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两束单(江南博哥)色光a和b分别沿半径方向射入截面为半圆形的玻璃砖后,都由圆心O点沿OP射出,对于两束单色光来说()。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B.C.D.两束单色光从射入玻璃砖到由O点射出的过程,在玻璃砖中传播时间相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通过光路图可以看出,b光的偏折程度大,则b光的折射率较大,a 光的折射率较小,A项正确。
由光的色散可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a 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B、C两项错误。
两束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不等,所以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也不相同,D项错误。
[单选题]2.一小球装在边长略大于球直径的正方体容器内。
如图所示,当小球和容器一起在空中做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
A.球对容器顶有压力B.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等于球重C.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小于球重D.球对容器上下底均无压力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后,若不计空气阻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容器加速度为g。
以容器为研究对象,若球与容器间存在压力,则容器的加速度不等于g,与题干不相符。
故本题选D。
[单选题]3.如图4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A项错误。
r小于r1时,r一定小于r2,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项错误。
由图可得,r 等于r2是分子之间的平衡位置,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C项正确。
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D项错误。
[单选题]4.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以下哪项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A、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B、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C、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2、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讲授法B、讨论法C、实验法D、案例教学法3、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以下哪种教学策略最符合“探究式学习”的理念?A.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B.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辅助C.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归纳D. 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4、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A. 教育教学B. 医疗健康C. 金融交易D. 环保监测5、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集成”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信息技术只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教学中B. 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C.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有机融合D.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6、以下哪项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A. 计算机硬件知识B. 计算机软件知识C. 网络通信知识D. 教育心理学知识7、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信息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B、信息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C、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D、信息处理技术不包括信息的创意和设计8、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编程语言的特点,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编程语言只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专业B、编程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便于实现算法C、编程语言的学习难度很高,适合少数人学习D、编程语言只适用于高级程序员9、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下哪个概念最符合“计算思维”的特点?A. 算法B. 数据结构C. 程序设计D. 网络协议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采取以下哪种教学方法?A. 传统的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项目式学习D. 课堂讨论法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策略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 传统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项目式学习D. 竞赛教学法12、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下哪项不是评估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A. 信息获取能力B. 信息处理能力C. 信息安全意识D. 信息表达与交流能力1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A. 讲授法B. 探究式学习C. 传授式教学D. 训练式教学14、以下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某教师在“水中(江南博哥)生活的动物”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
A.了解、经历B.了解、反应C.理解、反应D.理解、领悟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探究分析”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的理解水平,“建立”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的领悟(内化)水平。
故本题选D。
[单选题]2.在讲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下列哪些无形的课程资源?()①教材②动物园③学生饲养过小青蛙④学生参观过动物园⑤学生观看过《动物世界》⑥学校博物馆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④⑥D.②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教师资源包括教师本身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
学生资源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感受、疑惑等。
故本题选B。
[单选题]3.某研究小组用玉米进行相关的实验,图甲是对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切面图乙所示,图丙示意的是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c处细胞对应图甲的a部位B.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C.图乙中的d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丙中的e部位D.图乙中的c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丙中的g部位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首先,分析题中各图:图甲,由于受单侧光照,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即a部位生长快于b部位;图乙,c侧生长速度小于d侧;图丙,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由于受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在近地侧积累,又由于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所以生长速度e 大于f,h大于g。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c处细胞生长慢,应与图甲中的b部位相对应,A项错误。
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生长使植物生长,B项错误。
教师资格证《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掌握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中学数学的知识。
具有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1.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夏日晴天中午,小(江南博哥)明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排18号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A.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B.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C.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D.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从阳光强烈的室外进入光线很弱的电影院内,瞳孔为适应室内的光线会逐渐扩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的光刺激,这样才能看清室内的物体。
小明在寻找座位号时,是在看近处的物体,这时,晶状体的曲度由小逐渐变大。
故本题选C。
[单选题]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各有特点。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消耗能量,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消耗能量C.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D.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细胞内,也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A项错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消耗能量,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样需要消耗能量,如递质的释放,B项错误。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C项错误。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即存在于细胞内,释放出细胞后,存于细胞外的组织液中,D 项正确。
[单选题]3.图3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所观察到的情况。
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是()。
A.a、b、cB.a、c、bC.c、b、aD.c、a、b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_001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第1题(单项选择题)传统的中国绘画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之分,其划分的依据是( )A.题材B.技法C.主题D.形制正确答案:A,第2题(单项选择题)宋代官窑中,以窑变闻名的是( ).A.钧窑B.汝窑C.定窑D.哥窑正确答案:A,第3题(单项选择题)<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特点是( ).A.减笔泼墨、笔筒意赅B.双勾重彩、设色艳丽C.兼工带写、设色淡雅D.青绿重彩、工细巧整正确答案:C,第4题(单项选择题)如图1,<早春图>的作者是( )A.郭熙B.李唐C.刘松年D.夏圭正确答案:A,第5题(单项选择题)唐代以山水画创作享有盛名,史称“小李将军”的画家是( ).A.李成B.李昭道C.李思训D.李公麟正确答案:B,第6题(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实风格的美术作品的是( ).A.波洛克<秋韵>B.安格尔<大宫女>C.伦勃朗<夜巡>D.委拉斯凯兹<宫娥>正确答案:A,第7题(单项选择题)如图2,该作品的作者是( ).A.蒙德里安B.康定斯基C.夏加尔D.莫迪里阿尼正确答案:C,第8题(单项选择题)<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作者修拉的艺术风格不属于( ).A.超现实主义B.新印象主义C.分割主义D.点彩派正确答案:A,第9题(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维也纳分离主义作品的是( ).A.B.C.D.正确答案:B,第10题(单项选择题)评论家拉斯金描述的“水滴和颜料明快的性质所形成的溅泼痕迹、凝结的色块、明丽的色调与轻柔的感觉”,所指的画种是( ).A.中国画B.油画C.版厕D.水彩画正确答案:D,第11题(单项选择题)拉斐尔<雅典学院>画面中体现的主要透视关系是( ).A.成角透视B.圆面透视C.平行透视D.倾斜透视正确答案:C,第12题(单项选择题)如图3,<掷铁饼者>人物重心线的落点在( ).A.左脚B.右脚C.两脚之间D.左肩正确答案:B,第13题(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的是( ).A.实物拓印B.绘画表现C.模型制作D.版画创作正确答案:C,第14题(单项选择题)在对待媒材的态度方面,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相比,“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更注重的是( ).A.鼓励儿童大胆尝试媒材B.体验媒材的乐趣C.尝试用媒材表现意图D.认识媒材与用途的关系正确答案:D,第15题(单项选择题)<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美术教师积极开发的是( ).A.课标教材B.校本教材C.地方教材D.校外教材正确答案:B,第16题(单项选择题)魏老师在<素描>结课后,使用“表1”评价学生作品,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质性评价B.多元评价C.多主体评价D.量化评价正确答案:D,第17题(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针对<色彩基础知识>一课“认识色相环"的教学内容,最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探究法C.讨论法D.练习法正确答案:A,第18题(单项选择题)如图4,这是一位8岁女孩的作品,该作品所属的绘画分期是( ).A.涂鸦期B.图式期C.写实期D.抑制期正确答案:B,第19题(单项选择题)在<中国画——扇面构图>一课中,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法,引导学生利用扇形、圆形取景框在一幅国画作品上移动摆放,通过观察与比较不同的构图效果,学会构图.该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是( ).A.知识与技能维度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C.体验与创造维度D.过程与方法维度正确答案:D,第20题(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现代艺术欣赏>一课教学难点的是( ).A.理解杜尚的<泉>被视为艺术的原因B.了解与现代艺术作品相关的轶闻趣事C.认识现代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D.识记几幅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正确答案:A,第21题(单项选择题)为达到“促进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一课合适的作业要求是( ).A.用纸板剪、折、卷、粘做出座椅B.画出一个有创造性的座椅C.用纸板制作座椅并描述设计意图D.发挥想象力,描述理想的座椅正确答案:C,第22题(单项选择题)房老师用“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上<民间木版年画>一课时,他适合扮演的角色是( ).A.倾听者B.旁观者C.讲授者D.引导者正确答案:D,第23题(单项选择题)学习水粉画.厚涂接色法”时,下列选项中,教师最适合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示范法C.讨论法D.头脑风暴法正确答案:B,第24题(单项选择题)下列选择中,适合作为<隶书·对联书写>一课教学重点的是( ).A.分析隶书对联的平仄B.讲解隶书对联的发展史C.示范隶书对联的章法D.赏析隶书对联的点画正确答案:C,第25题(单项选择题)崔老师在上<现代主义美术创作>一课时,让学生先评价自己的作品,然后交换作品相互赏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自评B.互评C.师评D.多主体评价正确答案:D,第26题(单项选择题)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选项中属于第四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评价要点的是( ).A.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和自然景色的感受B.运用简单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C.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D.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正确答案:C,第27题(解答题)简述“波普艺术”.第28题(解答题)简述“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内涵和途径.第29题(解答题)列出三项或以上社会文化方面的美术课程资源.第30题(解答题)列出三种或以上美术课程评价中的质性评价方法.第31题(解答题)在上<风景摄影的取景>一课时,肖老师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会运用`近中远`三层次取景方法.拍摄出既有内涵又有美感的摄影作品”.上课时,肖老师首先展示了山川、河流、植物等照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接下来,肖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光圈与快门,学生们都很投入.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快下课时,肖老师要求学生用“近中远”三层次取景法,拍摄出有内涵的、体现生活美感的作品.问题:依据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从优点、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对该教学安排进行分析与评价.第32题(解答题)在<木版刻画>一课的评价环节,陈老师将全班同学的作品展示出来,要求同学们选出三幅最喜欢的作品.同学们大都不顾作品的质量,纷纷选择了自己好朋友的作品.有同学质疑说:“小明的画也算优秀?还不如他上次的呢!”可是,陈老师觉得应该鼓励学生,把选出的所有作品都归为优秀.问题: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从优点、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对上述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第33题(解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L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用画笔触摸细节,细节在艺术中的价值,细节的表现方法.。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三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三[单选题]1.下面四组设备(江南博哥)中,同时包括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的是()。
A.磁带、打印机、激光印字机B.CRT、CPU、ROMC.绘图仪、鼠标器、键盘D.鼠标器、绘图仪、光盘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磁带为存储设备,打印机和激光印字机均为输出设备,A项错误。
CRT是种显示器,为输出设备;运算器和控制器通常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称为中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简称CPU;ROM是只读存储器,为存储设备,B项错误。
鼠标器和键盘均为输入设备,绘图仪为输出设备,C项错误。
光盘是辅助存储器,为存储设备,D项同时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
[单选题]2.完成右图的效果最好使用以下哪种工具?()A.修复画笔工具B.颜色替换工具C.仿制图章工具D.多边形工具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修复画笔工具主要用于修复图像中的缺陷,使修复结果自然融入周围图像;颜色替换工具是使用校正颜色在目标颜色上绘画,简化图像中颜色的替换;多边形工具可以在绘图页面中拖动鼠标,直至多边形达到所需大小;仿制图章工具能将一幅图案的全部或部分复制到同一幅图或其他图像上,按Alt键并单击鼠标取样一到目标位置单击并拖动鼠标实现复制。
[单选题]3.根据下图中的HTML代码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的表格。
A.1行1列B.1行2列C.2行1列D.2行2列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常用的表格标签中,</table>标签定义表格,</tr>标签定义表格中的行,</td>标签定义表格中的单元。
由HTML代码可知,这是一个2行2列的表格。
[单选题]4.二进制数10101011和11011001进行逻辑“与”运算的结果是()。
A.10001001B.11111011C.10011101D.10101001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与”运算是计算机中一种基本的逻辑运算方式,符号表示为&。
315-《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
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1.科学专业知识(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现象。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最新发展动态。
2.科学教学知识(1)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了解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认识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3)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具备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1.前期分析(1)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教材以及学习者特征,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确定科学教学内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已有知识和能力,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1)理解“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设计教学过程(1)能根据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实施1.课堂学习指导(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科学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1)掌握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2)理解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特点与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科学实验开展教学。
(3)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
(4)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1.能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基本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3.能编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作业,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试卷结构模 块比 例 题 型科学知识与教学知识 40﹪ 单项选择题 简 答 题 教学设计25﹪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35﹪教学案例分析题简答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约27﹪非 选 择题:约73﹪四、试题样本一、选择题1.某金属元素R ,它的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它的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
则该金属元素R 的化合价为 A .18.5m n-+B .18.5n m-+C .18.5m n+- D .18.5n m+- 2.题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信息的是A .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 .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C .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D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最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北斗星、火星都是环绕太阳转动的行星B .流水、风、冰川都是导致地形变化的外力因素C .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D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确定的4.一个质点在几个力同时作用下的位移为m k j i r )654(+-=∆。
其中一个力为恒力N k j i F )953( +--=,则这个力在质点移动位移r ∆ 的过程中所作的功为A .67JB .91JC .17JD .-67J二、简答题5.以“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为例,简述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三、案例分析题6.下面是一道作业题及某同学的解答:问题(1)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5分) (2)设计一个能帮助该同学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
(15分) 四、教学设计题 7.材料一某初中科学教材“遗传是有规律的”一节的内容节选如下:题目:重为30N 的容器,容积为32m 105-⨯。
装满水后,该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6000Pa ,若水的深度为20cm ,试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kg /N 10=g )解:根据液体压强公式gh ρ=P 得:N500m25.02000Pa S P m 25.0m2.0m 105Pa 2000m 2.0kg /10N m /kg 100.1P 323233=⨯=⋅==⨯===⨯⨯⨯==-容容容容F hV S gh ρ答: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500N材料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遗传是有规律的”的“内容标准”为: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学习了遗传现象、染色体、DNA 和基因等相关知识。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三者的关系和遗传上的作用;(5分)(2)完成材料一节选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不少于300字)(30分)样本试题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1.B 2.D 3.B 4.A二、简答题5.结合“原子结构的模型”发现过程阐述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满分10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具体的包括:(1)通过科学家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了解;(3)知道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已有的结论可能被修正。
三、教学案例分析题6.(1)该同学解题错误表现在对容器底部面积的计算,不能用hVS容计算。
由于题目中没有明确容器的规则形状,容器底部的面积需要运用PF S =容公式计算。
(2)正确的解法如下:根据液体压强公式gh ρ=P 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a 2000m 2.0kg /10N m /kg 100.1P 33=⨯⨯⨯==gh ρ容器底部的面积()()223233m 108.86000Pa m 10510N/kg m /kg 10130N P G P G G PF--⨯=⨯⨯⨯⨯+='+='+==水水容水容容gV S ρ 由N 176m 108.82000PS P 22=⨯⨯=⋅=-a F 容容 【评分说明】(1)指出该同学解题中错误之处并能正确说明原因,满分得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2)给出正确解答,得5分;能进一步针对解题错误阐述教学过程,得10分,满分给1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四、教学设计题:7.(1)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
每条染色体是一个DNA 大分子,其中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一个DNA 片段,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满分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2)①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清晰,满分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合,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满分10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③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重点阐述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某种(有无耳垂)遗传性状的出现是与来自父母亲的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遗传是有规律的,满分1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