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拓片1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兮甲盘食器·鼎铭文拓片西周早期厚趠方鼎释文:唯王来各于成周/年。
厚趠有(馈)于/溓公。
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宝尊/。
其子子孙永宝。
西周早期扬方鼎释文:己亥。
扬见事/于彭。
軎叔赏/扬马。
用作/父庚彝。
西周早期征人鼎释文:丙午。
天君卿(飨)/视酉在斤。
天/君赏氒征/人斤贝。
用作/父丁尊彝。
西周“制礼作乐”,是一个“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大时代,我们从《尚书》《诗经》《周易》《礼记》《史记》等典籍中,不难管窥到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均源于西周。
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而上”主要指审美思想范畴,“形而下”主要指审美物态范畴。
审美思想与审美物态相互作用下派生出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则是介于“道”“器”之间的文化形态。
西周中晚期噩侯御方鼎释文:王南征。
伐角潏。
唯还/自征。
在。
噩(鄂)侯驭方/纳壶于王。
乃祼之。
驭/方侑王。
王休宴。
乃射。
驭/方会王射。
驭方休阑。
/王宴。
咸饮。
王亲赐驭/[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
[驭]方拜手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厘。
/用作尊鼎。
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毛公鼎释文:王若曰。
父。
丕显文武。
皇天引/猒(厌)氒德。
配我有周。
膺受大命。
率怀/不廷方。
亡不闬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氒命。
亦唯先正(乂)氒辟。
恪谨大命。
/皇天亡斁。
临保我有周。
丕巩(共)先王配命。
/敃(旻)天疾畏(威)。
司余小子弗彶。
邦将害(曷)吉。
四方。
大/从(纵)不静。
乌(呜)虖(呼)。
余小子圂湛于艰。
永巩(共)先/王。
王曰。
父。
[今]余唯肈(肇)巠(经)先王命。
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惷于小大政。
(屏)朕立(位)。
虩许上下若否。
/雩(与)四方。
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位)。
引唯乃智(知)余/非。
从青铜器铭文看历史人物——洛阳博物馆召伯虎盨赏析

在河南省洛阳市城东瀍河两岸的马坡和北窑一带,分布着西周贵族墓葬群。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召伯虎盨,现珍藏于洛阳博物馆。
这件召伯虎盨(图1),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通体呈椭圆形,器壁微鼓,两侧附耳高于器口。
器盖上有4条以夔龙纹装饰的捉手,两两横向相连,连接处形成优美的弧线。
若将器盖取下仰置,捉手则成为盘足,一器两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器盖与器身口沿四周均以云雷纹衬底,装饰有变形龙纹,下腹四周以凸弦纹与凹弦纹装饰。
器底有4条以兽面纹装饰的柱状足,与常见的圈足盨相比,这种柱状足的形制较为独特。
整件器物造型庄重典雅,纹饰古拙简练,是一件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佳作。
青铜盨,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后期渐渐消失,一般认为是从青铜簋演变而来。
《说文》中记载:“盨,负载器也。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兽叔盨”的铭文中提到,盨是用来盛放稻米、高粱米等食物的器具。
与商朝相比,在西周贵族用于随葬的青铜器中,酒器的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因为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颁布了禁酒令《酒诰》,明令禁止贵族过量饮酒,因此西周贵族在随葬品方面,更加注重盛食器的使用。
这件召伯虎盨是在一座保存较完整的西周贵族墓中出土的,随之还出土了鼎、壶、盘、匜、盨等铜器的组合,其中盨出土了2件,这件召伯虎盨是其中工艺较为精湛的一件。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因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当时的人们迷信神灵与巫术,这种思想充斥着社会,因此占卜十分盛行,而甲骨文正是在卜甲与卜骨上记录占卜活动使用的文字。
现存的甲骨文资料大多出土于商从青铜器铭文看历史人物——洛阳博物馆召伯虎盨赏析洛阳博物馆 郑雅妹图1 召伯虎盨王朝统治中心,也就是今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一带。
除甲骨文外,商朝的一些青铜器上也存留部分刻铸文字,常见于青铜器内壁上,称为“铭文”“金文”或“钟鼎文”。
但一般字数较少,使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情况比较常见,字形结构原始,分布没有明显的行列,一般是部族或宗族名、人名。
珍贵难得的毛公鼎拓片

珍贵难得的毛公鼎拓片毛公鼎拓片鼎在周代(大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被广泛用作祭祀器皿,并成为皇权的象征。
此鼎是最知名的鼎器,最初为毛公所有。
内壁铭文共499字,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晚期的历史,尤其是周宣王的治理,其叔父毛公作为政府首脑的职责,以及对毛公所赐荣誉和奖赏清单。
此鼎乃是国之重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此毛公鼎全形拓拓本,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陈介祺(1813-1884年)或其门人之手,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是珍贵的全形拓作品。
陈介祺是收藏毛公鼎的第一位专业收藏家,其所传拓的毛公鼎全形拓便如古籍之初印本一般,珍贵难得。
铭文原文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
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廼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口。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展开全文《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
”《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
”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
后西虢于公元前760年东迁到三门峡地区,史称“北虢”。
然而,在古文献中所载的虢国青铜器金文著述器物基本上出于陕西省宝鸡市,即西虢之器。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虢季子白盘金文,其书法诡谲,字体俊逸疏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的虢国墓地出土了一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有力证实了西虢东迁和春秋初年虢国与多国联姻的史实,而且这些青铜器上的金文书法艺术性极高,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择取了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上铭文(即金文)精品,供读者鉴赏。
虢季铜鼎虢季铜鼎铭文拓片通高34.6厘米,口径39.6厘米,腹径36.6厘米,腹深18.6厘米。
口微敛,宽卷沿,斜方唇,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两个小横梁,浅半球形腹,圆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
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在两种纹样之间界以一道浅凹槽,耳的内外侧面均饰有珠重环纹。
内壁有竖款铭文18字。
铭文为: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铭文大意为:虢季做宝鼎,季氏子孙永远保存享用。
该铭文整体为竖向长方形,整体线条细腻规整,铭文四纵四横,排列整齐划一,字体整体偏长,字体大小均匀,只有个别笔画较多的字体占面积大一些,但是其整体较为长大圆润,体现出一种理性规范的优雅美。
虢季铜鬲虢季铜鬲铭文拓片高13.1厘米,口径17.6厘米,腹深8.2厘米。
鬲矮体,宽平折沿,薄方唇,短束颈,腹外鼓,断面呈椭三角形,平裆,矮蹄足下端肥大,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
腹部与足相对处各有一个竖向扉棱。
书法欣赏中山王国铜器铭文及释文

书法欣赏中山王国铜器铭文及释文《书法欣赏中山王国铜器铭文及释文》中山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中山市一带。
中山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其最辉煌的时期则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山王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山王国的铜器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研究中山王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铜器铭文是铜器上的刻字,其内容涉及到祭祀、宗庙、社会制度、个人名字等多个方面,为后人了解中山王国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凤纹大酱器《甲骨文化卷》铜器名称:凤纹大酱器尺寸:高32cm,直径20cm铭文内容:上篆文:“乙公使用中山大宝酱”解释:乙公是中山王国的官职名,此处指的是乙公所用的中山国制作的大宝酱器。
2.鸟纹鼎《鼎文化卷》铜器名称:鸟纹鼎尺寸:高40cm,口径26cm铭文内容:上峰文:“大周天子铸中山鸟纹鼎”解释:铭文中提到了大周天子,说明此鼎是中山王国特地为周天子所铸造的。
3.象纹觥《乐器文化卷》铜器名称:象纹觥尺寸:高27cm,底径13cm铭文内容:中篆文:“此觥乐用于祭天”解释:觥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酒器,铭文中明确说明这个象纹觥是用于祭祀天神。
4.马蹄纹玉饕餮《玉器文化卷》铜器名称:马蹄纹玉饕餮尺寸:高12cm,宽9cm铭文内容:下篆文:“王女所用玉饕餮”解释:此铭文提到了王女,很可能是中山王国的公主或王妃所使用的玉饕餮。
5.雀纹尊《动物文化卷》铜器名称:雀纹尊尺寸:高15cm,口径10cm铭文内容:下篆文:“中山国所刻”解释:铭文中明确指出这个雀纹尊是中山国所制作刻制的。
综上所述,中山王国铜器铭文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祭祀、宗庙、社会制度、个人名字等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中山王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这些铜器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山王国的社会风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中山王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铜器铭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品味古代文化、感受历史韵味的优秀作品。
拓片古人最体面的礼物——148副精美拓片,再现黄帝文化大气象

拓片——古人最体面的礼物拓片是集金石、考古、美术三位一体的艺 术门类,将古代刻画、浮雕文物拓制于纸 上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拓片:古人最体面的礼物—148副精美拓片,再现黄帝文化大气象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金石帝迹•薪火传圣。
4月10日上午,2021 (辛丑)黄帝文化金石拓片展在郑州博物馆隆重开幕。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魂,脚下有根”的重要指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帝文化,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近距离欣赏黄帝的丰功伟绩,持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开辟一条别具生面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指导下,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联合郑州博物馆共同举办本次展览活动。
这次展览从4月10日持续到4月19曰,共10天。
包含黄帝文化金石拓片展和黄帝金石文化学术讲座两项活动:共展出金石拓片148品,既包含史前岩岡、甲骨文拓片商周青铜器秦国铜诏版拓片汉1田丨,又有汉晋古砖、明清碑刻。
既有国内金石 传拓大师代表作品,又有国外收藏珍品。
再现历代记录、反映和讴歌黄帝事迹、黄 帝功德、黄帝文化的历史风貌与心路历程,时间跨度达5000年。
展览共分四个专题:一金石帝迹一一历代黄帝文化金石拓片;二、汉画轩辕——汉1田1里的黄帝与黄帝文化三贵姓琳琅一一汉晋古砖里的百家性四、传薪广成一一黄帝文化的传播与孳乳。
据介绍,本次活动在策划上,注重黄帝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5在展览期间,精心安排传拓体验活动,由非遗传承人现场亲自教授传拓技艺。
还将邀请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武玮、郑州黄帝金石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清刚开展精彩的学术讲座。
让观众从多维角度感受黄帝文化的浩瀚灿烂。
本次展览在嘉宾共同拓制本次展览主题的石刻拓片中正式启幕。
展览主办方24Chinese nationalExpoCultural P erspective,文化视角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理事长白东升先生向全球华人发出邀请,欢迎大家走进郑州博物馆,走进黄帝文化金石拓片展,共同欣赏这场厚重而华美的饕餮文化盛宴拓片:古人最体面的礼物拓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捶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是临摹习字。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铭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
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
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2]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及历代书家临摹

《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及历代书家临摹虢[guó]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国宝。
虢季子白盘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县虢川司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距今2800多年前西周周宣王时期,虢国的季子白受周宣王之命带兵征伐裣犹大获全胜。
为表彰季子白的战功,宣王特命人铸一青铜盘,在周庙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将铜盘赐给他,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虢季子白盘。
西周宣王时期水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今属宝鸡市陈仓区)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刘肃曾捐赠虢季子白盘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县虢镇出土,这里当年正是周文王之弟虢仲(一说虢叔)受封的西虢故地。
当时虢季子白盘偶然被当地农民发掘出土后,因器物巨大,被用来盛水。
陕西郿县县令的常州人徐燮钧得知后,仅用了几个小钱就换来据为己有。
后来他回归故里,把重达430多斤的大盘搬回了自己的老家——常州鸣珂巷“天佑堂”,收藏起来。
1860年,太平军进犯常州。
不久后,徐氏“天佑堂”毁于战火。
太平军的将领,被封为“护王”的陈坤书得到了虢季子白盘,在1862年把它搬进了自己的宅第——护王府。
仅仅两年之后,常州就被清政府的淮军收复了。
在战斗的最后时刻,陈坤书率领将士退守护王府,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最后受伤被俘,不屈而死。
而淮军的年轻将领刘铭传率部队开进了护王府,将府第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一天深夜,刘铭传正在房内读书,四下万籁俱寂。
突然,从外面传来一阵轻微的金属敲击声,声音非常清脆,时断时续。
刘铭传十分好奇,便出屋寻找声音的来源。
转来转去转到屋后,终于发现了端倪:是战马吃草时,笼头铁环与马槽碰撞发出的声响啊!可转念一想:马槽一般是木头或石头做的,哪能声响这么清脆?于是,他举起手中的灯,查看马槽:只见这件马槽色泽幽深;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轻敲击,发声清远玄妙。
刘铭传心想:这个马槽不寻常!第二天,他唤来马夫,命令马夫将马槽洗刷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