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及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及年号表如下:1. 三皇五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禹。
2.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位于山西夏县。
开国皇帝为禹。
3. 商朝:约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亳,位于河南商丘。
开国皇帝为汤。
4. 周朝:* 西周:约公元前1029-771年,都城镐京,位于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为周文王姬昌。
* 东周:前770-476年,都城洛邑,位于河南洛阳。
开国皇帝为周平王姬宜臼。
5. 战国:前475-221年。
6. 秦朝:前221-207年,都城咸阳,位于陕西咸阳。
开国皇帝为始皇帝嬴政。
7.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位于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为高祖刘邦。
* 新朝:9-23年,都城常安,位于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为王莽。
* 东汉:25-220年,都城洛阳。
8. 三国:* 魏国: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曹操。
* 蜀国: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刘备。
* 吴国: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孙权。
9. 晋朝:* 西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司马炎。
* 东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司马睿。
10. 南北朝:* 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刘裕。
* 齐: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萧道成。
* 梁: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萧衍。
* 陈: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陈霸先。
11. 隋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杨坚。
12. 唐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李渊。
13. 五代十国:无统一年号,各小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年号。
14. 北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赵匡胤。
15. 南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赵构。
16. 辽、西夏、金:三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但这里未列出具体内容。
17. 元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忽必烈。
18. 明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朱元璋。
19. 清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皇太极。
古代皇帝称呼一览表

古代皇帝称呼大全“皇帝”一词最早是由“皇”和“帝”两个称呼合并而来。
其源自于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将“皇”和“帝”连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以表明自己的功绩,自称始皇帝。
自此以后,皇帝一词变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中国古代朝代不断更迭,历经夏商周与秦汉,直至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寿终正寝。
以下便是中国历史朝代皇帝的称呼以及在位时间,供您参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汉高帝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在位;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2年在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年-公元5年在位;孺子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新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6年在位;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在位;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在位;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在位;汉冲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在位;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在位;汉灵帝刘宏,公元167年-公元189年在位;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4月-9月在位;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在位;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在位;魏明帝曹叡,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在位;魏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在位;三国·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在位;蜀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在位;三国·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吴大帝孙权,公元222年-公元252年在位;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8年在位;吴景帝孙休,公元258年-公元264年在位;吴乌程侯孙浩,公元264年-公元280年在位;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在位;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在位;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2年在位;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在位;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在位;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在位;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在位;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在位;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在位;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在位;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在位;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在位;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在位;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在位;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在位;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422年在位;宋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在位;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在位;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在位;宋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在位;宋明帝刘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在位;宋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在位;宋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在位;南朝·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在位;齐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年在位;齐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7月-10月在位;齐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在位;齐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齐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在位;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在位;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在位;梁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在位;梁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在位;南朝·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在位;陈文帝陈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在位;陈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在位;陈宣帝陈顼,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在位;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在位;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北朝·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道武帝拓拨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在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在位;北魏南安王拓跋余,公元452年3月-10月在位;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在位;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在位;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在位;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在位;北魏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在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在位;北魏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公元531年在位;北魏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2月-10月在位;北魏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在位;北魏孝武帝元脩,公元532年-公元534年在位;北朝·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在位;北朝·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在位;西魏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在位;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6年在位;北朝·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公元559年在位;北齐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在位;北齐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在位;北齐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在位;北齐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7年在位;北齐幼主高恒,公元577年正月在位;北朝·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正月-八月在位;北周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在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在位;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在位;北周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在位;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在位;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11月-公元618年5月在位;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在位;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在位;圣神皇帝武则天,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在位;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在位;公元705年-公元710年在位;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在位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在位;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年-公元805年在位;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正月-八月在位;唐宪宗李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在位;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在位;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在位;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在位;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在位;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在位;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唐邵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在位;唐哀帝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在位;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五代·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梁太祖朱全忠,公元907年-公元912年在位;后梁末帝朱友瑱,公元913年-公元923年在位;五代·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3年-公元926年在位;后唐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在位;后唐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在位;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在位;五代·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在位;后晋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7年在位;五代·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在位;后汉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在位;五代·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在位;后周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在位;五代·十国·吴(公元902年-公元937年)吴太祖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在位;吴烈祖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在位;吴高祖杨渭,公元908年-公元920年在位;吴睿帝杨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在位;五代·十国·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在位;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在位;五代·十国·吴越(公元907年-公元978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在位;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在位;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在位;吴越忠懿王钱红椒,公元948年-公元978年在位;五代·十国·南汉(公元917年-公元971年)南汉高祖刘岩,公元917年-公元942年在位;南汉中宗刘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在位;南汉后主刘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在位;五代·十国·北汉(公元951年-公元979年)北汉世祖刘旻,公元前951年-公元前954年在位;北汉睿宗刘钧,公元954年-公元968年在位;北汉英武皇帝刘继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在位;五代·十国·南平(公元924年-公元963年)南平武信王高季兴,公元924年-公元928年在位;南平文献王高从海;公元928年-公元948年在位;南平贞懿王高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在位;南平贞安王高保勖,公元960年-公元962年在位;南平德仁王高继冲,公元962年-公元963年在位;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07年-公元925年)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在位;前蜀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在位;五代·十国·后蜀(公元934年-公元966年)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在位;后蜀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在位;五代·十国·楚(公元927年-公元951年)楚武穆王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在位;楚衡阳王马希声,公元930年-公元932年在位;五代·十国·闽(公元909年-公元945年)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5年在位;闽惠宗王延翰,公元925年公元926年在位;闽太宗王延钧,公元926年-公元935年在位;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在位;宋太宗赵炅,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在位;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在位;宋哲宗赵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在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在位;宋钦宗赵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在位;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在位;宋孝宗赵眘,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在位;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在位;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在位;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在位;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在位;宋恭帝赵㬎,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在位;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在位;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年-公元926年在位;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在位;辽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在位;辽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在位;辽景宗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2年在位;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在位;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在位;辽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在位;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在位;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在位;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在位;金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在位;金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49年-公元1161年在位;金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在位;金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在位;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年-公元1213年在位;金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在位;金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在位;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在位;夏毅宗李谅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在位;夏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在位;夏崇宗李乾顺,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在位;夏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在位;夏恒宗李纯祐,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在位;夏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在位;夏神宗李遵顼,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在位;夏献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在位;夏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在位;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太祖铁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227年在位;元太宗窝阔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在位‘元定宗贵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在位;元宪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在位;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在位;元成宗铁穆耳,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在位;元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在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在位;元英宗硕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在位;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在位;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九月-十月在位;元明宗和世㻋,公元1329年正月-八月在位;元文宗图贴睦尔,公元1328年九月-公元1329年正月,公元1329年八月-公元1332年在位;元宁宗懿璘质班,公元1332年十月-十一月在位;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在位;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在位;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在位;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在位;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在位;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在位;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在位;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在位;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在位;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6年在位;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6年-公元1572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年-公元1620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八月在位;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在位;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在位;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在位;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在位;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在位;清圣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在位;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在位;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在位;清仁宗颙琰,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在位;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在位;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在位;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4年在位;清德宗载湉,公元1874年-公元1908年在位;清宣统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在位;。
中国历史年代表和历代皇帝列表(最完整最详细)

中国历史年代表和历代皇帝列表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唐尧前2357~前2258虞舜前2257~前2208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1、夏(历时470年)公元前2070年启称夏后建国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历时554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3、西周(历时275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秦襄公带领军队救援周王朝,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因护送有功,襄公被封诸侯,秦才成为诸侯国。
4、春秋(历时294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阶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天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即春秋五霸)。
三、封建社会1、战国(历时254年)魏国李悝将变法首次付诸实践。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
四、封建帝制社会(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1、秦(历时15年)(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2、西汉(历时209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整理]中国历代皇帝简介
![[整理]中国历代皇帝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79ffc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e.png)
评论|200其他类似问题∙2007-04-15中国历代皇帝的名称29∙2007-01-11中国历代皇帝的名号是什么3∙2006-08-01关于历代皇帝名号的问题?13∙2012-01-15请列举历代皇帝姓名……∙2006-09-13中国历代王朝及皇帝的名号?3更多相关问题>>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其他1条回答2008-05-27 13:34wjb265|七级秦(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始皇帝赢氏讳政二世皇帝讳胡亥汉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孝惠皇帝讳盈太宗孝文皇帝讳恒孝景皇帝讳启世宗孝武皇帝讳彻孝昭皇帝讳拂陵中宗孝宣皇帝讳询高宗孝元皇帝讳奭孝成皇帝讳骜孝哀皇帝讳欣孝平皇帝讳衡世祖光武皇帝讳秀显宗孝明皇帝讳庄肃宗孝章皇帝讳炟孝和皇帝讳肇孝殇皇帝讳隆恭宗孝安皇帝讳祜孝顺皇帝讳保孝质皇帝讳缵孝桓皇帝讳志孝灵皇帝讳宏弘农王讳辩孝愍皇帝讳协(又谥孝献皇帝)三国魏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世祖文皇帝讳丕烈祖明皇帝讳睿蜀昭烈皇帝刘氏讳备后主讳禅(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谥为孝怀皇帝) 吴武烈皇帝孙氏讳坚大皇帝讳权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景皇帝讳师文皇帝讳昭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孝怀皇帝讳炽孝愍皇帝讳邺元皇帝讳睿明皇帝讳绍显宗成皇帝讳衍康皇帝讳岳哀皇帝讳丕废帝讳奕(无谥号)太宗简文皇帝讳昱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恭皇帝讳德文南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氏讳裕少皇帝讳义符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无谥号) 太宗明皇帝讳彧废帝讳昱(无谥号)顺皇帝讳准齐太祖高皇帝萧氏讳道成世祖武皇帝讳赜郁林王讳昭业海陵恭王讳昭文高宗明皇帝讳鸾东昏侯讳宝卷和皇帝讳宝融梁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世祖孝元皇帝讳绎敬皇帝讳方智陈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世祖文皇帝讳蒨废帝讳伯宗(无谥号)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后主讳叔宝(无谥号)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太宗明元皇帝讳嗣世祖太武皇帝讳焘高宗文成皇帝讳浚显祖献文皇帝讳弘高祖孝文皇帝讳宏世宗宣武皇帝讳恪肃宗孝明皇帝讳诩孝庄皇帝讳子攸前废帝广陵王讳恭(无谥号)孝静皇帝讳善见北齐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世宗文襄皇帝讳澄作者:218.17.239.* 2006-5-20 14:31 回复此发言--------------------------------------------------------------------------------5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废帝讳殷(无谥号)孝昭皇帝讳演世祖武成皇帝讳湛后主讳纬(无谥号)幼主讳恒(无谥号)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孝闵皇帝讳觉世宗明皇帝讳毓高祖武皇帝讳邕宣皇帝讳赟静皇帝讳衍隋高祖文皇帝杨氏讳坚炀皇帝讳广恭皇帝讳侑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氏讳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讳纯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哀皇帝讳柷五代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氏讳温末帝讳友贞(无谥号)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氏讳存勖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讳嗣源愍皇帝讳从厚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氏讳敬瑭出皇帝讳重贵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氏讳知远隐皇帝讳承佑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氏讳威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氏讳荣十国-南唐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氏讳昪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讳景后主讳煜(无谥号)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氏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讳构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慎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讳敦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讳扩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讳昀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祺瀛国公显(无谥号)建国公是(无谥号)永国公昺(无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讳德光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讳阮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讳璟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讳贤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讳隆绪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讳宗真道宗孝文皇帝讳洪基天祚皇帝讳延禧金始祖懿宪景元皇帝讳函普德帝渊穆玄德皇帝讳乌鲁安帝和靖庆安皇帝讳跋海献祖纯烈定昭皇帝讳绥可景祖武惠成襄皇帝讳乌古乃世祖神武圣肃皇帝讳劾里钵肃宗明睿穆宪皇帝讳颇剌淑穆宗章顺孝平皇帝讳盈歌康宗献敏恭简皇帝讳乌雅束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氏讳旻,本讳阿骨打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讳晟景宣帝讳宗峻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讳宗尧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作者:218.17.239.* 2006-5-20 14:31 回复此发言--------------------------------------------------------------------------------6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讳允恭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讳璟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讳珣卫绍王讳永济哀宗讳守绪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太宗英文皇帝讳窝阔台定宗简平皇帝讳贵由宪宗桓肃皇帝讳蒙哥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讳忽必烈成宗钦明广孝皇帝讳铁穆耳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讳海山仁宗圣文钦孝皇帝讳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泰定皇帝讳也孙铁木儿明宗翼献景孝皇帝讳和世束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讳图帖睦尔宁宗冲圣嗣孝皇帝讳懿璘质班顺皇帝讳妥欢帖睦尔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氏讳元璋恭闵惠皇帝讳允炆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讳瞻基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恭仁康定景皇帝讳祁钰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讳见深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佑堂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讳厚照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熜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垕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讳由校庄烈愍皇帝讳由检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讳皇太极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讳胤禛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讳颙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讳旻宁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讳奕蟭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讳载淳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载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宣统皇帝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夏朝皇帝简介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为中国古代夏朝时期,夏朝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约471年的历史中共传14代,17个帝王,后人以“华夏”自称,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他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打破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启世袭制的先河,“家天下”的制度由此传承。
由于历史久远,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故而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次序日名1(祭名) 日名2(祭名) 庙号谥号名备注1 大乙天乙高祖汤履商王,子姓大丁太丁(无) (无) 托未即位,追尊为王2 卜丙外丙哀胜3 —仲壬懿庸4 大甲太甲太宗文至5 —沃丁昭绚6 大庚太庚宣辩7 小甲小甲敬高8 雍己雍己元密9 大戊太戊中宗景伷10 中丁仲丁孝成庄11 卜壬外壬思发12 戋甲河亶甲前平整13 且乙祖乙穆滕14 且辛祖辛桓旦15 羌甲沃甲僖逾16 且丁祖丁庄新17 南庚南庚顷更18 象甲阳甲悼和19 般庚盘庚世祖文成旬20 小辛小辛章颂21 小乙小乙惠敛22 武丁武丁高宗襄昭且己(孝已) 祖己(孝已)(无)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祖戊祖戊(无)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23 (未闻其祭名也) (无) (无) 篡位,甲骨文中有记载24 且庚祖庚后平跃25 且甲祖甲世宗定载26 廪辛廪辛共先27 康丁庚丁安嚣28 武乙武乙烈瞿29 文丁太丁匡托甲骨文中亦作“文武丁”30 帝乙帝乙德羡31 帝辛帝辛纣受商朝皇帝简介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因其前期频繁迁都,最终定都殷(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或“殷商”。
鸣条之战后商汤建立商朝,传17世31王,延续近600年历史;商纣王残暴无道,人心尽失,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失败亡国,商朝由此灭亡。
甲骨文和金文承载着商朝文化与历史,而安阳殷墟的发现更是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而商朝又是青铜时代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谥号或尊称姓名在位时间都城周人始祖黄帝姬轩辕约前2700年—约前2600年少昊玄嚣—蟜极帝喾姬夋先王时期后稷姬弃邰台玺姬玺邰叔均姬均邰不窋姬窋北豳鞠姬鞠北豳公刘姬刘豳庆节姬节豳*皇仆姬仆豳差弗姬弗豳毁隃姬隃豳*公非姬非豳*高圉姬高豳亚圉姬亚豳公叔祖类、公祖类姬类豳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周原周王季、季历、公季姬历周原周文王、西伯昌姬昌前?年—前1125年丰京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前1125年—前1118年镐京周成王姬诵前1118年—前1081年镐京周康王姬钊前1081年—前1055年镐京周昭王姬瑕前1055年—前1004年镐京周穆王姬满前1004年—前949年镐京周恭王姬伊扈前949年—前934年镐京周懿王姬坚前934年—前909年镐京周孝王姬辟方前909年—前894年镐京周夷王姬燮前894年—前878年镐京周厉王姬胡约878年—前841年镐京共和前841年—前828年镐京周宣王姬静前828年—前782年镐京周幽王姬宫涅前781年—前771年镐京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前771年—前720年洛邑周桓王姬林前720年—前697年洛邑周庄王姬佗前697年—前682年洛邑周釐王姬胡齐前682年—前677年洛邑周惠王姬阆前677年—前652年洛邑周襄王姬郑前652年—前619年洛邑周顷王姬壬臣前619年—前613年洛邑周匡王姬班前613年—前607年洛邑周定王姬瑜前607年—前586年洛邑周简王姬夷前586年—前572年洛邑周灵王姬泄心前572年—前545年洛邑周景王姬贵前545年—前520年洛邑周悼王姬猛前520年洛邑周敬王姬匄前520年—前477年洛邑周元王姬仁前477年—前469年洛邑周贞定王姬介前469年—前441年洛邑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洛邑周思王姬叔前441年洛邑周考王姬嵬前441年—前426年洛邑周威烈王姬午前426年—前402年洛邑周安王姬骄前402年—前376年洛邑周烈王姬喜前376年—前369年洛邑周显王姬扁前369年—前321年洛邑周慎靓王姬定前321年—前315年洛邑周赧王姬延前315年—前256年洛邑周朝皇帝简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周朝时期,传30代37王,共计867年。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中国历代皇帝_列表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一、先秦时期1.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2.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3. 楚汉争霸时期,分别有楚怀王、汉王刘邦等称帝。
二、汉朝1.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2.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3.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4.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5.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6.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7.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8.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9.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10.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11. 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公元6年)12. 汉孺子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三、新朝1. 建兴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四、玄汉1. 更始帝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五、东汉1. 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2. 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3. 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4. 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5. 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6年)6. 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7. 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8. 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9. 质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10. 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11. 灵帝刘宏(公元167年—公元189年)12. 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六、三国时期1. 魏国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明帝曹叡(公元226年—公元239年)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2. 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3. 吴国大帝孙权(公元222年—公元252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8年)景帝孙休(公元258年—公元264年)末帝孙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七、晋朝1. 西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1年)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2. 东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9年)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九、南北朝1. 南朝(1) 宋孝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3年)文武帝刘义隆(公元423年—公元453年)孝武帝刘骏(公元454年—公元464年)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明帝刘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2) 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年)明帝萧鸾(公元493年—公元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3) 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豫章王萧棟(公元552年—公元555年)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4) 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文帝陈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宣帝陈顼(公元568年—公元582年)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2. 北朝(1)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年—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南安王拓跋余(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2)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3) 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恭帝元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4) 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武成帝高湛(公元560年—公元561年)后主高纬(公元561年—公元577年)幼主高恒(公元577年)(5)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公元559年)明帝宇文毓(公元559年—公元560年)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十、隋朝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8年)恭帝杨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十一、唐朝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公元649十一、唐朝(续)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公元705年—公元710年)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公元710年)武则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唯一的女皇帝,建立周朝,后复辟唐朝)睦宗李重茂(公元710年)景龙帝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即唐玄宗)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德宗李适(公元779年—公元805年)顺宗李诵(公元805年—公元806年)宪宗李纯(公元806年—公元820年)穆宗李恒(公元821年—公元824年)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7年)文宗李昂(公元827年—公元840年)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昭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哀帝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十二、五代十国1.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公元907年—公元912年)末帝朱友贞(公元912年—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3年—公元926年)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6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世宗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2.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南吴太祖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烈祖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高祖杨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1年)睿帝杨溥(公元921年—公元937年)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忠逊王钱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8年)忠懿王钱弘俶(公元948年—公元978年)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5年)嗣王王延翰(公元925年—公元926年)康宗王昶(公元926年—公元935年)。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表(皇帝年份明细表)

国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现地名
山西夏县 河南商丘 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
陕西咸阳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河南洛阳 江苏南京 山西临汾 陕西西安 四川成都 甘肃武威 河北邢台 辽宁朝阳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河北定州 甘肃榆中 甘肃平凉 青海西宁 山东益都 甘肃酒泉 陕西靖边 辽宁朝阳 甘肃张掖 河北临漳 山西长子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1115-1234
1206-1368 1368-1644 1616-1911
建康 建康 平城 洛阳 邺 长安 邺 长安 大兴 长安 汴 洛阳 汴 汴 汴 成都 成都 扬州 金陵 杭州 长乐 长沙 兴王府 荆州 太原 开封 临安 皇都 太和城 兴庆府 会宁 中都 开封 大都 北京 北京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 后,皇朝自此完。
北周
隋朝
唐朝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前蜀
后蜀
杨吴
南唐
吴越
闽国
马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北宋
南宋
辽国
大理
西夏
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502-557 557-589
386-534
534-550 535-556 550-577 557-581 581-618 618-907 907-923 923-936 936-947 947-950 951-960 891-925 925-965 892-937 937-975 893-978 893-945 896-951 905-971 907-963 951-979 960-1127 1127-1279 907-1125 937-1254 1032-12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朝皇帝简介
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为中国古代夏朝时期,夏朝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约471年的历史中共传14代,17个帝王,后人以“华夏”自称,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他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打破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启世袭制的先河,“家天下”的制度由此传承。
由于历史久远,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故而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次序日名1(祭名) 日名2(祭名) 庙号谥号名备注
1 大乙天乙高祖汤履商王,子姓
大丁太丁(无) (无) 托未即位,追尊为王
2 卜丙外丙哀胜
3 —仲壬懿庸
4 大甲太甲太宗文至
5 —沃丁昭绚
6 大庚太庚宣辩
7 小甲小甲敬高
8 雍己雍己元密
9 大戊太戊中宗景伷
10 中丁仲丁孝成庄
11 卜壬外壬思发
12 戋甲河亶甲前平整
13 且乙祖乙穆滕
14 且辛祖辛桓旦
15 羌甲沃甲僖逾
16 且丁祖丁庄新
17 南庚南庚顷更
18 象甲阳甲悼和
19 般庚盘庚世祖文成旬
20 小辛小辛章颂
21 小乙小乙惠敛
22 武丁武丁高宗襄昭
且己(孝已) 祖己(孝已)(无)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祖戊祖戊(无)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23 (未闻其祭名也) (无) (无) 篡位,甲骨文中有记载
24 且庚祖庚后平跃
25 且甲祖甲世宗定载
26 廪辛廪辛共先
27 康丁庚丁安嚣
28 武乙武乙烈瞿
29 文丁太丁匡托甲骨文中亦作“文武丁”
30 帝乙帝乙德羡
31 帝辛帝辛纣受
商朝皇帝简介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因其前期频繁迁都,最终定都殷(今),故又称“殷”或“殷商”。
鸣条之战后商汤建立商朝,传17世31王,延续近600年历史;商纣王残暴无道,人心尽失,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失败亡国,商朝由此灭亡。
甲骨文和金文承载着商朝文化与历史,而殷墟的发现更是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而商朝又是青铜时代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谥号或尊称在位时间都城
周人始祖
黄帝姬轩辕约前2700年—约前2600年
少昊玄嚣
—蟜极
帝喾姬夋
先王时期
后稷姬弃邰
台玺姬玺邰叔均姬均邰不窋姬窋北豳鞠姬鞠北豳公姬豳庆节姬节豳*皇仆姬仆豳差弗姬弗豳毁隃姬隃豳*公非姬非豳*高圉姬高豳亚圉姬亚豳
公叔祖类、公祖类姬类豳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周原周王季、季历、公季姬历周原周文王、西伯昌姬昌前?年—前1125年丰京
西周时期
周武王姬发前1125年—前1118年镐京周成王姬诵前1118年—前1081年镐京周康王姬钊前1081年—前1055年镐京周昭王姬瑕前1055年—前1004年镐京周穆王姬满前1004年—前949年镐京周恭王姬伊扈前949年—前934年镐京周懿王姬坚前934年—前909年镐京周孝王姬辟方前909年—前894年镐京周夷王姬燮前894年—前878年镐京周厉王姬胡约878年—前841年镐京
前841年—前828年镐京周宣王姬静前828年—前782年镐京周幽王姬宫涅前781年—前771年镐京
东周时期
周平王姬宜臼前771年—前720年洛邑周桓王姬林前720年—前697年洛邑周庄王姬佗前697年—前682年洛邑周釐王姬胡齐前682年—前677年洛邑周惠王姬阆前677年—前652年洛邑周襄王姬前652年—前619年洛邑周顷王姬壬臣前619年—前613年洛邑周匡王姬班前613年—前607年洛邑周定王姬瑜前607年—前586年洛邑周简王姬夷前586年—前572年洛邑周灵王姬泄心前572年—前545年洛邑周景王姬贵前545年—前520年洛邑周悼王姬猛前520年洛邑周敬王姬匄前520年—前477年洛邑周元王姬仁前477年—前469年洛邑周贞定王姬介前469年—前441年洛邑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洛邑周思王姬叔前441年洛邑周考王姬嵬前441年—前426年洛邑
周威烈王姬午前426年—前402年洛邑
周安王姬骄前402年—前376年洛邑
周烈王姬喜前376年—前369年洛邑
周显王姬扁前369年—前321年洛邑
周慎靓王姬定前321年—前315年洛邑
周赧王姬延前315年—前256年洛邑周朝皇帝简介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周朝时期,传30代37王,共计867年。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建立;东周则在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后开始,而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直至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全国。
周武王姬发伐纣,建立周朝,中国进入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朝行分封制,周王被称为天子,下设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出现。
然而春秋战国,诸侯国分分合合,周天子无力治理,最终亡国。
君主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年数身份都城备注黄帝轩辕前2495-前2395少典之子嬴姓始祖玄嚣黄帝长子
蟜极玄嚣之子
(失考)大业之父蟜极次子,帝喾之弟。
他娶颛顼之女女修,生
大业
大业大业娶女华,生伯益
伯益大业之子
大廉伯益长子
大廉之子(失考)大廉之(失考)大廉曾(失考)中衍大廉玄次支(即次玄;
长支为中衍之兄孟
戏),娶太戊之女
中衍之子(失考)中衍之(失考)戎胥轩中衍曾,娶骊山女
中潏戎胥轩之子
蜚廉中潏之子
恶来蜚廉长子,其弟季胜
女防恶来之子
旁皋女防之子
太几旁皋之子
大骆太几之子
43大骆之子始封于非子约前900-前
858
侯前857-前84810非子之子
公伯前847-前8453侯之子
仲前844-前82223公伯之子
庄公其前821-前77844仲长子
襄公开前777-前76612庄公子邑列为诸侯文公前765-前71650襄公子春秋时期靖公未即位宪公立前715-前70412靖公之子,文公之
出公曼前703-前6986宪公少子
武公说前697-前67820宪公长子
德公嘉前677-前6762宪公次子
宣公恬前675-前66412德公长子
成公载前663-前6604德公次子
穆公任好前659-前62139德公第三子春秋五霸康公罃前620-前60912穆公子
共公稻前608-前6054康公子
桓公荣前604-前57728共公子
景公石前576-前53740桓公子
哀公籍前536-前50136景公子
夷公未即位惠公宁前500-前4929夷公之子,哀公之
悼公盘前491-前47715惠公子
厉共公刺前476-前44334悼公子
躁公欣前499-前429前442-前42914厉公长子
怀公封前499-前425前428-前4254厉公次子,躁公之弟
昭子未即位灵公肃前424-前41510昭子之子,怀公之
简公悼子前414-前40015怀公之子雍战国时期
惠公仁前399-前38713简公子雍
出子昌前389-前385前386-前3852也称出公,惠公之子雍
献公师隰前424-前362前384-前36223灵公之子雍
孝公渠梁前381-前338前361-前33824献公之子重用商鞅,开始
变法,为国强大
建立基础
惠王驷前356-前310前337-前311
前324改元27孝公之子车裂商鞅但仍然
用其变法自此国
国君开始称王
武王荡前328-前307前310-前3074惠王长子
昭王稷前325-前251前306-前25156惠王次子,武王之弟
孝文王柱前302-前250前2501昭王之子
庄襄王子楚或
异人
前281-前247前249-前2473孝文王之子
始皇政前259-前210前246-前21037庄襄王之子称始皇帝二世胡亥前230-前207前209-前2073始皇帝第十八子嬴政之子
王子婴子婴前207-前206前20746天扶之子初称皇帝,后改
王
朝皇帝简介
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开始进入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至始皇嬴政建立朝,结束了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局面,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后世典,故有“百代都行政法”之说。
然而,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仅始皇、二世、王子婴三代而亡。
公元前206年,王子婴向邦投降,朝灭亡,国祚共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