说梦,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读一读课文,疏通一下字词学生继续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和同桌商量,如果还是无法解决的话,留着全班同学一起商量。

读毕,我问,有没有哪些字词还不懂的,需要大家帮你的?教室一片寂静,没有人举手,问了几次才有个同学举手了,他说:老师,非人哉,是不是“不是人”的意思?有些不敢肯定,又有些期待。

我说,非人哉就是不是人的意思,简直不是人。

学生大笑。

场面似乎有些打开,学生问的逐渐多起来。

生:“元方时年七岁”中的“时年”是什么意思?下面的学生在说,当年,那一年的意思,我发现这个班学生喜欢在下面嘀咕。

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九十分钟的备课不可能关注太多的细节。

于是我接学生的话说,是那年的意思。

但是当我说完之后,我觉得不是很正确。

我说,大家再看看,“时”是那时的意思,“年”呢,应该是年纪,合起来应该是元方那时年纪七岁。

生:门外戏是什么意思?我说,门外戏,哪个字不懂呢?他说都不懂。

我指着门对他说,这是什么,他说是门。

门外就是门外的意思,戏呢,他还是说不懂,下面的学生都在喊了,是玩的意思。

我说,门外戏就像是在操场上玩。

生:相委而去的委是什么意思?我说,请看注解11,并把注解念一次,然后告诉我委是什么意思。

等她告诉我之后,我说,读文言文一定要多看注解,如果在平时应该多查字典。

看学生都讲得差不多了,于是我打出了几个词语,让学生帮我解释。

理一理情节,熟悉一下人物(期舍戏引顾这个环节是我原先备课重点考虑的。

)期我问,谁告诉我期是什么意思。

因为注解有,学生有在下面喊,约会的意思。

我问:谁和谁约定?陈太丘和他的朋友。

约定去干吗了呢?学生停了一下,说不知道。

确实课文是没有说的。

我说,说不定他们约好了去爬松台山(他们学校边上的一座小山),学生笑。

他们碰到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让他们没有碰到呢?舍舍是什么意思,丢下。

谁丢下了谁?陈太丘丢下了朋友。

他为什么要丢下朋友呢?因为朋友迟到了。

请把课文中的句子念出来。

学生念“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那么请问,陈太丘的朋友迟到很久吗?学生说,不久,“去后乃至,去了不久”,朋友就来了。

学生说,应该比较久,因为约好是中午,“过中不至”,说明过了一个中午还都没有来。

他等了一个下午呢。

学生马上反驳说,应该不久,这里的中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十二点,过了十二点,朋友还没有来,于是他就走了。

我说,不管他久不久,总之朋友是迟到了,而且陈太丘是离开了。

朋友听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请读出来。

学生:“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破口大骂。

我说,注意,这里有个字的意思和舍是一样的。

委,也是丢下、舍去的意思。

现在假设一下,如果你是陈太丘,朋友迟到了,你会不等他就离开吗?学生说,不会,我会继续等,毕竟是朋友。

学生说,我不会等,我会马上离开,太不守时了。

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

学生说,我看情况,如果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会等,如果是一般的情况,我会离开。

好,那我们再来一个假设,如果你是那个朋友,你会这样生气并骂他吗?学生说,不会,对着人家的孩子,骂他爸爸,这样不好。

学生说,我是不会骂的,毕竟我们都是文明人,注意礼节。

学生说,我不会在孩子面前骂的,因为他爸爸会知道的。

那文章怎么陈太丘为何还是走开了呢,朋友还是破口大骂呢?先打一下伏笔。

戏:戏,是什么意思,就是玩,我觉得“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很有意思,大家一起读。

你们猜想一下,元方当时在玩什么呢?玩土,玩沙子?引:引,是什么意思,就是拉,他拉元方想干什么?想向他道歉。

一个大人向七岁玩泥巴的小孩道歉?如果是你,你会道歉吗?学生:不会,太没面子了。

学生:会,不道歉,对他爸爸无法交待。

我说,原来是为了他爸爸才道歉啊。

但是刚才还破口大骂的朋友,现在却向一个小孩子道歉了,这是为什么?顾顾是什么意思,回头看。

课文中呢,是不顾。

有人说,元方刚才还是父亲的朋友无礼,而现在他却入门不顾,是不是也挺无礼的?……老师,刚才通过这五个字把课文的大概内容梳理了一下,下面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

说一说人物,理解一下情感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元方、陈太丘及其朋友。

请问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元方,因为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说话很老到,很聪明。

学生:元方,我觉得他很早熟,说话感觉不像是七岁的小孩。

我说,那个时代的小孩好像都挺早熟的,比如王戎、孔融等等,《世说新语》还专门有一个篇章“夙惠”记录这些早熟小孩的言行,但很奇怪这篇文章不是收入“夙惠”,而是“方正”。

学生:元方,一般这么小的孩子面对大人说话都不敢抬头,他却能对答如流,把朋友说的哑口无言,而且很好的维护好父亲的尊严。

学生:元方,很有个性,当父亲的朋友向他道歉的时候,他理都不理。

学生:陈太丘的朋友,心胸很宽广,虽然刚开始对元方大骂他父亲,等意识到自己这样不妥的时候,马上就向小孩子道歉。

学生:陈太丘,很守时的一个人,一走就走的干干净净。

根据刚才同学说,这篇文章的三个人物中哪个人物最重要?元方,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们的课文的题目却是《陈太丘与友期》,注意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同时,我在网上还看到了另外一个题目《元方答客问》,你觉得哪个好呢?学生:我觉得还是第二个好,因为这个题目突出了元方。

学生:我觉得还是第二个好,刚才老师说了,这个题目是原来的,课文中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生:我觉得还是课文的题目好,因为只有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定了,才可以引出了元方,才能表现出元方的聪明机智。

说实话,我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我只是想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正当我要采取中庸的作法说这两个都可以的时候,有个女同学举手了。

她说:我觉得还是课文的好。

因为文章中,虽然主要表现了元方,但是不是仅仅表现元方,刚才老师也说过了,这篇文章在《世说新语》中没有归入专门写小孩的“夙惠”中而是归入“方正”中,可见也不是专门表现元方的,而是为了表现他们三人身上的精神。

如果用第二个题目反而只是突出元方一个人了,而他父亲和父亲的朋友就无法表现了,而课文的题目却能把三个都照顾到。

我觉得这个回答太妙了。

于是对学生说,看来我们的编者也不是乱加一个题目的。

想一想主旨,感觉一下率性既然刚才有同学提到,本文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精神,那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学生:写诚信,故事就是围绕着诚信展开的。

而且元方也提到,无信。

学生:是写诚信,陈太丘离开是对无信的直接反应,而元方的话则是都无信的批评,而朋友的道歉则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觉察。

我说,对,课文是写道了,做人要守时,讲信用。

但是就仅仅是说诚信吗?仔细想想,刚才我们的伏笔,陈太丘作为一个县长,拂袖而去,是否有失风度?朋友一听到陈太丘已经没等他就破口大骂,是否有失风度?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有失风度?你们都不会做的事情,他们却做了,这是否都能用一个诚信来概括?学生陷入了沉思中。

学生:我觉得他们的做法都和我们有些不同,有个性。

我说,对,很有个性,面对这样的个性,我们都有些不大习惯了,有些陌生。

虽然我们同学时时都在喊着要个性。

刚才我们提到文人都有一个《世说新语》的梦,他们的精神指的就是个性,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率性而为”,“任性而为”,由着自己的性情做事情。

我让学生带着“率性而为”的想法,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我说《世说新语》中这样率性而为、放情肆志的故事太多了。

比如王子猷的“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张翰的“莼鲈之思”等等。

我想,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率性而为的洒脱,才倍觉可爱吧。

但是你们会这么做吗?假如班主任叫你中午十二点钟到她办公室等她,你十二点不到就去了,可是到了十二点班主任却还没有来,你会相委而去吗?学生:不会,她会骂我的。

学生:不会,她会告诉我爸妈的。

假如是校长呢,你会相委而去吗?学生沉默,摇头,喃喃着不会。

只有一个学生,就是那个女学生,起来斩钉截铁的说,会,谁叫校长自己迟到,不守时呢?你们会对着小孩破口大骂他爸吗?不会,你觉得不文明;你们会向七岁小孩子道歉吗?不会,你觉得没面子。

刚才大家在读到“非人哉”,声音是那么洪亮,情感是那么投入,读得是那么过瘾。

但是在现实中你们却不敢、不能这么率性。

当现实无法满足你的时候,人就学会了做梦。

老师一开始就说了这是千古文人的一个梦。

既然是一个梦,往往是“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率性而为”是文人最羡慕而不可得的境界。

今人除了心醉、神往,甚至于妒忌,其余的只是叹息。

我觉得人应该有梦的,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我们应该学会做梦。

(有学生在下面窃笑,那种笑声中有几分天真,又有几分世故,还有几分蔑视。

想起穆旦的诗句“那使他自由的只有忍耐的微笑,/秘密地回转,秘密地绝望”(穆旦《幻想底乘客》)。

但是我分明知道,学生的窃笑和穆旦的“忍耐的微笑”是不一样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