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_1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通过“不敢,铁罐兄弟。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
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
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
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陶罐与铁罐而言,陶罐有他的优点:朴素、美观、保存时间长;铁罐也有他的优点,结实、美观,易携带,用途广。
然而,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会认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点,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陶罐和铁罐》说课、教案、反思

一、说课1.1 说教材《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谦虚的陶罐和骄傲的铁罐在仓库里的对话,最终陶罐得到了国王的赞赏,而铁罐则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互相尊重,不要骄傲自大。
1.2 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寓言故事,对寓言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还需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理解寓意。
1.3 说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和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案2.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学会互相尊重,不骄傲自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
2.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学会互相尊重,不骄傲自大。
2.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出的陶罐和铁罐的特点,互相交流心得。
(4)课堂讲解讲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学会互相尊重,不骄傲自大。
(5)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寓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续写故事,想象陶罐和铁罐后来的遭遇,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3.1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对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有了深刻理解。
3.2 不足之处在情感升华环节,部分学生对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寓意还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引导。
3.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意,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秀5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秀5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一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表演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在合作学习时,我注意了指导和参与。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
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
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二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有趣,贴近儿童生活。
我反思本次的教学活动,自己是成功与失败同在,收获与困惑并存。
一、抓住文章的重点实现长文短教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从整体上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两个部分,也就是“御厨里的争论”和“许多年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命运”两大块。
前一个部分我以“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为线索,通过教师的指导,读出两只罐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使情感的变化渐渐明晰,这一部分是我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的教学,我对文章进行了一些取舍,以两个问题来引导阅读,通过默读、导读、细读让学生体会两只罐子命运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悟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二、改进与收获在第一轮课堂观察后,我得到了全体中语组老师们的帮助,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比如:词语的教学不够落实,板书设计不够合理,情感线索不够明晰,语言纠正有所缺失等等,我自己也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消化,并在第二轮教学中进行了改进。
是老师们集体的智慧和肖老师、许老师、熊老师等教学专家们的指导让我在本次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成长与提高。
三、不足与困惑第二轮教学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方式应该更多样化一些;一些学生在读文时读错字,说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忽视了部分学生把书读正确的落实;教学中读的方式还可以更多样化一些,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学习全面看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认真读读课文,去了解发生在它们之间的事。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哭课文。
教师指导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御,读yù,不读yì;懦,读nuò,不读ruò;滓,读zǐ,不读zǎi;掘,读jué,不读jié;踪,读zōng,不读zhōng。
2、自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讲的是御厨里的铁罐骄傲自大,瞧不起后来宫殿倒塌了,它们被埋在土里。
许多年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被复存在了。
)4、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把课文读一读,对内容有了整体的印象,再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说。
)三、看图,初步认识陶罐和铁罐。
1、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你们仔细看看,哪只是铁罐,哪只是陶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从外形上看,左边是铁罐,它是有铁做的,右边是陶罐,它是用陶土做的,上面还有美丽的花纹。
②从神态上看,铁罐眉毛竖着,眼睛半睁注视着陶罐,嘴巴翘得老高,好像对陶罐不屑一顾,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
而陶罐是的眼神看着铁罐,笑眯眯的,一副容忍的样子。
③从个头上看,铁罐自认为自己很高大,以为陶罐不敢和它比,因此头昂得高高的。
)四、抓文中的词句,进一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
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
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虽然这堂课比起以往,是有了一点点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课下,通过各位领导及老师的点评,我也反思了很多、这节课,有亮点的部分,但是也有不少的瑕疵,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
从课题看——《陶罐和铁罐》,很明显,课文中是有两个主人公,可是我在朗读,讲解、以及分析的时候总是偏向铁罐,而忽略了陶罐,难道这节课的另一亮点不是突显陶罐谦让的、大度的品质吗?显而易见,这一点,我并没有做到。
细细地回顾这堂课,就像冉书记所说的那样,其实有好几次,同学们都已经抓住陶罐的这种思想品质了,可是我却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合理的引导,这不能说我不够细致,或者是太粗心,这只能证明自己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不够透彻,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与反思第【1】篇〗陶(táo)罐(ɡuàn)和铁罐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在教学时,“以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理解“奚落”,让学生知道一切是因为铁罐看不起陶罐而引起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陶罐和铁罐对话的部分,通过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角色的语气及性格特点。
理解本课阐述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实物,激趣导入1.谈话引题:(教师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同学们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摸一摸,说一说这两个罐子各自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同学们都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个罐子,它们是国王橱柜里的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还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从实物入手,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发现陶罐和铁罐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文本产生兴趣,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扎实字词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结合上下文,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画一画:用“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2.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20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20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20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20篇),欢迎大家分享。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
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
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傲慢)。
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秀8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秀8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一《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搞笑,贴近儿童生活,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从整体上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两个部分,也就是“铁罐瞧不起陶罐”和“许多年后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命运”两大块。
前一个部分我以“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为线索,让学生思考:1、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2、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3、应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然后分组讨论,体会各自的态度。
透过教师的指导,读出两只罐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使情感的变化渐渐明晰,这一部分是我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的教学,我对文章进行了一些取舍,以两个问题来引导阅读,透过默读、导读、细读让学生体会两只罐子命运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悟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透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情绪,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
如在理解轻蔑一词时,我们结合课文插图,有学生说它的意思,有学生表演轻蔑的样貌,我趁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神态来朗读铁罐的话,学生兴致很高纷纷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高庄则中心小学李xx一、说教材《陶罐和铁罐》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教法1.指导观察法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三、学法1.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
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五大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四)揭示寓意,明白道理(五)表达感受,深化感悟,下面我就依据这五步,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得以落实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向学生说明这是是一篇寓言故事,既通俗易懂又蕴涵这某种生科的道理。
之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1、陶罐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课文揭示了什么道理?也是为了让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板块:进入文本,品读理解;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
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划一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
通过给句子补提示语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神态、语气中理解铁罐的话,从而明白“奚落”一词的意思。
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话,从而明白“奚落”一词的意思。
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
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三板块:深入文本,研究感悟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由学生自由读10至17自然段,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
而铁罐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第四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
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五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2)我想对铁罐说:(3)我想对自己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
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来,请全班同学起立,和你的同桌握个手,一边握后,一边说:“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五:说板书设计:陶罐和铁罐谦虚傲慢↓许多年后↓光洁如新无踪无影(长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板书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交流的情况和老师引导的情况完成的。
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谓“一石三鸟”。
以上是本人对这节课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
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7《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高庄则中心小学李xx【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4.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2.能够通过本课学习,编写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陶罐和铁罐的图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
提示: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
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学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例: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不要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长处。
长处弄不好倒成了短处,铁罐结实但容易氧化;短处弄好了也能变成长处,陶罐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3.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
二、朗读感悟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例:(1)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
我的根据是课文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
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说话很谦虚,而且不和铁罐一般见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它争吵。
(2)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
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3)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
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
(4)我不喜欢铁罐,它不仅骄傲,还很武断。
它对陶罐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被完全氧化了。
看问题不能绝对。
……师随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奚落”、“懦弱”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朗读(1)《陶罐和铁罐》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
你们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吗?要演好故事,关健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先自己练习读一读,然后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读出感情。
学生练读、分角色读,师巡视指导。
(2)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学生评议。
教师适时引导: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你敢碰我吗?”语调上扬,有挑衅的意味,显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突出“懦弱”,以示看不起;“住嘴!……”由于陶罐言之有理,铁罐恼羞成怒,因而声高气粗;“你算什么东西!”“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要紧凑高扬,读出铁罐混不讲理,怒不可遏的心态。
而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是平和讲理,语气自然平稳。
比如,“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据理力争,“但不是懦弱”,语气要加重,以表达自己不与之相碰的原因,以及内心的坚强。
(3)同桌互换角色,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境表演1.下面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学生三五结合,分别排练“古代”“现代”两幕,分角色扮演陶、铁二罐、众人、旁白者,人人参与,当堂练习。
2.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头戴不同头饰区分人物,进行表演。
四、畅谈体会1.这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已经表演完毕,在此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扮演陶罐、铁罐的同学和部分观众的表演表示感谢,他们精彩的、惟妙惟肖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