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40-01

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以及和相关学科的渗透,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资源。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语文味不浓”,教师在课堂上走形式、摆花架子等。

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让语文课堂彰显出语文课的本体性特征来,强化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言素养,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1 让语文课“得意”又“得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的理解、任务感悟而忽视语言的语言与运用,有时甚至以“得意”为主要或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语言的习得,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有一位教师执教《一个村庄的故事》,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谈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4、思考造成

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上的新闻“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写一则环保广告语。从这几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出,这节课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提供给学生一些语言实践的机会,但“杯水车薪”,整堂课在你说我说大家说中结束,而学生学得了些什么,似乎只局限在“保护环境”之类的有关环保的概念化知识上。这样的课,是典型的以得“意”为主要目标组织阅读教学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理解文本内容上,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忽略了语言的学习。

名师徐小童执教的《猴王出世》,以独特的设计和精彩的演绎,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她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带领学生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既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内容,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文章内容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徐老师紧扣文本特点,带领孩子们徜徉语言间,发现语言的密码,感受语言的美丽,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融语言表达、思想熏陶、思维训练为一体,力图既“得意”又“得言”是一次有创意的尝试。

2 让语文课“童真”又“童趣”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同时,小学语文又性“小”,是儿童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作为学习主体儿童的生命状态,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而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转换。

课文《画风》记录的就是几个孩子在一起话画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简直太司空见惯了!课文中人物的言语似乎就是孩子自己的言语,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理应是孩子自己的情感。这种来自于自己生活的文本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学生走入其中,细细品味,便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从一开始的导入,就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之间对话时,更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媒介,联系生活创设“文中人是我,我是文中人”的情境,让学生把课文中人物换成自己进行朗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和文本中的人产生共鸣,体验生活的喜和乐,感受生活的真和美。

看看这些富有童真的写话:

陈然:是风,风把窗前的小黑板吹倒了。

陈飞鹏:是风,风把白纸吹走了。

李娜:是风,风把垃圾吹得满学校跑。

何家欣:是风,风从我毛衣的洞里钻进来了。

…………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在精神上、思想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这位教师能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到学

生中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分享学生的欣喜,引导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信心,还学生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感觉、去领悟、去精思、去玩味,更带领学生经由文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中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尊重儿童的文化,宽容和呵护这种“童真”,让儿童真情流露。

3 让语文课“简而精,单而丰”

当下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节语文课就陈旧。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语文老师也被人讥为“肥了别人的田”。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正如刘铁芳教授说的“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人感受到课堂中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上的“简约”和“丰满”,不是一对反义词。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

“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说的“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是的,一节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人格砥砺了,那么,我们才能说这样的课堂是丰满的。

总之,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回归语言,追求“得意”而不忘“得言”,文意兼得;懂得“童真”与“童趣”,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润泽儿童的精神世界;力求“简而精,单而丰”,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根基就会变得坚实而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