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金文——青铜器的铭文
2.8+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等华方文面明的起源与发展特征:多元一体
三星堆遗 出土了数以万计珍贵文物、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
址:
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教材P48
《诗经》:现实主义 1.时间: 西周和春秋时期 2.地位: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3.组成: “风”“雅”“颂” 4.内容: 关注现实,诗歌中,反映民俗民情,歌颂美好爱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教材P44
历法成就:
指导生产生活
1.夏朝: 可能有了历法
2.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12 个月,大月 30 天 ,小月 29 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 开始出现干支纪日
3.战国: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教材P44—45
医学成就:
1.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科技领先世界
技
三星堆文明——多元一体
与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
文
《诗经》和“楚辞” 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
化
响深远。
课堂练习
D 1.迄今为止发现的商代最重的青铜器是(
)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2.商朝时期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刻写的
A (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情,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5.价值: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秦朝以前
三、《诗经》和“楚辞” 教材P48
“楚辞”:浪漫主义
1.概念: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 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 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

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西周的金文,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铜器都由王室或大臣铸造,文字也显示出各时期的统一性。
到了东周,王权削弱,天下出现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金文的风格也由统一而变为多样。
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聊聊有关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
一、西周金文的使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河南洛阳),此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史称东周或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可考的诸侯国约120个,其中较大的诸侯国有20多个,到战国时期,因战争加剧而兼并为燕、韩、赵、魏、秦、齐、楚七个大国。
这一时期的鼎彝铭文,承西周晚期的规制,保持了大篆的字体特点,结构章法错落自然,但在礼坏乐崩、势力纷争、诸侯割据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周金文的那种平和典雅与庄重和谐之美的表现日益逊色,文字的地方特色逐渐显现出来,字体及风格也逐渐在发生变化。
大体说来,处于西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秦国,其书体仍然沿袭了西周的传统风格,没有太多的变化;春秋时期先后称霸天下的晋国、齐国和楚国等,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同,金文书法的发展也各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齐国及毗邻的鲁国,由于一直重视礼乐文教,表现在书法上,文字的书写也都显得规整严谨,而与西周以来的金文风格血脉相连;地处南方的楚国,自其接受周王朝分封之日起,一直保持着它相对独立的地位,在其精神文化方面虽然一直受到中原文明的熏陶,但又受到南方蛮夷宗教习俗的影响而充满了浪漫气息,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自然也就别具一格,于挺拔刚健中更带有一种诡异华丽的色彩。
同样,三晋地区的文化,在春秋中前期也保持了与西周中晚期金文风格的一致性。
到春秋后期,尤其是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各自开疆拓土,雄踞一方,自然也汲取了戎狄异族文化的营养,社会思想文化随之得到丰富与发展,表现在书法上,自然也有其特色了。
地处江淮的吴、越其书法艺术更是另有一种灵秀之气。
但是,我们在讨论春秋战国时期金文书法的地域特色的同时,是否还应当考虑到书法艺术的整体统一性?因为,文字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是政治上的诸侯割据与分裂的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各诸侯国掌握着文化的贵族阶层始终保持着相互往来,活跃的士人更是在各诸侯国争夺人才的背景下,穿行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这对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金文

• 二是补史,即金文档案能够补充传世文献 记载的不足。 • 传世典籍中不见虎方国的记载,但是在西 周金文中周王册封虎方首领虎的铭文很多, 如“宜侯簋”、“虎簋盖”、“元年师虎 簋”、“史密簋”等,据此不少学者探讨 了这一虎方国的来源、地理、历史等问题, 可以说这些金文档案为研究商周时期的封 国方国提供了传世文献无法提供的素材。
•
历史与今天的金文研究
• 从古至今,金文档案文献就随着学术研究 的进步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今其文化 价值更为突显。 • 在宋代金石学繁荣时期,已有学者利用青 铜器铭文来研究历史,铭文的书法艺术价 值、青铜器的艺术审美价值等当时也受到 文人雅士的重视。
• 清代考据学盛行,特别是清晚期以来,学 者在利用金文资料考证历史、校读典籍方 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二十世纪,考古发掘使大批青铜器出土, 加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百业繁荣、 思想解放,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 美术界、科技界及社会收藏界的许多学者 专家、文人墨客都关注青铜器,并从不同 角度开展研究,更拓展了其价值。
• 西周时期,铸青铜器并铭文记载当时发生 的重大事件被王和奴隶主贵族广泛应用, 多为永久保存以祭告祖先或流传后世子孙。 • 可见青铜器铭文具有书史的特点,故今档 案学界称之为金文档案。 • 又因金文档案形成于我国先秦时期,其载 体青铜器的造价十分高昂,留存至今的并 不多见,所以金文档案成为我国档案文献 遗产弥足珍贵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金文档案文献在考古学方面的研究 价值同样十分重要,尤其是其载体青铜器, 更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集中体现。
• 青铜鼎曾被认为是“王权”的象征,“问 鼎中原”一词即源于此。所有的铜器特别 是科学发掘的青铜器对于考古学的学术价 值来说非常重要。
• 金文档案以铜器等金属器物为载体而流传下 来,由于载体的特殊性,对我国文物鉴定工 作也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 我们可以明确判断出器物的主人、年代,以 及器物所出土墓葬的历史时期。如1956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的一处墓地,属 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有着重要地位的虢国, 根据文献记载,虢国有东、西、北三处,仲、 叔二支,墓地的发现以及出土金文档案使这 些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澄清。尤其是“虢太 子元徒戈”等铭文更加有力证明这是虢国的 墓地,肯定了北虢的地望。
2.8《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1.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成就;知道夏、商、西周时期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明;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和用途;了解金文的含义和内容。
(历史解释)2.了解甲骨文的含义、记载内容;通过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通过甲骨文与汉字的猜字游戏,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知道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理解甲骨文与汉字之间的渊源。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中华世纪宝鼎图片(联合国五十华诞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由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教师提问:你知道鼎象征着什么吗?教师导入: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
这个时期被称作“青铜文明”。
除了青铜文明之外,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还有哪些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探究新知(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相关内容,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及历法成就。
提示:(1)天文成就: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诗经》中有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https://img.taocdn.com/s3/m/33043f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2.png)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作者:书画汇举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十五年趞曹鼎西周恭王通高二三 .四、口径二二.九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立耳,垂腹,三柱足内侧作平面形,器口俯视呈三角圆形。
腹上部饰一周回顾式龙纹。
铭文五十七字,记恭王在宗周父庙的射庐行射礼,趞曹因受到恭王赏赐的各种攻防兵器,遂作此鼎以宴飨朋友。
此鼎铭文中之纪年,对研究西周恭王在位年限极有价值。
传世尚有一件七年趞曹鼎,形制纹饰与此相异,然铭文字体文例却相似,两器相传同出于关中地区。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上海博物馆藏。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
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
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虎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
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
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释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秦公簋,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
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
器、盖同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师寰簋,西周宣王(晚期)。
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
青铜器铭文知识介绍

艺术品知识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
青铜器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是当时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
青铜器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
青铜器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
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
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早期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比较简单,有的只记姓名,有的只记年月。
后来文字逐渐增多,有的甚至成了专门的文件或事件的记载,如着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啬盘等,都有较长的铭文。
至于春秋末期郑国、晋国铸造的刑鼎,简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青铜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
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2.8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等文物,梳理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等发展情况, 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青铜器的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视频等材料,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说明今天的汉字与
青铜器
归纳小结 • 时期: 商周时期 • 用途及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
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 制作工艺: 是由青铜(铜、锡铅合金)铸成;
泥范铸造法 • 价值: 反映了中国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 金文: 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铭
文,记载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 方面的内容
青铜器展——何尊及铭文拓片 西周
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
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 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 活动,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 字记载。
青铜器展——金文
定义: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 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 为“金文”,又称铭文、钟鼎文。 内容:内容丰富,涉及__祭__祀__典__礼_、__军__事__行__动__、___ 法__律__诉__讼__等方面。 应用年代: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 多年。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楚辞 •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创作的新体诗歌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
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
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
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
第一节青铜器铭文的产生与演变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文字在夏代的晚期就已产生,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铭文。
考古发掘的二里冈遗址、盘龙城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许多没有带铭文的青铜器。
这可能是中国的文字尚处在早期阶段,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较原始的缘由。
铭文是按照墨书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
由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精湛,铭文字迹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我们所讲的青铜器铭文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实际上也是商周时期墨书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
总的来讲,我国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经历了简铭期、长铭期以及衰退期。
一、铭文的简铭期铭文产生的商代早期,只有个别传世青铜器上有铭文发现。
商代中期,随着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局面的稳定,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卜辞的书契迅速发展起来,青铜器铭文的铸造在以上两个有利的条件下逐渐兴盛起来。
虽然这个时候的铸铭青铜器增多,但青铜器上所铸的铭文字数不多,一般为一字、两字,四、五字算得上是少见的。
这种态势发展到殷末,字数还没有超过五十字,数十字的也仅有几例,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简铭期”。
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也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
铸铭的目的主要是标记器主的族氏,器物的名称、用途、使用的地点等,一般都铸在器物不显著的部位。
如“戈”、“天”、“子渔”是标记铸器的氏族或铸器人;“父乙”、“母丙”是表明器为祭祀父乙或母丙而作;“寝小室盂”则是标识存放地点和使用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文——青铜器的铭文
文字整理:张墨尘
古代称铜为金,因此在古代各种青铜器物上或铸或刻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吉金文。
另外,古代青铜器一般分为礼器,乐器两大类,而礼器以鼎为主,乐器以钟为多见,上面多刻有铭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钟鼎上的铭文有凹凸之分,凹者为阴文,叫“款”;突者为阳文,叫“识”。
因而,金文也统称为“钟鼎款识”。
古代把钟鼎看做重器,所以上边多铸上文字用以纪念,因而便产生了钟鼎文字,即金文。
钟是一种乐器,有的量器,酒器也叫钟。
鼎,主要是作为祭器,三足两耳,大小不同,形状方圆皆有,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属来铸成的九鼎,乃传国之宝。
成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后来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于泗水,其余八鼎,无可查考。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时,鼎是随着王都迁徙的,所以建都亦叫定鼎。
金文的形体在殷代由于甲骨文相近,且彝器字数较少,字形都取纵势,布白参差有致,大小不齐,得自然之妙。
从它的字体和书法来看,正是由殷周的甲骨文蜕变到大篆的时候,故风格与甲骨文相近。
因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周时代,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在相当一部分文字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它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并且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
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取得优势性的地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出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这样一个过程。
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局面,金文尽管和甲骨文一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但是相对的说字体比较严整,字形比较一致和规范,笔画和结构上简单了许多。
如乙鼎,丁巳尊戊辰彝。
周初金文仍继承殷代,笔致方拆,体势多纵,文辞增多,辞藻且茂美,布局日趋整齐,大小匀称。
如盂鼎、静敦、楚公钟等。
其中“盂鼎”铭文19行291字,方笔雄壮。
到了西周中期延续到东周初期,钟鼎文字的用笔由折变锋,收锋处由抽毫转为注墨,末笔波磔全部消失。
文字书法渐趋整齐雄伟,铭辞趋长,有500左右,一些著名的铜器都出自这一时期。
如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颂鼎,大克鼎,宗周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