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语文味

合集下载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

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

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能不能把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篇文章朗读好至关重要。

当然,这里的“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果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出来呢?一、激情范读,诱发欲望,进入意境在文章的动情之处或学生难以言情之处,教师可进行范读,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其中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选择了一段适合的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用惊奇、抒情、赞美的语调去范读,让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

句中的“静”字,我读得很轻。

让学生有“水很静,江面无波”的感觉;句中的“清”我稍加重音,让学生有一种明亮、惊喜的感觉:句中的“绿”字声调前重后轻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在教师优美的语调中感受到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教师这样有感情的范读,很容易把学生的心带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

在这样情感的熏陶下,学生们想动情朗读课文的欲望就产生了。

二、技巧指导,搭建桥梁,引向高潮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

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有感情朗读,读出“语文味”

有感情朗读,读出“语文味”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朗读指导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价值,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先带领学生读好字音、停顿、重音和语气,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再通过创新朗读教学模式,优化朗读训练,实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朗读;教学策略;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34-0061-03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朗读指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语言能力的高低。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打好基石,助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前,教师要从朗读中的字音、停顿、重音、语气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课文内涵。

(一)关注字音,打好朗读基础读准字音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

在进行朗读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全面认识、准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准确发音的基础上开展朗读训练。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不同课文以难度逐层递增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字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例如,教师可通过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进行查找,并将查找到的信息批注在课本空白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扫除字词障碍。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什么是“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

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

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前提是净化课堂教学的软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课堂,把语文味的东西沉淀积累1.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用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了一座座须仰视才见的语言和命运的金字塔,艾略特打开了一片可以让意象与文明自由驰骋的精神牧场……我们应涵咏体味。

语文课让学生品出语文味来

语文课让学生品出语文味来

棉 袍黑布 马褂 的背影 。 ” 为什么要 多次提 到父 亲的背影 ?为什 么要细致 描写父 亲的外
貌 、动作? 为什么 多次写 到我的流 泪?让学 生在 充分 朗读 的过程 中明白父 亲的执着 , 理解 父亲的责 任 , 理解 那朴实而深 沉的父爱 , 同时也 明 白我 对父 亲的感情 ,辛酸 中带着理 解和 敬重 。又比如胡 适 《 的母 亲 》的结 尾处有一 句 “ 这广漠 的人海 中独 自 了二 我 在 混
这样逐 层深 人的 朗读 ,学生 的情感 一步步 升华 , 语文 的味道也 就 在逐 步的体会 中越 来越 浓。
二 、品词赏句 ,品 出语文 味来 。
1 .抠词 发 问.品 尝领 悟 。
1 个体 朗读 ,激发 情感 。 .
初 中学 生凑课 文 , 往存 在齐读 偏多 、个体读 偏少 的朗读 现 往 象 ,有一部 分学生 离开 了齐读就 没有 了读 书的欲 望 , 们不难 发 我 现 , 多公 开课上 , 当任课教 师发 出个体 自由朗读课 文的指令 许 每 时 , 大部分 学生还 是齐 读课文 。 绝 好像 齐读 已成 了他们 的一种 朗 读定势 了,甚至早 读 、午 读时 ,语 文课代 表不发 出齐读 指令 , 整
本 的 阅读 中得 到情感 的激发 和体验 , 中感悟文 本的美 , 从 体会 字 里行问 的感 情 ,得到精 神上 的愉悦 和享受 。
如何 让 学生 从 文字 中 品 出语 文 味来 呢?笔 者 尝试 着从 以下 几 方面去 培养学生 的语 感 ,让 学生在 阅读 中品 出语文 昧来 。
个 教室 就说说 闹闹一 团糟 ,没有 几个 能静下 心来进行 个体 朗读 。
要 让学 生读 出语文 味来 ,就必须 重视对 语言 文字 的赏析 ,对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鸟的天堂》: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 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 真好听。
3、联系上下文品读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 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 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 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 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 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 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 引入歧途。
三、扎扎实实,写出“语文味” 1、横平竖直地写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
读,这里主要谈谈写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 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进行得好,有利于巩固汉 字的认知,有利于进行各科书面作业,可以为今后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继承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 也能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写字 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的生字都要扎扎 实实地教学生写对写好,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写,培养 学生严谨的作风,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通过写字修身 养性,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2、在想象中品读 3、在联系中品读 4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5 、在比较中品读 6、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 “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 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 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由读到写,迁移结合练笔的方式有很多: ①、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仿写词语、句子、段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语文味-----教学《埃及金字塔》
叶倩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入手,注重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维持和拓展,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1、创设竞争情境朗读。

阅读教学中,除了创设交流情境外,也应常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教学《埃及金字塔》一文时,我便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注意读出一咏三叹的效果,读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爱,接着让全班分小组赛读,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赛,最后又请大家选两名胆子小,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书的学生朗读。

比赛完毕,又让全班同学评选优胜者,并进行表彰或发给奖品。

这样,通过创设“让全班同学当评委”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2、借助多种媒体朗读。

相对于比较枯燥的文本而言,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就会更简单有效。

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3、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朗读。

在教学《埃及金字塔》,我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然后过渡: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

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再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专门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

最后重点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朗读之中,“谁来和颜悦色地读读这段话”“我们一起来和颜悦色地读读这段话。

这样的教学,“语文味”浓浓。

二、细读文本,提升朗读能力,于领悟时动情朗读,读出“语文味”但,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

还是这篇课文,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三、以读代讲,丰富朗读层次,在品味中有效朗读,读出“语文味”记得教育专家说过,有很多语言质朴,平凡中包含深情的文章,教师千万不要多讲,只要用心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领悟,使自己的情感一次次和作者发生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