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

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

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说起孟子的“保民而王”思想,这在咱们现代社会可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

咱先讲讲啥是“保民而王”。

简单来说,就是统治者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生活,保障他们的权益,这样才能称王称霸。

注意啊,这可不是那种蛮横的称霸,而是得到百姓真心拥护的那种“王”。

咱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说。

我家住在一个小镇上,前几年,镇上来了一位新的镇长。

刚上任那会,大家都心里犯嘀咕,不知道这位新官会咋样。

这镇长上任没多久,就开始走街串巷了解情况。

他看到镇上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老百姓出行特别不方便。

他没多废话,立马组织人手修路。

那段时间,天天都能看到修路的工人在忙碌,镇长也经常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

这还不算完,他又发现镇上的学校设施老旧,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不太好。

于是,他四处奔波,争取资金,给学校翻新了教学楼,添置了新的桌椅和教学设备。

他说:“孩子们是咱们镇的未来,可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呢,镇里有一些困难家庭,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镇长了解到情况后,给他们申请了各种补助,还帮忙联系工作,让他们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位镇长做的这些事儿,不就是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体现吗?他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因为镇长的这些作为,镇里的人对他那是赞不绝口。

大家干活都更有劲儿了,镇里的经济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前一些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去大城市闯荡。

现在呢,不少人都愿意留在镇里发展,因为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一些企业。

有些企业老板,只想着自己赚钱,拼命压榨员工,不给员工应有的福利和保障。

这样的企业能长久吗?显然不能!员工都不乐意在这儿干了,工作能做好吗?企业能发展好吗?相反,那些真正关心员工,为员工着想的企业,员工们都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干,企业也能越做越大。

再说说咱们的国家。

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张志宏【摘要】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9页(P138-146)【关键词】民本;仁政;合法性【作者】张志宏【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民本”和“仁政”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理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先秦更是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想皆应时代之要求而发生,不察其过去及当时之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来源”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9页。

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何会提出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②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家语·正论解》中也有相关记载。

的感慨。

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和“民心”、“保民”、“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本”和“仁政”主张。

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

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

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作者:伍璐琪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孟子是战国中期最著名的儒家大师,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重民”思想,成为他的基本行政管理思想。

依据重民思想,孟子注重民事管理,提出施仁政,同时又提出“性善论”作为施仁政的认识依据。

本文将从孟子“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入手,阐述“重民”思想的内容,最后得出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

关键词:孟子重民思想政治实质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活动家和教育家之一。

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学成后,游说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到梁,梁惠王也未能采纳其学说。

最后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

孟子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在政治观点方面,孟子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重民成为他的基本行政管理思想。

一、孟子“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早在孟子之前,重民思想已有萌芽和发展。

《尚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的时代。

频繁的战争,各国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哀鸿遍野。

在无法照旧生活的情形下,反抗自然就产生了。

公元前614年,梁国奴隶暴动,前550年,陈国庶民起义…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使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发展了周初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出了“重民”的学说。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认为“仁”就使爱人,所以行仁政就要“惠民”。

与儒家思想对立的墨子,也主张“兼爱”。

这种重视人的看法,是当时的思想潮流。

相形之下,君权绝对之上的思想动摇了。

在前人重民思想的影响下,孟子总结以往历代各朝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和教训,结合当时实际,更深切地认识到民的巨大力量,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儒家思想原文与解析

孟子儒家思想原文与解析

孟子儒家思想原文与解析孟子,字子孟,名云,战国时期伟大的儒家思想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解析孟子的儒家思想,深入研究其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孟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孟子的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的,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加以发展和完善。

孟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等核心概念。

这些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对于人类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孟子原文解析:仁爱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这一句话凸显了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即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这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孟子在他的作品《孟子》中进一步阐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通过仁爱的行为,人们可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进步。

孟子所谓的仁爱并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三、孟子原文解析:礼仪孟子对于礼仪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孟子看来,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按照礼仪准则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注重礼节。

孟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培养出内心纯洁的素质和高尚的品质。

在他的原文中,他强调了君子应该恪守礼仪,保持其高尚的性格和品德。

四、孟子原文解析:义与智孟子的原文中还涉及到了义和智的概念。

在他看来,义是人类行为的标准,是评价一个人品德高低的尺度。

他提倡人们要做正义的事情,要有责任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而智则是指人们的理智和智慧,孟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智慧判断事物的真相和价值。

只有具备智慧,才能正确对待世界和他人,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总结孟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良、仁爱的重要性以及礼仪、义与智的价值。

他的原文中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孟子思想简介

孟子思想简介

孟⼦思想简介孟⼦思想简介转⾃:孟⼦传承⽹ 2012-10-3之⼀:仁政孟⼦,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物之⼀。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了极⼤的影响,被尊奉为 “亚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盈天下”。

孟⼦站在儒家⽴场加以激烈抨击。

他曾以⼠的⾝份游说诸侯,以推⾏⾃⼰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各⼤国都致⼒于屯聚兵⼒,争取通过暴⼒的⼿段实现统⼀。

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后退居讲学,与其学⽣⼀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

孟⼦的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活的诸多⽅⾯,产⽣了陶冶情操、崇尚⼈格、尊⽼慈幼、安邦治国、顺应⾃然、天⼈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

“孟⼦思想体系的核⼼是追求个体⼈格完善、社会协调、天⼈和谐。

”孟⼦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之⼆:民本孟⼦将孔⼦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于政治,以缓和社会⽭盾;孟⼦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后来《⼤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的这种思想发展⽽来的。

孟⼦仁政的具体内容很⼴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的主线是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来的。

孟⼦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民这⼀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主张,“亲亲⽽仁民”,“⽼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民本思想⽆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思想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时引⽤了《孟⼦》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传统管理理论核心原则

传统管理理论核心原则

传统管理理论核心原则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
一、内圣外王,仁者爱人——孔子的管理思想
民贵君轻,以和为贵,性善论
—孟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信的伦理思想:信是树立在他人心目中的人格形象,是认知情感度的基础。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商誉,信誉。

孟子的性善论。

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利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不要主观随意蛮干);
三、法制天下——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四、兵法经营——《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孙子(孙武)十三篇:知胜有五-可战与不可战,以兵力多少用不同战法,上下同欲,有备与无备,不控制有才能的将帅(谋攻篇)。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与一般管理原理
-韦伯的正式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期望理论(弗鲁姆)
-XY理论(麦克雷戈)。

孟子的“仁政”及其管理伦理

孟子的“仁政”及其管理伦理
所谓正名就是要明确管理秩佚道使民就是希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与被管理者进行序中不同角色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即依照名的标准与心理上的沟通在精神上追求一种与被管理者和谐共振的关要求去选择和规范处在相应名位中的人及其行为尤其要求系从而取得被管理者对管理目标的认同最终在被管理者的管理者本人的资格和行为要符合相应角色的规范
先秦儒 家思 想 中有 着非常丰 富的管理 内涵 , 就其 具体 的 内容与价值取向来 看 , 以分为如何 修身和 如何 安人 两方面 , 可
当时民众 的 “ ” 疑是 希 望得 到一块 属于 自己的 田产 。因 欲 无 此, 孟子将 “ 民之产 ” 制 作为推行 “ 仁政 ” 本 ”3, 之“ _ 认为 只有让 J
盥 孑 的 I 政 及 孟 mml . ” 其 管 理 伦 理 -l U-, ,H 一 m - J J l “ l m
黄森 荣
( 湖南工业 大学 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所 , 湖南 株洲 42D ) 1(7

要 :仁政” “ 是孟子从 管理伦理层 面探讨安人 的社会 管理 问题 时形成 的一种 管理思想 。它主张在 管理过
理 目标 , 首先应取 得被管 理者发 自内心的 支持 , 得 民心 者 即“
得天下” 。他 以史例说明之理 , 日商汤和周 朝初起 时都 只有 昔 很小 一块 土地 , 与夏 桀和殷 纣 比 , 谓地 窄 民寡 , 可 因他们 重 视 争取民心 , 故而“ 以七十里 , 汤 文王 以百里 ” 为天下 之主 。 u成 J 相反 ,桀纣之 失天下 也 , “ 失其 民也 ; 其 民者 , 天下矣 ”2。 失 失 [l
不加节制地 随时征发徭 役 , 民众无 法赶上农 时 , 给 民众 使 就会
造成“ 得耕耨 以养其父母 , 不 父母 冻馁 , 兄弟妻子 离散” 的痛 J 苦。 民众是不会拥 戴这 样 的管理者 的 , 甚至还 会准 备 随时逃 亡。孟子认为 , 管理者一定要“ 民 以时” 合理 安排好 徭役 征 使 , 发工作 , 选择 农 闲季 节 而 不是 农 忙 季节 , 为 “ 应 因 民事 不可 缓”4, _ 民众只有 不失农 时才 能实 现其收 益 ,鸡 豚狗 彘之 畜 , J “ 无失其时 , 十者 可 以食 肉矣 。百 亩之 田, 七 勿夺其 时 , 口之 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管理思想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起源于西方的管理思想在中国已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要使西方的管理思想更好的运用于中国的管理实践,就要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使西方的管理思想中国化,儒家的管理思想正为我们提供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源泉。

孟子作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中的的民本思想、人才思想、义以生利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孟子民本观人才观义利观Mencius thought of management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creasing competition,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 in China has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soil and water disaffected, to make better use of western management idea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management ideas, Confucian thoughts of management is to provide us with the source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ncius,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Confucian, Its theory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thoughts of talents, righteousness to the raw ideas also have important guidance value in modern society.Key words mencius The people of this concept View of talent Justice profit outlook目录引言 (1)1.孟子生平简介 (2)2.孟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2.1.孟子的民本管理思想 (2)2.1.1.顺民心思想 (2)2.1.2.有恒产者有恒心思想 (3)2.1.3.与民同乐思想 (3)2.2.孟子的人才管理思想 (3)2.2.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思想 (3)2.2.2.以诚待贤思想 (4)2.3.孟子的义以生利思想 (4)2.3.1.先义后利思想 (4)2.3.2.利益分配思想 (5)3.孟子儒家管理思想的贡献 (5)3.1.对孟子民本主义的继承发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5)3.2.德法并重思想的借鉴——“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 (6)结束语 (8)引言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也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又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所以,无论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是其它组织,都应以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去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一切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系统的学习孟子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搞好当前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1.孟子生平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孟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2.1.孟子的民本管理思想2.1.1.顺民心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统治者能否得到或保有天下的关键即在于能否得到民众的拥护,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孟子》)意思是说,夏桀和商纣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丧失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民众的支持就是失信于民,丧失民心。

赢得天下的最好方法是:立信于民,获得民众的支持就赢得了天下。

获得民众支持的好方法是获得民心,获得了民心就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获得民心的好方法是:满足民众想要的,民众厌恶的,就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

孟子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意思是说,在一个国家中,老百姓应该是处在第一位的,其次是江山,最后是国君。

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真心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能够得到天子欣赏的人才能成为国君,能够得到国君欣赏的人才能成为大夫。

因而,从孟子思想的观点来看,能够得到民众真心拥护的人是最理想的统治者。

这样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实行的必然是顺民心、顺民意的治国方略。

2.1.2.有恒产者有恒心思想孟子学说认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对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要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保证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孟子曰:“若民,无恒产,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孟子认为,民众只有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才会遵守社会道德,否则就会胡作非为,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等到民众做了违法的事情,再去惩罚他们,这是在陷害民众。

理想的统治者会保护民众的利益不受侵犯,确保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够赡养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生活安定。

因此,只有民众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才能有善心。

民众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就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就会做一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情。

使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教育他们遵守社会道德,这是孟子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

2.1.3.与民同乐思想孟子学说中强调“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的思想。

理想的统治者必然是非常重视民众的生活状况,英明的君主自己享受安逸的生活的时候首先要记得与他的民众分享快乐。

只有关心他的民众是否快乐的统治者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梁惠王》)意思是:古代的统治者如果能做到与民众一起享乐,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意思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跟他的民众一起分享快乐,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把民众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民众才会因他的快乐而快乐;把民众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民众才会关心他的忧愁;民众都快乐了自己才快乐,把民众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去解决,这样的人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统治者。

统治者要想得到民众的尊敬,就要以德服众,爱护自己的民众;担心民众所担心的,分享他们的快乐,关心民众生活情况。

统治者只有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才能够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2.2.孟子的人才管理思想2.2.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思想传统的儒家思想就非常重视人才,孟子的人才思想便是对儒家尊贤使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尊重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只有让贤能的人在准确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国家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敬重贤才,让有能力的人担任重要的职位来管理国家,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民众也乐于为国家的建设进言献策。

贤明的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还利于国家的安定富强。

孟子学说中,关于如何正确的处理君臣关系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把大臣们当做自己的手和脚来看待,那么大臣们就会全心全意的效忠国君;如果国君仅把大臣们当做下人来使唤,那么大臣们也就把国君当做普通的人来对待,不会尽心尽力;如果国君对待大臣们像泥土、草芥一般,那么大臣们就会把国君当做是自己的仇人一样来对待。

所以国君只有善待贤士,使俊杰在其位,严格的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才能不断激励有才能的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为国家建设进言献策,这样的统治者才是理想的统治者,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国家长盛不衰。

2.2.2.以诚待贤思想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国家应该以诚待贤,用真诚留住人才,在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更注重他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孟子在齐国时,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但他的进言并未被齐宣王采用。

孟子本想依靠齐宣王来推行自己仁政治国的方略,但齐宣王只把他当做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采用孟子的那一套政治主张,孟子看清了这一点,便决定离开齐国。

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