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批判纲领

合集下载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1. 引言哥达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一,它被视为现代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哥达纲领并不是毫无争议的,德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对其进行了批判。

本文将对哥达纲领进行导读,并探讨波普尔的批判观点。

2. 哥达纲领概述哥达纲领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7年起草的一份政治宣言。

这份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并呼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根据哥达纲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个人不再受到经济上的束缚,每个人可以按需取用物质财富。

3. 波普尔对哥达纲领的批判波普尔认为,哥达纲领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他认为哥达纲领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现实。

波普尔指出,哥达纲领忽略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行动。

此外,波普尔批评哥达纲领没有提供明确的实施路径和政治机制。

他认为革命可能导致专制主义和暴力统治,并且无法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

4. 对哥达纲领的回应尽管波普尔对哥达纲领提出了批评,但也有学者对他的观点进行了回应。

一些学者认为,虽然哥达纲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他们指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来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并在过程中解决存在的问题。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波普尔对哥达纲领的批判过于片面,忽视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指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哥达纲领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阶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哥达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

然而,波普尔对哥达纲领进行了批判,指出其理想化和缺陷。

尽管如此,哥达纲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来实现其目标。

这个导读提供了一个概览性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哥达纲领以及波普尔对其的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

哥达纲领批判四逐句精读以下是对《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逐句精读:1.“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这一句表明了德国工人党的目标和手段。

他们的目标是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计划使用一切合法手段。

2.“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几乎同在俄国一样地‘自由’。

”这句话揭示了德国当时的国家状况。

作者指出,在德意志帝国,国家的“自由”程度几乎与俄国相同。

这种“自由”可能是指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这句话阐述了作者对“自由”的理解。

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让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让国家成为完全服从于社会的机关。

这体现了作者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

4.“德国工人党——至少是当它接受了这个纲领的时候——表明: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得多么肤浅。

”这句话批评了德国工人党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肤浅理解。

作者认为,德国工人党在接受这个纲领时,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浅薄理解,没有深入领会其精髓和实质。

5.“纲领还荒谬地滥用了‘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等字眼,甚至更荒谬地误解了向之提出自己要求的那个国家!”这句话批评了纲领中对“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等概念的滥用和误解。

作者认为,这些概念的使用是荒谬的,因为它们没有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的真实情况。

此外,作者还批评了纲领对提出要求的国家的误解,这表明了纲领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以上是《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逐句精读。

在阅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需要注意它们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语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他在19世纪的德国哥达市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部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揭示了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主要关注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财富集中和阶级分化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

马克思通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探讨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分配思想的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分配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

他认为,分配是生产过程的延续,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归属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的,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较少的报酬。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不公正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呼吁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劳动价值对应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强调了以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消除社会不公正和剥削现象。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人占有和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主要内容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

首先,哥达纲领批判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康德在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存在着局限性,我们无法通过感性经验获得关于世界本源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纯粹理性来探索超越经验的领域,这也是哥达纲领批判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次,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得到表现;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如何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哥达纲领批判还涉及到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

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它们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主观认识的先决条件。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时间与空间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最后,哥达纲领批判还对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康德指出,自然科学虽然能够揭示世界的表象现象,但它并不能揭示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因此,哥达纲领批判试图揭示自然科学的局限性,以及超越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哥达纲领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它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哲学著作,从而深入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超越性,以及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补充和反思。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doc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doc

哥达纲领批判-原文.doc
哥达纲领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部著作,它是对德国哲学家亨利克·古斯塔夫·冯·哥达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进行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认为,哥达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对现实的否定和错觉。

马克思首先指出,哥达没有对现实世界作出完整的描述,而仅仅是描述了理性思维的形式和限制,因此他的哲学只是一种抽象的、无法实现的哲学,没有实践价值,更没有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其次,马克思认为,哥达错误地将人类思维的本质归因于人的思维能力本身,而没有关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

他认为,思维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有研究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人们的思维能力。

马克思还指出,哥达提出的一些概念,例如“理念”的本质和“观念”的本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这些概念没有与人的实践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如果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些概念是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最后,马克思批评说,哥达的唯心主义思想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行为相悖。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行为是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现实来实现的。

而哥达的唯心主义思想则否认了这种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哥达的思想是对人类实践的一种否定,对历史发展的一种错觉。

因此,马克思认为,哥达的哲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错误性,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人类实践的充分认识基础上的。

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1845年,古德哥德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该著作在西方法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哥达纲领批判》以深刻的批判性论点剖析当时西方法律思想,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理念,主要涉及法律科学的哲学批判、法学的历史解释和现实主义的法律规范说明等三大内容。

首先,哥德发表了对法律科学的哲学批判,揭示了旧式法律架构的缺陷和滥用,判了法律科学中的“客观”概念,坚持了依据实证的实践研究方法,把法学社会化。

,哥德还从历史角度,批判了当时法律体系中的“过去派”和“现实主义派”,认为它们都停留在罗马法时代,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无法应对新的社会问题,但是又批判了社会法学家给社会问题带来的主观化和政治化倾向,宣称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从哲学视角把握本质,以实证的方式探索真理,进行法律研究。

最后,德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法律规范说明,把法律视为社会存在的标准,着重于实践,从而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法律观。

哥德的思想对于推动西方法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首先,他突破了传统的客观理论,从客观视角把握社会本质,结合历史研究,把法律的实践视为法律研究的核心,带动了法学实践转向现实主义,推动了法学的发展。

其次,哥德的思想把法律从政治的角度抛弃,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工具,强调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融合,实现了法律社会化,丰富了法学观念。

最后,他得出结论,即法律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从哲学角度把握本质,使社会受益于法律,从而推动法律发展。

《哥达纲领批判》在西方法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它把法学变得更加具体、实践、社会化,揭示了旧式法律架构的缺陷和滥用,也开创了法学的新的理论方向。

如今,哥德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法学中对思想的探索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哥达纲领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7年联合撰写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

该纲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

以下是我对《哥达纲领批判》一书的读书笔记和相关参考内容的总结。

读书笔记:1. 哥达纲领的背景和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哥达纲领的目的是为了组建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明确的政治和经济纲领。

在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弊端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的同时,哥达纲领也规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和策略。

2. 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弊端是剥削和压迫。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和剥削,使资本家阶级愈发的富裕和强大。

他们要求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3. 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哥达纲领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经济的构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基于私有制和竞争的,导致生产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理念,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哥达纲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哥达纲领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通过选举代表进入议会,通过合法的和非合法的斗争手段争取政权的策略。

5. 哥达纲领对国际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团结:哥达纲领强调了国际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团结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建立国际无产阶级联盟的构想,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他们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反对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参考内容:1.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这是哥达纲领的原始版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者互联网档案网站上找到。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是马克思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生前并未公开发表。

马克思逝世8年后,恩格斯为了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出政治上、理论上正确的党纲,不顾党内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即“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公开发表。

《哥达纲领批判》由一篇序言、一封书信和正文组成。

序言及书信指出了写作和发表的背景、动机和目的。

正文四章中一、二章着重从经济基础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三、四章侧重于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哥达纲领》进行分析批判。

第一章,马克思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

(1)批判纲领草案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和“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等错误观点。

(2)揭露纲领只提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垄断,不提地主阶级对劳动资料的垄断,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保护地主阶级,是一种改良主义。

(3)批判纲领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后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4)批判分配决定论,阐明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5)批判纲领混淆阶级阵线、诬蔑农民等“中间等级”是“反动的一帮”的错误,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6)批判纲领散布的资产阶级狭隘民族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指出放弃这一原则是一种倒退。

第二章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

(2)拉萨尔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人口绝对数的变动来解释工资的变动,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归因于人口的繁殖,归因于自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67年,他们推出了 “全德工人联合会”
• 1869年8月在爱森纳赫 城成立了德国社会民 主工党(即爱森纳赫 派),宣布自己隶属 于第一国际。”
李卜克内西(1826—1900)
发展状况: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时有几千人,到七十 年代初发展到一万多人,在德国工人阶级中的威信不断 提高,拉萨尔派则越来越不得人心,它的许多群众纷纷 转到爱森纳赫派方面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主义原则是大工业生产 形成的世界性联系对工人运动的必然要求。
拉萨尔认为:工人的工资永远围绕着按照每个 时代的需要,属于维持生活所必须的费用这个 极限波动,时而稍高于这个极限,时而稍低于 这个极限,这是一个铁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这个所谓的规律的基础 是陈腐不堪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如果这个理论 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 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因为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规律不仅支配着雇佣劳动制度,而且 支配着一切社会制度。
(三)、《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主义学说 的阐述
1、马克思恩格斯实现对未来社会预见新突破的条

2、科学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3、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
的理论
4、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
(1)、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和第 二、三卷手稿的大体完成
《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特 定的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一 个历史阶段来研究的。这一研究不仅 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 历史规律,而且预先描绘了未来共产 主义社会的许多特征,这就为共产主 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制定奠定了坚 实基础。
拉萨尔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国家帮助合作社。 《哥达纲领》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理论。
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幻想。通过乞求剥削 阶级国家的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纯属于欺 人之谈。它鲜明地暴露了拉萨尔主义的反 动本质。
《哥达纲领》依据拉萨尔超阶级的国家观, 不去揭露德意志帝国的本质,不讲无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是把建立所谓的 “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就根本 背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宗旨。
马克思指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关于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 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这一论述的 弯曲,严重地歪曲了阶级阵线,根本否认了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事实上农 民和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具有极大的革命 潜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拉萨尔主义者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 只字不提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这根本背弃了 国际主义原则。
实行了过分的退让,但两派合并后,广大工人并没 有因纲领上的退让而感到沮丧,而是因终于实现了 工人阶级的团结而感到欢欣鼓舞,从而增添了进行 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的的基本经验是:既看到了工人
阶级中的观点的分歧与对立,又看到了工人阶级在 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不同 要求,正确处理了从拉萨尔派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党 与两派合并的问题。
1、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反动一帮”理论
2、批判《哥达纲领》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 则,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
3、批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
4、批判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论
5、批判拉萨尔“自由国家”的谬论
拉萨尔认为:对工人阶级来说,其他一切阶 级都只是反动的一帮。《哥达纲领》继续坚 持和宣扬了这一机会主义观点。
求。
政治上:争取普选权,通过 普选把象他这样的人选到 议会中去,促使国家成为 “自由的国家”.
经济上:创办由国家帮助的 合作社,使工人阶级免除 剥削并取得“不折不扣的 全部劳动所得”。
拉萨尔(1825~1864)
不足:宣传鼓动使工人运动重新兴起并建立了独立组织的同 时,并没有给工人的解放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不主张革 命,只企图通过与俾斯麦的合作使工人得到解放
六、《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 主义学说的阐述
(一)、《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背景
德国是一个较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的国家。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还是一 个落后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处于分裂割据 状态。184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 德国封建制度,在1850至1870年的二十年 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人 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人群众的思想也有 所提高,经常参加资产阶级所举行的集会, 揭露和攻击统治者,同时工人中的先进分 子对这些并不满足,六十年代初,他们提 出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独立政治组织的要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 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 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 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 级的革命专政.”
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 阶段。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 才能实行按需分配。
(二)、《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对拉萨 尔机会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争取“自由国家”是资 产阶级的口号,绝非工人阶级斗争目标。任 何国家都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决 没有什么超阶级的国家;同样,在阶级社会 里也没有什么超阶级的自由。无产阶级理解 的自由,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自 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 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鉴于两派之间的原则性分歧, 4月至5月, 马克思应德国另一位领导人白拉克之请,抱 病写出了对纲领草案逐条逐句的批评意见— 《对于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 《哥达纲领批判》当时没有公开发表。
1891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 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发表。
《哥达批判纲领》发表的意义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它从理论上清 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目标一致,走向联合
• 1875年2月,两派领导人开始举行了合并谈 判。
• 同年5月两派在哥达城举行正式的合并大会 和建党大会。 大会通过了拟定的组织章程和纲领,完成 了两派的合并,建立了新的工人阶级政党, 定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