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天书”——青铜器铭文

合集下载

利簋铭文的翻译

利簋铭文的翻译

利簋铭文的翻译
摘要:
一、利簋的背景介绍
1.利簋的发现
2.利簋的历史背景
二、利簋铭文的概述
1.铭文的内容
2.铭文的结构
三、利簋铭文的翻译
1.铭文的意义
2.铭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四、利簋铭文的价值
1.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意义
2.对研究古文字学的意义
正文:
利簋,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1976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附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之一。

利簋的出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簋的铭文共13 字,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7 字,右边6 字。

铭文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的历史事件,以及战后对商朝贵
族的安抚政策。

铭文如下:
左: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克又(有)商。

右:在阑(墉)匕(比),王休(恤)商。

利簋铭文的翻译为:“武王征讨商朝,在甲子日的早晨,成功地击败了商朝。

在城墙的比试中,武王关心商朝的安抚。


通过对利簋铭文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情况。

铭文所反映的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战役,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利簋铭文也是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考古学家怎样识别甲骨文字?

考古学家怎样识别甲骨文字?

考古学家怎样识别甲骨文字?首先,甲骨文的识别是非常专业的,这毫无疑问,因为可以面对社会明码标价10万破译一个,可见难度之大,但是,所幸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太过伟大丰富,又为专家学者破译3000多年前的“中华密码”留下了别的文明与文字没有的智慧和方法:一、《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段话,可说为郭沫若、王国维和罗振玉、董作宾四位“甲骨文四堂”留下了一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钥匙。

《说文解字》这段话直接讲的就是甲骨文,也就象形字与汉字的构造原理,言简意赅,一读就懂。

这就是考古学家破译甲骨文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六书”的定义出发,尽管甲骨文并不是都能达到秦汉后的“六书”的标准,不能那么娴熟运用这6种造字方法,但是,目前所破解出来的约2000多个甲骨文字,却确实已经发现了这六种原理。

毫无疑问,《说文解字》的许慎以及他那个年代的人就已经可以辨认上古象形文字了,不得了呀!二、汉字的“万年一脉”之特性问个小问题,下面这张青铜器铭文的图片,谁能找到“黄帝”的字眼?或者“皇”的字眼?我估计要认出“黄帝”的字眼有点难因为它本也写作“黄啻”。

但是,要认出“皇”估计就不太难了~这是战国田氏齐威王时的出土青铜器《陈侯因齐敦》,讲的是齐威王做器向他先祖学习的意思。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汉字是万年不变的字体,虽然严谨的说,殷商甲骨文与西周金文自己秦汉后的篆书与隶书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其根源还是不变的,无论是秦篆汉隶还是西周金文,它的根还是《说文解字》里记载的那句“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说穿了,就是用画画的理念来创造的了。

中国人随便一个没有学过相关专业的人,就能看懂几千年前的古文字,这在拉丁字母的使用人群里简直就是逆天般的神奇!上面这一张古英语,字母还是大体那26个字母,但是其单词与语法却已经完全不同现代英语了……没学过就等于是看天书——好气呀!明明拆开来看,每个都能看懂,可是一合起来就……因为拉丁字母不是象形文字,所以人们在没读过书前,是不可能看得懂的。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西周《曶鼎》铭文欣赏此鼎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曶鼎》属于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

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

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

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

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第二部分铭文记载同年四月了酉日,作器者派家臣代表自己到作为狱讼官的井叔那里控告效父及其家臣名限者。

原来,作器者“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意为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即5名奴仆,然而名限者却背信弃约,并要另行订立交换条件,因此发生了这场诉讼。

铭文的第三部分追述往昔饥荒之年,“匡众厥臣二十夫”——即名匡者的农夫和家臣20人,强抢作器者的禾给匡,作器者遂控告到东宫那里。

东宫判处说让匡交出强抢禾的人,如果不交出来,匡就将被重罚。

名匡者乃向作器者稽首,并且赔偿了损失关于《曶鼎》——铜器年代考证(3)涉及西周中期的周王年代,史籍无载。

所以刘歆在《汉书?世经》中就说“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数”。

司马迁《史记》也只有简略的承继关系,算是无话可说。

的确是一笔糊涂账。

这里的“糊涂”,在西周后期就已经存在,并不始于司马迁。

由于文献缺失,我们今天主要依靠出土器物铭文来清理这笔糊涂账,还原一个历史的真实。

古代中国青铜器鉴赏书籍简介

古代中国青铜器鉴赏书籍简介

古代中国青铜器鉴赏书籍简介无可取代的《中国青铜器全集》说起用以鉴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书籍,首先要提到的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铜器全集》(以下简称《全集》)。

这套大书是《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的一种,马承源先生任主编,李学勤先生任顾问,汇集中国大陆研究青铜器水平最高的一批专家,自1991年至1998年,历时7年编纂而成。

全书共有16本,以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巴蜀、滇及昆明、北方民族、铜镜等主题分卷,大体上以先按时代再分地域的顺序编排,如商代各卷再分为“殷墟”与“殷墟以外地区”两部分,西周各卷再分为“岐周、宗周、成周”与“诸侯方国”两部分等等。

全书收录3044器,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还有少量中外单位收藏的传世精品。

从青铜器鉴赏角度看,《全集》有诸多优点:一是照片质量很好,若干器物还有局部照片,器形、纹饰显示得立体逼真。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一是有赖于中外收藏单位的大力协助;二是除发表李学勤先生序、马承源先生总论外,各分卷之前还刊有各位专家撰写的介绍各时期、各地区青铜器的专门论文,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空间分布及艺术特色等情况;三是各卷之后列有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及相关历史地图,直观地向读者展示青铜器的出土位置及其历史背景。

《全集》除了这些主要优点外,还有其他一些长处,如器物说明基本由收藏单位撰写,数据可靠,又如有些器物的时代精确标注到王年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全集》按编辑体例的要求,侧重器物的艺术性及造型,故兵器、车马器收得较少;出于同样的考虑,铜器铭文未作为著录重点,统一置于书后或跟随说明文字排版,且未写出释文。

当然,由于编纂时间较早,《全集》未收入近年发现的重要青铜器,如殷墟54号墓出土铜器,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F盘、?F鼎,陕西扶风五郡西村出土的?h生尊,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等等。

总之,《全集》是一部图文并茂、便于鉴赏的青铜器图录巨著,虽然在将来还可能编辑其他大型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图录,但目前《全集》仍称得上是无可取代。

西周青铜器上真的有古埃及象形符号文字!

西周青铜器上真的有古埃及象形符号文字!

西周青铜器上真的有古埃及象形符号⽂字!笔者在研究⼭西绛县横⽔北原西周晋国境内的墓葬时,在百科百科上发现⼀件青铜器:(⼭西绛县横⽔北墓地出⼟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头⼤象造型(中国本⼟⼤象什么时候还有?),象背上有⼀个盖⼦,盖⼦上有⼀个把,这个把是条⼩蛇造型。

但是第⼀眼冲击我眼睛的是象⾝上布满的⼀个重复符号。

在研究埃及象形⽂字过程中,这个符号我已经很熟悉,加德纳符号集给出了两种变形,分别编号为N41和N42。

实际上这个符号还有好⼏种变形,第三种常见变形就是与横⽔北这个象形青铜器上的重复符号相似。

(古埃及象形符号N41和N42)⽐如,下⽅是阿拜多斯王表中的第六个椭圆圈国王名字,椭圆圈内第三个符号就是这个符号。

(阿拜多斯王表第六个椭圆圈名)下⽅浮雕是阿拜多斯拉姆西斯⼆世庙宇中的浮雕,注意上⽅⼀排三个⽔波纹上⽅的三个重复的符号。

⼜⽐如下⽅是下埃及维齐尔Bakenranef(26th dynasty, reign of Psamtik I, ca. 650 BCE. Saqqara)墓葬中的⽂字浮雕,注意看左下⾓鹰右边的符号。

(Bakenranef墓葬浮雕)这个符号在古埃及⽂字⾥是表⽰⽔井、⽔池、沼泽的意思,汉字“井”可能就是从这个符号演变⽽来。

在古埃及语中,这个符号也⽤来表⽰妻⼦,是从⽔井符号隐喻⼥阴⽽来。

如下⽅图⽚是底⽐斯皇后⾕中拉姆西斯⼆世爱妃纳菲尔泰丽墓葬中的壁画。

(纳菲尔泰丽墓葬壁画)注意看纳菲尔泰丽脸前⽅⼀组符号⽂字:(国王妻⼦组合符号)这组符号是由上埃及的莎草、⽔井和⼩圆⾯包三个符号形成⼀组固定的组合,这个组合意思是“国王的妻⼦”。

按照古埃及形声造字法,这属于形声结合的⼀个“字”。

它理应对应⼀个汉字,然⽽汉⽂化中,有哪⼀个字是皇帝⽼婆的专称?我是想破脑袋没有想出来,只知道皇帝的⽼婆⽤了⼀个词组组合叫“皇后”。

如有哪位⽹友知道,也可以分享。

实际上正如“朕”是皇帝⾃称⼀样,皇帝的⽼婆也有⼀个专有称呼,就是上⾯这组符号。

毛公鼎铭文集释

毛公鼎铭文集释

毛公鼎銘文集釋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汉字书法的珍贵文物。

毛公鼎铭文涉及西周晚期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对毛公鼎銘文集釋进行介绍和分析。

毛公鼎出土于清末陕西省岐山县,是清代学者徐渭仁偶然在岐山古董市场购得的一件珍贵文物。

这件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其铭文内容直接关系到西周晚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文字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毛公鼎铭文中有许多关键词汇,其中的“宅于中国”、“武王克商”、“篆书”等词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宅于中国”指的是周王朝迁都洛阳,建立东周王朝的事件。

这一词汇的出现在铭文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迁都的和对于新王朝的期许。

“武王克商”则是西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毛公鼎铭文的重点之一。

这一词汇出现在铭文中,直接证明了西周王朝对于商朝的征服和取代,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面的变化和新的权力体系的建立。

“篆书”是毛公鼎铭文的书写形式,也是研究汉字书法的重要材料之一。

篆书工整、严谨,笔划均匀,结构美观,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毛公鼎铭文的篆书风格对于汉字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的瑰宝之一。

毛公鼎銘文集釋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直接关系到西周晚期历史事件的珍贵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次,它展示了汉字书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毛公鼎銘文集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和对于新王朝的期许,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毛公鼎銘文集釋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其对于中国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启示。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对于毛公鼎銘文与其他青铜器铭文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征;深入研究毛公鼎銘文中的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于毛公鼎銘文的保护和修复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等方面。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作者:书画汇举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十五年趞曹鼎西周恭王通高二三 .四、口径二二.九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立耳,垂腹,三柱足内侧作平面形,器口俯视呈三角圆形。

腹上部饰一周回顾式龙纹。

铭文五十七字,记恭王在宗周父庙的射庐行射礼,趞曹因受到恭王赏赐的各种攻防兵器,遂作此鼎以宴飨朋友。

此鼎铭文中之纪年,对研究西周恭王在位年限极有价值。

传世尚有一件七年趞曹鼎,形制纹饰与此相异,然铭文字体文例却相似,两器相传同出于关中地区。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上海博物馆藏。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

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

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虎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

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

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释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秦公簋,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

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

器、盖同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师寰簋,西周宣王(晚期)。

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二、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成就任务一:观察下图,阅读教材,归纳夏商周时期我国有哪些天文成就?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1.原始社会末期,先民对天文现象观察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有日食、月食的记载;3.《诗经》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传世文献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2.历法成就任务二: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归纳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历法有哪些成就?有何意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观察图片,观梳周天成就,提历史信息义?(1)夏朝可能有了历法(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意义:农业与季节密切相关,制定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3.医学成就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夏商周时期,我国医学取得哪些成就?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1)夏商周时期,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2)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发明切脉诊法,使用出来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

结合图片,梳周医学成就,增自信观看视频、2.甲骨文的含义和地位 任务二:阅读教材,请你制作一个有关甲骨文的文物卡片(含义、地位(影响)。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文物名称:甲骨文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 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了解青铜器内容的一把钥匙。

铭文初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

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内容早期多是记述作器者参与王室的祭祀、征战等活动,受到王的恩赐和赞赏,于是制作尊彝(青铜器的统称)以纪荣宠,并祭祀先祖,夸示后人。

后来的一些长篇铭文,有的属“书约剂”性质,即是诸侯国或贵族之间的盟约、契约,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商代青铜铭文,有些字数很少,有的只刻一个族徽,作为一组铜器的家族徽记;有的只刻器主的名字,如“妇好”;有的刻受祭祖先的庙号,如“司母辛”。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辛是妇好的庙号,“母辛”是她的子辈对妇好的称谓。

这类图形文字的铭文有的是象形文字,有的具有会意或象征的成分。

观赏这些图形,会意外地感觉到书写者的心态和我们是很相近的,例如“妇好”两个字是由女、子、帚几个局部组合而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有是两个跽坐的妇女和孩子在戏耍,令人感到一种动人的舐犊之情。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也称武王征商簋,内底有铭文4行32字。

铭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锡)有事(有司)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意是说:西周贵族有司名叫利的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事,克商以后的第八天(辛未日)受到王的赏赐,铸造了这件簋以祭祀先人檀公。

中国历史上,对于武王克商之年的推算前后有过四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利簋铭文涉及武王伐纣日子(甲子日),又正值岁星(木星)当空,都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研究者结合文献与天象的研究,利簋铸造日期便是该年的一月二十八日。

这是西周青铜器中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装饰性铭文字体,其特点是将字体的一些笔画写成鸟的形象,秦代定书体有八种,其中之一是虫书,即鸟虫书,这是因为古代将鸟类称为羽虫之故。

如(吴)大王光戈、王子于戈、(越)王者旨。

于戈上的铭文,都是典型的鸟虫书。

(楚)王子午鼎铭字体虽不作鸟形,但奇屈变化也属鸟虫一类。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鸟的飞鸣饮啄形态曾对书法的结体、运笔给予很多启发。

例如短撇称“啄”或“隼尾”,长撇称“掠”,“燕”字下的四点要“联飞”起,就都与鸟的形象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