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哥达纲领批判的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探讨其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正文:哥达纲领批判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绝对精神”的概念,认为这是一个无限的、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动力。
这一概念代表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宇宙的永恒发展和绝对性。
然而,哥达纲领批判也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现实性。
此外,黑格尔哲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对历史和经验的抽象概括,缺乏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体验。
哥达纲领批判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即“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和稳定。
这一观点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相矛盾,但它更加关注现实的具体问题,强调了矛盾和斗争的重要性。
哥达纲领批判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挑战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对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拓展:哥达纲领批判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挑战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它不仅对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德国文化和政治的历史演变,对于我们理解德国文化和德国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一、引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本次读书笔记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核心观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分析与讨论。
二、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哥达纲领批判最早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末写成的。
这一著作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党纲中的批判哲学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和分析。
三、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观点3.1 哥达纲领批判的目的与意义哥达纲领批判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并将社会主义革命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
这一批判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2 商品和劳动价值论批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商品和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商品并非天然存在的物质,而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产物。
同时,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被马克思认为是对阶级压迫的掩盖和理论化。
3.3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哥达纲领批判中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明确指出,现代社会是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
他提出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强调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
3.4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他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哥达纲领批判的影响与评价哥达纲领批判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哥达纲领批判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略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尊重,过于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的具体方案较少。
五、结论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里程碑。
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议。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哥达纲领批判中汲取思想启示,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全文)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全文)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77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序言这里刊印的手稿——对纲领草案的批判以及给白拉克的附信——曾于1875年哥达合并代表大会178召开以前不久寄给白拉克,请他转给盖布、奥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然后退还马克思。
既然哈雷党代表大会l79已把关于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我还不发表这个与这次讨论有关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
但是,这个手稿还有另外的和更广泛的意义。
其中第一次明确而有力地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开始从事鼓动工作以来所采取的方针的态度,而且既涉及拉萨尔的经济学原则,也涉及他的策略。
这里用以剖析纲领草案的那种无情的尖锐性,用来表述得出的绪论和揭露草案缺点的那种严厉性,—一这一切在15年以后的今天再也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地道的拉萨尔分子只是还有个别的残余存在国外,而哥达纲领甚至也被它的那些制定者在哈雷当作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放弃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在内容不受影响的地方,把一些涉及个人的尖锐的词句和评语删掉了,而用省略号来代替。
如果马克思今天发表这个手稿,他自己也会这样做的。
手稿中有些地方语气很激烈,这是由下述两种情况引起的:第一,马克思和我对德国运动的关系,比对其他任何一国运动的关系都更为亲切;因此这个纲领草案中所表现的明显的退步,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特别愤慨。
第二,那时国际海牙代表大会165闭幕才两年,我们正在同巴枯宁和他的无政府主义派进行最激烈的斗争,他们要我们对德国工人运动中发生的一切负责;因而我们不得不预先想到,他们也会把我们说成是这个纲领的秘密制定者。
这些顾虑现在已经消失,保留有关词句的必要性也就随之消失。
还由于新闻出版法的缘故!有些语句也只用省略号暗示出来。
在我不得不选用比较缓和的说法的地方,加上了方括号。
其他地方都按手稿付印。
弗·恩格斯1891年1月6日于伦敦载于1890--1891年《新时代》原文是德文杂志第1卷第18期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105---106页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5月5日于伦敦亲爱的白拉克:下面对合并纲领的批判性批注,请您阅后转交盖布和奥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他在19世纪的德国哥达市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部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揭示了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主要关注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财富集中和阶级分化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
马克思通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探讨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分配思想的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分配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
他认为,分配是生产过程的延续,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归属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的,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较少的报酬。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不公正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呼吁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劳动价值对应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强调了以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消除社会不公正和剥削现象。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人占有和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
首先,哥达纲领批判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康德在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存在着局限性,我们无法通过感性经验获得关于世界本源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纯粹理性来探索超越经验的领域,这也是哥达纲领批判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次,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得到表现;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如何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还涉及到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
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它们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主观认识的先决条件。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时间与空间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最后,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康德指出,自然科学虽然能够揭示世界的表象现象,但它并不能揭示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自然科学的局限性,以及超越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哥达纲领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它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从而深入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超越性,以及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补充和反思。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

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上)====恩格斯写的序言====这里刊印的手稿-对纲领草案的批判以及给白拉克的附信-曾於1875年哥达合并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不久送给白拉克,请他转给盖布,奥爱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然後退还马克思.既然哈雷党代表大会已把关於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我还迟延发表有关这次讨论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罪了。
但是,这个手稿还有另外的和更广泛的意义。
其中第一次明确而坚定地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从他开始从事鼓动工作起就采取的方针的态度,并且既表明了对拉萨尔的政治经济学原则的态度,也表明了对它的策略的态度。
这里用以剖析纲领的那种无情的尖锐性,用来表述得出的结论和揭露草案缺点的那种严厉性,-这一切在15年以後的今天已经不会使人见怪了。
道地的拉萨尔份子只是在国外还作为一些孤独的残余存在著,而哥达纲领甚至也被它的那些创造者们在哈雷当作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抛弃了。
虽然如此,凡是在对内容没有影响的地方,我还是把一些针对别人的尖锐的词句和评语删掉了,而用省略号来代替.如果马克思今天发表这个手稿,他自己也会这样做的.手稿中有些地方口气很激烈,这是由下述两种情况引起的∶第一,马克思和我对德国运动的关系,比对其它任何一国运动的关系都更为亲切;因此这个纲领草案中所表现的断然的退步,就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特别愤慨。
第二,我们那时政在同巴枯宁及其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最激烈的斗争,-那时离国际海牙代表大会闭幕才两年,-他们把德国工人运动中发生的一切都归咎於我们;因而我们不得不预料,他们也会诬指我们是这个纲领的秘密创作者。
这些顾虑现在已经消失,因而一些有关的地方也就随之失去必要性了。
由於出版法的缘故,有些语句只用省略号暗示出来。
凡是我不得不选用比较缓和的说法的地方,都加上了方括弧。
其它地方都按手稿付印。
(注∶此处为原文)弗.恩格斯1891年1月6日於伦敦载於1890-1891年《新时代》杂志第1卷第18期原文是德文====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5月5日於伦敦亲爱的白拉克∶对合并纲领的下列批评意见,请您阅後转交盖布和奥爱尔,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过目,我工作太忙,已经不得不远远超过医生给我规定的工作时间。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1875年4月-5月初),见《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历史背景《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间。
公开发表于1891年,相隔15年之久。
是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不顾社会民主党内领导人的阻挠而公开发表的。
(一)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政治上四分五裂。
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也有所发展。
在莱茵河中游地区发展了金属工业。
在萨克森、西里西亚等地发展了纺织工业.不少地方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水陆运愉也有显著的发展。
德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逐步成长壮大,并形成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根据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情况,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消除封建割据,实行全德统一,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当时摆在德国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面前的历史任务。
但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非常害怕工人运动的发展,因而同封建势力妥协,宣扬劳资合作和崇拜普含士王朝等思想来腐蚀工人阶级的意志,以削弱工人运动。
因此,在德国工人运动中滋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个是拉萨尔派,一个是爱森纳赫派。
拉萨尔派是机会主义派别。
其领导人是拉萨尔(1825一1864年),出生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是庸俗的民主主义者。
他自称为马克思的学生,但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862年参加工人运动,先后抢出了《工人纲领》和《公开复信》等小册子.宣扬通过“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
暗中与德国宰相俾斯麦勾结,1863年5月被选为‘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
同年7月,他向俾斯麦表白:“劳动者本能地倾向于独裁统治”“他们很愿意拥戴国王为社会统治的天然工具。
”并秘密接受傅斯麦的津贴.1864年8月,为了争夺一个女人,与罗马尼亚贵族决斗而丧命.他死以后,他的信徒贝·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继续推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是马克思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生前并未公开发表。
马克思逝世8年后,恩格斯为了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出政治上、理论上正确的党纲,不顾党内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即“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公开发表。
《哥达纲领批判》由一篇序言、一封书信和正文组成。
序言及书信指出了写作和发表的背景、动机和目的。
正文四章中一、二章着重从经济基础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三、四章侧重于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
第一章,马克思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
(1)批判纲领草案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和“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等错误观点。
(2)揭露纲领只提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垄断,不提地主阶级对劳动资料的垄断,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保护地主阶级,是一种改良主义。
(3)批判纲领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后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4)批判分配决定论,阐明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5)批判纲领混淆阶级阵线、诬蔑农民等“中间等级”是“反动的一帮”的错误,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6)批判纲领散布的资产阶级狭隘民族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指出放弃这一原则是一种倒退。
第二章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
(2)拉萨尔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人口绝对数的变动来解释工资的变动,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归因于人口的繁殖,归因于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