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职业教育学科研究进展及不足
教育学中的职业教育研究

教育学中的职业教育研究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职业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职业教育研究,包括其意义、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职业教育研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意义举足轻重。
首先,职业教育研究能够为教育机构和从业者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各个职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为学员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准备。
其次,职业教育研究有助于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理论上系统地梳理职业教育的内涵、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职业教育研究也能够深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推动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最后,职业教育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职业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为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
二、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目前,职业教育研究在教育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仅仅依靠少数研究者的努力难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科间的协作,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职业教育研究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一定的脱节。
有些职业教育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研究的应用性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另外,职业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虽然一些国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仍然不够充分。
第二讲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要点与提升

术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
从学士到博士后的纵向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总体来看,学科人 才培养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实际需求还 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点有48个 (华师大,1988年),博士点10 (华师大,2002年;2006年, 天大)个,相对于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来 看,职业技术教育博士和硕士点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职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icher(周游或调
查),它是指为发现和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 周密的、系统的调查 。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 验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 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检索和应用,包括 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搜集、编 辑和分析研究工作(美国资源委员会)。一般程 序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 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在构建上主要还是
简单地临摹教育学现有的体系,或者模仿职业教育的
工作体系。一方面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自身的特色, 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体系的理论层次,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还 停留在经验水平,这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理 论体系框架还显得单薄和粗浅,拓展性和创新性都还 不够。
(二)职教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还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比较欠缺, 在学科体系构建上模仿普通教育学的痕迹很重,对 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对职业技术教育交叉学科的研究,如职业教育经
济学, 职业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职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焊接工高凤林的手、钳工顾秋亮的手、捞纸工周东红的手……今年“五一”小长假,一部讲述8位顶级技工用巧手和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让无数国人感动。
没有名牌大学为他们背书,他们有的只是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
他们超越了世俗对于成功的评判,却在追求自身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的不经意间,受到了众人的瞩目,成为国之瑰宝。
从《大国重器》的震撼,到《大国工匠》的感动,人们清晰地感觉到,一股“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清新之风,正在吹散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浓雾重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逐步成为新的时代风尚。
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再次为这股时代风尚增添了一个注脚。
大国尚技,这样的榜样感召,这样的氛围营造,在中国制造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有着别样的意义。
因为在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的征程中,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制造强国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视出境旅游的国人多有这种体验,千里迢迢背回的奢侈品或日用品,在其不显眼处,通常印着一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
数字回应着人们的这种感受。
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度,超过200种工业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大到高铁、轮船,小到纽扣、签字笔,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不过,强大的中国制造也有自己的尴尬。
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坐着中国制造的飞船上天,但我们的百姓却常为国产马桶的漏水而抱怨。
原因固然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我们可以为保证一艘宇宙飞船的焊接质量而找到高凤林这样的顶级焊接工,但我们却无法保证每一个工厂雇用的都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技能工人。
因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还不足5%。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知名度、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就业难度大、社会认知度不高等,这些问题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繁荣和蓬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针对广东省的职业教育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不同受调查者(学生、教师、企业)的问卷,通过网络、邮寄等方式告知调查对象。
问卷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岗位需求、教学质量等方面。
实地走访:本次调研组在广东省随机选择了5所职业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与学生、教师、校长和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来了解职业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职业学校之间的差异。
调研结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广东省的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各类职业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大赛、技能评定等各种赛事也逐渐兴起。
同时,职业教育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学管理存在缺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够有效。
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学习难度较高,学不到实用的技能。
学生就业及需求问题问卷调查反映,目前职业教育就业率整体较高,但存在就业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部分学生反映难找到对口职位,甚至不得不接受同等学历的普通高中生的工作。
此外,就业岗位需求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职业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设置来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轨迹、热点及未来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轨迹、热点及未来趋势作者:王亚南成军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1年第02期[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时间、作者、机构三个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动因及价值、职业教育专业群的概念界定及内涵本质、职业教育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及技术路径等七个方面;知识演进主要经历了办学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初步探索期、专业群建设关键要素研究为主的深化拓展期、高水平专业群研究为主的质量提升期三个阶段。
未来的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应确立“产业—知识—管理”三维逻辑主线,加强实证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紧密互动,进一步拓展研究边界。
[关键词]专业群;研究轨迹;职业教育[作者简介]王亚南(1986- ),男,河北磁县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成军(1963- ),女,浙江兰溪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金华浙江 3210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人才链匹配产业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构的内在机理及实施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BJA190103,项目主持人:成军)[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3-0005-08“双高计划”出台后,国家又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并遴选了一大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重点支持,专业群研究随即成为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选题。
但专业群的研究并不是突然兴起的,在专业群建设正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集体行动之前,关于专业群的研究便已经零星开展。
围绕专业群的概念界定、组群原则、建设路径等基本问题,一批学者已展开了先期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时下,在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与实践正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针对专业群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回答关于专业群研究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如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遵循什么轨迹、职业教育专业研究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热点有哪些、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未来趋势如何等。
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梁卿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7(000)028
【摘要】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为多样化的研究取向的存在,包括技术哲学在内的多种哲学资源等的运用.但在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水平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促进职教哲学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对职教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坚持多元化研究取向的同时重点支持研究的问题取向,加强基于技术哲学的职教哲学研究.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梁卿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管理系,天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我国教育哲学研究新进展 [J], 王彬;罗丽君
2.我国教育哲学研究新进展 [J], 王彬
3.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意义、问题与应然进路 [J], 徐宏伟
4.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 [J], 廖毅强
5.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意义、问题与应然进路 [J], 徐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差距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差距一、专业老师工程实践能力问题基于教学工作实际要求和校企合作保障,南洋理工学院对在职教师职业能力继续培养和知识体系更新得到了有效实施。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最主要的教学特色,教学工厂的核心要求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实时对接。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师自编讲义为主,大都没有固定教材。
教师讲义内容源自教师本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并以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和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支撑。
“教学工厂”理念框架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实时掌握企业技术进展状况,否则就达不到教学要求,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项目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要。
南洋理工学院每学期都设有“学期项目”,其目的在于以“学期项目”为引领,对本学期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应用训练。
“学期项目”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企业岗位工作实景,或者项目教学内容直接源自企业实际需求,项目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工程实景。
在学制三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为期6周的“毕业项目”。
“毕业项目”更是通过教师将企业实际需求引进教学过程,由教师联合学生依据专业技能予以实现。
“毕业项目”解决的是企业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的能力必须高于企业员工、学校的硬件设备必须优于企业设备,这样学校才有能力为企业提供项目服务,同时这样的教学要求保证了教师职业能力与社会企业技术革新之间必须实时同步,甚至提前。
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职业能力,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
我国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源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企业经历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是现阶段严重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校企合作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这是南洋理工学院校园文化的另一条重要理念。
作为国际物流与金融中心,新加坡具有得天独厚的校企合作条件,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将总部设在新加坡。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基于2005~2009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文章

=职业教育研究>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基于2005~2009年人大复印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转载文章的分析陈鹏,庞学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300070)[摘要]文章通过对人大复印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2005~2009年全文转载论文的梳理,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五个主要研究热点,即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双师型0教师研究、项目课程开发研究、集团化办学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展望了未来研究热点的可能走向,包括职业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研究、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集团化办学主体的互动发展与机制保障研究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走向[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77-(2010)03-0030-06在2004年6月国务院批准七部委作出的5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6之时,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低谷进入到持续发展时期。
而自从2005年11月国务院在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6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便赢得了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最好时期。
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深深牵动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转向,职业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断催生着理论研究成果的涌现。
本文拟基于对人大复印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2005~2009年全文转载的论文的整理,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一、梳理与剖析: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综析经过笔者的梳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 2005~2009年全文转载的论文共535篇。
这535篇论文分属于6种不同的研究大类,其中宏观改革与发展研究175篇(占32.71%)、基本理论研究60篇(占11.21%)、课程与教学研究72篇(占13.46%)、管理研究72篇(占13.46%)、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研究63篇(占11.78%)、比较研究93篇(占17.3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职业教育学科研究进展及不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教育理论大量输入中国。
1901年,罗振玉发起、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第9、l0、11号,连续刊载日本文学士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
[1]这是我国译述西方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对西方教育理论书籍的引介与植入有开启之功。
从此,引进与译介西方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论著或教材呈勃兴之势。
职业教育学科的第一本著作《职业教育论》(朱景宽编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就是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
然而,据笔者了解,目前教育学界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成果可谓是凤毛麟角!笔者尝试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述评,希冀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滞后据侯怀银博士统计,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学科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这些关于学科研究的最早成果涉及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分别如下[2]:教育学方面,雷尧珠的《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年第2期);教学论方面,董远骞的《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编写史略》(《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期);教育史方面,蔡振生的《近代译介西方教育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教育管理学方面,张济正的《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比较教育学方面,李其龙的《中国比较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外国教育资料》,1983年第1期);教育心理学方面,张爱卿的《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3期)。
令人遗憾的是,上个世纪末,教育学界仍没有对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导致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
据笔者掌握的现有文献资料来看,2000年《教育与职业》第7期发表杨绪利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一文,是目前教育学界关于职业教育学科方面最早的研究成果。
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学其他一些分支学科而言,其研究比较滞后,直到本世纪的头十年才开始有少量的研究涉猎。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概况笔者阅读发现,搜集到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章,只有8篇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相关,具体分述如下:杨绪利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3]是笔者目前查阅到最早关于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章,他认为20世纪初现代职业教育学科开始逐步形成,我国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一1940)、黄炎培(1878一1965)等代表人物均已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从学理上说明现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独立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现代性是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李向东的《职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一文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介绍世界一些著名教育家对早期职业教育的认识。
该文认为,19世纪末期至二次世界大战是职业教育学的确立期,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形成一个学科至少要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两个标志性条件,并指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强调尚需对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和多样化、现代化。
作者简明扼要地从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职业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职业教育学的完善和发展来考察职业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李兴军的《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的代表——读何清儒〈职业教育学〉》[5]一文,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者何清儒撰写的第一本以“学”字命名的《职业教育学》的内容从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职业教育的分类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科目)设置、课程、实习、师资这些实践教学问题,职业补习教育方面的内涵、组织、教材、指导、考核问题,特殊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训练与劳工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军队职业教育、残疾职业教育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让我们了解到该书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实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典型的著作。
米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6]一文,作者首先从近代“职业教育”一词在中国出现到真正取代“实业教育”以及查阅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书目来反映这30余年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概况。
其次,以朱元善译述的《职业教育真义》、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概论》和《职业教育通论》、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这四本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原理书籍为文本介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的发展脉络。
第三,通过中国学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与引介来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学学科的发展。
最后,从重视职业心理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强调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职业补习教育学应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来探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分化与发展的特点。
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专著述论》[7]一文是典型的文本研究,作者“选取其中影响较大、体系较为完整、内容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8本著作”来“对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首先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划分为引进、翻译西方职业教育著作(1900-1926)和国人自行编著职业教育著作(1926-1950)这两个历史时期。
其次从研究范围的广泛、概论—专题研究”型的结构体系、类型”与“形式”的篇章编排来以及参考文献的统计分析来说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著作既受西方影响极大,但又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这一总体特征。
最后就所选的文本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安蓉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回顾》[8]一文,说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完全移植西方职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状况。
作者分别从六方面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
首先,以心理学为视角,通过人与职业的优化组合来构建职业心理学基本体系;其次,进一步以职业心理学为视角,对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测量的职业性向、职业的职务研究和工作分析、职业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职业培训中的学习心理和教育心理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职业指导研究是职业心理学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制度构建研究》[9]一文,首先明晰学科与职业教育学科、学科制度与职业教育学科制度的概念。
其次从职业教育思潮兴起,促进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以及政府采取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化这两方面来介绍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背景。
接着是从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框架来探讨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内部制度的初步形成。
最后从学术团体江苏教育学会成立的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和学术期刊《教育与职业》的创办说明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外部制度的发展。
通观全文,作者从学科制度化进程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马君的《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10]一文回顾了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肇始起步、停滞徘徊、复兴重建、成型发展和成熟反思这五个阶段,并就中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学”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学独立性学科制度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设路线的选择以及加强中介研究等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前瞻与展望。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的不足与学术展望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对于其他一些分支学科而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没能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其研究进度的滞后,研究成果单薄,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应当正视这些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进行一些学术展望。
1、已有研究的不足。
纵观已有文献,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相对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在教育学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是亟待加强的。
毫不讳言,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已有的成果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足。
首先,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直到本世纪的头十年才开始零零星星地出现,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依然十分匮乏。
在教育学的“族谱”里,职业教育学作为这个“系谱”的重要一员,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其次,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当中,虽有涉及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科方面,但内容非常有限。
再次,虽有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少量著作为研究对象,但区区几个文本难以较好地反映其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全貌。
最后,虽有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进行专门的探讨,但这些文章依然显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能很好地揭示此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
2、研究的学术展望。
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是毕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和褒扬已有的研究成果。
同时,笔者相信这些成果将会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
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几点加强:一是加大对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问题的研究,深层次挖掘此期相关教育家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对此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形成的历史分期、职业教育学科的特征、职业教育学科的制度、职业教育学科的体系等进行专题的研究;三是增强比较的意识,对比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同期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寻求该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独特品性;四是寻求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打破常规模式和定向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透过新的视角(如学科的学术史、学科规训制度等)来进行研究。
总之,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填补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空缺,把握研究的新动向和理论发展的新脉络,希冀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使之对当今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有所裨益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