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最新简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试卷,主要针对第三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测验,涵盖了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和必考点,同时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点,拓展孩子知识应用的作用,本试卷试题结合了其他地区试卷的精华,望对老师和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1)1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
(每空1分,共10分)1.圆柱有()条高,有()个底面,有()个侧面。
2.把一根长1 m,底面直径2 dm的圆柱形木料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了()。
3.一个高18.84 cm的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cm,底面半径是()cm。
4.[思维发散题]一个圆柱形地窖,侧面积是113.04 m2,底面直径是12 m,这个地窖深()m。
5.把一个长6.28 dm,宽3.14 dm的长方形纸片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dm2(保留整数),它的底面积可能是()dm2,也可能是()dm2。
二、仔细推敲,判断正误。
(对的画“√”,错的画“×”)(5分)1.如果一个物体上、下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圆柱。
()2.求做一节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3.如果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圆柱的底面积也相等。
()4.(湖南娄底期末)一个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旋转体是一个圆柱体。
()5.[易错易混题]半径为2 dm的圆柱,它的底面周长和底面面积相等。
()2.下图中用h表示的线段中,是圆柱的高的在括号内画“√”。
(3四、认真辨析,合理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A. B. C.3.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之比是2∶3,高相等,小圆柱的体积是A. B. C.2圆柱的体积利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五、认真读题,巧妙填空。
(每空2分,共8分)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30cm3,底面积是5cm2,它的高是()cm。
【一课一练】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二)-附答案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二)◆基础知识达标1.把一个圆柱体切割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A.增加了B.不变C.减少了2.下面()是圆柱的展开图。
A.B.C.D.3.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4分米,宽为3分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分米.A.12B.50.24C.150.72D.12.56 4.从下面的材料中选择能正好做成圆柱的材料,应选()。
A.A B C B.A D E C.A B D5.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分米,高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A.75.36平方分米B.56.52平方分米C.28.26平方分米D.131.88平方分米6.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8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A.100.48B.301.44C.200.96D.251.2 7.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底面直径是1分米,高是3.14分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A.长方形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8.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刚好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的比是()。
A.1:1B.1:πC.1:d D.3:4 9.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不变,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倍.10.一个圆柱形鼓,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侧面由铝皮围成,上、下底面蒙的是羊皮。
做一个这样的鼓,需要铝皮平方分米,羊皮平方分米。
◆课后能力提升1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dm2,底面半径是2dm。
它的高是dm。
1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0.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13.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为1分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4.一个底面直径是5米、深2米的圆柱形水池,如果在水池的四周和底部都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平方米。
15.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16.把一个圆柱沿直径分割成若干等分(如图),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的长方体的宽是2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表面积cm218.一个圆柱形状的蓄水池,直径是40米,深4米.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1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cm,宽是3cm,以这个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这个立体图形的底面积是cm2,表面积是cm2. 20.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cm,高是15cm,它的侧面积是cm2,表面积是cm2.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二)◆基础知识达标1.把一个圆柱体切割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A.增加了B.不变C.减少了【答案】A2.下面()是圆柱的展开图。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体积的等积变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等积变形”教学预案永川区望城路小学何开莲教材分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几何与图形”的内容。
包括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一向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
特别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应用问题更是让学生忘而却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计算复杂繁琐外,就是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能力差。
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想象立体图形的样子,找不到解题的关键。
我的思考本次教研主题是“提高立体图形空间思维能力”。
围绕这个主题,我确定从“等积变形”思想方法来落实。
“等积变形”是小学阶段要渗透落实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生活中大量存在其身影。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质如金属、橡皮泥、或装在容器里的液体等,可以通过熔铸、锻造、重塑或更换容器等改变原来的形状,在这个变换的过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不变,这就是形体的“等积变形”。
围绕“等积变形”,我设计“面积变形”和“体积变形(重点)”两个内容。
“面积变形”是为了使计算简便。
“体积变形”设计为稍复杂的体积变形: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看图计算)和未完全浸没(解决问题)。
利用“化曲为直”、“动画重现”“割补剪拼”、“移花接木”“数形结合”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立体图形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优化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解决稍复杂的体积的“等积变形”问题。
2.在不同情境中,找准“形变”与“体积不变”的关系,在变化中找不变的量,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立体图形空间思维能力。
体会转化的思想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方法通过“等积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不同题目情境中,找准不变的量,抓住“等积”这一解题关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考试题及
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等式中,哪个是正确的?
A. 3 ÷ 6 = 2
B. 6 ÷ 3 = 2
C. 6 ÷ 2 = 3
答案:B. 6 ÷ 3 = 2
2. 用适当的数字填空,使等式成立:12 ÷ 4 = ()。
答案:3
3. 若 a ÷ 2 = 9,求 a 的值。
答案:18
4. 单项式 a × b = 12,若 a = 3,求 b 的值。
答案:4
5. 若 a ÷ 2 = 6,求 a 的值。
答案:12
二、计算题
1. 12 ÷ 4 + 1 = ?
答案:4
2. 24 ÷ 8 + 10 ÷ 2 = ?
答案:10
3. 27 ÷ 3 - 9 = ?
答案:0
4. 15 ÷ 5 × 2 = ?
答案:6
5. 16 ÷ 4 + 5 ÷ 5 = ?
答案:5
三、解答题
1. 小明用一个数除以 8,商是 5,余数是多少?
答案:3
2. 有一行人,分成4 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相等,共有20 人,求每个组有几个人?
答案:5
3. 小华用一个数除以 9,商是 7,余数是 6,求这个数。
答案:69
4. 两个数相除,商是 45,余数是 3,求这两个数的和。
答案:204
5. 小明用一个数除以 7,商是 24,余数是 6,求这个数。
答案:174
注意: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答案以实际情况为准。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表面积(含答案)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表面积(含答案)人教版一、填空题1.一个底面直径为2分米,高为4分米的圆柱形木头,如果沿横截面截成同样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________)平方分米;如果沿直径截成同样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________)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2cm。
如果把它的高减少2cm,那么表面积减少(________)2cm。
3.广告公司制作了一个底面直径是1.2m、高是2.5m的圆柱形灯箱。
在灯箱侧面张贴海报,最大可以张贴(________)2m的海报。
4.一个圆柱形灯笼,底面直径是20cm,高是25cm。
在灯笼的下底面和侧面贴上彩纸至少要用(________)2cm的彩纸。
5.把一块圆柱形橡皮泥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截面是两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原来圆柱的高是(________)cm。
6.做一个圆柱形封闭式铁皮油桶,高18dm,底面直径是高的13,至少需要(______)2dm铁皮。
(得数保留整数)7.如图,把一个圆柱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圆柱的侧面积是(________)2cm。
8.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5.2cm、宽4cm的长方形,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______)2cm。
9.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9.42cm,底面积是23.14cm,它的表面积是(________)2cm。
10.用一张长6分米,宽3.2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制成一个圆柱通风管,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______)平方分米。
1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5.12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底面直径是(______)。
二、选择题12.一个底面直径是4cm、高是5cm的圆柱形木块,截成3小段圆柱形木块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2cm 。
A .37.68B .50.24C .62.8D .75.3613.李师傅准备用下图左面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侧面,再从下图右面的铁皮中选一个作底面,可直接选用的底面有( )。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认真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 ,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并解答。
〔4〕检验。〔5〕写答句。
4.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1〕90×20÷15 〔2〕90÷20×15 90× 90÷
板
书
设
全班练习 ,指名个别板演 ,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
X=120答: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教
学
流
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 ,出示表格填空。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忆与交流 ,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 ,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圆柱的定义、特征、展开图等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几何观念,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圆柱时,可能会将圆柱与其他立体图形混淆,对于圆柱的展开图、高与底面的关系等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清晰、完整的圆柱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圆柱的定义、特征、展开图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的特征和展开图的理解。
2.圆柱的高与底面的关系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的特征。
3.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的理解。
4.运用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圆柱的展开图示例。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叫什么名字?请大家来说一说。
”从而引出圆柱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圆柱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特征,如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曲面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和运算: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 图形和几何:点、线、面、体、角度、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4. 概率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示范:通过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练习成绩: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作业成绩: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进行定期的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比例测试卷
一、想一想,填一填。
(24
分)
1、如果5a=4b (b≠0),那么a∶b=( )∶( ) 如果a∶0.5=8∶0.2,那么a=( )
2、8∶2 =24∶( ) 1.5∶3=( )∶3.4
3、一个数与它的倒数成( )比例。
4、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圆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5、白兔与灰兔只数的比是7∶6,白兔56只,灰兔( )只。
6、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 )比例。
7、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16 ,则另一个内项是( )。
8、右边的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
于地面实际距离( )千米,
把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
9、每台电视机的价格一定,购买电视机的台数和钱数成( )比例。
10、一幢楼的模型高度是7厘米,模型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40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 )米。
11、甲数的34
相当于乙数的23。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12、
5X =4
Y
,X 与Y 成( )比例。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0分)
1、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2、由2、
3、
4、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3、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4、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成反比例。
()
5、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0分)
1、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cm2。
A、32
B、72
C、128
2、与14 ∶ 16 能组成比例的是()。
A、16 ∶ 14
B、13 ∶ 12
C、
12 ∶ 13
3、如果y= 8x,x和y()比例。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4、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比例。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5、铺地的面积一定,砖块的面积和用砖的块数()。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四、求比值和化简比(16分)
(1)求比值
60:42 4.8:7.5 3
8:9
20
3.5:2
8
5
(2)化简比
51:68 72
16 0.75:3.75 0.25:1
4
五、解比例。
(18分)
6x = 107 3∶8=24∶x15∶3=12∶x
34 ∶910 =x∶35 22.4x = 23 12.5:2.5 =8 x
六、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5分)
1、分别按3∶1和1∶2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
在一幅比例尺是1∶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四子王旗与北京的距离是3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3、同学们做操,每行站15人,正好站12行。
如果每行站9人,可以站多少行?
4、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490千米,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了350千米。
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几小时?
5、给一间房子铺地,如果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需要80块。
如果改用边长8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