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语文复习笔记 成语典故出处
四字成语及典故出处

四字成语及典故出处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
指详尽描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凿。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朝朝暮暮:这个词常用在抒发男女情爱的诗词中,比如说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就是何疑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意思就是说道:只要两个人的爱情长久、忠贞,不一定必须整天相爱在一起。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
指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与标准。
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不容计数:没办法清点,无法排序。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不求甚解:求懂得个大概,不谋深刻理解。
甚,很,非常。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不容置疑:不容许存有什么猜测,指真实可信。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不怎么在乎。
不胜其烦:承受没法某种麻烦。
大胜,必欲。
不速之客: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
速,邀请。
不惜代价:为达至某种目的不惜一切物质或精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情况)明摆着。
喻,了解,明白。
不翼而飞:没翅膀却昼行,比喻东西忽然不见踪影了。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
不由,不听从,不容许。
分说,辩白。
不约而同:没事先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一致。
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三人成虎一暴十寒塞翁失马一日千里一鼓作气重于泰山揭竿而起背水一战弄巧成拙风吹草动乐不思蜀东山再起安居乐业程门立雪逼上梁山徒有虚名骄兵必败雪中送炭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城下之盟其貌不扬指鹿为马开卷有益·博而不精·百发百中·捕风捉影·必恭必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药·别开生面·不可同日而语·不伦不类·伯乐相马·班门弄斧·白面书生·八面威风·不名一钱·拔苗助长·不屈不挠·不求甚解·髀肉复生·病入膏肓·不入虎穴,严禁虎子·母母举鼎·博士买驴·冰山难靠·背水一战·半途而废·不贪为宝·白头如新·百闻不如一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抱薪救火·标新立异·不学无术·不入虎穴,严禁虎子·不远千里·不因人热·别有天地·不遗余力·百折不挠·百丈竿头·不自量力·不知所云·宾至如归·拔帜易帜·残杯冷炙·寸草春晖·草船借箭·乘风破浪·才高八斗·城狐社鼠·沧海桑田·草菅人命·草木皆兵·程门立雪·长驱直入·车水马龙·乘兴而来·沉鱼落雁·乘人之危·车载斗量·大笔如椽·打草惊蛇·雕虫小技·大材小用·多多益善·大腹便便·大公无私·当局者迷·大逆不道·大器晚成·当务之急·开诚布公·不得要领·抛砖引玉·二桃杀三士·尔虞我诈·罚不当罪·奋不顾身·分崩离析·风吹草动·覆巢并无岂可·分道扬镳·奉公守法·负荆请罪·发奸擿伏·返老还童·发蒙振落·风声鹤唳·覆水难收·赴汤蹈火·分庭抗礼·防微杜渐·负隅顽抗·负重致远·管鲍之交·各得其所·感恩图报·过河拆桥·刮目相看·瓜田李下·高枕无忧·各自为政·华而不实·好好先生·狐假虎威·汗流浃背·后来居上·合浦珠还·后起之秀·后生可畏·火树银花·坚壁清野·间不容发·井底之蛙·鸡口牛后·江郎才尽·见猎心喜·鸡鸣狗盗·九牛一毛·胶漆志趣相投·举一反三·开诚布公·空洞无物·沆瀣—气·克己奉公·开卷有益·侃侃而谈·口蜜腹剑·开门揖盗·空前绝后·克勤克俭·旷日持久·困兽犹斗·开天辟地·口若悬河·空中楼阁·刻舟求剑·脍炙人口·狼狈不堪·力不从心·两败俱伤·乐不思蜀·老当益壮·劳而无功·论功行赏·老马识途·老牛舐犊·老妪能解·老生常谈·梁上君子·蓝田生玉·滥竽充数·狼子野心·芒刺在背·买椟还珠·马革裹尸·门可罗雀·名落孙山·孟母三迁·马首是瞻·毛遂自荐·门庭若市·木人石心·牛鼎烹鸡·怒发冲冠·鸟尽弓藏·南柯一梦·弄巧成拙·穷兵黩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兄难弟·南辕北辙·天真料漫·千变万化·七步之才·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曲高和寡·曲尽其妙·千金市骨·千钧一发·千里鹅毛·黔驴技穷·千虑一得·巧取豪夺·七擒七纵·杞人忧天·曲突徙薪·千万买邻·犬牙交错·千人所指·千载难逢·气壮山河·日不暇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给家足·如火如荼·人杰地灵·日暮途穷·入木三分·人琴俱亡·人弃我取·忍辱负重·任人为贤·人人自危·如释重负·入吾彀中·人心如面·如鱼得水·人言可畏·孺子可教·手不释卷·士别三日·死不旋踵·师出无名·三寸之舌·水滴石穿·死而不朽·伤风败俗·三顾茅庐·双管齐下·死灰复燃·十行俱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尸居余气·司空见惯·水落石出·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三迁之教·三人成虎·杀身成仁·水深火热·识时务者为俊杰·三生有幸·尸位素餐·塞翁失马·上下其手·上行下效·随其月读书·守株待兔·三折其肱·土崩瓦解·同仇敌忾·同仇敌忾·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同甘共苦·同工异曲·天经地义·天下无双·天涯海角·天衣无缝·一夔已足·穷兵黩武·庄周梦蝶·曾参杀人·以强凌弱·回去壁归属于赵·韦编三绝·无出其右·为虎作伥·至交·无可奈何·望梅止渴·五日京兆·危如累卵·万死不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五色无主·亡羊补牢·未雨绸缪·妄自尊大·下笔成章·下车泣罪·先发制人·兴高采烈·心旷神怡·朽木不雕·休戚相关·先声夺人·小巫见大巫·小时了了·小心翼翼·一败涂地·有备无患·一不做、二不休·一傅众咻·一傅众咻·以强凌弱·饮醇自醉·一代楷模·一发千钧·约法三章·以古非今·叶公好龙·以管窥天·言过其实·一国三公·以T147滇·愚公移山·一鼓作气·一挥而就·与虎谋皮·异军突起·有脚阳春·以卵击石·以邻为壑·夜郎自大·一毛不拔·一鸣惊人·一木难支·以貌取人·羽毛未丰·有名无实·一诺千金·一暴十寒·一窍不通·一钱不值·予取予求·一丘之貉·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丝对仗·一身是胆·以身试法。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导语: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一)不耻下问【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公文学堂2021-12-06 11:161.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网开一面(商汤)【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芧:橡子,橡果;5.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语文课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

语文课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中华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语文课上,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通过举例等方式,介绍几个经典的中华成语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爱屋及乌成语“爱屋及乌”起源于《战国策·魏策四十一》记载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战国时期的魏国相国田文,特别爱惜自己的房屋,每次修缮都下大力气。
有一次,他家的屋顶有只乌鸦停在上面。
田文虽然非常讨厌乌鸦,但是出于对房屋的爱护,他不忍心把乌鸦赶走。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某个对象的喜爱,同时也渗透着一种爱护之情。
二、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故事中,齐国人有一个善画蛇的人,他画得非常逼真。
有一天,他看到一条真蛇正在草地上爬行,他觉得这条蛇还是不够完美,于是他用画笔给蛇画上了腿。
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用来形容做一些多余而无益的事情。
三、对牛弹琴成语“对牛弹琴”的故事源于魏晋时期。
故事中,曹操有一次在家里弹琴,当时家里只有牛听见了,于是曹操就对牛弹琴,但是对面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对于没有智慧和领悟能力的人讲解深奥的道理,是毫无意义的。
四、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赶丢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将羊圈重新修补好。
之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过。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事情出了问题或失误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守株待兔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来自《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中,孟子告诉人们一个农夫偶然发现,他在田地边修树时,有只兔子从他眼前跑过,而自己旁边的一根树树枝刺破了兔子的一只脚。
农夫以为只要他守在这里,兔子会再次经过树旁以致抓住。
这个故事寓意人们只注重于运气而缺乏实际努力。
以上介绍了几个中华成语的来源及故事背后的寓意,这些成语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入手,为读者讲解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常见的成语来探索它们的来源。
1.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孔子行且坐,墙数尺之间,树之其下。
守株之盗闻之,曰:‘以我才捷而过人者也。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种的树上,从而得到了猎物。
他误以为守在那颗树下就能得到更多的兔子,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懂努力和机智的人。
2.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杞人忧天,后有雨。
”古时候,有个叫杞人的人,天天忧虑天空会塌下来。
有一次,杞人站在雨后的泥洼里,阳光照在泥水上,杞人看到泥中有天空的倒影,以为天空真的要塌下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担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不要胡思乱想。
3.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汉相争的故事。
汉代时,刘邦率军进攻项羽,每战必胜,项羽最终被迫退守垓下。
当时,楚军四面受到围攻,处境非常艰难。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敌人重重包围,孤立无援的处境。
二、成语的典故成语的典故是成语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我们将为你讲解一些成语的典故。
1.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之室也,有竹巢者,鸡为之跃,犬为之吠,主人怒曰:‘抱佛脚而来吾窃竹也。
’从竹右抱竹而左拥剑以守其室。
”庄子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他家的鸡犬总是安静地呆着,但是有一天,它们突然鸡飞狗跳,发出了各种声音。
庄子的邻居误以为有人想偷庄子的东西,拿起武器去看守。
结果,他发现只是一阵风吹动了竹子,吓得鸡犬叫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招语文复习笔记
部分成语典故
出自《史记》的成语
暗度陈仓按辔徐行安枕而卧百步穿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拔旗易帜壁上观背水一战陈陈相因尝胆卧薪沉舟破釜对簿公堂大败涂地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独当一面鼎食钟鸣倒行逆施奉公守法负荆请罪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发上冲冠俯拾仰取分庭抗礼负薪救火蜂拥而来公车上书国士无双高屋建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季布一诺酒池肉林江东父老积毁销骨嫁祸于人鸡鸣狗盗家徒壁立
锦衣行昼价值连城匡乱反正沐猴而冠门可罗雀毛遂自荐明珠暗投乐极悲生屡见不鲜
出自《韩非子》的成语
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兵不厌诈蚕食鲸吞吹毛求疵道不拾遗更令明号国富兵强负薪救火盖世无双根深蒂固千秋万岁轻举妄动如出一口色衰爱弛事以密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象箸玉杯信赏必罚
孤掌难鸣故弄玄虚寡不敌众汗马功劳见微知著老马识途良药苦口路不拾遗论功行赏眉睫之祸靡靡之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视死如归提纲挈领危如累卵唯唯诺诺循名责实一鸣惊人优柔寡断远水不救近火忠言逆耳坐不重席变古易常
冰炭不投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
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
尘饭涂羹
涂:泥。
尘做的饭,泥做的羹。
指儿童游戏。
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
赤地千里
赤:空。
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
”
因任授官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焚林而猎
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
出自《庄子》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御风而行越俎代庖大相迳庭不近人情肌肤胜雪形如槁木大言炎炎朝三暮四
庄周梦蝶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旁门左道盗亦有道唇亡齿寒人人得而诛之独来独往善始善终
莫逆之交唯命之从冥冥之中勃然作色虚与委蛇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相濡以沫吐故纳新见笑大方
井蛙之见夜以继日望洋兴叹何罪之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亦步亦趋哀莫大於心死失之交臂不知天高地厚
化腐朽为神奇无所不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捉襟见肘分庭抗礼变化无常大同小异叶公好龙对牛弹琴
能者多劳螳臂挡车小巫见大巫支离破碎每况愈下沉鱼落雁
出自《论语》
一息尚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巧言令色言而有信众星拱月一言以蔽之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尽善尽美朽木不可雕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愚不可及
文质彬彬诲人不倦举一反三三月不知肉味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君子坦荡荡任重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循循诱导欲罢不能后生可畏升堂入室过犹不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省不疚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察言观色名正言顺手足无措一言兴邦
欲速则不达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心安理得文过饰非老而不死待价而沽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