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中的冯玉祥
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

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中原大战发生在上世纪的1930年5月到11月,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时所有有势力的军阀都被卷入到了这次战争之中。
那么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以阎锡山等人组成的反蒋联盟。
冯玉祥的势力遭到了沉痛的打击,他原来的地盘经过这次战争全部丢失,保留的一些微小势力因为他的失败,最后也都归附了中央军和东北军,他没有了和其他军阀抗争的实力。
阎锡山也兵败如山倒,他带着仅存的兵力回到了山东老家,没有了以往的实力。
桂系军阀也缩回了广西。
除了奉系军阀,其他军阀和他们一样,实力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没有了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抗争的实力。
奉系军阀在这次战争中硕果颇丰,河北、绥远和察哈尔等地都被其获得。
蒋介石政府在这次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他借此统一了中原地区。
中原大战的结果对蒋介石政府来说并不是特别好。
他为了赢得这次中原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经费,财政濒临破产。
蒋介石原本用来围剿共产党的军队,也因为战事需要被调用了很大一部分。
中原大战两个联盟共伤亡30多万人,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二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原大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大战的意义中原大战是一场军阀混战。
因为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所以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原大战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历史进程看来,中原大战的意义有四点。
第一点,中原大战是军阀混战的顶峰时期和结束时期。
这次战争蒋介石集团、阎锡山集团,以及粤、桂、川、滇等数个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势力集团都参与了进来。
最终以蒋介石政府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反蒋联盟,夺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在这以后,军阀混战归于平静。
第二点,中原大战成就了蒋家王朝。
中原大战的胜利,蒋介石政府统一了中原地区。
并且经过这一次战争,原来许多强大的军阀势力都被大大削弱甚至消失了,冯系军阀土崩瓦解,阎系军阀也没有了挑战蒋介石政府的力量,蒋介石政府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军阀。
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

学院:政管学院班级:06行政管理2班姓名:翠柏苍松学号:20061100***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翠柏苍松冯玉祥生平简介:1882年生,安徽巢县人,字焕章。
行伍出身。
曾先后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9月,当国民革命军攻抵武汉时,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所部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7年5月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曾参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共活动。
1928年起,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3年5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在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
1936年到南京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旋被蒋撤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采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立场,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并与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
1948年8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在乘前苏联客轮“波贝达”号取道苏联回国途中,于9月1日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终年66岁。
——摘自《冯玉祥选集》评价冯玉祥:北京政变中的冯玉祥第一次看到冯玉祥这个名字是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说他在1924年发动了北京政变,并且驱溥仪出京,并且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当时我就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血性的军阀。
尽管他在发动政变后,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但是这丝毫没有磨灭他在这次政变的功绩。
他在当时混乱时候,敢于体现一种中国军人的血性,发起了对他一生影响深刻的北京政变,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从五原誓师至中原大战时期的冯玉祥

作者: 丘权政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61-67页
主题词: 蒋介石;冯玉祥;中原大战;中国共产党人;民众运动;三民主义;孙中山;苏联顾问;国民革命;集团军
摘要: <正> 一1926年9月,冯玉祥访苏回国,在中国共产党人刘伯坚等及苏联顾问团的推动帮助下,重振旧部,誓师五原,宣称“遵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
旋挥师平定甘陕,于次年1月26日进驻西安,设司令部于红城,委许多共产党人以要职,同时接受中共的建议,极力提倡民众运动。
“文化落后之陕西,一时妇女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有如雨后春笋之勃发。
”对这些民众运动,他均以在苏联学到的革命理论加以指导。
是年春,在刘伯坚主持的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上,冯。
多写一撇输掉一场战争

多写一撇输掉一场战争作者:唐宝民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5期中原大战爆发于1930年,在那一年的4月,阎锡山与冯玉祥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蒋介石的中央军。
当时,中央军的一部分精锐部队驻扎在河南,因此,在阎锡山和冯玉祥召开的联席军事作战会议上,便决定由冯玉祥和阎锡山各派出一支部队,在河南省的沁陽县会师,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蒋介石在河南的驻军。
会议结束后,冯玉祥便命令手下的作战参谋写了一份紧急命令,开始调动部队。
这份调令的内容是:“命令某某部,昼夜兼程,直插沁阳,与阎锡山部会师……”两支军队为什么要选择在沁阳会合呢?原来,沁阳位于河南省北部,靠近山西。
而阎锡山的军队大部分驻扎在山西境内,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会师,对作战非常有利。
调令发出之后,双方的军队便紧急行动、赶往会师地点。
阎锡山的部队按照预定的时间赶到了沁阳,在那里等待冯玉祥的军队。
可是,左等右等,眼看着会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却连冯玉祥军队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阎锡山立即打电报向冯玉祥询问。
冯玉祥接到电报后也是一头雾水:我的部队明明派过去了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到达集结地呢?冯玉祥便立即命令参谋部核实所派出的军队现在的位置,核实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支部队并没有赶往会师地点沁阳,而是背道而驰南下赶往了河南泌阳!泌阳在河南南部,离真正的会师地点沁阳200多公里,而且靠近湖北,而此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已在湖北集结完毕,正准备围攻泌阳。
冯玉祥大惊失色,立即命令赶往泌阳的部队马上撤回;这样一来,原定的双方会师沁阳聚歼中央军的作战计划就泡汤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原定开往沁阳的军队开往了泌阳呢?经过调查,竟然是冯玉祥的作战参谋粗心导致的:这个参谋本来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而且地理知识少得可怜,在写调令的时候,竟然把沁阳的“沁”字多写了一撇,沁字就变成了“泌”字,于是,原本应该往沁阳会师的部队,就开往了泌阳。
这样一来,冯阎联军就陷于被动,联合作战计划就失败了。
隐退后的冯玉祥因何东山再起

隐退后的冯玉祥因何东山再起1933年5月下旬,一纸《塘沽协定》让中日双方在长城沿线发生的激战复归平静,这份停战协定让中国丧失了热河省以及华北的部分主权。
长城抗战居然以这种屈辱的方式宣告失败,举国上下一片震怒。
尽管日本人胜出,但是他们并不打算罢手。
早在《塘沽协定》签署之前的5月22号,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就对路透社记者发表声明,他说“日军现在密云、唐山线暂停进攻,日军以此进攻为消灭华军攻击长城之大本营,其军事动作目前告一段落。
为保卫满洲国西境,日军有必要进占张家口。
”张家口是察哈尔首府,显然,日军在冀东得手后,又把目标锁定在察哈尔。
今天很多人对于察哈尔这个名称会倍感陌生,而在那个时代,察哈尔是独立成省一个地区,管辖着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及乌兰察布盟的一部分。
察哈尔北与外蒙,南通晋冀,扼塞北之要冲,为东西之同衢。
尤其是张家口自古便是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军事边镇,一旦为日军所有,华北顿时门户洞开,平津危急。
更为重要的是察哈尔是中国内地与苏联和外蒙古的陆路交通的必经之路,日俄本来在东北就有利益之争,此时此刻,面对日军的狼子野心,苏俄也有些坐不住了。
就在此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冯玉祥。
1930年中原大战,让冯玉祥一败涂地,曾经号称能征惯战的西北军也土崩瓦解。
失去了兵权和政治地位的冯玉祥移居山西,过着隐居的生活。
然而,冯不过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两年之后,也就是1932年秋天,冯的旧部宋哲元被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
此时,日本人图谋华北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
察省是抗日前线,国民党势力较为薄弱的省份,过去又曾经是西北军活动的地盘。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让冯玉祥看到了复出的曙光。
1932年10月9号,冯玉祥抵达差察省的省府张家口,这位老长官的出现受到了宋哲元等人的高度礼遇。
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党组织也派出代表,前往张家口与冯联络,希望他能够出山,组织新的军事力量。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冯玉祥就和中共往复频繁。
浅析蒋介石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前的争端

浅析蒋介石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前的争端
李和平
【期刊名称】《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中原大战是在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
本文试就中原大战前蒋冯矛盾与争端作一探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新军阀政权。
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通过徐州会议,实现了国民党这两派新军阀的合作。
1928年2月,蒋冯结拜“换谱兄弟”。
4月,在北伐奉系张作霖的战争中,蒋冯携手并肩,阎锡崇山、李宗仁积极加盟,四派新军阀组成的“二期北伐”军很快就打败了奉张军,迫使奉张军退回东北。
但是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蒋、桂,冯、阎四派对张作霖的临时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
”①仅就蒋冯关系而言,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突出。
【总页数】5页(P28-31,75)
【作者】李和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3
【相关文献】
1.蒋介石与中原大战后的晋绥军 [J], 李宝明
2.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使用“美人计” [J], 无
3.从五原誓师至中原大战时期的冯玉祥 [J], 丘权政
4.中原大战前夕冯玉祥日记选 [J], 潘缉贤
5.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策动石友三继续反张倒蒋的有关史料 [J], 潘缉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冯玉祥脾气暴戾 曾在电话中命令吉鸿昌下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冯玉祥脾气暴戾曾在电话中命令吉鸿昌下跪
导语: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内军阀割据。
19世纪20年代,中国北方崛起了一支以冯玉祥为首的军阀势力,并且在很快时间内发展壮大,成为了当时国内实力
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内军阀割据。
19世纪20年代,中国北方崛起了一支以冯玉祥为首的军阀势力,并且在很快时间内发展壮大,成为了当时国内实力数一数二的军阀代表。
当时,冯玉祥手下拥有韩复榘、孙连仲、刘汝明、石友三等13名军官,被称为十三太保,是冯玉祥的心腹将领。
本来,冯玉祥拥有广阔的地盘、人数众多的军队以及巨大的影响力,在那个乱世时期绝对能够做到呼风唤雨,称霸一方。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让统领西北军的冯玉祥一败涂地,多年的苦心经营也基本上损失殆尽,相比这一点,更令人无法想通的是竟然有不少将领背叛了冯玉祥。
1930年,冯玉祥与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爆发的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就这这场战役中,冯玉祥手下的大将韩复榘反冯投蒋,导致整个战局出现巨变,也极大地影响了冯玉祥集团和他本人的命运。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观点认为是因为冯玉祥对待手下将领的态度恶劣,经常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据说,冯玉祥的爱将吉鸿昌有一次与冯玉祥通电话,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冯玉祥发起了脾气,在电话中大声命令:“跪下”,没想到吉鸿昌还真的跪在了地上,在询问得知吉鸿昌真的跪下后,才肯罢手。
在中原大战期间,有一次冯玉祥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冯玉祥提出大军应该向潼关以西撤退,但在场的韩复榘却提出异议,认为部队不应该撤退,遭到反对的冯玉祥在众人面前怒斥了韩复榘,并且对他做
生活常识分享。
冯玉祥简介

冯玉祥简介姓名:冯玉祥性别:男出生年月:1882~1948籍贯:安徽巢县人民族:汉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
清末入淮军当兵,后投北洋军,升任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
他脱离直系军阀,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并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家大计。
不久,迫于奉、皖军阀的压力,赴张家口任西北边防督办,将第一军改称暂编西北陆军。
1926年秋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并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兵潼关,会师中原。
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
因与蒋发生利害冲突,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所部被蒋收编。
“九·一八”事变后,冯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方振武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被蒋介石所迫辞职。
193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介石排挤被迫离职。
1946年,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
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要求组织联合政府。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冯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政治委员会主席。
是年7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于9月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不幸遇难。
冯玉祥勤奋好学,崇尚简朴。
以治军严、善练兵、注重近战和夜战著称。
民国时期爱国将领。
原名基善,字焕章。
安徽省巢县人。
1882年11月6日(清光绪八年九月二十六)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冯有茂为淮军下级军官。
冯玉祥清末入淮军当兵,后投北洋军,历任营、团、旅、师长。
后升任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因痛恨外国列强侵略,不满清廷腐败,曾先后策谋滦州起义,讨伐张勋复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大战中的冯玉祥
——近代安徽名人之冯玉祥
内容摘要:赤化将军冯玉祥在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他一生跌宕起伏究竟抱着何种政治思想?与蒋介石的尔虞我诈究竟是出于民族大义还是为了割据一方?中原大战联合多发反蒋,形式一片大好却为何最终一败涂地,落得个被迫避居山村的下场?本文从中原大战的进程浅述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的失败过程,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关键字:冯玉祥中原大战西北军反蒋联军
冯玉祥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其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里他历尽沧桑、饱尝忧患,最终葬身火海,客死他乡;作为国民党左派杰出的爱国者与民主斗士,在与蒋介石分分和和的斗争中,也终以失败退场,避居山村。
其中,1930年的“中原大战”使冯玉祥经营数十年的能征善战的西北军全部瓦解。
1930年5月—10月的中原大战是在1929年10 月的第二次蒋冯战争之后紧接着进行的,在蒋冯战争中,冯玉祥因部下韩复渠、石友三的反叛和盟友阎锡山的出卖而失败,而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没有吸取蒋冯战争中被阎锡山出卖的教训,与阎锡山重新联合,伙同李宗仁、张发圭、商震等联合通电反蒋,并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
①冯玉祥于1928年与蒋介石结为异性兄弟,并受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此后,冯玉祥将其所部扩至9个方面军,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宋哲元、岳维峻、石敬亭、刘郁芬、刘镇华、鹿钟麟依次任第1至第9
方面军总指挥,总兵力将近40万人,势力扩展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河南等省。
当时,蒋介石和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阎西山、第四方面军总司令李宗仁军队相加才五十多万,而中原大战是冯、阎、李三家联合攻蒋,蒋介石兵力才二十万,并且三面受敌,各军事领袖纷纷传言蒋介石必欲“以武力消灭四集团,以金钱分化二集团,以外交牵制奉张,以命令驱逐晋阎”,“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分别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57位军事将领发表了要求蒋介石下野的寒电”,②虽然在1929年3月的蒋桂战争与同年5月和10月的两次蒋冯战争中冯、阎、李都遭到了很到的打击,但是主力犹存,在兵力上还是相差无几的;而且在政治上,汪精卫屡受蒋介石排挤,反蒋情绪高涨,其他国民党非主流派系(如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也人人自危,反蒋斗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形式下,反蒋斗争应当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战争的结果还是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
蒋冯战争后,冯玉祥对阎锡山的背约其实是有所悔悟的,他曾一度“愤而绝食”以示抗议,“经李书城、王瑚(冯玉祥的顾问)等力劝,冯才复食”。
③但是由于冯玉祥此时与李宗仁等桂系军阀一样,屡受蒋介石的打击而无力单独反蒋,所以,当阎锡山到建安村看望冯玉祥时(1929年10月5日至1930年2月
①《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89页。
②转引自《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88页。
28日,冯玉祥被阎锡山囚禁于五台县建安村①),“过去的误会随欢笑声涣然冰释”,②冯阎重新联合。
经过冯玉祥极力的反蒋宣传,4月6日,中原大战正式打响。
四月中旬,冯军进驻洛阳,5月1日至3日,冯、阎在新乡、郑州会晤,商讨作战方略。
但是不久,反蒋联军各怀异志的要害问题与指挥不统一的弱点立即暴露出来,联军除冯玉祥心系天下外,其他各部均以保存实力、抢夺地盘为目的,不肯努力作战,反蒋联军在5月上旬即一度陷入被动。
此时,冯玉祥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派孙良城、吉鸿昌猛攻蒋军精锐陈诚部,在孙、吉的努力下,陈部遭很大挫折,但其他部未能有效配合孙、吉两部。
5月31日,冯玉祥派郑大章率骑兵千余人奇袭蒋部归德飞机场,郑部烧毁飞机场飞机二十余架,俘获机师和地勤人员五十余人,蒋介石的航空司令张惠长几乎被俘。
但是由于郑未能事先侦知蒋介石即在机场附近,而且蒋的司令部只有卫兵二百余人守卫,郑在袭击机场后立即撤离现场,致使蒋介石有惊无险。
“当时郑部奇袭部队如侦知真情,蒋介石很有束手就擒的可能”。
③
6月10日,冯玉祥为了配合桂军在平汉线的作战,下令向平汉线蒋军发动全线进攻,激战仅两昼夜,蒋军即纷纷向漯河以南溃退。
但是冯玉祥的作战方针死板保守,没能乘胜追击扩大声势,动摇蒋方军心,造成战略上的一大失误。
蒋军在陇海、平汉两度受挫后,摄于西北军的战斗力,蒋方将士产生了恐惧心理,士气大为低落,不敢作主动出击的尝试。
而此时,冯玉祥部署了所谓的“一个口袋包围形式”的战术,按预定计划令孙良诚、庞炳勋和吉鸿昌部从正面堵击,孙连仲、张自忠部向高贤集蒋军左侧背兜抄,左翼依靠陇海正面晋军的防堵,孙殿英部则在鹿邑、拓城方面扰乱蒋军后方。
但是由于蒋在通讯联络方面的优势,冯玉祥的密电被蒋介石侦知,致使冯玉祥“一个口袋包围”的战术未能彻底完成。
但即使如此蒋介石仍蒙受了巨大损失,冯军截获汽车一百余辆和大批辎重物品。
④
在反蒋军事斗争有利形式日臻向上的情况下,蒋介石在幕后策动了一个“和平运动”,于右任、李石曾等人出面为他奔走和平,并促请张学良出面。
张学良表示愿执调停之劳,于6月12日致电阎、冯二人,主张将郑州、开封一带作为缓冲地带,撤退前线各军,立即停战。
但是遭到冯、阎的拒绝。
6月25日,阎锡山的晋军攻占济南。
七月上旬,蒋介石即由各方面抽调大部兵力,陆续开到津浦线,并通过海运在青岛登陆配合韩复渠开往胶济线反攻济南,七月中旬开始反攻。
津浦线晋军受挫后退。
阎锡山为了挽救被动颓势,特派周玳携带大量物资到郑州见冯,请求冯指挥陇海线各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虽然冯对阎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作风很不满意,但他为了顾全大局,于八月上旬在陇海线发动了全面的攻势,以徐州为目标分七路总攻。
“本破釜沉舟之决心,与敌作最后之角斗”,⑤并亲自坐镇博爱村指挥全局。
冯军士气高涨,一连奋战七昼夜,蒋军岌岌可危。
但是,天不亡蒋,正当冯军全面进攻时,“连日大雨不停,士兵疲劳过剩,给养又极为困难,攻势受阻”。
⑥加上阎锡山违背事先的约定,但在总攻击令下达之后,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军队迟滞前
①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82页。
②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90页。
③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94页。
④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95页。
⑤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96页。
进,不能与冯玉祥的西北军紧密配合;而且,阎答应的提供给冯的补给物资也没有按事先约定给予,以致西北军不得不在大雨滂沱、遍地泽国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孤军奋战。
而此时,蒋介石方面的韩复渠在十九路军蒋光鼐的有利助战下,于8月15日重新夺回济南,晋军一直退至山西进内,蒋介石急忙调兵入豫,冯玉祥的“八月攻势”败局已定。
从此,蒋介石全局处于主动地位。
9月6日,蒋介石发起总攻。
冯玉祥坐镇民权村沉着指挥各路军队撤退,并寄希望于阎锡山晋军的协助,以挽回被动局势。
然而,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早已密令陇海线晋军全部撤退至黄河以北,致使冯玉祥形成孤军难支的形式。
①几乎与此同时,张学良于9月18日发出巧电,公开表明拥蒋态度。
“吁请各方,即日罢兵”“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措置”“盖余乃站在中间而偏向南方而已”②,之后,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阎锡山的地盘逐渐被占,10月14日,晋军已退入娘子关,不作任何抵抗。
在此形式下,冯玉祥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固守郑州。
不料,冯属下骁将吉鸿昌被蒋介石收买,于九月下旬首先倒戈,“而梁冠英、张印湘等通电附和”,致使“河南军事,顿陷于不可收拾之地位,不能不全线退却”。
③
十月下旬,战事基本结束。
冯军的张自忠、刘汝明、赵登禹等部被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以原冯玉祥部下宋哲元为军长;冯玉祥所部高级将领吉鸿昌、杨虎城等部也被改编。
至此,冯玉祥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西北军全部瓦解,冯玉祥失去了同蒋介石对抗的武力。
①《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96页。
②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