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沁园春 长沙》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改中国古典诗歌悲秋之传统,展现了伟人昂扬奋进、蓬勃旺盛的青春感悟。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沁园春()橘子洲()漫江()
百舸():
怅寥廓():
峥嵘():
恰同学():
挥斥方遒():
任务五:诵读明主旨
【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时年32岁的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教学设计亮点】
1、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理念,同时也没有忽视对诗歌基础知识的传授。
2、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迁移的阅读能力。
【学习活动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展示两张照片)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作为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朱熹、张轼、曾国藩等名人与橘子洲有不解之缘。伟人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春呐喊更是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里。
最新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名师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用心爱心专心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1、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3)比较鉴赏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古诗文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文学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选读,从齐民、无衣、关雎、楚辞、乐府等内容中挑选出代表性的篇目,让学生了解各种古代文学形式和传承。
2. 研究《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
3.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歌对比研究,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发现现代文学中的古风韵味。
4.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准确地掌握每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诗歌世界,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产生好奇心。
2. 研究环节:先选取一篇简短的诗歌进行翻译、加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接着,让学生自主选取一篇古代诗文进行阅读,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现。
3. 对比分析环节:将两篇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 综合训练环节: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并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5. 总结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鉴赏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如对诗歌韵律、情感表现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修辞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表现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1. 《诗经》及注释资料。
2. 图片、音频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语文教学辅助工具,如unicode编码表、汉字输入习惯等。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围绕“古典文学赏鉴”主题展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典文学的魅力,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包括古诗、古文、古诗词鉴赏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
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中所学的古诗、古文、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分析、比较、评价等,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3)掌握文学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主题等文学文化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分析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4)组织课外阅读、文学社团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追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册教材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的主旨、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并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汉字,掌握基本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训练,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包括词汇、句式、修辞等。
名著篇目的阅读理解与赏析,包括人物形象、主旨思想、艺术特色等。
写作技巧的训练,包括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论证方法等。
教学难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对古汉语的感知与理解。
名著篇目的深度解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对个人观点和体验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背景介绍或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学生相关话题,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2. 知识讲授清晰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等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分析名著篇目的文本特点,包括语言风格、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
介绍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例文展示,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如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比、主题提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实践操作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方法完成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设计针对的是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
该单元涉及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样化的文本,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文学常识的掌握、写作技巧的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并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文学评论。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本教案还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中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构造等。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修辞手法等,并能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3)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对给定文学作品的评论写作。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运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4)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5)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0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
学习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作品的意蕴,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本词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壮丽明艳;下阕回忆了- -段风华正茂的青春往事,激昂慷慨,表现了词人担当改造社会大任的壮志豪情。
二、说学情这一阶段学生对词并不陌生,能够初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而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
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定的便利条件,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是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掌握词的有关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体会,感受诗歌意境,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心境,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
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雄浑美"阳刚美”。
五、说教学方法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
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
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认识自我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
*参考阅读
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二、词语:
洗练渣滓zhāzǐ惰性叨tāo天之幸附丽琐屑xiè席不暇暖奔波劳碌长沮jǜ桀jié溺nì退隐躬耕夤yín缘幸进因循苟且贪污淫佚yì穷究随俗浮沉蹶jué倒
补充词解:
琐屑:琐碎细小。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
形容忙得很。
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
穷究:彻底追究。
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三、学习研讨:
(一)自读课文一遍,划下生字词。
(二)思考•探究:
——第六页倒数第7行――第七页第五行(集体朗读)。
归纳成两点:
①“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
②“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
(集体朗读)
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是什么?
——人要敢于追求,敢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4、为什么人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9页第二自然段。
(集体朗读)
——参看第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