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通信协议串口通信,通信协议串口通信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它可以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串口通信中,通信协议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定义了通信数据的格式、规则和流程,从而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解析。
本文将重点介绍串口通信的通信协议。
首先,串口通信的协议可以分为硬件协议和软件协议两个层次。
硬件协议指的是串口通信的物理层协议,包括传输速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校验方式等参数的设定。
软件协议指的是串口通信的数据格式和处理规则,包括数据的起始标识、数据长度、校验和等字段的定义。
在串口通信的硬件协议中,最重要的参数是传输速率,通常用波特率(Baud Rate)来表示。
波特率表示每秒钟传输的位数,例如9600波特率表示每秒传输9600位的数据。
传输速率越高,数据传输的速度越快,但也会增加数据传输的误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通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
除了传输速率,串口通信的硬件协议还包括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和校验方式。
数据位数表示每个数据字节中包含的位数,常见的有5位、6位、7位和8位。
停止位数表示每个数据字节之后需要发送多少个停止位,常见的有1位和2位。
校验方式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常见的校验方式有奇偶校验和无校验。
选择合适的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和校验方式,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串口通信的软件协议中,最重要的字段是起始标识、数据长度和校验和。
起始标识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开始位置,通常是一个特定的字节或字节序列。
数据长度指示了数据包中实际数据的长度,通常以字节为单位。
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通常是将数据包中所有字节之和进行取反操作得到的。
除了起始标识、数据长度和校验和,软件协议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定义其他的字段。
例如,可以定义一个控制字段,用于指示数据包的类型或命令,以便接收方根据不同的类型或命令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另外,还可以定义一个时间戳字段,用于记录数据包的创建或接收时间。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1. 概述串口通讯是指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讯方式。
在许多应用领域,包括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工业自动化等,串口通讯被广泛使用。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通信双方需要事先约定一套规范,即串口通讯协议。
2. 串口基本概念在深入了解串口通讯协议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串口概念。
•波特率(Baud Rate):波特率指的是每秒传输的比特数,表示单位时间内串口传输的速度。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数据位(Data Bits):数据位是指每个数据字节中实际所使用的位数。
通常有7位、8位两种选择。
•停止位(Stop Bits):停止位是指在数据位之后,传输停止时所使用的位数。
常见的有1位、2位两种选择。
•校验位(Parity Bit):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
可以选择奇校验、偶校验或无校验。
3. 常见串口通讯协议以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
3.1 RS232RS232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串口通讯协议。
它规定了物理层和部分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包括电气特性、线缆连接、通信速率等。
RS232使用异步传输方式,每个字节包含一位起始位、7-8位数据位、可选的奇偶校验位和一个或多个停止位。
3.2 RS485RS485是一种多点共享、半双工的串口通讯协议。
它可以连接多个设备,实现多设备之间的通讯。
RS485使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距离。
3.3 MODBUSMODBUS是一种通讯协议,用于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该协议定义了一组通信规范,包括数据帧结构、功能码、寄存器地址等。
MODBUS常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例如远程测控系统、PLC控制等。
4. 串口通讯协议的实现实现串口通讯协议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建立物理连接:首先,需要通过串口线将两个设备相连。
通常使用的是两根线,分别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配置通信参数: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确定合适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1. 引言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用于设备间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许多嵌入式系统和电子设备中,串口通信被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顺利进行,需要定义一种协议来规定数据的格式和传输方式。
本文将介绍串口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协议。
2. 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串行数据传输进行的,即逐个比特的传输数据。
数据在发送端经过串行转并行的过程,通过串口线路传输到接收端后再进行并行转串行的过程。
串口通信的核心是通过一对数据线(TX和RX)传输数据,常用的串口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UART等。
3. 串口通信协议的要素串口通信协议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3.1. 数据帧数据帧是指在串口通信中传输的最小单位,一般由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起始位标志着数据传输的开始,数据位存储实际的数据信息,校验位用于数据的校验,停止位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
3.2. 波特率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波特率越高,传输速度越快,但容易导致数据传输错误。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9200、38400等。
3.3. 校验方式校验方式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常见的校验方式有奇偶校验、偶校验、无校验等。
3.4. 控制流控制流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速率,常见的控制流有硬件流控和软件流控。
4. 常用的串口通信协议4.1. RS232RS232是一种串口通信协议,常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RS232协议使用一对差分信号线进行数据传输,信号范围为正负12V,支持半双工通信。
4.2. RS485RS485是一种串口通信协议,多用于多机通信系统。
RS485协议使用两条信号线进行数据传输,支持全双工通信。
4.3. UARTUART是一种简单的串口通信协议,常用于单片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UART协议没有硬件流控和校验功能,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5. 串口通信的应用串口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应用包括:•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

特点与格式:面向比特的协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1)IBM 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2)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高级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3)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的 先进数据通信规程 ADCCP(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6
这些协议的特点是所传输的一帧数据可以是任意位,而且它是靠约定的位组 合模式,而不是靠特定字符来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故称“面向比特”的协议。 这中协议的一般帧格式如图 5 所示:
帧信息的分段:由图 5 可见,SDLC/HDLC 的一帧信息包括以下几个场(Filed), 所有场都是从有效位开始传送。
(2)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
特点与格式:这种协议的典型代表是 IBM 公司的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BSC)。 它的特点是一次传送由若干个字符组成的数据块,而不是只传送一个字符,并规 定了 10 个字符作为这个数据块的开头与结束标志以及整个传输过程的控制信 息,它们也叫做通信控制字。由于同步方式靠特定的控制字符完成,故被称作面 向字符的协议。格式如下:
(2)地址场和控制场:在标志场之后,可以有一个地址场 A(Address)和一 个控制场 C(Control)。地址场用来规定与之通信的次站的地址。控制场可规定 若干个命令。SDLC 规定 A 场和 C 场的宽度为 8 位或 16 位。接收方必须检查每个 地址字节的第一位,如果为“0”,则后面跟着另一个地址字节;若为“1”,则 该字节就是最后一个地址字节。同理,如果控制场第一个字节的第一位为“0”, 则还有第二个控制场字节,否则就只有一个字节。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协议名称:串口通信协议一、引言串口通信协议旨在规范串行通信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格式,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够顺利进行。
本协议适用于使用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的各种设备和系统。
二、术语定义1. 串口:指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的串行通信接口,用于将数据以序列的方式传输。
2. 数据位:指每个数据字节中所包含的位数,常用的取值为5、6、7、8。
3. 停止位:指数据字节之后的额外位数,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
4. 校验位:指用于校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的额外位数。
5. 波特率: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用于衡量数据传输速率。
6. 帧:指数据传输中的一个完整单元,包括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
三、通信协议1. 通信参数设置a. 数据位:默认为8位,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b. 停止位:默认为1位,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c. 校验位:默认为无校验,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d. 波特率:默认为9600bps,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2. 数据帧格式a. 起始位:每个数据帧以一个起始位开始,用于标识数据帧的开始。
b. 数据位:根据通信参数设置的数据位数确定,用于传输实际数据。
c. 停止位:每个数据帧以一个或多个停止位结束,用于标识数据帧的结束。
d. 校验位:可选项,用于校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3. 通信流程a.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数据帧格式进行封装,并通过串口发送。
b. 接收端通过串口接收数据,并按照数据帧格式进行解析。
c. 接收端校验数据的正确性,如果校验失败,则丢弃该数据帧。
d. 接收端将有效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处理。
四、通信协议示例以下为一个示例,展示了一个基于串口通信的简单数据传输协议。
1. 通信参数设置: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校验位:无波特率:9600bps2. 数据帧格式:起始位:1位(固定为0)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固定为1)3. 通信流程:a. 发送端封装数据帧:起始位:0数据位:实际数据停止位:1b. 发送端通过串口发送数据帧。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
它是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串口)将数据以逐位的方式传输。
串口通讯协议通常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各种外设,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
1. 什么是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是一种规定了数据传输格式和通信规则的协议。
它定义了数据帧的结构、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方式、数据的传输速率等。
串口通讯协议通常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包括串口接口的物理连接、电气特性以及数据线的连接方式。
串口通常包括发送线(TX)、接收线(RX)和地线(GND)。
这些线路通过串口线连接计算机和外设。
软件部分涉及到数据的传输和解析。
在串口通讯中,数据被分为连续的字节,并通过串行方式逐个传输。
发送方将字节一位一位地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则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解析和处理数据。
2. 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2.1 RS-232RS-232是一种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它定义了串口的物理接口和电气特性。
RS-232通常使用DB9或DB25连接器,并且规定了数据线的连接方式、电平范围等。
2.2 UART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通用的异步收发器。
它是实现串口通讯的重要组件,负责将数据从并行格式转换为串行格式,并在发送和接收之间进行时序控制。
UART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2.3 SPI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连接微控制器和外部设备。
SPI使用4条线进行通信,包括时钟线、数据线、主从选择线和片选线。
SPI具有高速传输和多设备连接的优势。
2.4 I2C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用于连接集成电路芯片之间的通信。
I2C使用两条线进行通信,一条是时钟线(SCL),另一条是数据线(SDA)。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协议名称:串口通信协议一、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规范串口通信的数据传输格式和通信机制,确保串口设备之间的稳定和可靠的数据交换。
二、协议范围本协议适合于使用串口进行数据通信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控制器等。
三、协议要求1. 数据帧格式:采用异步串行通信方式,数据传输采用字节为单位,每一个数据帧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住手位。
2. 波特率:协议支持多种波特率,包括但不限于9600、19200、38400、57600、115200等。
3. 数据位:支持数据位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5位、6位、7位、8位。
4. 奇偶校验位:支持奇偶校验位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无校验、奇校验、偶校验。
5. 住手位:支持住手位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1位、1.5位、2位。
6. 数据传输方式: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传输方式。
7. 数据流控制:协议支持硬件流控和软件流控两种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8. 错误处理:协议要求设备在接收到错误数据时能够进行错误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丢弃错误数据、重新请求数据等。
四、协议内容1. 数据帧格式- 起始位:1个起始位,表示数据帧的开始。
- 数据位: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数据位长度。
- 校验位:1个校验位,用于校验数据的正确性。
- 住手位: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住手位长度。
2.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每一个设备都有惟一的地址。
- 发送方将数据按照数据帧格式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完整的数据帧后进行解析。
- 发送方和接收方在传输前需要进行波特率、数据位、奇偶校验位、住手位等参数的商议。
3. 错误处理-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如果发现数据错误,应即将住手发送,并进行错误处理。
- 接收方在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应即将通知发送方,并进行错误处理。
- 错误处理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义,例如重新请求数据、丢弃错误数据等。
五、协议实施1. 设备创造商应根据本协议的要求设计和创造串口设备,并确保设备符合本协议的规范。
串口通信协议

标签:RS232RS485串口协议比较串口通信协议比较串口通信协议主要有RS232、RS422 、RS485。
下面将从其发展历史、各自特点来介绍各种协议,RS232和RS485的区别和接法。
首先是发展历史。
最开始出现的串口通信协议是RS232,1962年发布的。
由于其传输速度、单向传递、传输距离短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使用受到限制。
于是人们在RS232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改进,提高了相应的传输速度、传输距离,于是出现了RS422的雏形,并在工业上得到了相应的应用。
但由于任然是单向传输的,使构成的网络只能是单向的。
既只能是主机给从机发送指令或数据,从机只能接受并处理相应的消息,不能反映相应的结果。
于是人们又做了相应的调整。
最后于1983年发布了RS485通信协议。
正如前面所说的。
RS232协议是一种简单的串口通信协议,也是最基本的。
一般用在实验室等短距离、对传输速度等要求不高的场合,并且与TTL电平不兼容。
RS422有了相应的提高。
是一种单机发送,多机接收的平衡通信协议接口,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0Mbps,传输距离最远可达到4000英尺,并且在这条平衡总线上能最多带10个从机,但是任然是单向的传输。
RS485是一种多点,双向通信的平衡通信协议接口。
再RS422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中接点(多机)的数量和双向通信能力,同时还增加了驱动器的传输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
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0Mbps,标准距离可以达到4000英尺,实际能达到3000米,并且在这条线上最多可以带128个收发器。
RS232和RS485的区别:1.传输速度不同。
RS485可以达到10Mbps,高于RS232的速度。
2.电气特性不同。
RS485采用的是平衡驱动器和差分接收器的组合。
RS485是输出的是差分信号,抗共模干扰能力强。
逻辑“1”是两输出信号的+(2~6)V,“0”是-(2~6)V表示。
电气信号低于RS232的电气信号,不容易损坏接口芯片,并且与TTL电平兼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
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
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字节计数三种。
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一、物理接口标准1.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
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
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
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
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
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
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为了完成上述串行接口的任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一般由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波特率发生器、EIA 与TTL电平转换器以及地址译码电路组成。
其中,串行接口芯片,随着大规模继承电路技术的发展,通用的同步(USRT)和异步(UART)接口芯片种类越来越多,如下表所示。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类似的,都能实现上面提出的串行通信接口基本任务的大部分工作,且都是可编程的。
才用这些芯片作为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核心芯片,会使电路结构比较简单。
芯片同步(USRT)异步(UART)(起止式)传输速率b/s面向字符HDLC 同步异步INS825056KMC68501MMC6852 1.5MMC6854 1.5MInt8251A64K 19.2KInt827364KZ-80 SIO800K3.有关串行通信的物理标准为使计算机、电话以及其他通信设备互相沟通,现在,已经对串行通信建立了几个一致的概念和标准,这些概念和标准属于三个方面:传输率,电特性,信号名称和接口标准。
1、传输率:所谓传输率就是指每秒传输多少位,传输率也常叫波特率。
国际上规定了一个标准波特率系列,标准波特率也是最常用的波特率,标准波特率系列为110、300、600、1200、4800、9600和19200。
大多数CRT终端都能够按110到9600范围中的任何一种波特率工作。
打印机由于机械速度比较慢而使传输波特率受到限制,所以,一般的串行打印机工作在110波特率,点针式打印机由于其内部有较大的行缓冲区,所以可以按高达2400波特的速度接收打印信息。
大多数接口的接收波特率和发送波特率可以分别设置,而且,可以通过编程来指定。
2、RS-232-C标准:RS-232-C标准对两个方面作了规定,即信号电平标准和控制信号线的定义。
RS-232-C采用负逻辑规定逻辑电平,信号电平与通常的TTL电平也不兼容,RS-232-C将-5V~-15V规定为“1”,+5V~+15V规定为“0”。
图1是TTL标准和RS-232-C标准之间的电平转换。
图1二、软件协议1.OSI协议和TCP/IP协议图2(1)OSI协议OSI七层参考模型不是通讯标准,它只给出一个不会由于技术发展而必须修改的稳定模型,使有关标准和协议能在模型定义的范围内开发和相互配合。
一般的通讯协议只符合OSI七层模型的某几层,如: EIA-RS-232-C:实现了物理层。
IBM的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数据链路层。
ANSI的ADCCP(先进数据通讯规程):数据链路层IBM的BSC(二进制同步通讯协议):数据链路层。
应用层的电子邮件协议SMTP只负责寄信、POP3只负责收信。
(2)TCP/IP协议实现了五层协议。
(1)物理层:对应OSI的物理层。
(2)网络接口层:类似于OSI的数据链路层。
(3)Internet层:OSI模型在Internet网使用前提出,未考虑网间连接。
(4)传输层:对应OSI的传输层。
(5)应用层:对应OSI的表示层和应用层。
2.串行通信协议串行通信协议分同步协议和异步协议。
(1)异步通信协议的实例——起止式异步协议图3特点与格式:起止式异步协议的特点是一个字符一个字符传输,并且传送一个字符总是以起始位开始,以停止位结束,字符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要求。
其格式如图3所示。
每一个字符的前面都有一位起始位(低电平,逻辑值0),字符本身有5~7位数据位组成,接着字符后面是一位校验位(也可以没有校验位),最后是一位,或意味半,或二位停止位,停止位后面是不定长度的空闲位。
停止位和空闲位都规定为高电平(逻辑值),这样就保证起始位开始处一定有一个下跳沿。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格式是靠起始位和停止位来实现字符的界定或同步的,故称为起始式协议。
传送时,数据的低位在前,高位在后,图4表示了传送一个字符E的ASCAII码的波形1010001。
当把它的最低有效位写到右边时,就是E的ASCII码1000101=45H。
图4起/止位的作用:起始位实际上是作为联络信号附加进来的,当它变为低电平时,告诉收方传送开始。
它的到来,表示下面接着是数据位来了,要准备接收。
而停止位标志一个字符的结束,它的出现,表示一个字符传送完毕。
这样就为通信双方提供了何时开始收发,何时结束的标志。
传送开始前,发收双方把所采用的起止式格式(包括字符的数据位长度,停止位位数,有无校验位以及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等)和数据传输速率作统一规定。
传送开始后,接收设备不断地检测传输线,看是否有起始位到来。
当收到一系列的“1”(停止位或空闲位)之后,检测到一个下跳沿,说明起始位出现,起始位经确认后,就开始接收所规定的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以及停止位。
经过处理将停止位去掉,把数据位拼装成一个并行字节,并且经校验后,无奇偶错才算正确的接收一个字符。
一个字符接收完毕,接收设备有继续测试传输线,监视“0”电平的到来和下一个字符的开始,直到全部数据传送完毕。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看到,异步通信是按字符传输的,每传输一个字符,就用起始位来通知收方,以此来重新核对收发双方同步。
若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两者的时钟频率略有偏差,这也不会因偏差的累积而导致错位,加之字符之间的空闲位也为这种偏差提供一种缓冲,所以异步串行通信的可靠性高。
但由于要在每个字符的前后加上起始位和停止位这样一些附加位,使得传输效率变低了,只有约80%。
因此,起止协议一般用在数据速率较慢的场合(小于19.2kbit/s)。
在高速传送时,一般要采用同步协议。
(2)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特点与格式:这种协议的典型代表是IBM公司的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BSC)。
它的特点是一次传送由若干个字符组成的数据块,而不是只传送一个字符,并规定了10个字符作为这个数据块的开头与结束标志以及整个传输过程的控制信息,它们也叫做通信控制字。
由于被传送的数据块是由字符组成,故被称作面向字符的协议。
特定字符(控制字符)的定义:由上面的格式可以看出,数据块的前后都加了几个特定字符。
SYN是同步字符(synchronous Character),每一帧开始处都有SYN,加一个SYN的称单同步,加两个SYN的称双同步设置同步字符是起联络作用,传送数据时,接收端不断检测,一旦出现同步字符,就知道是一帧开始了。
接着的SOH是序始字符(Start Of Header),它表示标题的开始。
标题中包括院地址、目的地址和路由指示等信息。
STX是文始字符(Start Of Text),它标志着传送的正文(数据块)开始。
数据块就是被传送的正文内容,由多个字符组成。
数据块后面是组终字符ETB(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或文终字符ETX(End Of Text),其中ETB用在正文很长、需要分成若干个分数据块、分别在不同帧中发送的场合,这时在每个分数据块后面用文终字符ETX。
一帧的最后是校验码,它对从SOH开始到ETX(或ETB)字段进行校验,校验方式可以是纵横奇偶校验或CRC。
另外,在面向字符协议中还采用了一些其他通信控制字,数据透明的实现: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不象异步起止协议那样,需要在每个字符前后附加起始和停止位,因此,传输效率提高了。
同时,由于采用了一些传输控制字,故增强了通信控制能力和校验功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区别数据字符代码和特定字符代码的问题,因为在数据块中完全有可能出现与特定字符代码相同的数据字符,这就会发生误解。
比如正文有个与文终字符ETX的代码相同的数据字符,接收端就不会把它当作为普通数据处理,而误认为是正文结束,因而产生差错。
因此,协议应具有将特定字符作为普通数据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数据透明”。
为此,协议中设置了转移字符DLE(Data Link Escape)。
当把一个特定字符看成数据时,在它前面要加一个DLE,这样接收器收到一个DLE就可预知下一个字符是数据字符,而不会把它当作控制字符来处理了。
DLE本身也是特定字符,当它出现在数据块中时,也要在它前面加上另一个DLE。
这种方法叫字符填充。
字符填充实现起来相当麻烦,且依赖于字符的编码。
正是由于以上的缺点,故又产生了新的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
(3)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特点与格式:面向比特的协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IBM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l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的先进数据通信规程ADCCP(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这些协议的特点是所传输的一帧数据可以是任意位,而且它是靠约定的位组合模式,而不是靠特定字符来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故称“面向比特”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