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晶粒度分析
晶粒度的测定方法

晶粒度的测定方法晶粒度是指晶体内部的晶粒大小。
晶粒度的测定方法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晶粒度测定方法。
1.金相显微镜法金相显微镜法是最常用的晶粒度测定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金相显微镜的原理,通过对材料进行金相切片和腐蚀处理,观察切面上晶粒的形貌和大小来确定晶粒度。
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种金属和合金材料的晶粒度测定。
2.显微照相法显微照相法是通过显微镜和照相设备对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利用显微照片进行晶粒度测定。
该方法可以对显微结构中的晶体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尤其适用于有细小晶粒的材料。
3.X射线仪测量法X射线仪测量法是利用X射线衍射原理来测定晶粒度的方法。
通过测量材料中的X射线衍射图样,利用布拉格方程计算晶格常数后,再结合织构测量等方法,可以推算出晶粒的尺寸和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晶粒在纳米到微米尺寸范围内的测定。
4.电子背散射法电子背散射法是利用电子背散射器(EBSD)来测定晶粒度的方法。
EBSD可以通过对材料表面的电子背散射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来获得晶粒的晶格方位和形貌信息。
该方法可以在纳米尺度下进行晶粒度测定,并可以对晶粒边界、晶胞取向和位错等进行研究。
5.中子衍射法中子衍射法利用中子的原理和特性对材料的晶格结构和晶粒度进行测定。
中子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和灵敏度,可以通过材料的散射响应来确定晶粒的大小和形貌。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晶体材料,在晶体结构研究和材料科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晶粒度的测定方法有金相显微镜法、显微照相法、X射线仪测量法、电子背散射法和中子衍射法等。
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尺度和类型的晶体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提供关于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晶粒度评级标准

晶粒度评级标准晶粒度是指金属材料中晶粒的尺寸和形状。
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工程材料的生产和应用中,对晶粒度的评级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晶粒度评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晶粒度的评价方法。
晶粒度的评价方法主要有金相显微镜观察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后向散射法等。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金属试样进行金相显微镜观察,根据晶界的数量和形状来评定晶粒度。
X射线衍射法则是通过测定晶体的晶格常数来间接评定晶粒度。
电子后向散射法则是通过测定晶体中原子的位置和排列来评定晶粒度。
2. 晶粒度的评级标准。
晶粒度的评级标准通常包括了晶粒尺寸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晶粒度可以分为粗晶粒、中等晶粒和细晶粒三个等级。
粗晶粒是指晶粒尺寸较大的情况,一般对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有着不利影响。
中等晶粒是指晶粒尺寸适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材料的性能一般处于平衡状态。
细晶粒是指晶粒尺寸较小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往往会有所提高。
3. 影响晶粒度的因素。
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了材料的成分、热处理工艺、应力状态等。
材料的成分对晶粒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含有大量合金元素的材料晶粒度较细。
热处理工艺也是影响晶粒度的重要因素,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使晶粒细化。
此外,材料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其晶粒度也会有所变化。
4. 晶粒度评级标准的应用。
晶粒度评级标准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材料晶粒度的评定,可以有效地指导材料的生产和加工工艺。
对于一些特定的工程材料,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也对其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合理地制定晶粒度评级标准对于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晶粒度评级标准是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晶粒度的评定,可以有效地指导材料的生产和加工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晶粒度检测

晶粒度检测引言晶粒度检测是材料科学中重要的表征手段之一,它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和性能。
晶粒度是指材料中晶体的尺寸、形状和分布情况。
在材料加工过程中,晶粒度的控制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开发一种准确、可靠、高效的晶粒度检测方法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晶粒度检测方法传统方法过去,晶粒度检测主要依靠显微镜图像分析和手工计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材料样品的显微结构,并通过手工计数晶粒的数量和测量其尺寸来评估晶粒度。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耗时、精度低,并且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样品。
另外,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的晶粒度检测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获取材料的数字显微镜图像,然后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
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边缘检测、分割、形态学处理、特征提取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提取晶粒的信息,如尺寸、形状和分布等。
相比于传统方法,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具有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结果可重复等优点。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晶粒度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训练算法模型,使其能够自动对晶粒进行辨识和分类。
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等。
这些方法可以学习和提取有效的特征信息,并通过提高晶体的区分度,提高晶粒度检测的准确性。
晶粒度检测的应用晶粒度检测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材料制备和加工优化:通过评估不同时期的晶粒度变化情况,可以优化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过程,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
2.材料性能评估:晶粒度是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晶粒度之晶粒度检验

晶粒度之晶粒度检验晶粒度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显微组织参量。
晶粒度检验是借助金相显微镜测定钢中实际晶粒度和奥氏体晶粒度。
•晶粒度检验包括组织显示和晶粒度测定两部分。
•奥氏体晶粒度显示是晶粒度检验工作中的难点。
F钢及A体钢晶粒的显示方法为:国家标准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规定可使用渗碳法、氧化法、铁素体网法、渗碳体网法、直接淬硬法、网状珠光体法、相关法、模拟渗碳法等。
1)渗碳体法适用范围:C≤0.25%的碳素钢及合金钢。
具体步骤•将试样在930±10℃渗碳、并保温6h渗碳层≥1mm并使其表层有过共析成分。
•缓冷后在渗碳层的奥氏体晶界上析出渗碳体网。
•试样冷却后经磨制和腐蚀,显示出过共析区奥氏体晶粒形貌。
晶粒度的显示:由沉积在晶粒边界上的渗碳体显示浸蚀剂1,3%-4%硝酸酒精溶液2,5%苦味酸溶液3,沸腾的碱性苦味酸钠水溶液2)氧化法适用范围:w(C)0.25%-0.60%的碳钢和合金钢,一般采用气氛氧化法。
步骤如下•经抛磨用400粒度或15цm的试样抛光面朝上置于空气炉中加热w(C)≤0.35%时加热温度900℃±10℃,w(C)>0.35%时加热温度为860℃±10℃保温1h,然后水冷。
•根据氧化情况可将试样倾斜10~15度进行研磨和抛光,直接在显微镜上测定晶粒度。
也可在真空中加热并保温。
空气中冷却或缓冷,使晶界氧化同样进行上述处理后测定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方法为真空法。
晶粒度显示:用15%盐酸酒精溶液3)铁素体网法适用范围:含碳量为0.25%-0.60%的碳素钢和合金钢。
具体步骤•对于w(C)≤0.35%时加热温度900℃±10℃,w(C)>0.35%时加热温度为860℃±10℃至少保温30min,然后空冷或水冷。
•经磨制和侵蚀显示出沿原奥氏体晶界分布的铁素体网晶粒度显示:•碳量较高的碳素钢和超过0.40%的合金钢,需调整冷却方式。
材料分析学7-晶粒度的测定

(3)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
(4)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5)分析电子显微镜(AEM)
这些电子显微镜与波长色散谱仪和能量色散谱仪结合,可
以对微区成分进行分析,并可以得到微区元素的面分布图
§ 7.2 磁透镜
电子在磁场中运动,受 洛仑兹 力:
F eV H
(7.1)
e-
v
如图,当v与H垂直时,电子在磁中
(1) 仪器展宽 包括由于仪器聚焦不完全、K双线( K1、 K2)未分离等等引起。
没有仪器展宽的衍射峰应为图中峰a ,有仪器展宽变成b.
(2) 晶粒尺寸 由于小晶粒尺寸引起的峰展宽,这样由于仪器展宽和晶粒尺寸小到一
定尺寸(100nm-500nm)引起的展宽总和就是峰变成途中的c。
(3) 晶粒微应变 由于小晶粒内微观应力引起,使峰变成图中d.。
的半高宽为:
K
( 6.1)
DCos
(6.1)式称为谢乐公式,K 为一常数。此公式可由简单的光学衍射原 理推导出来。
常数K一般取0.89
需要注意的是:
(1)这里测定的是晶粒尺寸。
(2)这里假定尺寸是均匀的.若尺寸有一定分布,应使用广义谢乐公 式(见“丛秋滋:多晶二维X射线衍射,科学出版社,1997”)
1. K 双线的分离 由于K1 和K2两条线的波长相差非常小,往往在光源中没法滤掉其中 一
条,二者都参加衍射,引起衍射线重叠在一起。 我们说衍射峰中包含有K1 和K2两个分量。 为了从重叠峰中消除K2分量,得到单一的K1 X射线的衍射峰,就需要
对K 双线进行分离。 这里所谓K 双线进行分离,就是指衍射峰中包含的K1 和K2两个分量的
假定峰形具有高斯分布:则
B B12 B02
晶粒度检测常用方法

晶粒度检测常用方法晶粒度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磁性能、导热性能等多种物理性质。
因此,准确地检测晶粒度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晶粒度检测方法。
1. 金相显微镜法金相显微镜法是最常用的晶粒度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的金相组织,可以测量晶粒的尺寸和形状。
首先,将待测材料进行金相制样,并进行腐蚀和抛光处理,然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样品的组织结构。
利用显微镜的目镜刻度和物镜倍数,可以测量晶粒的尺寸。
金相显微镜法适用于金属材料和部分陶瓷材料的晶粒度检测。
2. 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晶粒度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测量晶体的晶格参数和结晶度。
通过衍射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等信息,可以计算出晶粒的尺寸和晶体的结晶度。
X射线衍射法对于晶胞参数较大的材料,如金属和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检测精度。
3. 电子背散射衍射法电子背散射衍射法是一种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的晶粒度检测方法。
通过电子束和晶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晶格参数和晶粒尺寸的信息。
与X射线衍射法相比,电子背散射衍射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适用于对晶胞参数较小的材料,如纳米材料和薄膜材料的晶粒度检测。
4. 原子力显微镜法原子力显微镜法是一种表面形貌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测量材料的晶粒尺寸和表面形貌。
通过探针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拓扑图像。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扫描模式和扫描参数,可以测量晶粒的尺寸和形状。
原子力显微镜法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晶粒度检测,特别适用于纳米材料和表面形貌研究。
5. 中子衍射法中子衍射法是一种基于中子与晶格相互作用的晶粒度检测方法。
中子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和较小的散射角度,可以穿透样品并与晶格发生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中子的散射图样,可以计算出晶胞参数和晶粒尺寸。
中子衍射法对于轻元素和含氢材料的晶粒度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金相显微镜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背散射衍射法、原子力显微镜法和中子衍射法是几种常用的晶粒度检测方法。
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

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是材料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个参数,它能够反映材料的晶粒尺寸大小。
晶粒度是指晶体内部晶粒的尺寸和分布情况,对于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蚀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奥氏体晶粒度对于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线测法、点测法和图像处理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线测法是最早应用于奥氏体晶粒度测定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在金相试样上划定一条线,然后根据线与晶界的交点数来估算晶粒尺寸。
线测法的原理是根据线与晶界的交点数与晶粒大小成正比关系,通过数学计算可以得到晶粒尺寸的近似值。
线测法简单易行,但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测量,操作相对繁琐。
点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奥氏体晶粒度测定方法,它通过在金相试样上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点,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点周围的晶粒尺寸来估算整体晶粒的大小。
点测法的原理是根据点周围晶粒的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晶粒尺寸的近似值。
点测法相对于线测法来说,操作相对简便,但需要对试样进行显微镜观察和数据处理,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
图像处理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奥氏体晶粒度测定方法,它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金相试样的显微图像进行分析,通过识别晶界并计算晶粒尺寸来测定奥氏体晶粒度。
图像处理法的原理是根据计算机图像处理算法,通过数字图像分析得到晶粒尺寸的精确值。
图像处理法操作相对简便,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和计算机设备,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奥氏体晶粒度测定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也被应用于晶粒度的测定。
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晶粒的尺寸。
此外,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衍射技术也可以用于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
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是材料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
金相组织分析晶粒度等级检测

金相组织分析晶粒度等级检测金相组织分析是金属材料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金属的显微结构,可以研究材料的组织特征和性能,为材料设计和加工提供依据。
晶粒度是金相组织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可以反映金属内部的晶体尺寸和晶界特征,对金属的力学性能、热处理效果以及材料的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晶粒度等级检测是金相组织分析中的常见任务之一晶粒度等级检测是通过观察材料中晶粒的大小和形状来评估材料的组织特征的一种方法。
根据材料制备的方式和检测要求的不同,晶粒度等级检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
常见的晶粒度等级检测方法包括金相显微镜观察法、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和显微照相法等。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是晶粒度等级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金相显微镜是一种专门用于观察金属显微组织的显微镜,通过对金属样品的切割、打磨、腐蚀等处理,使其表面显现出金属的微观结构。
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金属材料中晶粒的分布和形状。
根据晶粒的大小和形状,可以用目镜或图像处理软件对晶粒进行测量和分析,进而评估材料的晶粒度等级。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相分析实验室和材料制备工程中。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金相组织分析方法,可以对金属样品进行更加详细和准确的观察和分析。
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质来对样品进行扫描,并通过放大和图像处理来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
相比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到更小的晶粒和晶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晶粒度等级判定。
然而,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仪器复杂、操作困难,且对样品的制备要求非常高,因此一般在专业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中使用。
显微照相法是通过在金相显微镜下对样品进行摄影,然后通过放大照片,使用测量软件等进行晶粒度等级检测。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需要大量晶粒度等级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批量处理照片和数据,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显微照相法可以结合金相显微镜观察法的优点,对样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到更加全面的晶粒度等级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如何进行晶粒度分析
金属晶粒的尺寸(或晶粒度)对其在室温及高温下的机械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晶粒尺寸的细化也被作为钢的热处理中最重要的强化途径之一。
因此,在金属性能分析中,晶粒尺寸的估算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根据一张金相照片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首先来看看这一段小视频
视频:晶粒度分析
一、晶粒度概述
晶粒度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
金属的晶粒大小对金属的许多性能有很大影响。
晶粒度的影响,实质是晶界面积大小的影响。
晶粒越细小则晶界面积越大,对性能的影响也越大。
对于金属的常温力学性能来说,一般是晶粒越细小,则强度和硬度越高,同时塑性和韧性也越好。
二、测定平均晶粒度的基本方法
一般情况下测定平均晶粒度有三种基本方法:比较法、面积法、截点法。
具体如下
1、比较法:比较法不需计算晶粒、截矩。
与标准系列评级图进行比较,用比较法评估晶粒度时一般存在一定的偏差(±0.5级)。
评估值的重现性与再现性通常为±1级。
2、面积法:面积法是计算已知面积内晶粒个数,利用单位面积晶粒数来确定晶粒度级别数。
该方法的精确度中所计算晶粒度的函数,通过合理计数可实现±0.25级的精确度。
面积法的测定结果是无偏差的,重现性小于±0. 5级。
面积法的晶粒度关键在于晶粒界面明显划分晶粒的计数
图:面积法
3、截点法:截点数是计算已知长度的试验线段(或网格)与晶粒界面相交截部分的截点数,利用单位长度截点数来确定晶粒度级别数。
截点法的精确度是计算的截点数或截距的函数,通过有效的统计结果可达到±0.25级的精确度。
截点法的测量结果是无偏差的,重现性和再现性小于±0.5级。
对同一精度水平,截点法由于不需要精确标计截点或截距数,因而较面积法测量快。
同心圆测量线(截点法)
三、金相图具体案例分析
以上只是大致的测定方法太过笼统,如果真的拿到一个具体的微观照片,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操作与计算方法。
1、确定照片的放大率
先测量微观照片的尺寸,长度或宽度选择其一,然后测量出试样的实际长度或者宽度
放大率=图片距离/实际距离
2、找出晶粒度级别数
计算出放大率之后就可以确定晶粒度级别数。
首先要计算出试样中的晶粒数。
晶粒数=完整的晶粒数+0.5倍的部分晶粒。
完整晶粒的晶界都是可观察到的。
其次计算出实际面积,实际面积=图片长/放大率x 宽/放大率
根据ASTM标准中的计算公式:N=2(n-1)其中N是指放大100倍下每平方英寸的晶粒数,n是指晶粒级别数。
进行单位换算之后可得到N的值。
最后可计算出晶粒级别数n。
3、计算出平均晶粒直径
平均晶粒直径=试样的实际长度/截取部分的晶粒数
实际长度=截线长度/放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