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概说共69页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2]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这一时期的金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
取人体形象的文字,头部常作粗圆点。
腿部作下跪形状。
这种字形并不表明此时文字还处于原始阶段(这从同时的或较早的甲骨文字即可得知),而只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
二:绝大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出锋,转折处多有波折。
三:字形大小不统一,铭文布局亦不齐整,竖虽基本上成行,但横却不成排。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兮甲盘食器·鼎铭文拓片西周早期厚趠方鼎释文:唯王来各于成周/年。
厚趠有(馈)于/溓公。
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宝尊/。
其子子孙永宝。
西周早期扬方鼎释文:己亥。
扬见事/于彭。
軎叔赏/扬马。
用作/父庚彝。
西周早期征人鼎释文:丙午。
天君卿(飨)/视酉在斤。
天/君赏氒征/人斤贝。
用作/父丁尊彝。
西周“制礼作乐”,是一个“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大时代,我们从《尚书》《诗经》《周易》《礼记》《史记》等典籍中,不难管窥到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均源于西周。
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而上”主要指审美思想范畴,“形而下”主要指审美物态范畴。
审美思想与审美物态相互作用下派生出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则是介于“道”“器”之间的文化形态。
西周中晚期噩侯御方鼎释文:王南征。
伐角潏。
唯还/自征。
在。
噩(鄂)侯驭方/纳壶于王。
乃祼之。
驭/方侑王。
王休宴。
乃射。
驭/方会王射。
驭方休阑。
/王宴。
咸饮。
王亲赐驭/[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
[驭]方拜手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厘。
/用作尊鼎。
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毛公鼎释文:王若曰。
父。
丕显文武。
皇天引/猒(厌)氒德。
配我有周。
膺受大命。
率怀/不廷方。
亡不闬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氒命。
亦唯先正(乂)氒辟。
恪谨大命。
/皇天亡斁。
临保我有周。
丕巩(共)先王配命。
/敃(旻)天疾畏(威)。
司余小子弗彶。
邦将害(曷)吉。
四方。
大/从(纵)不静。
乌(呜)虖(呼)。
余小子圂湛于艰。
永巩(共)先/王。
王曰。
父。
[今]余唯肈(肇)巠(经)先王命。
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惷于小大政。
(屏)朕立(位)。
虩许上下若否。
/雩(与)四方。
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位)。
引唯乃智(知)余/非。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https://img.taocdn.com/s3/m/33043f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2.png)
(14)[转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作者:书画汇举西周青铜器铭文集录十五年趞曹鼎西周恭王通高二三 .四、口径二二.九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立耳,垂腹,三柱足内侧作平面形,器口俯视呈三角圆形。
腹上部饰一周回顾式龙纹。
铭文五十七字,记恭王在宗周父庙的射庐行射礼,趞曹因受到恭王赏赐的各种攻防兵器,遂作此鼎以宴飨朋友。
此鼎铭文中之纪年,对研究西周恭王在位年限极有价值。
传世尚有一件七年趞曹鼎,形制纹饰与此相异,然铭文字体文例却相似,两器相传同出于关中地区。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上海博物馆藏。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
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
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虎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
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
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释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秦公簋,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
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
器、盖同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师寰簋,西周宣王(晚期)。
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
西周青铜器铭文赏析

西周青铜器铭⽂赏析近⽇,得观陕西宝鸡周原地区出⼟的西周青铜器商卣、折觥(盖)、史墙盘、豊卣(盖)、 (⽧+兴)盨甲、(⽧+兴)簋⼄(器)、⼗三年(⽧+兴)壶⼄(盖)、三年(⽧+兴)壶甲、师同⿍、豊邢叔簋、(害+夫)簋等11帧铭⽂拓⽚。
陕西宝鸡周原地区是周⼈最早活动的地⽅,是周的发祥地。
当地迄今还遗存有许多周早期⾄西周晚期的历史痕迹。
周原博物馆是在周原遗址⼤规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于1987年建⽴的遗址性博物馆。
周原⼀词,最早见于《诗经·⼤雅·绵》中“周原肚肠,茧茶如怡”之诗句。
周原于岐⼭之阳,即今关中平原的西部。
具体所指有⼴、狭之别,据史念海先⽣考证,⼴义的周原“包括凤翔、岐⼭、扶风、武功县的⼤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永寿四县的⼩部分,东西长七⼗余公⾥,南北宽⼆⼗余公⾥,顺着渭河成西北东南⾛向”②。
这些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周⽂化的起源,全⾯了解西周的历史、⽂化起到重要的作⽤。
上述11帧拓⽚的青铜原器除师同⿍1981年12⽉出⼟于扶风县黄堆乡下务兹村、(害+夫)簋1978年5⽉出⼟于扶风县法门镇齐村外,其余9件均于1976年12⽉出⼟于扶风县法门镇⽩庄村。
11件青铜器除豊邢叔簋(1984年11⽉5⽇被盗)、(害+夫)簋藏于陕西宝鸡扶风县博物馆外,其余9件均收藏于陕西宝鸡周原博物馆。
青铜器流⾏于新⽯器时代晚期⾄秦汉时期,以商周时代的器物最为精美,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盛时期。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造型奇特、纹饰精美,⽽且在青铜器⽫的腹部、底部或盖部等位置铸刻有记事性的铭⽂。
铭⽂的内容、形式、数量,甚⾄书体等⽅⾯取得的成就是前代所不能达到的。
西周青铜器铭⽂虽说是铸刻在青铜器⽫之上的,但其在书法上表现出来的浑厚、苍茫、⾃然的⾦⽯⽓味,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
西周⾦⽂按照历史的演变顺序及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武、成、康、昭四个王世;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四个王世;晚期包括夷、厉、共和、宣、幽五个王世③。
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

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青铜器是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商人的基础上,西周时代贵族对其重视的程度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与不断严格礼乐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贵族常将他们的一些思想或大事铭刻在铜器上,内容的丰富,是商人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古籍记载的贵族将重要事“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
”所谓镂、琢即是在钟、鼎、盘、盂上镂刻文字。
贵族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目的,正如《礼记祭统》云:“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
”《墨子鲁问》:“攻其邻国、杀其民人,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由此可以明确,贵族铸刻铭文的目的主要是称扬先祖之美,以及记载贵族的“功绩”。
铜器铭文内容保存了古代的大量史料,是古人的真实手迹,它与古籍相较,有着很多优点,其真实性、可靠性则更强。
古籍中如《古文尚书》是后人编纂伪造的,《今文尚书》中的《尧典》等是战国人作的。
况且古籍历经传写刊刻,在刊刻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错误。
铜器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可以补充和印证古史,是研究古史的珍贵资料。
同时还可以起到校正古书的作用。
铜器铭文书体称大篆或籀文,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也是研究汉字字体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一改商代铭文简略的规律,商代铭文一般是一字至十几字不等,二三十字已很少见,最多者四五十字,也仅是个别者。
可见当时是以器物为主,文字为次。
西周铜器有很多都带有长铭,应该说,这时是以文字为主,器物为辅。
具铭铜器常常是数十字或上百字,铭文最长者是现存台湾省的毛公鼎,达497字,实可相当《尚书》一篇。
近年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具铭西周青铜器,以陕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
现列举出土或传世的西周长铭铜器如下:利毀32字(武王),大丰毀76字(武王h钶尊122字(成王),宜侯矢毀126字(康王),大盂鼎291字(康王),令方彝187字(昭王),或毀133字(穆王),班毁197字(穆王),史墙盘284字(共王),永盂123字(共王),訇毀133字(共王),大毁164字(懿王),卫番132字(懿王),智鼎434字(孝王),师裁鼎197字(孝王),不嬰毀152字(夷王),禹鼎206字(厉王),宗周钟122字(厉王),麸毁124字(厉王),矢人盘375字(厉王),大克鼎290字(厉王),毛公鼎497字(宣王),兮甲盘133字(宣王),师兑毀128字(幽王),鄭毀106字(幽王)等等。
2.8金文——青铜器的铭文

金文——青铜器的铭文文字整理:张墨尘古代称铜为金,因此在古代各种青铜器物上或铸或刻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吉金文。
另外,古代青铜器一般分为礼器,乐器两大类,而礼器以鼎为主,乐器以钟为多见,上面多刻有铭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钟鼎上的铭文有凹凸之分,凹者为阴文,叫“款”;突者为阳文,叫“识”。
因而,金文也统称为“钟鼎款识”。
古代把钟鼎看做重器,所以上边多铸上文字用以纪念,因而便产生了钟鼎文字,即金文。
钟是一种乐器,有的量器,酒器也叫钟。
鼎,主要是作为祭器,三足两耳,大小不同,形状方圆皆有,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属来铸成的九鼎,乃传国之宝。
成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后来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于泗水,其余八鼎,无可查考。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时,鼎是随着王都迁徙的,所以建都亦叫定鼎。
金文的形体在殷代由于甲骨文相近,且彝器字数较少,字形都取纵势,布白参差有致,大小不齐,得自然之妙。
从它的字体和书法来看,正是由殷周的甲骨文蜕变到大篆的时候,故风格与甲骨文相近。
因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周时代,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在相当一部分文字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它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并且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
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取得优势性的地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出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这样一个过程。
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局面,金文尽管和甲骨文一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但是相对的说字体比较严整,字形比较一致和规范,笔画和结构上简单了许多。
如乙鼎,丁巳尊戊辰彝。
周初金文仍继承殷代,笔致方拆,体势多纵,文辞增多,辞藻且茂美,布局日趋整齐,大小匀称。
如盂鼎、静敦、楚公钟等。
其中“盂鼎”铭文19行291字,方笔雄壮。
到了西周中期延续到东周初期,钟鼎文字的用笔由折变锋,收锋处由抽毫转为注墨,末笔波磔全部消失。
青铜器铭文概说

金文(殷商到秦统一之前)-殷周青铜器铭文

金文(殷商到秦统一之前)-殷周青铜器铭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金文•外文名称jin wen•又名钟鼎文•起源青铜时代•已识别2420字•类型篆书•领域文化•性质目录1分类2制作3内容4发展5研究6书法折叠编辑本段分类金文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商朝金文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
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
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
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
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