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新出青铜器及铭文整理
辽宁所出商周铜器铭文辑、解

第 4期
俞 绍 宏 :辽 宁 所 出 商 周 铜 器 铭 文 辑 、 解
5 7
《 集成 》2 0 ,《 文 》第二 册 ( 2 72 释 3 0页 ) ,西
“ ^”为族徽 文字 ,字 不识 。 8 父丁 口簋 .
Au . 01 g2 2
辽 宁 所 出商周 铜 器 铭 文 辑 、解
俞绍宏
( 大连 大学 区出土了近 四十件 商周有铭青铜器,它们不仅是辽宁地 区青铜 文明的物证 ,其铭
文更是承载 着极其丰 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 这些铭文进行辑 、 ,既是语 言文字学及古文字学研 究的重要部 对 解
号 为殷代 ,现藏 台湾 “ 中央博 物 院 ” 6 3号 为西 ;15
周早 期或 中期 ,现藏 日本 东京 汤 岛孔庙斯 文会 。 铭文 中的 “ ”旧有 多释 ,未 定 哺 冉 。本 文 暂 以 “ ”代之 。“ ”为 氏族铭 文 。“ ”族是 青 冉 冉 冉 铜器 中出现最早 的一个 氏族 , 至少在 二里 岗上 层 末期 已经 出现 , 限到西 周 中期 [1 下 61 带有 族名“ ” 12 0 冉 的殷 周青 铜器在 陕西 、河 南 、河北 、湖 南 、湖北 、 山东 、辽宁均 有 出土 n “ [1。据研 究 , 甲骨 文 、88 12 中曾记有 用冉人 为牺 牲 的例子 ,可 以推 知 冉人 曾一 度与 商 为敌 ,后 因被征服 而 臣服 于商 “ 。冉父 辛 鼎是 冉族 某人替 日名 为辛 的父 亲作 的一件 祭器 。 3 叔 尹作 旅方 鼎 . 《 集成 》1 2 ,《 文 》第二 册 ( 3 95 释 10页 ) , 西周 早 ,1 7 发现 于辽 宁省喀 左 山湾子 村窖 藏 , 9 4年 4字 ,现 藏 辽宁省 博物 馆 。 叔 尹作旅方 鼎铭 文释 文 :叔尹 作旅 。 此系 叔尹所 作 、用于 行旅 之鼎 。 4 要方 鼎 .
《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中国古代铜器:最近发现、最近发展”国际研讨会2010年11月·芝加哥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张再兴华东师范大学一、本文所依据材料概说本文讨论所依据的金文来自《金文资料库》中收录的2000年后发表的金文。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这些年新发表的金文材料不少,而且已经出现数种金文的汇集性著录。
我们在建设《金文资料库》的过程中,对这些著录进行了对应整理。
下面先对这些著录文献的收录情况作一概述。
一、《近出殷周金文集录》1(以下简称“《集录》”)该书共收器1258号2。
虽然该书出版于2002年,但是收集资料截止于1999年5月,因此所收集资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二、《殷周金文集成补编》3(以下简称“《补编》”)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下篇《殷周金文集成补编》,收录铭文的时间,上接《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下限至2002年底(个别重要铭文除外)。
1,《补编》编号共1517个。
根据其凡例,有空号52个,实收铭文1665器。
377号正文未出现,其附录《〈殷周金文集成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所收相同器号码对照表》对应《集录》316号,为晋侯苏鼎。
2,根据调查,《补编》重出17号,具体见表一。
1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
2《集录》所收有24器已见于《殷周金文集成》(本文简称“集成”),具体如下。
括号前卫《集录》编号,括号内为《集成》编号。
0129 (592)、0150 (788)、0175 (1226)、0173 (1227)、0257 (1787)、0266 (1809)、0287 (2031)、0304 (2253)、0349 (2652)、0371 (2946)、0372 (2947)、0383 (3018)、0522 (4592)、0621 (5687)、0965 (6511)、0683 (6536)、0705 (6645)、0706 (6786)、0773 (7739)、0482 (10166)、1080 (10775)、1092 (10847)、1206 (11454)、1214 (11548)。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汪丹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
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
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
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
是战国青铜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先对曾国青铜器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从新出曾国青铜器的铭文研究及考古报告等方面对2010年以来曾国新见有铭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最后对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做了展望。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汪丹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8
【相关文献】
1.卢见曾幕府研究综述
2.新见晁补之撰并书《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研究
3.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
4.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
5.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出昔鸡簋铭文及相关史实考论

38【中国先秦史】近出昔鸡簋铭文及相关史实考论谢乃和提 要:昔鸡簋是近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对其铭文的释读,学者存有争议。
本文认为,铭文中判断人物身份的“”字,应隶定为“ ”,从㫃得声,读如“偃”,为传世文献中的姞姓燕国;关涉史事性质的“ ”字,应释为“御”,训作“迎”,为迎娶、迎迓之意。
铭文内容主要为周王后派昔鸡前往姞姓燕国为王朝大夫艿氏迎迓夫人,昔鸡受到燕侯赏赐作器颂扬王休。
铭文既是有关西周贵族艿氏及南燕国弥足珍贵的史料,也反映出周王后通过对贵族夫人的支配来控制地方贵族,是西周王朝政治运行机制中命妇制的金文佐证。
关键词:昔鸡簋;南燕国;王后;命妇制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9.02.005近年新出金文昔鸡簋甫经面世即引起学界热烈讨论。
诸家在文字考释、史事探究方面互相攻驳,1由于其铭文关键性疑难字未得到合理考释,直接影响到铭文人物关系及相关史实性质的解读。
细绎其铭,昔鸡簋铭文涉及到周王、王后、内服王朝大夫及外服诸侯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研究西周王权控制地方贵族的重要新出材料,尤其是以周王后为中心展开的政治活动,揭橥了西周封建政体下内外服地方贵族这一分权式的静态性政治结构之外,西周王权尚有命妇制作为王朝动态性政治运行机制的有效补充,与通过军事手段监控引导诸侯的命卿制等典制一样,2西周王朝通过婚姻等柔性方式以达到王权对内外服地方贵族控制的目的。
有鉴于时贤于此尚关注不多,本文在对昔鸡簋铭文重新考释的基础之上,试对铭文所反映的人物关系及相关制度史实进行重新考察,为深入探究命妇制这*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项目批号:17JZD044)阶段性成果。
1昔鸡簋铭文正式刊布之前已有学者着手研究,较早如徐伯鸿于2015年3月15日的新浪博客发表《岐山县贺家村殷商遗民墓葬M11昔鸡簋铭文考释》,/s/blog_4d399bba0102vq4r.html ,公布并分析了铭文内容。
新出霸伯盂铭文所见王国聘礼

有《王 蔑 鼎 铭》一 篇 ,而《金 文 引 得·殷 商 西 周 卷》则多达四十余例,訛 輰 輦可见《仪礼》所记当为春 秋时期的礼仪,而霸伯盂铭文当为西周时期的 作品。“蔑历”当有一套固定程式,但西周青铜 器铭文多不载具体仪节和仪注。本铭中的蔑历 仪节也同样只记录了仪式名称,没有仪注描 述。
“归柔茅芳鬯”为蔑历仪式的第二个仪节, 释文从黄锦前说。天子赏赐秬鬯,铭文习见。 《毛诗·大雅·旱麓》说: “瑟彼玉瓚,黄流在中。” 《毛诗传》说: “玉瓒,圭瓒也,黄金所以饰流鬯 也,九命然后锡以秬鬯、圭瓒。”訛 輱 輦又《毛诗·大 雅·江汉》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 《毛诗传》说: “釐,赐也;秬,黑黍也;鬯,香草 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卣,器也。九命锡圭瓒、 秬鬯。”訛 輲 輦是否九命才能赏赐秬鬯不敢肯定,不 过只有地位高的王公贵族才能享受赏赐秬鬯 待遇是可以肯定的,霸伯尚既然称“伯”,当为 诸侯无疑。
一、霸伯铭所记礼典的性质 为便于讨论,笔者主要依据黄锦前、张新 俊释文成果,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先将铭文按 照铭刻样式排列如下: 唯三月,王使伯考蔑尚历,归 柔茅芳鬯。咸,尚拜稽首。既稽 首,延宾;瓒宾,用虎皮称;毁用 璋,奏。翌日,命宾曰: “拜稽首,天子
蔑其臣历,敢毋用璋!”遣宾,瓒用 鱼皮两,侧毁用璋,先马,又毁 用玉,宾出以俎。或延伯,或邍毁用玉、 先车,宾出。伯遗宾于郊,或舍 宾马。霸伯拜稽首,对扬王休, 用作宝盂,孙孙子子其万年永宝。 关于铭文所记礼典的性质,黄锦前、张新 俊以为就是聘礼,但没有对礼典展开分析;⑤曹 建敦比较关注于仪注分析,但未给出礼典性质 的明确判断,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宾礼”;⑥张亮 侧重于礼典的分析,似倾向于聘礼,而用词多 闪烁,观点多游移,未能对礼典与礼仪作严格 的区分。⑦ 在讨论铭文礼典性质之前,必须解决铭文 中的“宾”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就能 判别铭文所记礼仪的性质。如果以伯考为宾, 则铭文记载的是周天子派伯考到霸国来“蔑 历”霸伯,并且赏赐他苞茅和鬱鬯,铭文所反映 的当为王礼中的聘礼;如果霸伯是宾,那么铭 文记载的是霸伯到宗周或者成周去,周天子委 派伯考“蔑历”霸伯,为诸侯聘礼,铭文中关于 用玉、庭实就应当有另外一番解释了。从已经 发表的研究成果看,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宾”是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著录青铜器及铭文分期整理研究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近年来,在青铜器及銘文研究领域里,学者们一直积极探索商周时期的文化遗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中国考古学界最近推出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成果。
该书进行了对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
首先,对商周青铜器出土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尝试编制一份全面的出土记录目录。
通过对青铜器的形态、纹饰和材质等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将青铜器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时期。
这一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变迁。
同时,研究者们还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铭文的文字、编写技巧、含义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等进行详细分析,试图还原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
通过对不同铜器铭文的比对,可以看出当时各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联系。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丰富了我们对商周时期社会的了解。
此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青铜器的图像和纹饰,对商周时期的图案和符号进行了释读和分类。
通过对图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和各种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对纹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商周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技巧。
这些图像和纹饰成为了商周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该书的课题组还着力于青铜器及銘文的年代划分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年代划分的疑问、问题和分析进行全面回顾,研究者们试图提出更准确和科学的时代划分方法和方案。
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銘文、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以其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还原历史真相,使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青铜器礼器及金文1

18
腹内底部铸有铭文
4行32字 : 王武征商,隹甲子 朝,岁鼎(贞)克 闻,夙又(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 易又(右)事(史) 利金,用作口公宝 尊彝。
19
利 簋
• 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 星在中天出现,史官利报闻于周 武王,军队占领了朝歌。 • 辛未(第7天)那天,武王的军 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 作檀公宝尊彝。
53
潘祖荫对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 至罄衣物不惜”。 他说:我既好古,亦何靳此区区, 藉以济人之急,不亦两快乎。 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两件就 为潘祖荫收藏,故刻有“天下三 宝有其两”印章。
54
55
56
潘祖荫的侄孙媳潘达于,抗战 苏州即将沦陷时,埋在地下。 1951年将二鼎捐赠给博物馆。 后又分批向国家捐献了大量文物, 现在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 物馆的字画就有400余幅。
80
81
• 内壁铭文19行291字。
• 二十三年九月,康王在宗周训诰 盂。追述武王建立周邦,不敢耽 乐于酒; • 商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大小官员 都耽湎于酒,以致丧尽民心。 • 康王说自己愿效法、令盂辅佐他, 要盂早晚入谏,认真祭祀。
82
• 康王命盂效法嫡祖南公,辅佐他统治天 下。 • 赐给盂祭神的香酒一卣,祭祀的礼冠礼 服、以及车马; • 赐给盂嫡祖南公的旗帜,用以畋猎; • 赐给盂官员4名,步卒659名;赐给盂 异族的五臣13名,人鬲(奴隶)1500 名。 • 盂颂扬王的赏赐,并制作宝鼎。
92
93
94
95
96
• 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青铜铭 文: • 宣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 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治理邦 家内外,以免遭丧国之祸。 • 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 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 是研究西周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商朝历史】新版《殷周金文集成》评述

【商朝历史】新版《殷周金文集成》评述作为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史料,商周青铜器铭文由于直出先人手笔,内容涉及册命、典祀、征伐、约契、年历、官制、地理,以及名物制度、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而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故素为学者所重。
自北宋金石之学初兴,士大夫因玩好彝器铭刻而渐致力于补经正史,访求著录之风益盛,研习者常就及身所见,或存之器影,或录以款识,或考辨文辞,或类次名目,其递补摭拾,搜求不舍,数量之众,积甲山齐而有馀。
至有清一代,其学冠绝前朝,金文资料已成为研究商周历史与考古的重要文献。
然因时代兴废,古代器物如云烟过眼,聚散辗转,隐见靡常,故历千载至今,金文著录之作已数百计。
但传统之著录方法多限学者一时之见或一家之藏,致一人之器分载数籍,一器之拓散见诸册,优劣并存,难以汇集,为研究者平添资料检寻和比较的不便。
况历代伪器迭出,赝刻不绝,使传世之金文资料良莠杂糅,有待鉴别。
宋人著述金文始开风气,用力既勤,搜求亦博,但如《博古图录》之类,所汇商周彝铭不过数百器而已。
至清乾隆朝敕纂“西清四鉴”,循《博古图录》遗式,尽管收器数量倍增于前,但伪器充斥,释文舛误,图绘失真,摹铭草率,或本器具铭而不知,或行款错易而不察,书虽后出,学术价值反逊于宋著。
乾嘉以来,朴学蓬兴,学者多于经史之外旁涉金石,汇储商周彝铭资料尉然成风,研习考辨之作实非官修可逮。
然囿于时见,一家所录之器少止几十,多则数百,远谈不上汇集。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对传世及新出彝器铭刻资料的整理研究,网罗日富,水平渐精。
如道咸间吴式芬撰《捃古录金文》三卷,虽为未完之作,但独求商周彝铭1334件,且首创以铭文字数多少为次之著录体例,识疑断误,摹刻精善,堪称精博。
同光间,方溶益有未竟遗稿《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三十卷,仿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而作,所收商周器1382件,而彝铭逾千,虽间存伪器,但考校尚精。
其后刘体智著《善斋吉金录》二八册及《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十八卷,广采各代器物五六千件,其中商周新旧彝铭过半,数量可谓浩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新出青銅器及銘文整理
近十年新出青銅器是2007-2016十年間新刊出的有銘青銅器。
本選題以考古學期刊及相關網絡論文為研究依據,對近十年新出青銅器進行整理匯總,歸類分析,並針對部分銘文疑難字給出匯釋及按語,為銘文研究添加新成果。
本論文的内容編排如下:緒論部分闌述本論文的選題意義,分析綜述近十年青銅器研究概況,簡要概括論文的研究材料,研究重難點及研究方法等問題。
第一至第六章是本論文的重點,即青銅器整理匯總與歸類分析。
近十年新出青銅器共計815件,按功能用途分為六大類,其中食器268件、酒器185件、兵器70件、水器52件、樂器40件及生產生活用品200件。
文章在計數的基礎上,細缴整理匯總青銅器的名稱、著錄期刊、鑲造年代、出土信息、館藏信息、形制規格、銘文內容及圖片拓片等具體內容。
青銅器定名依據商承祚及朱鳳瀚定名方法,沒有具體名稱的按出土地和館藏地命名。
其鑄造年代橫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及元明清各時代。
青銅器著錄期刊則以注釋方式呈現,鑄造年代、出土信息、館藏信息、形制規格、銘文內容及圖片拓片皆從原著錄期刊查找,力求全面詳細,準確無誤,清晰可辨。
文中附有青銅器六大類出土數量及鑄造年代表,便于了解每一類青銅器出土概況,文末附有近出青銅器索引表,可方便查找青銅器具體所在頁碼。
第七章是部分青銅器銘文疑難字彙釋研究。
文章選取疑難字識謓意見較多,爭議較大的器物11件,如胡國應姬鼎,柯史簋,覺公簋等。
研究疑難字彙釋26條,對器物做簡單介紹後,將搜集到的匯釋意見一一陳列出來,並結合銘文字形和前後文綜合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為提供青銅器銘文研究提供集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