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篇.doc2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
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
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
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
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
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
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
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
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
尤其女孩子。
第二张是健康的。
第三是温度对照。
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
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
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
上下温差近15°。
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
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
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
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
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章厥阴病辨证论治厥阴病辨证纲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消渴一一肝火炽盛,津液消耗气上撞心(胸、胃脘部)一一肝气横逆心中(胃脘部)疼热一一肝火循经扰胃饥一一膈上有热,嘈杂似饥不欲食一一土被木伐,脾运不健食则吐蛔一一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得食味而上窜下之一一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利不止一一更伤脾阳,泻利不止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A.气上撞心B.饥而不欲食C.厥逆D.消渴E.心中疼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脏厥:脉微厥、肤冷阳气衰竭,阴寒极盛躁无暂安时补治疗:温复其阳一一四逆加人参汤蛔厥:吐蛔一一蛔虫扰动,胃气上逆心烦、腹痛、呕吐一一蛔虫扰动,气机阻滞脉微、肢冷一一蛔虫扰动,气血受阻呈发作性一一蛔虫内伏,时动时静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治疗:乌梅丸一一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辨治要点】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清上温下,安蛔止痛B.寒温并用,健脾止利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D.寒温并用,和胃消痞E.寒温并用,健脾除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乌梅丸证的治法是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A.脏厥B.寒格C.久利D.邪热伤阴E.热利下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
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
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
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1.释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什么是“两阴交尽”呢?请看后面《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为“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起于太阴欲解亥子丑三时的终点丑时,丑时正是大寒节地道阳气来复之时。
这个阳气来复的时候,也是太阴脏寒欲解的时候,少阳春生阳气也连于太阴丑时,就是说厥阴、少阳都与太阴脾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厥阴阳气来复与坤脾的关系,医家钱天来已经注意到,他说:“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素问·阳阴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喉咽干燥”。
一阴为厥阴,厥阴从中气少阳,如果厥阴不能顺接阴阳,不能从少阳生化,阳气断绝,阴气就会上克心火,阳不生阴不长,上下失调而失常规,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脏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
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
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
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转华夏中医论坛:柴桂方应的日志.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
虽然历代医家把厥阴病总结为心包与肝的脏腑发生病变,但是理解起来与张仲景的论述不相符。
本人参考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理解,在伤寒论的整体认识上,得出与历代不同的认识,今提出以供参考。
理解厥阴病病机,必须辨明心包的定位与功能特点,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不能根据《内经》中提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死死抓住不放,应在分析心包与肝的生理基础上推论其病机。
才能进一步理解厥阴病。
厥阴主肝与心包为共识,但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则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曾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这句话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来理解则不是很容易,假如营卫明白,但是这里的脉是如何来理解?所以有必要从《内经》与《难经》以及张仲景的言论中来共同阐述。
1·心包关于心包,历来以及很少提及,对其理解也不过是认为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
温病学家再结合内经理论上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论形而上学的成为一种疾病的代名词,有其名而无其用。
在伤寒论一书中,脏腑功能为宏观作用的表现,不能单指某一部位而定为何病。
理解心包,必须区分心包与心的定位关系,才能全面认识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点。
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但是通过对内经与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已把心包与心分别来理解应用。
心主阳,主血,主神明主阳者,《素问·禁刺论》说“心布于表”,为心阳主要布散于肌表的功能表现。
张仲景据此理解而指出,太阳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卫气运行不畅,致使心阳不能正常的通过腠理来温煦肌表而出现“必恶寒”,在治疗上用麻黄与杏仁来宣降卫气,有助于开达腠理皮毛,有助于心阳与津液的透散温养,佐以桂枝甘草来通心阳,透津液,使脉内的心阳通过腠理透散于肌表,发挥温养的作用。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张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3(011)010【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作者】张炜【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南阳,473060【正文语种】中文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
见表1。
表1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经文统计内容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合计经文条数4 27 22 5 8 4 6 1 77特有经文条数- 1 2 ---- 1 4特有方剂(首)- 4 3 ---- 1 8宋本伤寒论条数 4 26 18 3 2 --- 53宋本金匮条数-- 2 2 6 4 6 -20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删除了“厥、利、呕、哕,附”这句话,说明《伤寒论》厥阴篇本来就是两部分内容,包含了厥阴病之外的内容。
自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问世,仲景《伤寒杂病论》及宋版《伤寒论》流传日少,人们见到的传本均不是《伤寒杂病论》全本,而是各种编纂本、节略本,人们习读成注本,白本现世较晚,致使后人把“厥阴病”与“厥、利、呕、哕”混为一谈,把“厥、利、呕、哕”与“厥阴病”串联解释,愈演愈晦。
事实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厥阴篇,除“厥阴病”之外,不仅有“厥、利、呕、哕”,还有“疝、消渴、淋”。
白本《厥阴篇》是“厥阴病”与“厥、利、呕、哕、疝、消渴、淋”混合成篇,比宋版《伤寒论》“厥阴病”与“厥、利、呕、哕”合编内容更丰富。
第二部分:病症讲解1 厥阴病1.1 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提纲仲景说的很清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主流学派也一致认同[5]。
《伤寒论》之厥阴病

《伤寒论》之厥阴病厥阴病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
厥者,极也,尽也。
病至厥阴,或阳气衰至极,于是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的厥阴相火郁极乃发,于是就有了“阴尽阳生”的转化。
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绝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
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按照其他五经病证名称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规律,厥阴病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肝、手厥阴心包经和心包。
在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5字,从而提示,整理《伤寒论》者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原本是单独成篇的内容。
是何人将“厥利呕哕”的内容附入了“厥阴病篇”,为什么要附入这样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
遗憾的是,在“厥阴病篇”原文中,并没有标明哪些原文属于“厥阴病原篇”的内容,哪些原文属于“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这就为学习本篇带来一些困惑,这也是关于厥阴病实质的争议由来已久的原因之一。
三、厥阴的生理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手巅顶。
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肝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于肝所藏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其量和太阴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和少阴所主的水液相比较,量是最少的,所以《黄帝内经》用厥阴来命名肝,也就是一阴。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用事,心包内藏相火。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厥阴病的不同成因,往往能决定其病证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因此我在这里将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以及预后转归,合并在一起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厥阴病篇学习体会《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
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
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
消渴者,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
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
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
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
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
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的时刻,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
反映在症状上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
但此时的厥阴之寒,犹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等的寒证出现。
由此而论,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
所以,这个病是肝胆热而脾胃寒,从而构成了厥阴为病的特点。
厥阴病既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
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是否可靠,对厥阴病来说,也只有通过治疗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其认识是否正确。
比如,像成无己那样把厥阴病的提纲证认为是热证,那么只有用寒凉药去进行治疗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钱塘二张的老师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
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汤所能治乎?“张氏以善治伤寒病而闻名于世,他的话确是临床经验之谈。
如果像钱天来那样,把本证误认为是阴寒为主,把上热解为下寒引动阴火上冲所致,认为是真寒假热之证,单纯去用姜、附扶阳救逆之法治之,则必助阳热,耗阴液而使消渴、气冲之证更加剧烈,甚或动其肝血,发生吐衄之变。
由此可知,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证,不能像太阳之汗,阳明之下,以及太阴、少阴之温补那样简单,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两治方为合法。
正因为厥阴病以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为其特点,所以在本篇列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以体现治疗方面的寒热并用的特殊治疗方法。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正证的,除上述的提纲证外,而又见胸中时烦、吐蚘、手足厥冷等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寒格吐利之证,是因里气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热阻格,而以饮食入口即吐为其证候特点;麻黄升麻汤治误下邪陷,阳郁于上,寒凝于下,阴阳两伤,手足厥逆,泻利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
以上三方,虽皆为寒热并用之法,以解阴阳混杂之邪。
但乌梅丸治在肝而偏于潜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胃而偏于苦降;麻黄升麻汤治在肺而偏于升透,故三方同中有异,不能等量齐观。
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证存在于同一人体之中,它们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不停地运动与变化着的。
因此阴阳之间就必然发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变化。
为此,继厥阴病阴阳错杂的病理特点之后,必然又会有阴阳消长的机转出现。
阴阳消长的病机在证候上的表现则是厥与热的胜复,即通过临床的厥利与热的孰多孰少,而了解阴阳消长的具体情况,这是厥阴病的第二特点。
这里的厥与热,厥是真寒、热是真热,不存在真假格戴的问题,也是其他五经所没有的一种情况。
厥与利反映阴寒之盛,阳消阴长;发热则反映阳气之复,阴消阳长。
厥利见则热去,热见则厥利去,这种厥热往还,俨然如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一样,亦见肝胆在发病中的近似之处。
文中以厥、热时间的孰长孰短来辨正邪消长之势。
如厥、利的时间长而发热的时间短,主阴寒之邪占优势,其病为进;如发热的时间长而厥利的时间短,则阳气必占优势,其病为退。
若厥与热时间相等,而不偏长于一方的,是阴阳已达到新的平衡,则病可望愈。
若阴消而阳长,阳复太过时,则可出现热证;阳消而阴长,阴盛太过时,则可出现寒证。
凡转化为热证的,若邪热上攻于喉,则生喉痹、发热、汗出;若邪热外泛肌肤时,则可发生痈脓之变;若邪热下迫于肠时,则见下利便脓血等证,这就反映了厥阴阳复之热,每有伤阴血的特点。
虽然文中未提出相应的治法,而清热凉血解毒之治,自在言外。
如果阳复不及,阴寒为盛,则可出现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清谷,汗出而厥等寒证,治疗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厥阴病的第三个特点,叫做阴阳顺逆。
阴阳顺逆是从阴阳错杂和阴阳消长中产生的,是和以上阴阳乖戾的病变分不开的。
厥阴病的阴阳顺逆,不外阳复阴退为顺,阴极阳亡为逆;阴阳平衡为顺,阴阳离决为逆;阴阳相接为顺,阴阳气不相顺接为逆。
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则手足必然发生厥逆,而莫一例外。
手足厥冷之证虽一,但寒热虚实则各有不同,今分述如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此证叫做热厥。
热厥是热邪深入,阳遏于里,不能外达,所以厥与热成正比,即“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亦微”之义,其证虽然手足厥冷,但周身或胸腹必然发热,以及伴见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证。
治疗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和阳,则其厥自回。
若不审此,误认为寒,投用姜附等剂,则祸不旋踵。
若里热成实,大便秘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脉沉按之有力,而手足厥冷不温的,则可选用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泻热破结通阳,以复其厥。
论中有“厥应下之”之语,即指此证而言。
至于寒厥,则与热厥相反,它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阴阳不相顺接而出现手足厥冷之证,同时必伴见下利清谷,畏寒踡卧等证。
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
厥阴病除上述的阴阳错杂、阴阳消长和阴阳顺逆的病机特点外,其中还涉及肝气和肝血的问题,这也是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厥阴者,肝也。
凡肝之病,无不和它的疏泄不利与推动新陈代谢的功能失常有关,因而厥阴病中,亦可发生六腑气机不畅和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病证。
具体地讲,它有呕吐、下利、哕逆等病的特点,如以呕吐论:若厥阴肝胃气寒而浊阴上逆时,则有干呕吐涎沫,巅顶疼痛之证出现,治用吴茱萸汤温寒降逆止呕。
若因厥阴之邪,由阴出阳,而脏邪还腑时,则见呕而发热之证,治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胆而调胃止呕,如以下利论,亦有寒利与热利之分:若下利清冷,手足厥冷者,则为寒,治用四逆汤等温里止泻。
若因阳复变热,热迫于肠,则见下利后重,大便带脓血,渴欲饮水等热象,治用白头翁汤清热坚阴而治下利。
哕之一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异,如胃虚寒而哕者,多与汗下伤阳有关;如腑实腹满而哕者,则视其二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厥阴主肝,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者,指肝藏血,以血为体也;用阳者,指肝以气为用,而有疏泄之能。
因此,厥阴病中,不但叙述了疏泄不利的气证,同时也论述了相应的血证。
如当归四逆汤之治“脉细欲绝”的血虚受寒之手足厥冷;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治内有久寒。
而皆以当归名汤者,则厥阴多病血证的特点亦卓然可见。
至于厥阴热证的唾脓血和下利脓血等证,也都是与肝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凡研究伤寒者,亦不可不知。
总的来说,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比较难懂的一章,由于注家的观点不同,更给后人增添了学习上的困难。
本文本着中医传统说法,试图用阴阳错杂,阴阳消长,阴阳顺逆和气血不调这一条主线,将厥阴病篇的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并力求使用这一观点对本篇的证候表现与病机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能使读者在纷乱难懂的条文中,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纲领可寻。
这样,则便于学习和理解全篇内容,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
最后,一言以蔽之曰:厥阴病的阴阳错杂、阳明消长、阴阳顺逆等变化,不过是阴阳矛盾运动中的几个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它不能超出阴阳学说之外,这就是厥阴病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