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
三晋系记容记重铜器铭文集释

论文分类号: K877.3单位代码 1 0 1 8 3密级:公开研究生学号200292200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The Variorums of Inscriptions of Bronzes recording Avoirdupois and Capacity in San Jin Areas作者姓名:李刚专业: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导师姓名吴振武教授及职称: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论文起止年月:2004年3 月至2005年5月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碩士學位論文,是本人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作品成果。
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
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歷史文獻學(古文字學)论文题目: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05年5 月8 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130012作者联系电话:131****9839作者姓名李刚论文分类号 K877.3 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 2002922001 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历史文献学培养单位(院、所、中心)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方向古文字学学习时间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论文中文题目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论文英文题目The Variorums of Inscriptions of Bronzes Recording Avoirdupois and Capacity in San Jin Area关键词(3-8个)记容铭文记重铭文集释单位量值姓名吴振武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论文提交日期2005年5月9日答辩日期2005年月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內容提要本文是關于魏、衛、韓、趙、中山和東周六國記容記重銅器銘文的專題研究。
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

,
穆 侯 费王 立
《索 隐 》 在
“
。
“
乍 径 释 作 作 等等
,
。
”
“
”
子 献 侯籍立 下 注 曰 及 谁 周 皆作 苏
“
‘
”
“
《系 本 》 引
”
晋侯 稣 作 宝 尊鼎 其 万 年 永 宝用
者 按 即《世 本
“
,
。
《考 略 》 和
发掘 》 页 图二 四 之
主 持晋 侯 墓地 发 掘 的李 伯 谦 先 生 认 为此 鼎
传统 文化 与现 代化
关 于 晋 侯铜 器 铭 文 的 几个 问 题
口 裘锡 圭
近 年 来 从 位 于 山西 曲 沃 和 翼 城 之 间 的
,
、
于
年被 盗 同上 页
、
。
、
天 马 一 曲村 遗 址 北 赵 晋 侯 墓 地 盗 掘 出土 的 晋
于
年 月
。
月被盗
,
天 马一 曲村 遗 址
侯铜 器 在 香 港 等 地 的古 玩 市 场 上 屡 有 出现
“
“
这一晋侯 墓地 的主
”
。
还 发 掘 了未 经 盗 掘 的
要 情况 大 约 如下 各位晋 侯 及其 夫 人 之 墓 一
,
情 况 见《发 掘 》 接 着 在
配对的
、 、
、
年又
页 以及
般 为 两 两 成 对 的并 穴 合葬墓
北 两 排 北 排 由东 向西 分 别 为
、
。
这些墓分南
、
发 掘 了与
《发 掘
,
。
年 月
日 版 所 载 朱 启 新 《不 见 文 献 记 载 的 史 实 》
第三章关於国文字的笔记

第二节齐系文字·春秋中叶以后,以齐国为中心的鲁、邾等国铜器铭文逐渐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东方文字体系。
例:寿、簋。
齐国是战国东方最大的国家,其疆域自山东沂蒙山以北,兼有河北东南部,向东和向南各嵌入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一角,国都设于临淄。
下面分类介绍齐系文字。
1、铜器铭文明确属于战国田齐铜器铭文的有:田齐建国后,有明确纪年的铜器铭文以十年陈侯午镦、十四年陈侯午镦最为著名。
均被公认为田齐的标准器,徐中舒有专文考释。
如陈璋壶铭陈璋即伐燕之将田章。
子禾子釜《三代》、陈纯釜《三代》、左官《三代》是三件有名的齐国量器。
三铭有“、釜”等计量单位。
诸城臧家庄战国墓地所出莒公孙潮子钟、鎛《文物》是齐国罕见的兵器铭文,器主“公孙潮子”大概是在齐国供职的莒国后裔,该器属战国中期。
临淄商王村战国墓出土若干铜器铭文《文物》大概属于“物勒主名”格式。
《集成》著录八件符节铭文,据文字风格可定为齐器。
1979年枣庄出土的铜泡铭文与陈介祺手拓古印集所载一方铜玺的款式和印文完全相同,说明铜器铭文的制造有时也用玺印戳打在陶范上,然后浇铸成铜器铭文。
铜泡铭文与铜器铭文均属“物勒工名”之类。
传世小铜柱《周金》铭文根据“者”的特殊写法可以判定应属齐系文字。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之间的齐铜器铭文一般形体稍长,笔画较细,与春秋前期那种结构疏朗,形体方整的铭文多有区别。
说明此时文字已呈现比较明显的地方色彩。
2、兵器铭文齐国兵器铭文多为铸造,晋系铭文多为刻划。
前者结体宽博,运笔粗犷;后者结体散漫,运笔细劲。
齐系兵器铭文的格式一般都很简单,或仅记地名,地名之后抑或有加“造戈”、“造戟”者。
另外地名加里名则是齐系铭文特有格式。
地名之后又往往缀加“左”、“右”,这种一般是“左戈”、“右戈”或“左戟”“右戟”的简称形式。
至于“车戈、车戟”,可能为贵族乘车仪仗所用,因为战国时期车站渐渐被淘汰。
齐系兵器铭文基本属于“物勒主名”形式,器主有齐国陈氏、贵族和各小国君主、贵族,而“物勒工名”的形式相当罕见,往往自铭或,二者当是“戟”,这类形体亦见于楚系铭文,还有的兵器自铭为“徒戈”、“徒”,徒与车相对而言,它们分别是徒兵和车兵所持的武器。
晋系兵器铭文

(3)力金 ,即“钺”字之异体。中山侯铸 此钺,象征周天子所授予的征伐之权。 (4) 敬 (衆),敬通假为 “儆”,戒也。衆即军队。原意是以慎戒他 的军队。
2、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铍 该铍青铜质,锈色乌黑发亮,锋刃锐利,惜已裂断, 可见其断面呈梭形。铍身通长27.5厘米,铍尾最 宽处宽3.3厘米,渐出锋处宽2.3厘米。铍扁平如 短剑,但无剑腊及首,亦无剑身正中脊线,但有两 道出刃线与其双刃平行,直至前锋交汇处。该铍用 以与木柄相互同定的茎柄细而扁,残长4.5厘米, 最狭处宽1.7厘米。铍的两面刻有铭文,正面两行, 背面一行,试释如下: 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邦右 伐器,段工币(师)吴(?),冶疕(?)执齐。 大攻 (尹),肖触。 这是迄今为止在邢台发现的第一件由赵国中央军 事管理系统制造的兵器,其铭文与此前邢台出土的 二年邢令戈铭对比别具一格。
(二)赵国兵器铭文研究
2、赵兵器中一些特殊用词、用字 1)“邦左、右伐器” 如邢台出土的赵兵器铭文作: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邦右伐器,段 工币(师)吴 ,冶 执齐。 大攻 (尹)肖触。 关于“邦左、右”,何琳仪指出,“邦左/右”为“邦左/右库”的省称。黄盛璋、高 明将“器”前一字释作“校”。吴振武释作“伐”,认为“伐”字的语法地位相当于齐兵 器铭中所见的“造”。“伐”与“敦”、“攻’’等字常同义连用,“攻”、“敦”皆有 “治”义,所以“伐又可训为“治”。 2)“段’’字 有些赵兵器铭文中工币(师)前面往往有一““ 字,吴振武、赵福寿等释 “段”,认为当作是“锻”在赵国晚期的异体。 3)大攻 (尹) 黄盛璋认为此为兵器的第二级监造者。而杜宇等人认为是位次相邦而 又在邦左、右库长之上专管国家兵器铸造业的长官。其铭刻于反面或当系表示曾由其检查 验收合格之意。赵福寿等人认为大攻尹应是邦左、右库的最高长官。 4) 齐(剂)战国晚期,由赵国“相邦、守相”所监造兵器末尾往往铸有“ 齐”二字。 关于此二字,学界存在释为“执齐”跟“ 齐 ”两种观点。于省吾最早在其《录遗》序 言中将此二字隶作:执薺。并引证《考工记》认为“薺”与“齐”典籍通用,认为“齐” 应读“剂”,“执齐”即今之调剂的意思。黄盛璋赞成于先生对“齐”的解释,但认为前 者应释为“ ”
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纹样的艺术特色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纹样的艺术特色李子凡(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摘要:从青铜器的功能和特征以及装饰纹样出发,透视青铜器从象征性走向艺术性装饰转变的过程,从而细致分析晋系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37-01一、晋系青铜器艺术概况继铜石并用时代之后,在铁器时代之前的这个期间是著名的青铜时代,这一期间青铜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人类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低,硬度高,便于制作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
青铜器是被用来参与奴隶主贵族各种活动的礼器,反映和记录了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和分封制的情形,是国家政治权利的象征。
青铜工艺从技术和审美创造上是奴隶工匠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奴隶主贵族审美的反映。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在中国青铜史上,山西青铜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一些著名的青铜器墓葬群。
(1)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山西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品是80年代在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古墓中出土的一件红铜制造的铃铛,经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085年,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充分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龙山文化期间中国已经进入铸造同期的初级阶段。
(2)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群,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3)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时期的遗存,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
(4)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出土了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大量青铜器。
第五节秦汉三国两晋铜器

第五节 秦汉三国两晋铜器 一、秦量诏版秦量诏版,是秦朝量制的诏令版,铜质。
原镶在一件铁量之内,部分文字已模糊难辨。
诏版铭文为:“□□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字,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
歉疑者,皆明壹之,新蔡民”。
此铭文与秦代其它权量上的始皇诏令相同,铭文最后“新蔡民”三字,证明此诏版为秦代所铸。
据《汉书、地理志》载,“秦置新蔡县”,秦统一中国以后,继续沿用战国商鞅变法所定立的量制。
此诏版的发现,为证明秦始皇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度量制度提供了物证。
1993年5月,临泉艾亭镇冯营村农民冯兴旺取土发现诏版,后交县博物馆收藏。
县博物馆闻讯后,曾前往出土地点调查,查实当地乡民在冯营村一秦汉遗址上取土烧窑,发现一件秦铁量,内镶铜诏版。
铁量在出土时锈蚀严重,村民们又缺乏文物知识,将铁量破坏,又把铜诏版敲掉一角,部分字迹也被砸得模糊不清。
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临泉县博物馆。
二、夔纹镜夔纹镜,西汉青铜照面用具。
镜体薄,面平,弦纽,圆座,边缘为11个内向连弧纹。
直径16厘米,厚0.17厘米。
主纹是三个夔龙,长首、卷尾,一足抵圆座;地纹为勾连纹和细点纹。
夔,《说文》解释是“神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古以为神异之物,这里的夔龙神兽虽被古代工艺制造者图案化了,但仍遒劲有力。
1975年在和县城北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四神规矩镜四神规矩镜(1),汉代青铜照面用具。
圆形,镜面微鼓,直径17厘米,斜缘厚0.4厘米,重445克。
半球形圆钮,四周饰浮雕柿蒂形纹,方框钮座,正方形外框相围。
外区有对称乳丁纹12枚,相间有12地支铭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为阳文篆书。
双线方框外,对称四边各伸形符号纹和两枚相对的乳丁,方框四角又与形符号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
中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踞一等分,其它四等分各饰一兽纹图案。
主纹以外,外区环绕两道突起弦纹铭带,方篆体铭文为:“尚方作竞(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右龙虎主四(疆),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而异(音恭,扶也)乐未央。
历代关于青铜器的著述

第四节历代关于青铜器的著述〖1〗一、宋代以前关于青铜器的著述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起源很早。
早在汉代,人们就把青铜器的出土视为祥瑞,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西汉初期,随着大量古文经书的重新出现,这种在当时已不通行的“文章”逐渐被一些学者拿来研究。
如《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武帝时,“上有故铜器,问少君。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
《汉书·郊祀志》还记载了汉宣帝时,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附近)出土了一件铜鼎,献给皇上以后,王公大臣一直为其如何安置而苦恼,大臣们有的认为应该把它好好地供养于宗庙。
但当时研究青铜铭文的专家、时任京兆尹的张敞释出了鼎上的铭文,其中几句是“王命尸臣:‘官此□邑,赐尔旗鸾黼黻王周戈’臣尸拜手稽首曰:‘敢对扬于天子丕显休命。
’”张敞认为该鼎出于歧东周人旧居之地,并且断定此鼎记录了周王褒赐大臣的内容,大臣的子孙便刻铭颂扬祖先功烈,所以此鼎不宜存之于宗庙,而应该藏于家庙之中。
可惜此鼎后来失传,现已无法核校。
但张敞释读了铭文,而且据铭文内容研究铜器的过程却载入了史册,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专家。
《后汉书·艺文志》杂家类中记有“孔甲盘盂”铭文二十六篇,可见班固也是比较重视古铜器的。
《后汉书·窦宪传》还记载了和帝永元元年九月,窦宪伐匈奴,南单于漠北“遗宪古鼎”,该鼎上的铭文为“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青铜器铭文,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东汉时期的又一位学者郑玄著有《三礼图》,现在已经失传,这本书也应当有一部分是有关先秦青铜器的。
北宋初年,聂崇义根据郑玄等六家旧图,加以集注的新定《三礼图》中所绘商周铜器多与实物不合,是否与东汉郑玄的《三礼图》有很大的出入已经不得而知。
试析晋系青铜器中鸟类因素成因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在中国原始文化中,向来有将动物纹饰作为图腾标志或装饰纹样的现象,动物纹饰往往有非常独特的功用和象征意义。
鸟类形象在晋系青铜器中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
在晋系青铜器中,除了鸟类造型的青铜器外,凤鸟纹作为青铜器纹饰的一部分,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鸟类因素在晋系青铜器中广泛存在的原因。
一、政治文化因素商周时代的鸟兽形盛酒器本身铭文有铜器之共名“尊彝”,因此鸟尊又可被称为鸟彝。
大多数鸟尊出土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商周文化覆盖区域。
大量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商代后期之后是青铜鸟兽尊发展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至秦汉以后,青铜鸟兽尊就失去踪迹。
众多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以鸟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图案,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且与此同时出现了以鸟为基本形态铸造的鸟尊等。
山西地处商文化亚区,受商文化影响颇深,因此鸟类因素在晋系青铜器中也常常出现。
山西省博物馆藏象鼻鸟尊有铭文“晋侯作向大室宝尊彝”,周代商而立,封叔虞于唐,将周室文化带到三晋之地。
象鼻鸟尊是唐第二任继承人,同时也是第一任晋候献给当时周天子的。
在周文化中,凤凰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即周人崇拜凤鸟,当“四方献凤凰”则说明周王德政远播,四方归顺来朝,周王的统治得到神鸟肯定;另一重含义即凤凰是贤人、君子的象征,是周天子招徕的对象。
因此,晋系青铜器中的鸟尊大多具备一定层面的政治含义。
在西周时期,晋系青铜器保持了与周文化中其他青铜器的一致性,反映了西周王室较为稳定的统治。
象鼻鸟尊以鸟为基本形体铸造,将兽形(象)融入其中,以鸟为尊可见一斑。
整个鸟尊有浓厚的写实与虚幻相结合的特色,神秘且富有威慑力,是西周青铜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晋系青铜器中的鸟形因素可以说是受殷商、西周文化的影响,并在本土形成了具有晋地特色的鸟类青铜器文化。
二、地域文化因素鸟尊在南北文化中都有所存在,但不同地域环境下的青铜器形成了不同的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汤志彪【摘要】山西曲沃出土的申鼎铭文的“庇鼎”当重新释读作“从鼎”杼伯簋铭文“簋”字前面的字当释读作“馈”家父盘中的“盘”字当从旦,是追加的声符;作册吴盘铭文中的“南”字前面的字当分析为从“粵”从“敬”省;仲旬人益铭文中的“中旬人”可能读作“中均人是职官名。
【关键词】从鼎;杼伯簋;作册吴盘;中旬人【作者简介】汤志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文字学、秦汉 简牍。
(上海200062)山西出土有铭青铜器数量众多,其中很多铭文都被释读出来了,然而尚有一些铭文需要重新考虑。
下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1984—1989年,山西曲沃西周墓地出土一件青铜鼎,其铭文言(用通行文字,下同):I作A鼎对于第一个字,一般释作“申”。
①此字与传统所见的“申”字有别。
②至于第三个字,吴镇烽先生释作“庇”读作“比”。
我们认为将此字释作“庇”是不妥的。
△字原作:从构形来看,此字当分析为从“广”从“从”。
首先,从字形来看,金文中的“从”字一般作“m”形,“比”字则作形。
©“从”和“比”字最主要的区别是表示人的腿部的构件是否向后弯曲。
这与甲骨文中的“从”和“比”字的区别一脉相承。
④与上弓丨“从”和“比”字对比可知,“腰”字所从当是“从”字无疑,因此此字当隶作“谀”。
其次,从金文用语习惯来看,先秦时期青铜器铭文中未见“比”+“某青铜器”的说法,却习见“从”+“某青铜器”的说法。
如作妊氏簋(《集成》3455、3456)言:作妊氏从簋。
”作彭史从尊(《集成》5810)言:作彭史从尊。
”这种用法的“从”有时候也作“從”,如作从彝颜(《集成》835)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2QN044)”、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项目号:13YJC740085)、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晋系题铭职官整理研究”(项目号:15BZS046)、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先秦古文字材料四种综合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号:16JJD740009)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①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8页。
②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2194 2198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3 974 页。
③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120、1125页。
④参林沄:《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67 92页。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9卷),第71页。
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237 1238页。
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334页。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490页。
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言:“作從彝。
”均其例。
据此,“物”字当读作“从”。
1作A 鼎”则应该释读作“申(?)作谀(从)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4302著录一件西周中期秄伯簋,传山西吉县、洪洞一带,铜簋铭 文作:抒白(伯)自乍(作)△簋。
对于△字,吴镇烽先生隶定作“龎”①按,△字原作:把此字隶作从“厂”从“食”,可信。
然而,此字内部右边所从不是“见”。
西周金文中的“见”字一般作 1 ”“1 ”等形®,与上引要讨论的字有别。
因此,这个构件不能看作是“见”字。
我们怀疑此构件当是“鬼”字。
金文有“鬼”字作“豳”“1”等形③,与我们讨论的字结构相近,只是A 字所从表示“手”的部 件因为“食”旁占据了位置而上扬了。
因此,A字当可隶作“龎”。
我们认为“龎”当从“鬼”声,在此读作 “馈”上古音“鬼”是见母微部字,“馈”是群母微部字。
两字声母都是喉牙音,韵部则叠韵。
典籍中 “馈”字与从“鬼”声的字相通的例子习见。
④然则“龎簋”即“馈簋”出土文献有“馈鼎”馈盏”等语: 邵王之韹鼎(《集成》2288):邵王之韹之馈鼎大府盏(《集成》4634):大府之馈盏。
综上,秄伯簋中的“龎(馈)簋”相当于上引铭文的“馈鼎”馈盏”山西天马曲村西周墓葬遗址出土一件家父盘,其铭文言:家父乍(作)宝A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字原作:《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摹作:①②③④汤志彪: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摹作:均未作解释。
对比拓片可知,《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摹本失真。
因此,当依据拓片或者《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摹本进行释读。
家父盘原形作:乃是铜盘无疑。
因此,发掘简报释作“杯”,不可信。
①《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均作不识字处理。
②何琳仪先生认为这个字从“皿”从“虫”,是“蛊”字,在此读作“岙”。
③陈英杰先生认为此字从“皿”“已”声,在此读作“盘”。
④何先生和陈先生的观点都是不对的,邬可晶先生已经指出来了,同时,邬先生认为此字当以“兇”为是,当释作“監”,读作“盟(明)”,是修饰语,此铭文省去了器物自名。
©按,“圈(W)”字下从“皿”,上部内部所从当即“旦”字。
古文字中“旦”字形体虽然比较固定,但也有作:①转引自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第447页。
②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006年,第698页;吴镇烽:《商周青铜器 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第447页。
③何琳仪:《说“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④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上册,线装书局,2008年,第198页注释5。
⑤邬可晶:《释青铜器铭文中处于自名位置的“絖”、“盟”等字》,刘钊主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8—67 页。
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等形的。
①前四例是西周金文,后两例是战国文字。
由此可见,“旦”字表示“日”形的结构内部的笔画可有可无,其表示上下结构的两个构件甚至上下颠倒。
到了战国时候,“旦”字表示一横的结构甚至讹变成“丁”声。
与这些“旦”字相比可知,,(《)”字所从与上引第三例的“旦”字类似。
当然,如果把,(W)”字内部“日”字下部结构看作“丁”也未为不可。
准此,家父盘此字当隶作“昼”。
我们认为“旦”字在此当作声符。
上古音“旦”是端母元部字,“盘”是并母元部字,两者韵部叠韵。
声母也有关系。
古文字“土”是透母鱼部字,从“土”声的“牡”字则是明母幽部字,声母属于唇音。
透母和端母同是舌上音。
陈剑先生指出,楚简中有“S T字与“命”“灵”“爾”等字相通之例。
©“S T是章母字,也属于舌音,“命”则是明母,唇音字。
“盘”字繁体作“盤”,所从的所谓“舟”乃是“凡”字。
前人指出,甲骨文的“圔”既可以表示“凡”也可以表示“同”③“凡”是唇音字,同”是定母字。
若然,则“旦”用作“盘”字声符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4525著录一件西周中期青铜盘作册吴盘,传山西绛县出土。
铜盘铭文有如下一句:执驹于△南林其中的△字原作:此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隶作从“粵”从“兄”。
④按,将此字左边看作从“粵”,是。
秦文字“聘”字作“圍”形⑤,所从与我们要讨论的字一致。
然而A 字右边所从并非是“兄”字。
金文中的“兄”字一般作“0”或“0”形©,与我们要讨论的字所从有别。
古文字中有“敬”字,形体较多,其中有作如下形体者®:与△字对比可知,上引三个古文字“敬”字形体中,前两例中“敬”字中间所从与△字所从接近,第三例战国文字玺印中的“敬”字所从则与△字所从几乎全同。
可见△字右边所从当是“敬”字所从的①上引字形分别参见董莲池:《新金文编》,第859 860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463页。
②陈剑:《关于“宅阳四铃”等“布权”的一点意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第382 385页。
③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 释“庸”‘丰”鞀”》,《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6 37页。
陈剑:《金文字词零释(四则)》,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④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第566页。
⑤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788页。
⑥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228 1229页。
⑦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332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622页。
汤志彪: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7页。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6卷),第314页。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3卷),第348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年,第138页。
“苟”据此,△字当是从秐从敬省,隶定作是敬字省体,在此当是增加的声符。
古文字“聘” 是耕部字,“敬”也是耕部字。
“N”在铭文中当是地名。
至于地望,待考。
五1974年,山西闻喜出土一件青铜厘,《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4937著录一件青铜厘,其器 国名作:《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释作“筍”读作“郇”①吴镇烽先生隶作“筍”读作“荀”②按,无论将“篇”读作“荀”还是“郇”都与史实相去不远。
然而,此字当从吴镇烽先生隶作“筍”。
从 结构上来看,“篇”当分析为从“竹”从“旬”。
在此顺便说说仲旬人益中的一字:其铭文开头言“中句人肇作刚姬宝彝”。
仲旬人益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镇西周墓地,此为堋国墓葬区, 此处还发现了堋国国君、夫人墓。
对于“匀”字,吴镇烽先生释读作“旬”或“旬”。
@从文字构形来看,此 字当释作“旬”为是。
铭文中的“中旬人”可能是人名,“中”读作“仲”,古有“仲”姓,《左传》就有“仲由” 一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考虑,即铭文中的“中旬人”可能是职官名。
青铜器铭文中,何人铸造 青铜器,一般都是器主的名字在先。
然而也不乏以职官作为铭文开头的例子。
应监飌(《集成》883):应监作宝尊彝。
小臣鼎(《集成》2032):小臣作尊彝。
公大史作姬)方鼎(《集成》2339):公大(太)史作姬)尊彝。
这几个例子都是职官名在铭文开头的,可为“仲旬人益”之证。
据此,我们怀疑“中旬人”可能读作 “中均人”。
“中均人”是职官。
古文字“旬”与“均”均从“3(匀)”声,则两者自可通。
《周礼》和睡虎地秦 简均见“均人”一职。
《周礼•地官司徒•均人》:“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 之力政。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可(何)谓‘宫均人'宫中主循者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