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文翻译一、《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二、《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茅,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活板》译文四、《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2021-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苏科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田父得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①,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
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③。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④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⑤,殃⑥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⑦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⑧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
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⑨。
【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
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
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邻人(连词,就)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C.犹录以.归(介词,把)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二去奢克俭【注释】①汰:通“泰”,奢侈。
②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
③胡:怎么,为什么。
【阅读提示】选文是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其中管仲引用《诗经》中所说的“不躬不亲,庶民不信”的名言,一语中深刻揭示了治国必躬亲的道理。
“朝一年而齐国俭也”,不仅反映了齐桓公躬亲治国的成效,也彰显出齐桓公善于纳谏的品格。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欲.禁之( ) (2)衣.练紫之衣( )(3)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 (4)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欲禁之.B.狐白之.裘C.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D.此群臣之.所奢汰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一、翻译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恐怕)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课文内容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文言文阅读题期末复习(精)

文言文阅读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是:1四支通“肢”肢体2皆被绮绣通“披”,穿着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马说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3不以.千里称也:把。
4或:有时 5食(sì):通“饲”,喂养。
6 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7、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 欲:想要。
10 等:等同,一样。
11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2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3 策:名词活用作动词。
14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15材:通“才”,才能。
16鸣之.:无意义。
17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恐怕,表推测 18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活版:1板.印书籍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4已后:以后。
已,通“以”。
5布衣:平民。
6每字为一印.:印模。
7令坚:使坚硬。
8和(huò):混合。
9冒:蒙、盖。
10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11字平如砥(dǐ):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 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2.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②临池学书:③晚乃善: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15.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13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
②箧:书箱。
③舍:学舍,书馆。
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小屋。
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2分)(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媵人持汤沃灌汤: (2)以衾拥覆衾:(3)负笈从师负: (4)编茅为庵为: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
母视铨,辄无言而悲。
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
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
③差():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
(2分)①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②尝趋百里外未尝寝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3分)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4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③蒙乃始就学乃:④及鲁肃过寻阳及: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分)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10.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3分)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10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而师之。
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⑥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⑦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与游酢⑧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注:①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
②绝学:失传了的学说。
③熙、丰之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④翕然:一致。
⑤时:即杨时,人名。
⑥道:思想、学说。
⑦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
⑧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2分)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B.主人日再食(再:两顿)C.吾道南矣(南:南方)D.时与游酢侍立不去(去:离开)9.下列各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A.尝趋百里外 / 从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B.不知口体 / 之奉不若 / 人也C.同舍生 / 皆被绮绣D.而以书 / 赴告同学者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2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1.甲文作者在文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12.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时代和自身体验来评价他们这种师生关系。
(2分)(二)[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①晨人持汤沃灌:②腰白玉之环:③再适长山朱氏:④往往馕粥不充: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2分)[甲]文:[乙]文: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5分)第三部分阅读(满分:51分)[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