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能力名词解释
华东石油大学采油工程试题及答案

华东⽯油⼤学采油⼯程试题及答案《采油⼯程》试题A(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油井流⼊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
2、⽓液的滑脱现象:由于油、⽓密度的差异,在⽓液混合物向上流动的同时,⽓泡上升速度⼤于液体流速,⽓泡将从油中超越⽽过,这种⽓体超越液体上升的现象称为滑脱。
3、⽓举采油法:⽓举采油是依靠从地⾯注⼊井内的⾼压⽓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中的混合,利⽤⽓体的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的⼀种采油⽅式。
4、冲程损失:由于抽油杆和油管的弹性伸缩造成光杆冲程与柱塞冲程的差值。
5、扭矩因数:是悬点载荷在曲柄轴上造成的扭矩与悬点载荷的⽐值。
6、⽔⼒功率:是指在⼀定时间内将⼀定量的液体提升⼀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7、注⽔井指⽰曲线: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压⼒与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8、填砂裂缝的导流能⼒:是在油层条件下,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9、⾯容⽐:岩⽯反应表⾯积与酸液体积之⽐10、蜡的初始结晶温度:当温度降低到某⼀值时,原油中溶解的蜡便开始析出,蜡开始析出的温度称为蜡的初始结晶温度。
⼆、填空题(每空格0.5分,共20分)1、⾃喷井⽣产过程中原油流动的四个基本流动过程分别为(1) 油层中的渗流、(2) 井筒中的流动、(3) 地⾯管线中的⽔平或倾斜管流和(4) 嘴流。
2、⽓举采油按注⽓⽅式可分为(5) 连续⽓举和(6) 间歇⽓举。
3、当抽油机悬点开始上⾏时,游动凡尔(7) 关闭,液柱重量由(8) 油管转移(9) 抽油杆上,从⽽使抽油杆(10) 伸长,油管(11) 缩短。
4、在抽油机井⽣产过程中,如果上冲程快,下冲程慢,则说明平衡(12) 过量,应(13) 减⼩平衡重或平衡半径。
5、油层压⼒⾼于⽔层压⼒时,放⼤⽣产压差可以(14) 增加产油量,使含⽔(15) 升⾼。
6、当井壁上存在的周向应⼒达到井壁岩⽯的⽔平⽅向的抗拉强度时,将产⽣(16) 垂直裂缝。
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采油工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油井流入动态: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压的关系。
表示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2.吸水指数:单位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3.蜡的初始结晶温度:由于温度降低油气井开始结蜡时所对应的井底温度。
4.气举采油法:利用从地面注入高压气体将井内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种人工采油方法。
5.等值扭矩:就是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两种扭矩下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的等值扭矩。
6.气液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流动中,由于气液密度差,产生气体流速超过液体流速的现象。
7.扭矩因素:对扭矩的各种影响因素。
8.配注误差:配注误差等于实际注水量与设计配注量之差同设计配注量比值的百分数.9.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流体通过裂缝的流动能力。
10.气举启动压力:在气举采油过程中,压缩机所对应的最大功率。
11.采油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产量。
12.注水指示曲线:表示注入压力与注入量的关系曲线。
13.冲程损失:抽油杆因弹性变性而引起的变化量。
14.余隙比:泵内为充满的体积与整个泵体积之比。
15.流动效率:油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16.酸的有效作用距离: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
17.面容比: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二:填空题1.自喷井井筒气液两相管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型有(纯油流),(泡流),(段塞流),(环流),(雾流)。
2.气举采油法根据其供液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喷)和(人工举升)两种类型。
3.表皮系数S与流动效率FE的关系判断:S>0时,FE(<)1;S=0时,FE(=)1;S<0时,FE(>)04.抽油机型号CYJ3-1.2-7HB中,“3”代表(悬点载荷30KN),“1.2”代表(最大冲程长度1.2米),“7”代表(减速箱额定扭矩7KN.M)和“B”代表(曲柄平衡)。
5.常规有杆抽油泵的组成包括(工作筒)(活塞)(阀)三部分。
6.我国研究地层分层吸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早期注水),另一类是(注水井调剖)。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综合复习资料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综合复习资料01一、名词解释1. 双线性流动模式:油井压裂后(设为双翼对称垂直流),其流动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三个阶段:①底层深部流体以拟径向或椭圆径向方式流入近裂缝地带;②近裂缝地带的流体沿着垂直裂缝面的方向在流入裂缝;③流体沿裂缝直线流入井底。
①②合并,最后形成双线性流动模式。
2. 自激震荡:由信号发生、反馈、放大的封闭回路导致剪切曾大幅度地振动,甚至波及射流核心,在腔内形成一个脉动压力场。
从喷嘴喷出的射流,其速度、压力均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脉冲射流。
这种振荡是在不加任何外界控制和激励的条件下产生的,称之为自激震荡。
3.水力振荡增产技术:是利用振动原理处理油层的技术,即以水力振动器作为井下震源下至处理井段,地面供液源按一定排量将工作液注入振动器内,振动器依靠流经它的液体来激励、产生水力脉冲波,对油层产生作用,实现振动处理油层。
4.视粘度: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
5.流体效率:停泵时缝中剩余液体体积与注入总体积的比值。
6. 防砂压裂:不进行砾石充填,单独依靠压裂作业达到防砂和解堵增产的作用。
7.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实际导流能力和地层渗透率及裂缝半长乘积的比值。
8.超声波增产技术:利用超声波的振动、空化作用和热作用等作用于油层,解除近井地带的污染和阻塞,以达到增产增住目的的工艺措施。
9.压裂酸化:是在足以压开地层形成裂缝或张开地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地层挤酸的一种工艺。
10.复合压裂:是油、水井压裂时,一个作业周期内先进行高能气体燃爆压裂,随后再实施水力压裂的过程。
二、填空题1.影响人工地震采油效果的因素可分为振动强度、振动频率、地表土层厚度和振动时间和周期等2.在增产措施规模优化选择过程中,常用的经济效益衡量指标有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
3.使油层产生裂缝的方法可分为水力压裂、爆炸压裂和高能气体压裂。
4.表示油井伤害程度大小常用的参数有表皮系数和流动效率。
5.常用的酸化工艺方法酸洗、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水力压裂小结

三、主要公式
1. 应力计算公式 (1) 地应力 (2) 周向应力(3) 裂缝形成条件 2. 压裂液滤失系数 3. 裂缝尺寸计算(吉尔兹玛公式) 4. 压裂施工参数的确定
或支撑剂体积与压裂液体积之比。
5.平衡状态: 当液体的流速逐渐达到使颗粒处于悬浮状态的 能力时,颗粒处于停止沉降的状态。 6.平衡流速:
平衡时的流速,也即携带颗粒最小的流速。
二、基本理论与分析
1.压裂的定义、种类、原理与工艺过程 2.造缝条件(垂直缝、水平缝)
3.压裂液任务(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的作用)
裂缝几何参数计算模型二维pknkgd拟三维p3d和真三维模型麦克奎尔与西克拉垂直裂缝增产倍数曲线三主要公式1
第七章
水力压裂
一、名词解释
1.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
在油层条件下,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 常用FRCD表示,导流能力也称为导流率。 2.裂缝内的砂浓度(裂缝内砂比):是指单位体积裂缝内所 含支撑剂的质量。 3.裂缝闭合后的砂浓度(铺砂浓度):指单位面积裂缝上所 铺的支撑剂质量。 4.地面砂比:单位体积混砂液中所含的支撑剂质量。
4.压裂液的性能要求 5.压裂液类型
6.压裂液的滤失性(受三种机理控制)
7.支撑剂的类型、性能要求
8.沉降型支撑剂在垂直缝高上的分布规律及随地面 排量的变化特征 9.影响支撑剂选择的倍数曲线
11.裂缝几何参数计算模型
二维(PKN、KGD)、拟三维(P3D)和真三维模型
煤层气开发的术语名词解释

与煤层气勘探开发相关的名词术语解释60条(一)2007 年,跟河北煤田地质勘查院合作,搞了一个《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定(试行)》。
为了方便工作,院方要求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术语做个解释,特别是所涉及到的工程方面(如试井、压裂、排采)。
因此,特收集整理了与煤层气勘探开发相关的名词术语60条,并尽可能给出准确解释。
因为对于某些名词术语,各种文献或专著中的解释不仅相同,有些是笔者的意见,仅供参考。
1、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2、天然气: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统称为天然气。
3、煤成气:由煤层所生成的天然气,统称为煤成气。
4、临界解吸压力:对于未饱和煤层气藏,只有压力下降到含气量落在吸附等温线上,气体才开始解吸,该压力称为临界解吸压力。
5、含气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条件(储层压力、温度和煤质等)下,实际含气量与相应条件下的理论吸附量的比值。
6、含水饱和度:是指储层内水的含量(用体积表示)与储层孔隙体积之比。
7、原始含气饱和度:在原始地层状态下的含气饱和度。
8、孔隙度:岩石孔隙大小通常以孔隙度来表征。
所为孔隙度,是介质中孔隙的体积与介质总体积的比值。
9、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是指连通孔隙所占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10、孔隙结构:煤是一种固态胶质体,是双孔隙介质,含有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
11、煤层渗透率:煤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也就是说,渗透性是指岩石传导流体的能力,煤层渗透率是反映煤层渗透性大小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毫达西,md,1md=0.987×10-3μm2。
12、绝对渗透率:指单相流体充满整个孔隙、流体不与煤发生任何物理反应时,所测出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13、有效渗透率:当储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煤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
14、相对渗透率:当储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其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采油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IPR 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
2. 表皮系数:描述油从地层向井筒流动渗流情况的参数与油井完井方式,井底污染或增产措施等有关。
3. 流压: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后具有的压力。
4. 流型:油气混合物的流动结构是指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
5. 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及泄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
6. 油井流入动态: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的供油的能力。
7. 滑脱损失:由于油井井筒间密度差异,在混合物向上流动过程中,小密度流体流动速度大于大密度流体速度,引起小密度流体超越大密度流体上升而引起的压力损失8. 流动效率:指油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9.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10. 自喷采油法:油层能量充足时,利用油层的本身的能量就能将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11. 气举采油法: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出流体在井筒混合,利用气体密度小及气体膨胀使井筒中的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式。
12. 气举启动压力:气举启动过程中,当环形空间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处的井口注入压力13. 平衡率:即抽油机驴头上下行程中电动机电流峰值的小电流与大电流的比值。
14. 背面冲击:当扭矩曲线出现负值时说明减速箱的主动轮变为从动轮,如果负扭矩值较大,将发生啮合面的背面冲击。
15. 等值扭矩: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则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等值扭矩。
16. 水力功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液体提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17. 光杆功率: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损耗所需要的功率。
18. 泵效: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19. 气锁现象:当进泵气量很大而沉没压力很低时,由于泵内气体处于反复压缩和膨胀状态造成泵的吸入阀和排出阀无法打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的现象。
裂缝导流能力单位

裂缝导流能力单位一、裂缝导流能力的概念和意义裂缝导流能力是指岩石中裂缝对水或气体的渗透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岩石中裂缝对地下水或气体的传输能力。
这项能力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流动和质量。
二、裂缝导流能力单位裂缝导流能力通常用比渗透率(permeability)来表示,单位为m/s。
比渗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经过单位面积的液体或气体在岩石中通过裂缝的速度。
比渗透率越大,说明岩石中的裂缝越多、越宽、越连通,其对液体或气体的传输能力就越强。
三、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因素1. 裂隙类型:不同类型的裂隙对比渗透率影响不同。
例如,在相同宽度条件下,横向连通性较好的平行层理面上的节理比纵向连通性较差的节理具有更高的比渗透率。
2. 裂隙密度:裂隙密度越高,比渗透率越大,因为裂隙间的距离越近,裂缝之间的连通性就越好。
3. 裂隙宽度:裂隙宽度越大,比渗透率越高。
但是,当裂隙宽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裂隙内部的水流速度会变慢,导致比渗透率减小。
4. 岩石类型:不同岩石类型的比渗透率也不同。
例如,沉积岩中的孔隙和裂缝比较多,比渗透率相对较高;而结晶岩中的孔隙和裂缝较少,比渗透率相对较低。
5. 地下水化学性质: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物质时,会对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缝产生化学作用,并改变其大小和连通性。
这些化学作用可能导致孔隙和裂缝扩张或堵塞,从而影响比渗透率。
四、测量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1. 水压法:通过在地下水系统中增加压力来测量地下水在岩石中的流动速度和方向,从而计算出比渗透率。
2. 气压法:通过在岩石中增加气体压力来测量气体在岩石中的渗透能力,从而计算出比渗透率。
3. 人工标记法:在岩石中放置人工标记物(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等),通过检测其在岩石中的运动轨迹来计算出比渗透率。
4. 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在岩石中的流动过程,从而计算出比渗透率。
五、裂缝导流能力的应用1. 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了解地下水系统中不同区域的裂缝导流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并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水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水处理名词解释汇总本文汇总了水处理专业的常用名词解释。
1、原水:是指未经任何处理的天然水或城市的自来水等也叫生水2、澄清水:去除了原水中的悬浮杂质的水。
3、除盐水:是指水中的阳、阴离子基本上除去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称为除盐水。
除盐的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
4、浊度:就是指水的浑浊程度,它是因水中含有一定的悬浮物(包括胶体物质)所产生的光学效应。
单位用NTU表示。
浊度是在外观上判断水是否遭受污染的主要特征之一。
浊度的标准单位规定为1mgSi02所构成的浑浊度为1度。
5、絮凝剂:能引起胶粒产生凝结架桥而发生絮凝作用的药剂。
6、总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7、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8、硬度:是指水中某些易于形成沉淀物的金属离子,通常指钙、镁离子含量。
9、电导率电导率:是在一定温度下,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相距为1厘米的两平行电极之间溶液的电导。
可以间接表示水中溶解盐的含量。
10、电阻率:也是一个反映水的导电能力的一个指标,水的电阻率越大,水的导电能力越差,水中所含的离子就越少。
它的常用单位是MΩ.CM。
它同电导率之间是倒数关系。
例如:水的电导率是0.2μs/cm,则它的电阻率就是1/0.2=5(M Ω.CM)。
11、TDS(溶解性总固体):是滤除悬浮物(SS)与胶体并蒸发看全部水分后的剩余无机物。
单位是ppm或mg/l,可以用TDS仪来测量。
它也反应了水中的离子含量。
它与电导率之间一个粗略的对应关系:对于氯化钠参考溶液来说,1ppm的TDS值对应2μs/cm的电导率。
12、pH值:溶液中酸和碱的相对含量。
pH值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log)的度量单位。
pH值分0~14挡,pH值为7.0则水为中性;pH值小于7.0,则水为酸性的;pH值大于7.0。
则水为碱性的。
13、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够接受[H+]离子与强酸进行中和反应的物质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流能力名词解释
导流能力定义:在储层地应力的作用下,充填支撑剂的裂缝可以通过流体的能力。
一般用裂缝支撑带的渗透率(Kf)与支撑缝宽(wf)的乘积(Kfwf)来表示。
在压裂优化设计中,也使用无量纲导流能力的概念,用(Kfwf)/(KLf)来表示,其中Lf表示裂缝长度,K表示储层渗透率。
无量纲导流能力表示了裂缝导流能力与储层供液能力的匹配关系,无量纲导流能力太小意味着裂缝中流动能力小于地层供液能力,产量将降低;无量纲导流能力太大意味着虽然裂缝有足够的流动能力,但地层供液跟不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合适的无量纲导流能力对压裂经济效益评价是很重要的。
压裂施工后,增产效果及有效期和裂缝导流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影响因素: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支撑剂的物理性质、支撑剂在裂缝中的铺置浓度、裂缝闭合压力、储层岩石的力学性质以及压裂液对支撑带的伤害等。
测定方法:裂缝导流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室短期或长期两种实验方法加以测定。
短期导流能力实验是对支撑剂试样由小到大逐级加压,且在每一压力级别下测量通过裂缝支撑带的流量与支撑缝宽,得到支撑带的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
这种实验的目的在于评价、选择支撑剂,只需几个小时即可
完成。
长期导流能力实验则是将支撑剂试样置于某一恒定压力与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考察导流能力随时间的下降程度,实验周期有50h、100h,甚至更长时间,使之足以反映支撑剂破碎、压实等状况,显然这种实验得到的数据要比短期实验来得可靠、合理,但它所需要的装置、流程及实验方法也比短期实验要复杂困难得多。
一般实验室进行的导流能力实验都是短期的,作为选择与评价支撑剂的衡量指标,取得的实验数据在进行压裂设计时要进行适当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