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合集下载

让语文味儿在课堂上涌动

让语文味儿在课堂上涌动

让语文味儿在课堂上涌动摘要: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语文味”来自于字正腔圆的诵读。

“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体悟。

“语文味”来自于内核的品味。

“语文味”来自师生的互动。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咀嚼文本内核互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历来就存在,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也是语文教学讨论的永远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

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等知识有关,但是,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的附庸。

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具体说来“语文味”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语文味”来自于字正腔圆的诵读“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诵读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转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法的精髓。

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浓浓的人文关怀、层次丰富的自主探究、种类繁多的多元感悟、浩瀚无边的资源开发……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这无疑是重大的进步,然而,语文课堂不管如何变化,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要上得有浓浓的语文的味道才好。

语文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理,小至鸟兽鱼虫,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是等同的,语文教学最容易游离于四方,纵观当今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语文课太“热闹”——不再“咬文嚼字”了,语文成了其他活动的伴娘,“表演”、“资料展示”、“讨论”、“多媒体”充斥课堂,其具体表现如下:(一)、课堂教学过程把握不平衡。

有的过宽,有的过严;有的管得过紧,有的放得太宽;有的课堂任由学生自主,有的依然一言堂;有的难以跳出传统教学的圈子,有的脚步过快学生难以接受。

(二)、课堂气氛太活跃,语文课成了表演课。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读书,读通顺之后,接着让学生记住台词,揣摩角色说话时的样子,要求学生把角色“演像”。

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一次,结果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课堂教学变成了热热闹闹的戏剧表演,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土壤。

讲台变成了舞台,教材变成了闹剧,热闹的背后沉淀下来的究竟是什么?(三)、拓展过度,语文课成了资料课。

例如:有位老师上《亲爱的爸爸妈妈》,老师先让学生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这样做就把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阅读教学,变成了培养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能力的训练课了。

花大量时间搜集、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汇报,这就脱离了文本,在此纷繁的外在干扰下,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学习和思考,这样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课堂生命力的体现。

这种学习手段大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广泛进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宜多用。

让语文课堂飘着浓浓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飘着浓浓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飘着浓浓的语文味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但热闹的语文课堂背后教师也不能忽视许多问题的出现,如思想上的、教学中的、考试形式方面的,不少语文课正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渐渐淡漠了语文的味道,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何上、如何评语文课了。

那么,语文课堂到底应该如何去培根固土,守住这“一亩三分地”的“语文味”呢?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语文味;阅读想象平时,大凡语文老师坐到一起,谈得最多、感触最深的话题之一就是——语文老师太辛苦,甚至夸张地说:“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

”可见语文是多么难教,受到的批评与指责也最多。

语文教学,经历了分析串讲的简单“阅读”时代,迈过了崇尚“工具”的机械训练门槛,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

但热闹的语文课堂背后我们也不能忽视许多问题的出现,如思想上的、教学中的、考试形式方面的,不少语文课正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渐渐淡漠了语文的味道,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何上、如何评语文课了。

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感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如何去培根固土,守住这“一亩三分地”的“语文味”呢?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试图还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一、细细朗读,读出“语文味”《春的消息》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

诗中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春风、春水,蝴蝶、小鸟,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嫩绿的小草。

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告别冬天,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悦之情。

诗歌语言清晰,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

这虽然是一篇选读课文,却一下子进入了我的眼帘。

那么,该如何设计教学呢?我想起了一句话:“三分诗七分读。

”诗歌的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朗读。

因此,我设计了以读为主,重点引导学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感情地朗读本课。

围绕“走进春天,走进文本—感受春天,感知语言—品味春天,品读语言—赞美春天,运用语言”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把重点放在朗读和想象上,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诗歌的大意。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有位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其实,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韵律美,极具画面感。

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等。

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

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把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

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二、利用作品激发情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还语文课堂本色——浓浓语文味什么是语文?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语文,它涵盖着人类社会一切的辉煌。

这,才是语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

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材,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块蕴涵了中华悠久文化的瑰宝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通过识字教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悠久文化,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向学生渗透一些字理知识,不但使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一些文化,而且促进了识字教学。

汉字中有一些字属于象形字,如“山、石、田、土、井”,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

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

汉字中有一些会意字,如“彩”这个字,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古人认为三、六、九为大数,所以“彩”右边的三撇表示颜色多,而颜料又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所以“彩”的左边上边是爪字头,下边是木,意思是人们从植物中提取颜料。

让语文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_语文课堂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_语文课堂语文味

海伦?凯勒那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师:这两个词意义深远 些插图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而且在插图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
哪!还有没有打动你心灵的词句?生:我觉得“如饥似渴〞也能表现海伦? 生进行练笔训练,使文与画、读和写奇妙地得以连接。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儿,还有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生:还有“舍命〞和“不停〞两个词。师:
三、“写〞出语言的韵味
这句话中的“舍命〞、“不停地〞能不能去掉呢?“她摸读盲文,书写单
1.写在课文插图处。教材中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课文
调和句子〞也很通顺啊!生:不能去掉,“舍命〞和“不停地〞能表达出 相协作,图文并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课文内容,这
到水的滋涧,而海伦?凯勒也急迫地想猎取学问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是她勤奋努力的标志。师:海伦?凯勒疼吗?(生答:疼)你们看着心疼吗?
师:这个比方实在是生动而又形象,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 (生答:心疼)她的爸爸妈妈和沙利文老师看着小小年纪的海伦?凯勒手指
伦?凯勒?(出示习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夏天,骄阳似 上摸出了血,心疼吗?(生答:心疼)既然她感受到了肉体上的朔风怒号,天寒地冻,海伦凯勒 。每 父母和老师,以及全部看到这一幕的人都有些于心不忍,那海伦?凯勒为
天,天刚蒙蒙亮,人们还沉醉在睡梦中,海伦凯勒 。夜深人静,人们早 什么不愿放弃呢?谁来做海伦?凯勒,把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告知我们。生:
已酣然入梦,海伦凯勒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海伦?凯勒 尽管我是一个残疾人,但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就肯定可以到达胜利
〔单位:溧阳市西平小学〕编辑/张俊英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 …
三、 平淡从容 , 勿本求实 1 . 慎用多媒体课件。 难忘7 6岁的贾支敏老 师凭借一 本书 . 一支笔 . 一面黑板带 给我们 的震撼 。反思我们现在 的一些语 文课 , 学生在一张张动 人幻灯 片的牵拉什么。所 以慎用 多媒体课件 . 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学 的
◆语 文教 学 O S A N WE N B A I J I A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窦志红
石 家庄 市 第 六 十 一 中学
摘 要 : 所谓 “ 语文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 学体现 “ 语文学科” ( 而不是其他 学科 ) 的本质 , 实现“ 人 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 文课
具 有“ 语文味 ” 就 必须 回归本 色, 走“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 实实求发展” 的常态之路 ,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 文教 学境界 。
关键词 : 语文味 ; 本 色; 大道至简 ; 激 情; 勿本求实 时下 . “ 回归本色 . 让语文课充满浓 浓 的语 文味” 已经成 为 广大专家学者 、 一线教师 的共识 。那 么什 么是语文 味呢? 所谓 “ 语文 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学 体现 “ 语文学科 ” ( 而 不 是其他学科 ) 的本质 ,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 的同时 , 不断地 提高人文素养 , 实现 “ 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 。要达到这一 目 标 . 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 知识 的拼 盘 . 掩盖语 文本身 的味道 . 回归“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实 实求 发展 ” 的常 态路子 上,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 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以下是笔者 在I 3 常教学实践 中的感悟和做法 冗繁削尽 。 大 道 至 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 , 课题是《 老人与鸟》 。内容讲 的是 人 与动物和谐相处 , 最后赢得 动物信任 的故事 。为了让每一个 教 学环节 都精彩纷呈 .上课教师一会儿 用多媒体展 示美丽 的图 片. 一会儿组 织小组讨论 . 一会儿来 一段 内心独 白……教 学环 节繁 复 , 课堂气氛热闹 , 像一场多幕大戏 。这堂课上教师导演 、 主演 及剧务等各种 身份集一身 .而 课堂 的主体学生却成 了观 众。 课后, 我认 真地思考 了这 堂课 的教 学 : 如此文质兼 美的文 章, 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 , 让人有 了支离破碎 , 雾里看花 的感 觉?经过分析 , 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 的 不到位使然 。 这位教师把语文课 弄得太繁杂 、 太花哨了。 语 文学 科 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 言 , 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凭借 简约 的教学 内容 、 简 明的教学 目标 、 简化 的教学环节 、 简便 的教 学方法 , 简简单单 、 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 基 于以上认识 . 我在 自己的课 堂教 学中十分 注意教学环节 设计 的简单化 , 力求 每节课上 都有 大量 的时间让 学生 围绕文本 内容 , 朗朗读书 , 细细品位 , 默默思考 , 交流碰撞 , 读 写结合 。 让 课 堂彰显浓浓 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

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

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

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

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摘要: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品词练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232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课堂上课件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1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的手段是读。

诵读,能够让学生记住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诵读,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原文的韵味;诵读,享受文本意境的熏陶,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读”,不是有口无心的读,而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读,每读一遍都会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的读。

如我们在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时,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文本,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小珊迪。

接下来,老师
把学生说出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每一个学生感悟不一样,站的角度也不一样,想出来的词语肯定也会千差万别。

只要是学生领悟出来的,都应该积极地去鼓励。

但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从文章里哪些地方能看出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小珊迪来。

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足的语文味。

2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读书一定要细嚼慢咽,方能体会其味道。

小学语文选取的大多是文质优美、声情并茂的文章,语言点也非常多。

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1 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
任何词语、句子都是用来诠释整个文章的情感的。

因此要真正体会字、词、句的味道,我们必须要对文章有总体的把握。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字、词、句的意蕴和情味。

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2.2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
有了比较,才能发现不同。

品词赏句时,适度引入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并能充分发掘语言的精湛之处,也就是闻出其中的语文味。

笔者在教《葡萄沟》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阅读文本,说出吐鲁番的葡萄的颜色;然后又让学生将这些颜色用一个
词语概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五光十色”。

这时就追问: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学生又说出了“五颜六色”。

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思考题:“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哪个更能体现出吐鲁番葡萄的颜色特点来呢?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品读中,渐渐地领悟到了:吐鲁番的葡萄是透明的,表面很有光泽,就像珍珠一般,亮晶晶的,所以用“五光十色”更好。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五光十色”这个词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

3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3.1 圈画批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批注?实践中,笔者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方式,例如:写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填补式批注,还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必要时亲自把自己的阅读批注展示给学生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也尝到了批注阅读的甜头。

3.2 反反复复练读写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与写作相结合,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平时阅读到的东西,同时写作过程中也更能发现自己阅读量的不足,从而更加激发自己阅读的内动力。

老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指导学生仿写,逐渐让精炼、优美的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 诵读积累,拓展语文的“味”
4.1 多诵读,感受经典的韵味
古典文学作品讲究韵律,富有音乐美,正因如此,都比较适合读。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或范读,或轮读,或齐读,让学生慢慢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经典的韵味。

在教古诗《暮江吟》时,笔者自始至终将读贯穿整堂课:第一遍,自读,读准字音;第二遍,同桌互读,纠正字音;第三遍,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第四遍,自读,感受诗文意境。

在交流的过程中又适时进行引读。

一遍遍地读,学生理解了字词,感受到了词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4.2 多积累,加深经典的魅力
教材中的经典毕竟有限,语文老师要有这样的意识:以教材为媒介,让更多的经典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积累,从而根植于他们心中。

比如学习了《长江之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出示一些关于长江的诗句和成语让学生积累;学习了孔子的名言后,推荐阅读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论语》……用这样有意识的拓展,引领学
生在经典这一肥沃的土壤中尽情吸收丰富的养料。

语文味,看似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其背后包蕴的却是正确的课程理念,灵动的教学智慧和丰厚的语文底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唯有瞄准语文本体,积极摸索母语学习规律,“语文味”——这道亮丽的风景,必将焕发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出版,2006.
[2]袁文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教学之本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2).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陕西渭南人,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陕西渭南 71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