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古文总复习(精品宝典)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余永忠《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
(主题)二、按原文填空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9.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10.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怡(yí)然俶(chù)尔翕(xī)忽参(cēn)差(cī) 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ɡ)幽邃(suì)篁(huánɡ)竹清冽(liè)日光下澈(chè)为坻(chí)为嵁(kān)摇缀(zhuì)翠蔓(màn)四、通假字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五、古今异义1。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10.三 峡1.重点词语解释①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②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③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④夏水襄陵..(升到高处;大土山)⑤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⑥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⑦不以..疾也(不如,比不上)⑧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 )⑩飞漱.其间(冲荡)⑪清荣.峻茂(茂盛)⑫林寒涧肃.( 肃杀,凄寒 )⑬属引..凄异(连接;延长)⑭空谷传响.(回声)⑮哀转..久绝( 声音悲凉婉转 )2.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3.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多生怪柏(极)③疾⎩⎪⎨⎪⎧不以疾.也(快)君有疾.在腠理(小病)4.古今异义①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或.王命急宣 或⎩⎪⎨⎪⎧古义:有时今义:表选择关系③属.引凄异 属⎩⎪⎨⎪⎧古义:连接今义:属于 5.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③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④良.多趣味(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 ⑤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结霜) ⑥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6.、特殊句式省略句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省略主语“三峡”,即“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省略主语“两岸”,即“两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7.重点句子默写①侧面描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文中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应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写高猿长啸声音特点的句子是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三峡
短文二篇
与朱元思书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八年级上册
首页 返总回目首录页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其
文言文梳理与训练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
10 三 峡
一、词语解释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首页 返总回目首录页
三峡
短文二篇
与朱元思书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八年级上册
2.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三峡
短文二篇
与朱元思书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词语解释
1.古今异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古义:赞叹
今义:谈论或讨论
首页 返总回目首录页
三峡
短文二篇
与朱元思书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八年级上册
2.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相与步于中庭:名字作动词,散步 3.一词多义 (1)欲夕实日是欲欲颓界:之将仙要都:欲望 (2)自自 自康 非亭 乐午 以来 夜: 分从 :如果
三峡
短文二篇
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页眉内容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以供参考:1. 《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唐贤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八(上)21《桃花源记》一、通假字要——邀yāo 邀请便要还家具——俱jù详尽具答之二、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â)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22、《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三、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6、《三峡》一、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二、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三、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四、实词解释月色入户门内念无与为乐者想遂至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庭积水空明清澈透明但少闲人只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八(下)21、与朱元思书一、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三、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三峡一、一词多义:1、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③哀转久绝(消失)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于,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属:①属引凄异(连接)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素:①素湍绿潭(白色的)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不加装饰的)二、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也没有这么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水涨起来,漫上山陵的时候,上下游的船只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行。
4、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江陵。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重点问题1.三峡不同季节江水各有何特点?答:夏天江水凶险、迅疾;春冬之时,江水清澈秀丽;秋天凄清萧瑟。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哪两句诗?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文章最后两句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答: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凄清萧瑟的凄婉美。
孟子二章一、一词多义1、戒:①往至女家,必敬必戒(谨慎)②往送之门,戒之曰(告诫)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3、于: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4、是: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些人)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5、之:①丈夫之冠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往送之门(到)③居天下之广居(的)④父命之(他)⑤母命之(她)6、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7、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显露、流露)二、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天下太平。
八上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四)古今异义1、《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皆叹惋”的内容是什么?答:“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3、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5、《爱莲说》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6、《爱莲说》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三峡》中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8、《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