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的西北军缘何出现22个著名的倒戈将军

合集下载

西北军十三太保

西北军十三太保

西北军十三太保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段简介冯玉祥是民国时期军事实力集团首领之一,鼎盛时期他的兵力多达40万人,因为他的驻地在中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诸省,所以人们称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军”。

冯玉祥的部队中有所谓“十三太保”这一说法。

“太保”本是我国古代官职的名称,是辅佐太子的官。

西北军中的所谓太保,显然是借喻,是指辅佐冯玉祥的13名军官。

这13名军官都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为冯氏所倚重。

这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韩多峰、佟麟阁、刘汝明、石友三、张维玺、程希贤、过之纲、闻承烈、葛金章、赵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

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

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

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

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

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

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

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

西北军发展沿革

西北军发展沿革

西北军发展沿革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姑且称为大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

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旁系西北军,北京政变后的国民1军即后来的西北边防军可谓正宗西北军,国民2、3 西北军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

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

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

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冯治安、佟麟阁、曹福林、韩占元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1913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

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田金凯、魏凤楼等都是这次招来的。

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京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1师左17师14旅旅长。

1914年秋,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

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

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

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字焕章)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

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

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

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总司令兼1军长,胡景翼任2军长、孙岳任3军长。

历史趣谈:史上最不要脸的国军将领石友三人称“倒戈将军”

历史趣谈:史上最不要脸的国军将领石友三人称“倒戈将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最不要脸的国军将领石友三人称“倒戈将军”
导语:你知道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最不要脸的将领是谁吗?他曾经当过清朝的新军,投靠过无数的人,反反复复,毫无气节,纯粹一中华民族败类。

他先后投
你知道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最不要脸的将领是谁吗?他曾经当过清朝的新军,投靠过无数的人,反反复复,毫无气节,纯粹一中华民族败类。

他先后投靠过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张学良,韩复榘,唐生智,日本人,也曾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但又先后背叛了他们,在各股势力之间反反复复的叛,又反反复复的投,多达十二次以上,纯粹没有军人的骨气和尊严,人送尊号:倒戈将军!他,就是遭万人唾弃的石友三。

下面就是他的叛变倒戈速度。

让你看看,什么才叫没节操!
石友三,生于一八九一年,一九零八年加入清朝新军第三镇,吴佩孚部下,后失散,流浪出去。

1912年再度从军,一投冯玉祥,当马夫,后因聪明会说,一步步高升,直至营长,1924年升任第八混成旅旅长。

1926年3月,冯玉祥下台,石友三投靠阎锡山,其部编为晋绥军十四师。

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加入广州革命政府的北伐战争,其部队改编为国民军联军,他马上脱离阎锡山,二投冯玉祥。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5月,蒋冯战争开始,眼看冯玉祥快失败了,石友三于6月叛冯投蒋。

1929年底,石叛蒋投唐(生智),支持唐生智反蒋,事败后二投阎锡山。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石友三二叛阎锡山三投冯玉祥,参与冯阎反蒋。

而此时,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石三叛冯玉
生活常识分享。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西北军西北军。

由北洋直系军阀分化演变而来,首领冯玉祥。

大革命中,冯在五原誓师,组成国民联军,参加北伐,其部队发展到20余万。

中原大战后,冯军失败,部队解体,但实力尚存,部队多数被蒋收编,编成第3路、第13路、第22路、第25路、第26路。

黄河以北的部队则被张学良改编为东北军序列第3军,后改第29军。

抗战时期编成第2、第3、第33、第39等四个集团军。

解放战争时期,新8军、第96军、第59军、第77军、第113军先后起义,第八兵团在撤至金门时被谴散,第30军于太原被歼,西北军不复存在。

其主要将领在早期有“五虎上将”、“13太保”等。

国民政府时期,仍活跃者有宋哲元(“七七事变”时的第29军军长)、鹿钟麟(冀察战区总司令)、孙连仲(第6战区司令长官)、韩复榘(第3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第2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第39集团军总司令)等,抗日殉国的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冯安邦等和先后起义加入中共军队的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高树勋、张克侠、何基沣、鲁崇义等均出身该军。

(1)石友三部。

1929年5月,石友三率第24师在河南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讨逆军第13路总指挥。

6 月下旬,所部由河南许昌移驻安徽亳县。

11月,石友三出任安徽省主席、津浦路警备司令,所部移驻蚌埠。

12月2日,奉命南下广东的该部在浦口炮击南京。

在各方斡旋下,1931年 1月,石友三被蒋介石任命为河南清乡总指挥,归韩复榘节制,由蚌埠移驻亳县。

3月,增授 2个师(新编第28、第29师)的番号。

4月,随阎锡山反蒋,在鲁西南等地作战。

9月,北渡黄河撤军河南安阳地区,再次向蒋介石输诚。

10月,被重新任命为第13路总指挥。

石截留西北军、晋绥军溃兵,扩充至6万余人。

1931年7月,举兵反抗张学良,在中央军和东北军的围攻下溃败,残部分由张学良、韩复榘收编。

1932年,石友三在日本支持下于冀东组织军队。

1936年1月,被宋哲元委任为北平保安司令。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冯玉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首领、爱国民主人士。

有基督将军、爱国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冯玉祥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冯玉祥人物生平1.参加革命冯玉祥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

1910年,冯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保定。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

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

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

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

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

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

在通电里,他批评了段祺瑞“不与外人较雌雄,只与同胞争胜负”的反动主张,受到全军将士的拥护。

1918年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

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

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

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

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

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

2.北京政变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帝溥仪出宫。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倒曹吴的原因探析【精品论文】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倒曹吴的原因探析【精品论文】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倒曹吴的原因探析======================================================================[摘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忽然从前线班师回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

这次政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冯玉祥策划已久的。

促使冯发动政变的原因很多,既有冯玉祥自身的原因,又有直系曹吴方面原因,同时其他外部因素也有一定的促成作用。

[关键词]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北京政变;原因Abstract:In the second Zhili-Fengtian War of 1924,FENG Yu-xiang suddenly returned to Beijing from the front line, and launched a coup known as the Beijing coup which had been planned by Feng Yu-xiang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president CAO Kun was kidnapped by FENG Yu-xiang. The Beijing coup can be attributed to FENG Yu-xiang, CAO Kun and WU Pei-fu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Key words: the second Zhili-Fengtian War in 1924; FENG Yu-xiang; the Beijing coup; reasons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部到达北苑,一举解除了总统府的武装,囚禁了曹锟。

次日,冯玉祥、胡景翼等发布了四道命令:一、停战;二、撤销讨逆军总司令部;三、解除吴佩孚的直鲁豫巡阅使及第三师师长等职;第四、任命吴佩孚为青海垦务督办[1]14 。

狗苟将军浮沉录

狗苟将军浮沉录

狗苟将军浮沉录1947年2月7日,陇海铁路线上东海县白塔埠一带,6000多名国民党军俘虏,狼狈地从各个村庄被押下战场。

此时,一个光着头,穿着当地老百姓破旧衣服,年约40多岁的胖胖的中年人,他脸色灰暗,眼皮肿胀,惶恐与怯懦使他战栗不止。

他,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反复无常的“倒戈将军”、时任国民党第四十二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兼鲁南绥靖分区司令郝鹏举。

朝秦暮楚投机成性郝鹏举,字腾霄,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阌乡县县城的郝家巷,青年时代曾就读于洛阳的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22年5月,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扩充部队,招收了一批青年学生,郝鹏举也投笔从戎,应召入伍。

1922年10月31日,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率部进驻北京。

郝鹏举于1923年春被选调到冯玉祥身边工作,任机要传令员(军官身份,即随从副官,但冯玉祥规定称传令员),直至1925年春,先后达两年之久。

郝鹏举聪明机灵,长相英俊,能说会道,深得冯玉祥的赏识。

1925年春,冯玉祥赴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创立干部学校,郝鹏举被冯派去任队长。

1926年,郝鹏举又被冯亲自选定,派往苏联留学,先进入基辅军官学校学习炮兵,后又进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

1928年,郝鹏举回到国内,在开封的西北军军官学校第一大队任上校大队长。

后来,郝鹏举又被派到张自忠的第二十五师任上校炮兵团长。

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起兵反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蒋、冯、阎中原大战。

蒋介石不惜重金,收买了冯部将领,冯部很快土崩瓦解,纷纷投靠蒋介石。

郝鹏举原先对冯玉祥的提携感恩戴德,这时也忘恩负义,叛冯投蒋。

郝鹏举投蒋后,在二十五路军任少将参谋处长。

他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暗中活动,分化瓦解这支西北军的老部队。

这一次,郝鹏举又立了一功,成了蒋家王朝的一只忠实鹰犬。

不久,郝鹏举被提升为胡所属的第二十七军参谋长。

1940年,郝鹏举在西安因一桩“满城轰动”的“桃色事件”而被胡宗南扣押。

年底,郝鹏举被释放,后又阴怀异志,要到南京投靠汪精卫汉奸集团。

历史趣谈:冯玉祥与国民军 冯玉祥自此成为北方的重要势力

历史趣谈:冯玉祥与国民军 冯玉祥自此成为北方的重要势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冯玉祥与国民军冯玉祥自此成为北方的重要势力
导语:1924年10月24日,冯玉祥及胡景翼、孙岳在北京政变后,他们的军队组成了国民军。

国民军虽然仅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在1925~1927年间对中国
1924年10月24日,冯玉祥及胡景翼、孙岳在北京政变后,他们的军队组成了国民军。

国民军虽然仅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在1925~1927年间对中国政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冯玉祥及国民军代表了当时摇摆于中间状态的军政力量,其向背对北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北伐战争的胜利,还得益于冯玉祥的国民军?参与和支持。

冯玉祥的人生辉煌人们并不陌生,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于1928年7月2日选为封面人物。

这期《时代》周刊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足有6英尺高。

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古铜色皮肤、很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19.5万人--的主人。

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冯玉祥聪明绝顶,练兵的招数很实用。

他的做法是土法上马,练兵而不练官。

军官就从行伍中提拔,这样的结果更能团结士兵,同时易于管理。

冯没有什么政治纲领,按照他的“真爱国,真爱民”原则,就是强调两点,一个是“爱民”,一个是“官兵待遇平等”,这是很朴实也很容易为普通百姓和士兵所接受的简单道理。

国民军的力量迅速扩大,其主要干部队伍,也在此时形成。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玉祥,曾经是民国时期军事实力集团首领之一,鼎盛时期他的兵力多达50万人,因为他的驻地在中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诸省,所以人们称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军”。

西北军,是冯玉祥纵横驰骋的家底。

他就是依靠这些王牌部队逐步崛起的。

但后来,我们都知道,成也西北军,败也西北军。

令冯玉祥的悲剧是这些嫡系将领纷纷背叛了他,以至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想把他派到华北战场负责指挥都被他昔日的部下所拒绝。

乃至西北军最终分崩离析,被迅速扫出历史的舞台。

其实,西北军能有此悲剧,是有其渊源的,或者说有其“遗传基因”。

首先,其掌舵人冯玉祥本人就是个有名的“倒戈将军”。

冯一生倒戈无数次,兹介绍三次最闻名的倒戈事件。

冯玉祥第一次“倒戈”是参与滦州起义。

1910年春,冯在清朝北洋军任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他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在士兵中秘密宣传反清革命,遂于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

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第二次“倒戈”是发动北京政变,戏弄了曹锟、吴佩孚。

1923年曹锟控制北洋政府后,冯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拥护中国国民革命。

于是,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后方兵力空虚时,率部倒戈,星夜回师北京,发动著名的“北京政变”,囚禁曹锟,通电主和。

第三次“倒戈”发动反蒋战争。

蒋介石力图“编遣”冯玉祥西北军,冯顾不了与蒋结拜兄弟的情面,遂至兵戎相见。

1930年5月冯玉祥将军联合阎锡山、李宗仁部发动反蒋战争,史称中原大战。

战争中由于阎锡山的一些做法引起了西北军很多将领的不满,故而战局每况愈下,冯玉祥被迫下野。

回头再看他的“十三太保”是如何学习的。

“十三太保”,即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13名心腹部下,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深得冯所倚重。

这13名军官是: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韩多峰、佟麟阁、张维玺、程希贤、过之纲、闻承烈、葛金章、韩占元。

其中,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这5人被冯玉祥提拔的最快。

如孙良诚担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担任河南省主席,孙连仲担任青海省主席,刘汝明、石友三也都当了军长。

正因如此,在西北军中这5人又被称为冯玉祥的“五虎上将”。

不过,此十三人鱼目混杂:有汉奸卖国贼,有骑墙两面光,当然也有誓死抗日的民族英雄。

大太保:韩复榘。

河北霸县人,最为冯所青睐。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风云一时,后不顾冯的劝阻投到蒋介石的怀抱,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

然而没得到好下场,抗日战争时期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枪决。

二太保:孙良诚。

天津静海人。

少投军伍,入冯玉祥军幕,历直奉,国奉,北伐多役。

及冯败,投国府,命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

抗战军兴,时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率所部万余,投汪精卫。

抗日战争结束后,顺势投奔蒋介石。

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军军长,徐蚌会战,谋投苏区。

事败,解金陵,囚狱中。

三太保:孙连仲。

天津静海人。

少投军伍,入冯玉祥军幕,历直奉,国奉,北伐多役。

及冯败,投国府,命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

抗战军兴,时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

抗日战争结束后,顺势投奔蒋介石。

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军军长,徐蚌会战,谋投苏区。

事败,解金陵。

四太保:石友三。

吉林长春人,官至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是个反复小人。

冯五原誓师决定北伐时,他乘机投靠阎锡山,不久再度投靠冯玉祥。

此后,他投蒋叛蒋、投张(张学良)叛张,投日又抗日,骂声不绝。

1938年,他又投共叛共。

1940年4月,石友三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后,遂转而投靠日军,做了可耻的汉奸。

而石友三的结义兄弟、老部下高树勋不愿做汉奸,遂密谋暗杀了石友三。

把他活埋于黄河岸边。

五太保:刘汝明。

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

1946年6月开始,刘汝明部队不断遭受解放军的打击,此后刘态度消极避战。

厦门解放,刘全军被歼。

刘于1975年4月28日病故于台北。

六太保:韩多峰。

韩多峰,字秀岩(1888-1987)。

1938年春,韩多峰与冯分道扬镳,任山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在任期间坚持与八路军密切合作,协同抗日。

解放后任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等。

七太保:佟麟阁。

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时年45岁。

八太保:张维玺。

西北军高级将领。

1930年中原大战后,不顾冯劝告,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

1938年,被蒋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

因父、妻被日伪抓捕命在旦夕,经军委批准于1943年春去开封找孙良诚解决人质问题被孙扣留,日伪妄图任命其为汪伪二方面军副司令,他拒不受命,后被日伪毒死于江苏白云寺,时年55岁。

九太保:程希贤。

中原大战后追随韩复榘,后随石友三组织军队在河北东部活动。

曾任抗战中投靠日本人,被处死。

十太保:过之纲。

安徽蒙城人。

北京政变时任国民一军1师2旅长。

1929年任15军长。

中原大战失败后未向蒋投降,跟随宋哲元躲到山西。

后到韩复榘处任参议厅参议。

韩复渠死后,再次投奔蒋介石。

十一太保:闻承烈。

河北静海人,早年毕业于陆军大学。

与韩复榘私交甚笃。

1931年3月叛冯后任济南市长。

抗战期间,任六战区兵站部中将总监。

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员。

十二太保:葛金章。

中原大战后,托庇于韩复榘,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

十三太保:韩占元。

河北安新人。

1917年任冯手枪队队长。

在常德时因贩运烟土被冯开除,1926年南口失败后曾随石友三等叛投阎锡山。

1928年改投蒋介石,任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1军长。

除十三太保外,西北军高级将领还有:14、吉鸿昌。

中原大战后,吉鸿昌部被蒋介石收编为22路军,调往鄂豫皖地区围剿红军。

因不愿进攻红军,部下又被蒋介石收买,吉被迫离开部队流亡国外。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吉鸿昌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参与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日同盟军在日蒋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后,吉鸿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1934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杀害。

15、孙殿英。

中原大战后转投张学良,被编为40师、41军,1933年曾参加熱河抗战,1934年孙率部前往青海,途中被马鸿逵截击,残部被阎锡山收编。

16、张岚峰。

在中原大战后随孙连仲被蒋介石收编,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脱离26路军,参加抗日同盟军。

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张对抗日失去了信心,开始投靠日本特务机关。

17、庞炳勋。

在中原大战中背冯投蒋。

抗战爆发后,庞炳勋所部编为第3军团,在台儿庄会战中死守临沂,立下了战功。

1943年4月,24集团军遭到日军围攻,在旧西北军同事孙殿英的劝说下,于5月10日公开投降日军,任伪军24集团军总司令。

18、郝鹏举。

在在中原大战之后背冯投蒋。

1941年,郝鹏举投靠汪伪政权。

抗战胜利后,郝部被蒋介石受编为第6路军。

1946年1月,郝鹏举在台儿庄起义投向新四军,起义后郝部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郝鹏举又于1947年1月叛变,出任国民党第42集团军总司令,进攻解放区。

2月,郝部被解放军歼灭,郝被俘。

7月在押解途中被处决。

19、雷中田。

1933年,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军委委员兼骑兵第1挺进军司令。

同盟军失败后,投靠日伪汉奸王英,任大汉义军副总司令。

淮海战役后,他潜藏周口,企图再起,不久,被当地公安机关捕获,1950年被处决。

20、门致中。

中原大战后背冯投蒋。

历任国民政府第九路军总司令、华北绥靖军总司令、晋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委员会主席等职。

解放前夕逃往香港。

21、郑大章。

在中原大战后随宋哲元接受张学良改编,任29军骑9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任第1集团军骑3军军长。

1940年在刘郁芬劝诱下投敌,任汪伪军委委员,中央警卫师长,汪伪中将,后升上将。

解放前夕被处决。

等等,等等。

………… 如此看来,连同西北军和它的缔造者冯玉祥等22名高级倒戈将军,给人的印象是如此可悲!事实上,在西北军的高级将领即将反水前,相互之间早已常如仇敌一般,离心离德了。

同一派系内部的斗争在当时各派武装都很常见,但一般斗争双方都会给彼此留几分情面和余地,像西北军这样在内斗中用心之毒、下手之狠的可以说绝无仅有。

西北军内部同事之间的攻杀、下级出卖上级不仅屡见不鲜,而且往往都是把事情做绝,不留丝毫余地。

譬如,西路军失败,红5军军长董振堂战死,马步芳居然将同为西北军出身的董悬首邀功,丝毫不念香火之情。

这样一支习惯于叛变出卖队伍,放在谁的手里都不会安心,也难怪一向排挤杂牌的蒋介石对西北军格外的刁难。

如此行止,正是导致冯玉祥军事集团高级将领不断寻求新靠山,最终土崩瓦解的关键了。

嗟乎,人性可怕,莫过于西北军军痞的嘴脸最可怕(佟麟阁、吉鸿昌等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