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冯玉祥生平的评价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分析报告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作者:————————————————————————————————日期:2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专业班级: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学号:20110541235姓名:李敏摘要:通过这次对家乡近现代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事迹的考察,我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为祖国的解放做出的伟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身上的重大责任,努力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更加富强作出不懈的奉献。
关键词:刘伯坚革命精神奋斗正文:无前的革命精神代表的是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
在社会不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精神是我们忘记和缺少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层次领悟和传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这个寒假,我对我们当地的革命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革命事迹做了一次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重新学习了我们上一代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更明白了我们身上所承担的伟大光荣的历史命令。
首先,我参观了以纪念刘伯坚烈士而修的刘伯坚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面,除了陈列了大量关于刘伯坚在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的宝贵文献和其本人作的优秀诗文之外,还向广大市民展列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在革命中使用过的器皿和各种什物,具有很高的珍藏价值。
在刘伯坚纪念馆里面,我仔细阅读了关于他的革命英雄事迹和书籍,对其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
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墓志铭范文——精选推荐

墓志铭范⽂墓志铭范⽂墓志铭是⼀种悼念性的⽂体,更是⼈类历史悠久的⽂化表现形式。
墓志铭⼀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散⽂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平事略;铭则⽤韵⽂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的评价。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前写的,也可以是别⼈写的。
墓志铭,是古代⽂体的⼀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部分是序⽂,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平事迹等称为“志”;后⼀部分是“铭”,多⽤韵⽂,表⽰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名⼈墓志铭1、冯⽟祥:“平民⽣,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尽⼒,我写我说,咬紧⽛关,我便是我,努⼒努⼒,⼀点不错。
” 2、聂⽿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法国诗⼈可拉托的诗句:“我的⽿朵宛如贝壳,思念着⼤海的涛声。
”3、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的精⼒,把圆周率计算到⼩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4、“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闹不明⽩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死者⽣前最⼤的嗜好是爱美,她⽤数字将⾃⼰⼗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5、英国诗⼈雪莱的墓志铭是莎⼠⽐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次海⽔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6、爱尔兰诗⼈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写的⼀⾸诗的最后⼗七个字:“对⼈⽣,对死亡,给予冷然之⼀瞥,骑⼠驰过。
” 7、⼤⽂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定会发⽣。
” 8、⼤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9、对任何⼀位画家的赞美,⼜有什么样的语⾔,能胜过出现在意⼤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然害怕他会胜过⾃⼰的⼯作;死了,它⼜害怕⾃⼰也会死亡。
我的父辈——刘伯坚

我的父辈—刘伯坚刘豹1949年江西解放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乡下拾柴娃,住在一位郭姓老婆婆家,以为自己从小被卖,不知道父母是谁。
一天,我砍柴回家,两位解放军战士在屋子里等着,他们说是我父亲的战友要接我走。
我欢天喜地跟着他们从瑞金到了南昌,再到北京。
一路上,他们告诉我,我父亲叫刘伯坚,中央红军长征后任赣南军区政治部的主任,1935年牺牲,母亲也于同一年牺牲。
那时候,我不知道“牺牲”是什么意思。
和我一起从江西到北京的,还有2个小孩,也是“红军遗孤”。
到了北京,他们都被爸爸接走了,可是没有人来接我。
我这才隐隐约约地明白,“牺牲”大概就是死了的意思,我已经没有父母了。
“带镣长街行”绝命书笔迹工整一如平日到北京后,我住在李涛将军家里,开始读书认字。
有一天,将军拿来几张纸,说是周恩来总理收藏的,是我父亲的遗书和在狱中写的诗歌。
遗书一共有三封,分别是1935年3月16日、3月20日和3月21日写给舅母(凤笙大嫂)和母亲的。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他在遗书中写道:“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从遗书和一些档案资料中,我开始了解父亲牺牲前后的一些事。
中央红军长征后,父亲奉命留下坚持根据地的斗争。
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先后失守。
1935年初,父亲与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书记陈丕显等,率领独六团以及机关、剧社、报社的工作人员2000余人,开始向油山突围。
3月4日,父亲在塘村附近指挥部队突出重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敌人俘虏。
当时国民党政府曾悬赏5万银元“通缉”刘伯坚。
父亲被俘虏后,马上被敌人认出。
解放后缴获的国民党档案中有当时的审讯记录,敌人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现在一败涂地?”父亲回答:“胜败乃兵家常事。
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将漫天燃起。
伟大的历史功绩 高尚的精神情怀

伟大的历史功绩高尚的精神情怀今年9月9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雪枫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正在央视热播的由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上海中船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18集电视连续剧《彭雪枫》,是对民族英雄彭雪枫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该剧的播出,对观众了解历史、走近英雄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为了电视剧的成功播出,影视评论家撰文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该剧,部分主创也欣然提笔畅谈了他们的创作感受。
――编者“人物戏”的又一成功范例□陈先义评论界习惯把以表现人物命运为主的电视剧称为“人物戏”,如《亮剑》(主人公李云龙)《激情燃烧的岁月》(主人公石光荣)及《上将许世友》(主人公许世友)等。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人物认识和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如果说李云龙、姜大牙、石光荣等人物形象以其独具特色的品格给战争年代的人物形象开辟了一个新视野的话,那么正在热播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彭雪枫》又给这座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新角色。
《彭雪枫》中的主人公彭雪枫是个具有文韬武略的战将,这个当年放弃去北京上大学机会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曾在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中任高级指挥员,在著名的娄山关战役、直罗镇战役中曾屡建奇功,正是这位文韬武略的将军,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奉党中央派遣到阎锡山部做统一战线工作,后又赴中原建立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直到1944年9月在指挥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作为一部“人物戏”作品,《彭雪枫》无疑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和史诗品格的作品。
彭雪枫是我军高级指挥员中一个典型的知识军人。
谈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我军指挥员,由于受时下文艺作品的影响,观众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那些口吐粗话、作战勇敢,没有多少文化、打仗又常常不循章法的带兵人,才是我军典型的工农干部真实形象,其实,在我军指挥员队伍中,除了李云龙、姜大牙等为代表的朴实忠勇的战将外,也同样不乏文武双全的儒将。
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

学院:政管学院班级:06行政管理2班姓名:翠柏苍松学号:20061100***这位将军有些奇——评价冯玉祥翠柏苍松冯玉祥生平简介:1882年生,安徽巢县人,字焕章。
行伍出身。
曾先后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9月,当国民革命军攻抵武汉时,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所部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7年5月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曾参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共活动。
1928年起,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3年5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在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
1936年到南京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旋被蒋撤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采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立场,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并与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
1948年8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在乘前苏联客轮“波贝达”号取道苏联回国途中,于9月1日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终年66岁。
——摘自《冯玉祥选集》评价冯玉祥:北京政变中的冯玉祥第一次看到冯玉祥这个名字是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说他在1924年发动了北京政变,并且驱溥仪出京,并且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当时我就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血性的军阀。
尽管他在发动政变后,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但是这丝毫没有磨灭他在这次政变的功绩。
他在当时混乱时候,敢于体现一种中国军人的血性,发起了对他一生影响深刻的北京政变,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篇1西安事变纪念日学校组织了学习活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物馆。
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
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没有历史功底的朋友估计会觉得很单调,但是如果懂点历史的话,会觉得这里非常有意思。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现在看到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而成的,属于人文景观。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免门票的,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平楼、两栋小楼、花园。
建议从平楼第一展厅开始看,这样符合历史顺序,会让你循环渐进,真实的感受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是如何舍身救国。
张学良将军以兵谏改变了中国历史,换来了几十年幽禁岁月,却从不后悔,不得不令人钦佩。
第一栋小楼有他的'题诗一首: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很震撼人心,像先烈们致敬!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篇2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中国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名单及学生简历

良弼 直隶顺天
《清史稿》良弼传略:
字赉臣,红带子,隶镶黄旗,大学士伊里布孙。少孤,事母孝。劬学,留学日本陆军学校,毕业归,入练兵处。历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补司长。时新设禁卫军,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迁军谘府军谘使。平日以知兵名,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留意人才,自将帅以至军士,莫不延纳。思有所建树,颇为时忌。主
许崇智 广东广州(哦,他是第三期呀,其祖父为晚清河漕总督,因此被包送日本留学)
丁鸿飞 江苏江宁
罗泽玮 四川绥定
曲同丰 山东登州(段祺瑞赫赫有名的“四大金刚”之一,其他三人是靳云鹤、徐树诤、傅良佐)
胡景伊 四川重庆(1878-1950字文澜,巴县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任护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他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许葆英 浙江海宁
单启鹏 安徽滁洲
毕业后在长沙武备学堂任教习
刘邦骥 湖北汉阳
文华 湖北荆州
万廷献 湖北武昌
1873-1943
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书。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
华振基 浙江湖州
1911年民国创建后。曾任江南制造局协理
张绍曾名片

张绍曾名片张绍曾,字敬舆,清光绪五年九月五日(公元1879年10月9日)生于直隶大城县张思河村。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
1911年任新军第二十镇统制。
武昌起义后,与吴禄贞等举兵反清。
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暗杀后,调任长江宣怃大臣,未赴任,潜至上海。
1913年被袁世凯任为绥远将军。
1916年任北洋政府陆军训练总监。
1922年任陆军次长,次年任国务总理,主张迎孙中山入京协商南北统一,为总统曹锟所忌,不久去职,退居天津。
1928年遇刺身亡。
1人物简介张绍曾,字敬舆,清光绪五年九月五日(公元1879年10月19日)生于直隶大城县(大,读dai,音“代”)张思河村。
父张汝封是农民,却刻苦读书,给人家当长工时也手不释卷,后来考中秀才,偕妻带子来到天津,在西门里一户王姓人家教私塾。
幼年的张绍曾受其父熏陶,十分用功,1896年,17岁回原籍应试,在河间府考生中名列前茅。
1928年3月21日,辛亥革命志士、民国初期政府要员张绍曾被张作霖的刺客杀害。
2生平履历直隶大城(现河北省大城县)人,家居天津市。
天津武备学堂学生,受清廷选派,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名列第一,与当时的同学吴禄贞、蓝天蔚“深相结纳”,被称为“士官三杰”。
后任北洋第三镇炮兵标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绍增入直隶督练公所教练处任总监督。
清宣统二年(1910年)张绍增随贝勒载涛出洋考察欧美陆军,嗣后任陆军贵胄学堂监督。
少年权贵载涛、载洵都是他的学生。
清宣统三年(1911年)调任第二十镇师统制,驻沈阳、新民一线。
武昌革命军兴起,奉命入关,师次滦州,张向清廷上书12条,主张立宪,还政于民。
是年9月,清廷赏予侍郎衔,免去统制职,任命为宣抚大臣。
张奏请开去差缺,回津就医,迅即准其所请。
1912年袁世凯任命张绍曾为长江宣抚大臣,为南北议和而奔走。
是年任直隶进步党正部长。
1913年调任绥远将军兼垦务督办。
时值外蒙古叛乱内犯,张绍曾指挥三路军队迎敌,打退了叛乱蒙军,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立了大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冯玉祥生平的评价
不久前我借了一本冯玉祥自传,随意地读了一遍,感觉历史对他的评价很空洞,好像故意给他带了高帽,感觉不太真实。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特征很复杂的人。
他是军阀、旧军人,又是政客和爱国人士,同时也是洋教徒。
而在外国人眼里他是基督将军,能够左右中国政权的人物。
但是大概因为他为人处事很复杂,历史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
总的来说,他说不上民族英雄,应该是一个著名的爱国人士。
为了更深入了解冯玉祥,我阅读了更多关于他的文章。
渐渐地,我开始对这个人敬佩起来了。
第一,他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人。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起,冯玉祥由泰山赴南京,力主抗日,并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后换任第六战区司令。
抗日战争期间,冯辗转各地,巡视部队,呼吁抗战,并主持抗日募金运动,为战胜日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蒋介石祸心显露,大搞独裁,大打内战。
冯与蒋矛盾日深,难以弥合,遂以考察水利为名,出使美国。
为了断绝美国的援蒋内战,冯玉祥在美国四处演说,揭露蒋介石统治之黑暗,痛斥美国援蒋之不良行为。
冯玉祥在美国的活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
蒋宣布开除冯的国民党党籍,断绝了他的财政来源。
但冯将军坚贞不屈,毅然决定取道苏联返回祖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继续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
十分遗憾的是,冯玉祥在返回途中不幸遇难。
第二,他是一个负责称职的军官。
在他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
他注重爱国爱民精神教育,致力整饬军纪,并身体力行、赏罚严明、关心爱护士兵,要求官长与士卒共甘苦。
而且他严格训练部队,尤重近战、夜战训练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艰苦耐劳锻炼。
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
第三,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
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
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
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
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第四,他是一个谦虚的将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
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冯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说:“你还干过什么?”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人。
”
至于冯玉祥的其它让人佩服的地方,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因为如果要深刻地刻画冯玉祥这个人,恐怕要从他一开始当士兵到一级上将的历史,还要了解他和夫人李德全和奉张两代人,和蒋介石、阎锡山等兄弟,和溥仪、和唐生智、和鹿钟麟、和石友三韩复榘,还有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慢慢一一说起。
总而言之,他复杂的一生书写出了他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重要的,是他给世人留下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