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将军冯玉祥简介 冯玉祥生平故事介绍

合集下载

(崇尚品德的故事)热爱祖国的故事_爱国将领冯玉祥

(崇尚品德的故事)热爱祖国的故事_爱国将领冯玉祥

冯玉样原名基善,中国近代军事家,著名爱国将领。

冯玉样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

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自己每日早晨读英语两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挂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拒绝外人进入。

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汪精卫经常不遵守时间,一到开会不是缺席就是迟到。

冯玉样满腔怒气,编成一副对联给他送了过去: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

根本就不知道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哪把革命精神放在心上。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

他对西北军的事特别感兴趣,经常常向冯玉样问这问那。

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更多的问题。

一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样问一些事,冯玉样很不高兴,说:“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回答他说:“顾者着也,问者问话也。

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要你回答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居住,这大多数是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

在此地由于普通老百姓没有胆量担任保长,冯玉样遂自荐当了保长。

因他对人很热心,服务又周到,受到居民的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找保长要借用民房、桌椅用具,因为对用具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样身穿蓝粗布褂子,一块白布缠在头上,这是标准四川农民的装束,他见连长正在那发泄怒火,便弯腰深深一鞠躬,说:“大人,你们辛苦了!今天我们这住了许多当官的,有些事情的确不好办,多需担待。

”连长一听,大怒道:“你敢教训我!你这个保长还想不想当!”冯玉样微笑着说:“不敢,我以前也当过兵,我们都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维持自己的生活,从来不轻易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

冯玉祥的故事

冯玉祥的故事

冯玉祥的故事冯玉祥,字翔宇,河北省武安县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冯玉祥年轻时立志投身军旅,他曾在北洋军阀部队中服役,后来又加入了辛亥革命,参与推翻清朝统治。

在北洋政府时期,他曾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复辟而被捕入狱,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投身革命活动,积极参与各种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

1920年代,冯玉祥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先后参与了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为推翻北洋军阀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部队攻克了许多城市,最终协助孙中山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国民政府。

冯玉祥因此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被誉为“护法将军”。

然而,冯玉祥并没有停止他的革命步伐。

他对国民党内的腐败和对外国势力的妥协感到不满,开始与国民党内的保守势力对抗。

他先后在北京政变和福州政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试图改变国民党内的现状。

但是,他的这些举动最终导致了与蒋介石的冲突,最终被迫离开了国民党。

在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失败后,冯玉祥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投身于抗日斗争。

他成立了华北政府,积极组织抗日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抗战。

他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玉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冯玉祥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是很有个性的传奇军人,他不是洛阳人,但他在洛阳破除迷信、怒砸神像、禁烟禁毒、命令放小脚、枪毙洛阳县县长的故事,至今还让“老洛阳”津津乐道。

洛阳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重要,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吴佩孚就把河南省公署由开封迁到了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冯玉祥担任河南省主席,坐镇洛阳,大刀阔斧破迷信、砸神像、打土匪,建学校、改地名,变革剧烈,攻势凌厉。

据今天尚健在的老城翁妪回忆,他们的母亲辈当中,就有被冯玉祥放了脚的。

但这个冯将军太厉害,太不讲情面,成立了“查脚队”,由地方差役带路,大兵跟随,挨家挨户,检查登记。

凡是在规定时限内没有放脚的,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当时抓“反面典型”的办法是:把不愿放脚的妇女的裹脚布收缴,哗啦啦伸展开来,挑起来游街示众。

这一招使裹脚妇女非常害怕,因为妇女自缠足以来,那双脚早已不是双脚,早已被畸形文化视为与性有关,拿今天的话说,这等于当众走光,被示众者十分羞惭惊骇,于是全城闻风而动,妇女纷纷放脚。

接着是破迷信、砸神像。

当时洛阳城内庙宇众多,冯玉祥发出“破除迷信、捣毁庙宇和寺院”命令,一时间军警满街,四处寻找庙宇。

河南府城隍庙,大门在老城西大街上,规模宏大,占地120亩,很快被发现了——洛阳有城隍出巡旧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善男信女张黄罗伞将城隍爷木雕像抬出,鸣锣开道,仪仗威严。

出巡队伍浩浩荡荡,走遍四关四隅,最后再将城隍爷塑像送入庙内。

这种民俗意义上的游行示威,哪里经得起政治意义上的一场飓风?当威严的城隍爷遇上冯玉祥这位衣着朴素的军人时,其神威瞬间便被打破了。

军士们将十殿阎君、十县城隍及因果报应故事泥塑等,尽皆打毁。

从1927年到1930年,冯玉祥在洛阳举办民众教育馆,聘请教师开启民智,荡涤民众头脑中的陈旧观念。

同时修筑体育场,倡导锻炼体质。

又开办贫民小学(后改为私立复旦中学),禁烟禁毒,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破旧立新运动。

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

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

学院:政管学院班级:06行政管理2班姓名:翠柏苍松学号:20061100***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翠柏苍松冯玉祥生平简介:1882年生,安徽巢县人,字焕章。

行伍出身。

曾先后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9月,当国民革命军攻抵武汉时,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所部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7年5月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曾参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共活动。

1928年起,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3年5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在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

1936年到南京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旋被蒋撤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采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立场,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并与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

1948年8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在乘前苏联客轮“波贝达”号取道苏联回国途中,于9月1日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终年66岁。

——摘自《冯玉祥选集》评价冯玉祥:北京政变中的冯玉祥第一次看到冯玉祥这个名字是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说他在1924年发动了北京政变,并且驱溥仪出京,并且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当时我就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血性的军阀。

尽管他在发动政变后,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但是这丝毫没有磨灭他在这次政变的功绩。

他在当时混乱时候,敢于体现一种中国军人的血性,发起了对他一生影响深刻的北京政变,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倒戈将军 冯玉祥

倒戈将军 冯玉祥

倒戈将军冯玉祥冯玉祥(1882.11.6—1948.9.1),中华民国高级将领,西北系军阀首领。

谱名基善,表字焕章。

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生于直隶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一生八次倒戈,被称为“倒戈将军”。

冯玉祥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少时家贫,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入保定五营当兵,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

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师长,不久署理陕西督军。

次年出兵河南参加第一次直奉大战。

5月任河南督军,10月任陆军检阅使。

1922年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

1923年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作战,中途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帝溥仪出宫。

将所部改编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9月回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组织国民军联军,就任总司令。

率部出击甘、宁、陕,11月解西安之围。

1927年3月出潼关进入河南,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

1927年10月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一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8年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

1933年5月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

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植树将军冯玉祥

植树将军冯玉祥

植树将军冯玉祥作者:方克逸来源:《领导文萃》2024年第05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1948),一生叱咤风云,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系农民出身,又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曾被誉为“布衣将军”。

鲜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爱树之人,曾在军中下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驻兵北京时,他率领官兵广植树木,故有“植树将军”之誉。

冯玉祥植树爱树,以树寓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显龙山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园,为重要革命史迹。

曾参加了滦州起义的冯玉祥将军,于1936年11月主持建此园,以纪念滦州起义牺牲的先烈,并题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

”续联:“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

”赋予园林草木以人文情怀。

冯玉祥爱树如命。

据说他驻兵徐州时,曾带领官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这首“丘八诗”背后,还有一段趣闻。

原来,冯玉祥有一次路过某县长的府邸。

这个县长正在改建房子,觉得门口的一棵百年老树碍事,便让人把树砍掉。

冯玉祥正好看见这一幕,急忙上前制止。

砍树的见他衣着朴素,一副寻常人打扮,加上这是县长指派,耽搁不得,便不予理睬。

冯玉祥找着领头的人物,写了一张纸条让他交给县长。

领头看他如此理直气壮,不敢怠慢,便将纸条转交给县长。

县长看到纸条上写了一首赞美大树百年栋梁难成的打油诗,便以为是个穷酸秀才有感而发,仍然不予理会,让人第二天接着施工。

没承想隔天一到现场县长便愣住了,大树上又贴了一张纸条,内容赫然:“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再看落款,竟是“冯玉祥”。

县长吓得赶紧登门赔罪,结果被冯玉祥勒令游街,一边走还要一边宣讲不准乱砍乱伐树木,谁有违反,那就按“丘八诗”规则伺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举义出师,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大增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却遭到亲日投降派的忌恨。

一生手不释卷的冯玉祥

一生手不释卷的冯玉祥

一生手不释卷的冯玉祥
冯玉祥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军事家、革命家,他的军事才华和爱国情怀常为世人称颂,而他勤奋苦学的事迹也流传颇广。

冯玉祥出生在安徽一个穷困的家庭之中,小时候他顶替别人到私塾里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书,这一年零三个月的学堂生涯是他一生中正式的学历。

为了贫困的家挣得每月微薄的军饷,冯玉祥十一岁就跟着父亲开始军营生活,也就是在这征战频繁的艰难环境中,冯玉祥开始了自学生涯。

他找了一位军营中的文书作为老师,一有空就读书写字,他用一根竹管拴上麻线做毛笔,沾黄泥浆练字,就是如此粗陋的工具,他几年后就练就了一手好字。

军营的训练很辛苦,但是冯玉祥从来都不顾及疲惫,一空下来便读书,甚至通宵达旦。

晚上他为了不影响同营帐的战友睡觉,他找来一只大木箱,将灯放进木箱中,然后把头也伸进木箱中读书,通常都把眼睛都熬红了。

他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要求自己凡是度过的书和文章都要背诵下来,要理解里面每一句话的意思。

后来,冯玉祥当了司令以后,仍保持着苦学的习惯,他请了专门的老师,无论公务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听老师讲课。

1946年后,冯玉祥去了美国,已是六十岁高龄的他,顽强地学习英语,去英语学校补习加上自己勤奋的自学,一年后,他就能用英语发表演讲了。

无论在多艰难或者多优越的条件下,冯玉祥都手不释卷,坚守着他的苦学精
神,那是伴随其一生的毅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倒戈”将军—冯玉祥

“倒戈”将军—冯玉祥

“倒戈”将军——冯玉祥摘要:冯玉祥(1882.11.6—1948.9.1),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领袖,有“倒戈将军”的称号。

本文主要对冯玉祥将军频繁“倒戈”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冯玉祥倒戈将军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

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①转变是冯玉祥一生中的一大主题,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即打麻将中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目前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滦州起义倒满清;护国运动倒袁世凯;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北京政变倒吴佩孚;拉郭松龄倒张作霖;五原誓师倒北洋;国共分裂倒共;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②下面我们从两个主要时期来分析冯玉祥倒戈的原因。

北洋时期冯玉祥是从北洋军中普通一兵“起家”的高级将领,又是反抗北洋军阀“发家”的有代表性的军人。

他从1902 年投入北洋军到1924 年发动“北京政变”脱离北洋军序列,在北洋军中达22 年之久。

北洋军一方面是中国军事全盘近代化的产物,是军事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既维护晚清腐朽统治,又维护外国侵略者在华利益的工具。

就这支武装力量的特色来说,反动和卖国是其基本方面,但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中国军事的全盘近代化。

而北洋军中起家的冯玉祥部,却又有着不同,不同之处具体可以概括为四点:爱国;爱民;爱兵;抓生产。

冯玉祥对部队进行爱国教育,一方面是受到民族危机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北洋军事集团中派系斗争的需要。

就其自身而言,他是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国家的人;再者,他是一个有雄心大志而又有政治眼光的军人,爱国主义是他的思想武器。

爱护百姓的原因,首先是他少年生活贫苦,这一点,他曾说过:“农民生活的艰苦,如果不去实际体验,怎么样也难以想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戈将军冯玉祥简介冯玉祥生平故事介绍
冯玉祥(1882—1948 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

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

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 小时。

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

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
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 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祥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送给了他: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

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祥问这问那。

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

戈将军冯玉祥简介冯玉祥生平故事介绍
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冯玉祥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

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

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