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的X线-CT-ECT-MRI影像对照及临床价值
骨改良药物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治疗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3月第28卷第8期•封面报道窑骨改良药物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潘锋骨转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肿瘤治疗中困扰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延长,患者出现骨转移以及发生骨相关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2021年1月9日“2020乳腺癌北方沙龙年度进展回顾”以“线上+线下”形式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冲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江泽飞教授介绍,本次会议专家阵容强大,宋尔卫院士应邀做了乳腺癌转化研究的专题报告,会议邀请王树森教授和袁芃教授分别就2020中国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和骨改良药物关键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解读,已连续举办18届的北方沙龙已成为我国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学术信息和加强合作的重要学术平台。
骨转移引发多种并发症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乳腺病区主任王树森教授在题为“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解读”的报告中介绍说,世界范围内乳腺癌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1.7%,乳腺癌占女性新发癌症病例的24.5%,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9.2%,排名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WHO/IARC)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报告》中披露,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种。
王树森教授介绍,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5%~75%,骨转移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有骨痛、高钙血症、骨折、脊髓压迫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从2007年起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共识不断更新,对于指导骨转移临床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
《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指出,早期的骨改良药物临床研究中骨痛和咼钙血症常被认为是骨相关事件(SREs),FDA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终点指南》中明确规定SREs包括病理性骨折、骨手术、骨放疗、脊髓压迫4种,最新在TBCR发表的《乳腺癌骨转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更新了SREs的概念。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2)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摘要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60%〜75%。
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为早期识别乳腺癌骨转移、控制骨转移灶进展并对骨转移灶及时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以期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诊疗给予指导与助。
近年来,国肿瘤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势,自2010年起,肿瘤已经成为首要死亡原因[1]。
乳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球确诊超过210万例,死亡约63万例[1-2]。
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列女性恶性肿瘤第1位第5位,人口标化率分别为31.54/10万及6.67/10万,均新发病例约26.86万例,因病死亡6.95万例[3]。
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乳腺癌患者的60% - 75%[2,4]。
研究发现激素受体性型乳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2]。
乳腺癌骨转移是乳癌发展的特殊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
腺癌骨转移的诊疗提倡多学科共同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合理而有计划的为患者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为了缓解症,减缓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2]。
本专家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力求为乳腺癌转移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与指导。
1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乳腺癌骨转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
转移灶破坏骨的生理结构与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灶形成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体局部功能丧失。
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4]。
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探讨

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探讨【摘要】目的:研究X线和CT在骨转移瘤的检查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76例,对这76例患者分别进行X线和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
结果:76例骨转移瘤患者中原发性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瘤概率最高,乳腺癌次之,鼻咽癌列第三,结果显示骨转移瘤明显高于其他原发性肿瘤的转移率(P<0.05)。
X线发现骨破坏率42例,确诊率为55.2%;CT诊断法发现76例患者均出现骨破坏,确诊率为100%,两种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X线和CT在骨转移瘤的检查上有非常大的功效,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骨转移瘤;CT;X线;诊断方法现阶段,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肿瘤晚期常伴随其他部分转移[1]。
其中骨转移瘤的发病率达到20%~70%。
肿瘤患者中晚期出现骨转移瘤的病症非常多见,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中,男性常见前列腺癌,女性常见为乳腺癌[2]。
目前医学上诊断骨转移瘤的的方法主要包括X线、CT诊断、ECT等,本文主要研究探讨X线与CT诊断在对骨转移瘤观察时的方法,现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76例骨转移瘤患者,其中男性病例48例,女性病例28例;年龄大致在2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3.8)岁。
7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在病变处出现明显的骨组织疼痛、病理性骨折。
出现原发肿瘤为前列腺癌的28例、乳腺癌18、鼻咽癌16例、其他癌症14例,占所选病例总数的比率分别为36.8%、23.6%、21%、18.4%,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病理学检查后确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
1.2方法第一步,选用日立公司生产的CT机,各项参数为:层厚度设5mm,层距值为5mm,扫描参数值为110mAs,120KV;第二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进行X线平片、CT侧位或正位定位片扫描确认,并依据CT定位片拟定扫描架的倾斜程度;第三步,进行常规骨质扫描,层厚度设5mm,层距值为5mm,发生病变反映后,采取10mm的两个相邻的脊椎骨进行抽样式扫描;最后,观察软组织窗和骨窗的反映。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纤维腺瘤
纤维腺瘤具有下列特点:
多见与青春期前后女性,40岁以后少见;
形态学上呈边界光整的肿块,一般无分叶及毛刺;
扪诊边界光滑,活动度大、质韧,与皮肤及胸壁无粘 连;
下列几点有助于纤维腺瘤的诊断:
CT平扫呈稍高密度,CT值常在10Hu左右、增强后CT值 增高不超过40Hu;
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或低信号,但增 强后均呈不同程度强化;
临床分期:1953年国际抗癌协会根据癌瘤生长和 扩散情况提出了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即TNM国际分 期法,并于1969年和1972年两次修订后已被临床 工作者普遍接受。临床分期对制定乳腺癌的治疗 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CT表现
乳腺癌作CT检查,除可准确判断原发灶的大小、部位、数 量外,还可了解癌肿对皮肤和胸壁的侵犯情况以及腋窝、 胸骨旁和纵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对术前分期以及选择最 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乳腺疾病一般需要增强扫描,常用的造影剂为水溶性离子 型造影剂,如60%-76%的泛影葡胺或碘酞葡胺。对碘剂和 药物过敏、患哮喘、糖尿病等患者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副反 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对含高危因素的 患者以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Omnipaque、lopamiro和 UItravist等为妥。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CT检查方法
注射方法一般有两种: 1、造影剂团注法,即用60%-65%的造影剂100ml,
静脉内推注,5分钟内推注完; 2、造影剂滴注法,即用30%-35%的造影剂300ml,
静脉内快速滴注,10分钟内滴注完。有资料表明, 后一种方法更有利于乳腺内恶性肿瘤的显示。
乳腺癌的X线诊断

细小多形性钙化
细小线样或小线样分支钙化
三、结构扭曲:乳腺的正常结构被扭
曲,但未见具体结节或肿块。如果没有外 伤史或手术病史,需考虑恶性可能,需要 活检。
四、双侧乳腺不对称 1.球形不对称:
相应区域有局限性致密区,即为球形不对 称,不伴有肿块,结构扭曲,常常为正常 变异,如果有触诊异常,应该穿刺活检。 2.局灶性不对称 与对侧乳腺比较,出现局灶性致密区,应 活检或进一步检查
毛刺状边缘
长毛刺
二 钙化
钙化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作
为乳腺癌一个主要X线征象,它不仅可以帮助对乳
腺癌的确诊,而且约有4%-10%的病例,钙化是
诊断乳腺癌的唯一依据。在所谓临床“隐性”乳 腺癌中,至少有50%-60%是单独凭借钙化作出 诊断的,其中约30%左右是原位癌。70%左右是管 内癌、早期浸润癌。
一.肿块 肿块是乳腺癌的最常见、最基本 的X线征象。约70%的乳腺癌在X线上 能清晰显示肿块阴影。在脂肪型乳腺中 肿块的显示率最高,而在致密型乳腺中, 因腺体组织掩盖,肿块显示率最低。小 叶癌和小叶原位癌、导管原位癌、炎性 乳癌、导管内癌等常可见不到肿块。
1.肿块大小 在乳癌中,X线上测得的肿块90%以上小 于临床测量。这是因为乳腺在X线上虽然有 一定的扩大率,但在临床测量时,常将癌 性肿块周围的炎性浸润、癌瘤扩展浸润或 纤维组织增生以及皮肤组织等都包括在肿 物大小内,无法将这些因素去除,故测得 的大小要大于X线片上的大小。X线片上的 大小更接近于大体标本上瘤块的实际大小。
钙化
乳腺癌的钙化颗粒多数是磷酸钙,少数 为草酸钙。钙化多数是位于导管腔中癌细胞 的变性坏死区,在X线上多表现为成堆的泥沙 或针尖状钙化,少数为坏死癌细胞本身的钙 化。钙化亦可发生在浸润性癌灶边缘的坏死 细胞残屑内。在实性癌中,钙化可位于癌巢 内,呈边缘不规整的钙化斑。在腺癌中,钙 化可位于腺腔内,或在粘液腺癌的粘液基质 内。有些钙化则可位于癌旁正常乳腺末梢乳 腔内或间质内。
肺癌术后ect诊断骨转移的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肺癌术后ect诊断骨转移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致死性的恶性肿瘤,常见并且危险。
虽然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切除部分或全部的肿瘤组织,但遗憾的是,骨转移作为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方式之一,仍然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术后准确诊断肺癌骨转移对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预测预后以及提供精准医学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系统全面地介绍肺癌术后ECT(电脑断层扫描)诊断骨转移的标准。
首先将给出对肺癌术后ECT扫描技术进行概述,并强调骨转移诊断标准在该过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会详细讨论目前常用的肺癌骨转移诊断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优缺点。
随后会从不同角度对ECT在肺癌骨转移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讨论,包括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结果、早期骨转移检测的应用价值以及在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将探讨肺癌术后ECT诊断骨转移存在的局限与挑战,包括鉴别良恶性骨病变困难、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和干扰因素等等。
最后,总结与归纳肺癌术后ECT诊断骨转移的相关内容,并提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阐述肺癌术后ECT诊断骨转移的标准,为医学界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现有标准及其优缺点进行深入剖析,评估肺癌术后ECT 在骨转移诊断中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局限性与挑战。
最终目标是为进一步改进肺癌术后ECT技术提供指导意见,并为临床实践、治疗决策以及患者个体化管理带来积极影响。
2. 肺癌术后ect诊断骨转移的标准2.1 肺癌术后ECT扫描技术概述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是骨转移。
骨转移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有重要影响。
为了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肺癌患者是否存在骨转移,肺癌术后EC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成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ECT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人体进行多层次连续切片成像的技术,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组织和器官结构。
乳腺癌骨转移-李霞PPT共27页

Dose/fraction BED
20Gy/4Fx
30Gy
Sites
Symptom
response
27(8.4%)
63%
Median duration Median
of symptom
survival
relief (months) (months)
8
15
30Gy/10Fx
39Gy
133(41.2%) 95.5%
次放疗 3. 单次照射方案尤适于活动及搬动困难的晚期患者
The relation with irradiation doses and clinical response of 323 sites accepted radiation with bone metastases of breast cancer
胞提供构建肿瘤的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一.乳腺癌骨转移概述 二.转移途径和机制 三.乳腺癌骨转移诊断方法 四.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 五.乳腺癌骨转移治疗
----------放射治疗
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骨转移初筛诊断方法: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
推荐用于出现骨疼痛、骨折、AKP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 骨转移的常规初筛诊断检查
多发骨转移全身治疗后,个别有症状病灶行局部放疗, 如多个部位有症状根据情况可行同位素内照射;
单发骨转移,明确诊断后可行放疗或手术。
治疗方法
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双膦酸盐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
放射治疗
放疗是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放疗的主要作用
乳腺癌骨转移-李霞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乳腺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影像学检查诊断报告系统 )
.
1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
• 临床:触诊 • 影像学:乳腺X线、超声 、MRI、PET/CT • 病理:术前穿刺活检
2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 简介
美国放射学会(ACR)在多家机构协作下制定的 美国国家癌症协会(NCI)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P)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美国医学协会(AMA) 美国外科学会(ACS) 美国病理学会(CAP)
6
1类(category 1)
乳腺X线摄影显示乳腺结构清楚而没有病变显示。 乳腺囊性增生症、小叶增生、腺病(统称为纤维 囊性改变或结构不良)均归于此类。如果临床扪 及肿块,并有局限性不对称性改变,尽管最后诊 断为硬化性腺病,亦不能归入此类,可能归入3类 或4A类。乳内淋巴结、腋前份淋巴结显示低密度 的淋巴结门(侧面观)或者中央低密度(淋巴结 门的轴向观)均视为正常淋巴结,属1类。
7
2类(category 2)
• 肯定的乳腺良性肿块(如纤维腺瘤、纤维脂肪腺 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积油囊肿)、 肯定的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 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 圆点状钙化、新月形的沉积性钙化等)均属此类
• 但是,肿块边缘清楚并不是排除恶性病变的必然 条件,对于年龄超过35岁的妇女,应该注意扪诊, 并召回旧片进行比较,或者随访观察其变化,因 此,可能分别被评价为0类或3类
18
右乳纤维腺瘤,边缘清楚,见窄细透明晕。
19
密度
• 密度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 比,分为高、等、低(不包括脂肪密度)和脂 肪密度四种描述。
• 大多数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 • 极少数乳腺癌可呈低密度; • 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脂肪密度为良性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骨转移的X线\CT\ECT\MRI影像对照及临床价值在众多关于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的问题中,骨转移最为突出,这主要是指进展期的病人65%~75%会发生骨转移,绝大多数患者均出现骨痛、骨折等情况,骨转移本身一般不构成生命威胁,但其并发症会导致患者极度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笔者搜集本院
2008~2010年之间115例乳腺癌患者的x线、ct、ect、mri资料,讨论对照分析乳腺癌骨转移影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1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4.8岁。
全部患者均行ect骨扫描及x线拍片检查;其中60例做ct平扫、51例做mri检查,其中平扫42例、平扫+增强8例。
所有检查间隔时间小于20天。
临床无症状41例、局部疼痛不适74例、软组织肿块14例、病理性骨折5例、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8例。
ect检查115例,采用elscint spx-6型ect机,静脉注射
99tcm-mdp15~20mci,3~4h后检查;x线平片使用ge 500max线照相机;ct检查采用ge16bringht speet型全身螺旋ct机,层厚5-10mm 螺距为1,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mri采用ge signa1.5thdmr扫描仪,使用颈胸腰椎线圈,行常规矢状位t1wi、t2wi及stir序列扫描,层厚为4mm 层距为0.4mm,病变段辅以轴位或冠状位扫描;增强扫描采用脂肪抑制se序列,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
0.1mmol/kg。
2 结果
ect表现多骨多处浓聚90例、单发浓聚12例、2例呈放射性稀疏,阳性率90.4%。
90例多骨多处浓聚,肋骨46例,脊椎44例,胸骨6例,颅骨3例,肩胛骨2例,肱骨1例。
12例单发点状或斑片状浓聚。
2例腰椎骨转移呈放射性稀疏。
x线表现:115例中,发现多处骨结构及密度异常56例,阳性率48.6%,溶骨破坏为主,肋骨31例、脊椎30例,、颅骨2例、骨盆2例、1例胸骨呈膨胀性改变,3例病理性骨折。
ct表现:60例ct扫描病例中多发骨转移35例,单发2例,阳性率61.6%。
溶骨性破坏33例,其中肋骨26例,脊椎21例。
胸骨2例、颅骨2例、骨盆1例,骨质破坏呈虫蚀状、穿凿样、斑点状低密度影;混合型4例兼成骨和溶骨性破坏。
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8例。
mri表现:51例mri患者中,47例阳性,表现为多椎体异常信号38例,其中伴软组织肿块6例,单椎体异常信号9例,阳性率92.1%。
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wi低信号、长t2wi高信号;3例混合性骨转移表现tw1呈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等、高或低高混杂信号。
stir序列全部病灶均显示高信号,与低信号的正常骨髓对比鲜明。
8例采用脂肪抑制se序列t1wi,注射gd-dtpa,后病变呈中等度强化或明显强化。
3 讨论
3.1 乳腺癌骨转移的x线、ct、ect、mri影像特点:乳腺癌骨转移一般为多发,好发部位有肋骨、脊椎、胸骨、颅骨、骨盆等,因为骨转移主要是血行转移,癌细胞容易在,脊椎、肋骨、胸骨、颅骨、骨盆等中轴骨的红骨髓生长,脊椎好发还与脊椎静脉丛有关,肋骨、胸骨、胸椎好发与同侧淋巴转移有关。
ect主要表现为多骨多处浓聚或单发浓聚灶,x线平片表现为骨结构及密度异常,以溶骨破坏为主。
ct主要变现为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wi低信号、长t2wi高信号;混合性骨转移表现tw1呈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等、高或低高混杂信号。
3.2 ect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价值:ect的特点是全身骨扫描,敏感性高,明显高于ct扫描及x线平片;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但特异性较差,不易区分成骨性还是溶骨性病变,也不能显示骨破坏的程度;另外由于显像仪分辨率的限制对于小于1.5cm的病灶显示不清或出现假阴性。
本组ect阳性率为
90.4%,一般认为ect发现骨转移比x线平片早3~6个月,有的骨转移灶ect骨显像异常18个月后,x线平片才发现异常,多处浓聚灶提示骨转移可能性大,但需排除其它疾病,如陈旧性骨折,退行性骨关节病,多发骨髓瘤等,ect与局部的x线平片、ct、mri结合观察,其假阳性率可明显降低,明确诊断。
3.3 x线、ct、mri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价值:x线是最简单常用的检查手段,可鉴别溶骨性和成骨性破坏,发现病理性骨折及
对一些骨病的鉴别诊断等,特异性高而但敏感性低,本组x线平片阳性率为48.6%。
ct与平片相比ct可显示骨髓内骨小梁及骨质的早期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及附近神经血管受累等,能清楚显示骨转移病变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特异性较高,但难以区别局灶性骨质疏松和肿瘤的微小播散,敏感性高于x线平片但低于ect及mri,本组ct阳性率为61.6%。
mri可三维成像,定位准确;检查范围比较广泛,他能显示出病变的侵犯范围,髓腔内原发灶和转移灶,正常组织与转移瘤组织显示良好的对比度,无放射性损伤,敏感性高而特异性更高,本组mri阳性率为92.1%。
综上所述乳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据报道在所有乳腺癌中33%~73%病例中出现骨转移。
笔者认为在乳腺癌手术常规检查骨骼及术后怀疑骨转移者,首选方法为骨ect并结合局部x线平片检查,因为ect检查骨转移最为灵敏和最为简便。
ect阳性x线阴性不能确诊者就重点部位做ct及mri检查,ct能显示大部分x 线平片阴性转移灶的早期破坏,病变的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mri 可三维成像,定位准确;检查范围比较广泛,他能显示出病变的侵犯范围,髓腔内原发灶和转移灶,正常组织与转移瘤组织显示良好的对比度,无放射性损伤,是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手术计划的制定,放疗范围的确定及骨转移灶的进一步治疗等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b.s埃伯斯坦著,段承祥译,孔德庆,余支渔校.脊椎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7:136
[2] 曹来宾,王安明,爱德华,等1047例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8:547
[3] 潘中充,临床核医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4.276
[4] 王玉凯.骨肿瘤x线诊断学[m].北京卫生出版社,1995.267
[5] 于立明,毕燕妮,龙再颖骨显像、x线、ct及mri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j]2003,13:5 331
[6] 王兴斌,李文勇等乳腺癌骨转移的ect、ct影像评价
[j]2009,19: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