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和原因。

2、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稳态是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

二、教学策略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引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的教学。

教材中“问题探讨”的素材是从正面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也可以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教师阐释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的。

例如,( 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请学生按照“思考与讨论”中的要求来解释上述实例,使他们理解负反馈调节的机制。

教师可用计算机将上述实例制作成动画来模拟演示反馈调节的过程。

教师要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也可以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

“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本节作为第五章的最后一节,是建立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的,即生态体系统的稳定性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作为必修三接近尾声的一节,有它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在前面已经初步学习了“反馈与稳态”关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对“反馈调节对各个生命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形成较深的刻的认识。

进一步体会教材将“稳态与环境”这一中心思想作为必修三的模块名称的由来和巧妙,深入体会稳态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

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1、班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理解能力较差普遍。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动手和观察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021_2022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2021_2022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重点
难点
重点: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素材,如图片和相关问题。
2.准备上课用的PPT课件,使课堂教学更流畅。
3.准备与本节知识相联系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这些事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
建议
1.采用相应的情景引题,对内容的解析更有说服力。
1.结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预习。
2.学生思考问题。
PPT演示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⒈根底或主要机制—负反应调节
⒉自我调节能力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与环境之间
3.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外来影响不超限度,称为“干扰〞;外来影响超过限度,称为“破坏〞
组织学生对例1、例2、例3开展分析和讨论交流。
〔3〕实例:假设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应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学生思考比拟正负反应调节的区别
PPT展示
分 析 讨论、总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影响因素、两种稳定性的关系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PPT展示
构建模型,讨论负反应调节与正反应调节
负反应调节:
〔1〕作用:能使生态系统到达相对平衡。
〔2〕实例:加拿大北方森林中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调节。
〔3〕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动态平衡。
正反应调节
〔1〕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2〕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3.天然森林中的马尾松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从生态学上分析,主要原因是( A )A.人工马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 B.人工马尾林的适应性差C.人工马尾林的抗虫害能力差 D.人工马尾林适应松毛虫繁殖4.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 B )A.植物具有应激性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C.生物具有适应性D.生物具有遗传性四、总结升华1.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1)在该河段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量的有机物排入河流后,引起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被需氧细菌大量分解,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

(2)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小组讨论决定教师指导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D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4、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5、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D)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的积蓄起来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有人观赏珍贵树种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六、推荐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2021_2022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1_2022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通过分析师生归纳: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提出问题:森林遇干旱时自我抵抗干扰与森林局部火灾后逐渐恢复原状所表达出的稳定性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分析。
通过分析师生归纳:前者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后者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即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果。
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一样吗?
多媒体展示: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时的恢复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情况。
通过分析师生归纳: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多媒体展示资料:①世界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多媒体播放:美国科学家们的“生物圈ⅱ号〞实验及内容介绍的音像资料。学生讨论。
①科学家们建造“生物圈ⅱ号〞的目的是什么?
②他们为何提前撤出?实验失败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要想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原因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设问:那么,影响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画面,学生讨论:
①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有何不同?
②假设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大面积死亡,将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③以上问题说明不同的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如何?抵抗力稳定性又如何?
设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A负反馈调节。
①作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状态。
②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B正反馈调节。
①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②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发生的变化。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和预习
完成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二十”
3
1
30
6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当堂训练,检测知识运用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四、课堂训练
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B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的能力
特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_______稳定性越
高,反之越低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一般越容易恢复;反之越难
①一般二者呈负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越弱。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总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培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4.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等知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基础:负反馈调节。

(2)表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4.类型(1)抵抗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特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一般越容易恢复;反之越难。

5.提高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基本原理3.方法步骤(1)铺土:沙土在上,花土在下。

↓(2)倒水: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3)放置生物:依据生物生活习性合理放置。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通过事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温故而知新】1、碳循环其实就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所以,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不断在和中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和物质循环。

二者均开始于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一起进行。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完成目标】目标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原因: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结构的相对稳定:主要是动植物等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备注:(1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4、生物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稳定性强弱。

目标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________并使自身________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规律: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二是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请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造成这种后果原因?
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C 、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2008宁夏理综6)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D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第五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引言:
一、自主学习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4、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学生自主完成
小组讨论解决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他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五、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目的要 求: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学生自学完成
填空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2、规律 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4.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 ( B )
A.植物具有应激性 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C.生物具有适应性 D.生物具有遗传性
四、总结升华
1.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
(1)在该河段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大量捕杀田鼠 D大量捕杀黄鼬
2.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 D )
3.天然森林中的马尾松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从生态 学 上分析,主要原因是( A )
A.人工马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 B.人工马尾林的适应性差
C.人工马尾林的抗虫害能力差 D.人工马尾林适应松毛虫繁殖
大量的有机物排入河流后,引起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被 需氧细菌大量分解,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
(2)藻类大 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学生完成,教师检测
小组讨论决定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3)水中溶氧含量的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 便于有人观赏珍贵树种
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
六、推荐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日记: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时间
课型
新授 课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重点
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法
讲授法及演示归纳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自学完成填空
教师再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P114技能训练
三、变式训练:
1、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 严重减产,引起该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A )
A青蛙被大量捕杀,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 清除杂草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二)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环境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2、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2.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B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五、当堂测试:
1、如图为某一生态 系统稳定性图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D)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师生活动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 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5、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D)
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的积蓄起来
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据调查,目前我国四 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D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相关信息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 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 );保持生 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