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本源的道是什么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违反了儒家关于“正心诚意”的教诲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目的是要温故而知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并且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实践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增添新的内容着名儒学大家蒋庆认为儒学就是道德之学,他把儒学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高度,说儒学就是中国文化本文要谈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开头却讲儒学,是想与道家思想作一个比较,我不是一个反儒的人,但我崇尚道家思想,崇敬楚国的老子,不仅因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最主要是我对其《道德经》(《老子》)的执迷不悟,还有同为楚国的屈原,对我的影响很深,左右着相信为楚有才的我处事待人的准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老子第一个以理论思维形式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较完整的哲学体系,直到今天,其核心智慧,仍然为国家为企业为个人所福泽致极如果说儒学就是中国文化,那道家思想就是中国精神所在以下为我的观点提出进行探讨无为而治, 构建和谐社会道家学派有三个讲求第一,讲求“为无为,则无不治”对“无为无不为”的认识,刚开始只能简单地理解,还谈不上意会,后来是听了曾仕强的《无为才能够无不为》课,由此对道家哲学才开始学习和认识并感悟,知道了“基层用有,上层用无,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无中可以生出很多有”的内容,理解了帝王用行动去感召官员,官员用行动去感召百姓,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老子还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纵观世界历次大大小小的以强兵发动的侵略战争,包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越战争朝美战争伊科战争等等,无不是以侵略者失败而结束所以说,治企业治社会,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第二,讲求“公平原则”从孙中山的“博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原则,以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内政外交基本政策,到毛泽东的“大锅饭”---同工同酬,人人平等,计划生活社会,再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土地承包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以及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重视不发达地区的建设,最后到现在胡锦涛的“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规划中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胡锦涛主席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不折射出只有做到了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进步,达到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政府的职能就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9月10日美国前总统在第五届西湖论剑网络峰会上谈到欧美印度中国的能源转型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平衡观点:不是说让中国人穷些,让印度人发展慢一点,而是我们发展更加平衡,让我们能够“自然和谐共处”第三,讲求“民本思想”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难以明民,将以愚民”,可以看出道家学派中提出万事的管理以人为本,治国的对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与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现在企业中“以人为本”的口号随处可见,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甚至于学校医院车站都敢打出这些标语,也不看看是否做到了没有,或者说是否有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道家学派认为天大地大人也大,提出爱民治国,而不要“扰民”“人为至上”,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护员工,善于激励和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老子诞辰2576周年的时候,以弘扬老子文化为主旨的“老子文化国际研究会”于11月10-12日在老子的故里鹿邑县召开,其主题是“自然.和谐.发展”在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本段说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互利转化关系,大国强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弱小国家,而不是去灭亡这些小国,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国际社会要想得到长期稳固的发展,不论大国小国都需遵从自然法则,特别是大国更应主动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否则的话,损害的不仅是小国弱国的利益,大国最终也必然会丧失其大国的地位基业长青,建立百年企业企业的灵魂是人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不在于资本方的钱袋,而在于企业家的素质,在于企业家的智慧和能力企业之所以为企业,其价值追求固然是盈利,但决定企业百年的因素却是盈利后的取向记得有一位企业家大致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盈利1百万是企业家个人的财产,企业盈利1千万是企业员工的财产,企业盈利1个亿是国家社会的财产”,这话富有一定的哲理道家学派提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就是说天地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已而是为了世间万物,所以它能久存因此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追求什么,从而来决定企业的行为,必然可以决定企业的未来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企业,当企业做大做强后,无一不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捐赠希望工程,以此来回报社会我们都知道令人尊敬的李嘉诚先生,昨天他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中谈“富与贵”的哲学时,我听他讲到资助7万名残疾人的“新万里计划”时,他说“就是要一路热情不减的去做公益的事业,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这就是他“捐赠文化”的核心大凡伟大的企业家后面都有另一个头衔,那就是更伟大的慈善家企业存于社会,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企业成长,社会才能繁荣昌盛,社会不存,则企业也不会生存,更不用说去盈利了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家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润,勿视企业于社会的责任,其价值观不是以“生存百年”,“从优秀到卓越”为追求目标,那一定是不会长久的正如善恶美丑优劣忠奸这些对立面在道家学派里被认为是相伴而生的,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必定不会长久,只为一时,必定只存一时近期联想控股向一家着名的外资银行申请贷款,这家银行却要求一份公司在社会公益方面情况的汇报就象要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竞争力,否则企业可能就会被排斥在商业游戏之外所以说企业在成立之初定立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源泉,转而为员工之价值观和动力,企业就能看出变幻的环境,从困难中看到光明,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企业就能基业长青以竹为本,树立德信价值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精神所在老子提出圣人的品格为慈俭,品德要象山谷一样开阔,要象水一样利于万物,却从不挑剔自已所去的地方,正所谓“上德若谷”,“上善若水”老子卷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这种思想深邃而富魅力老子卷第十章中“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自然养良万物,但不占为已有,帮助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它们却不支配它们,这就是高尚的品德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有大自然的这种“玄德”,如果员工敬业,就先尊敬他们,如果员工忠诚于企业,就让他们有条件的建立和睦家庭,如果员工加倍努力,只需要提拔优秀员工,并提高不优秀员工的能力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以“笨”为荣,“笨”是由竹和本组成的,是大自然的本意,他们在平常人看来都不是聪明人,甚至有些憨态,正是这种“以竹为本”的为人处事的态度,达到了最高境界,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老子的这种主张应当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品格修养,对于企业的运作和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老子同时还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正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实现影响力所需的品质,所以我始终认为,只有从管理者人格中发出的力量才是最有力的,才是真正的权威,领导人只有通过自已良好的素养,高尚的情操,以及身体力行来建立威信,才能指导员工朝着正确的远景奋斗晚清传奇商人胡雪岩,就熟知中国取势求利的文化精髓,运用其以诚取信的商业原则,助人济世的公义精神,从一位钱庄小伙计崛起为富可敌国的江南巨贾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建议企业家们向胡雪岩学习,学习他博采众长知已知彼的经营之道,诚信戒欺开拓市场的经营之术,仁义为先立足社会的经营之本,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在一个诚信社会里,德信价值是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观的统一,让我们还是牢记老子的话:“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中国的六种概念分别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天道、人和、礼。

天人合一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联系和相互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个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人的自然天职,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解放。

阴阳五行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核心之一。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两极性的对立和相互作用,阴阳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是保证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常运行的基础。

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包括木、火、土、金、水,描述了自然界万物的各种特性和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的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伦理观,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塑造。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的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指代着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又指代着个人的修行和道德准则。

道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物质的普遍存在,它既是万物之所归,也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追求道即是追求真、善、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天道概念强调天命之说,认为天赋人类以理性和道德感知的能力,天道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的根本规范。

天道强调的是人类行为应符合自然规律,追求正义、仁爱和公正。

天道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君臣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和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和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谦虚、宽容和友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基本要求,追求人和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一个美满的家庭。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礼的本质是尊重、宽容和谦逊,受到礼教的熏陶,人们能够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的六种概念的简要介绍,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

其中,《道德经》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既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哲学、道德观念、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探讨《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道德经》的哲学思想1.1 道的观念《道德经》将“道”作为其核心概念,提出了“道”的哲学观点。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的法则,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

《道德经》中的“道”指引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中国古代文化深受这种“道”的观念的影响,使人们追求和平、和谐的生活方式,并提倡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价值观。

1.2 四维观念《道德经》中提出了四维观念,即道、德、无、有。

道被视为世界的本源,德指人们追求的美德,无指无为的境界,有指有为的状态。

这种四维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追求道德、倡导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追求。

二、道德观念的塑造2.1 以德治国《道德经》提出了“以德治国”这一理念,认为治国应以德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管理社会。

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君主与臣民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的关系,以德治国成为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

2.2 尊重自然,和谐共处《道德经》中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倡导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与依存。

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尊重自然界的力量,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色。

三、社会伦理的改变3.1 尊重人的平等与自由《道德经》中强调人的平等与自由,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

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并注重保护人的权利与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2013.06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2013.06

《中国文化导论》资料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17、道教的出现是在(两汉之际)18、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19、“道生一”语出(老子)。

F20、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2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22、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

23、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中国道教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道教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道教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道教的创立者是谁?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庄子答案:A2. 道教中“道”的概念最早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庄子》D. 《易经》答案:B3. 道教的三大教派是什么?A. 儒教、佛教、道教B. 全真道、正一道、南宗道C.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D. 道教、儒教、基督教答案:B二、多选题4. 道教中常见的神仙有哪些?A. 太上老君B. 玉皇大帝C. 观音菩萨D. 王母娘娘答案:ABD5. 道教的主要节日包括哪些?A. 重阳节B. 清明节C. 上元节D. 中元节答案:ACD三、判断题6.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

答案:正确7. 道教起源于佛教。

答案:错误8. 道教的宗教仪式中,斋醮是常见的一种。

答案:正确四、填空题9. 道教的宗教经典之一是《________》,它被认为是道教哲学和宗教思想的重要来源。

答案:道德经10. 道教中的“三清”指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________。

答案:道德天尊五、简答题11. 简述道教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最高原则,而“德”则是“道”的体现和实践。

“道”无形无象,而“德”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道”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道教的核心教义。

12. 道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答案: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还对文学、艺术、医学、武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道教的许多神话故事和人物也成为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常见题材。

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冶金与环境学院冶金1504刘高炜学号0501150424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

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关键词:道教;文化;起源发展;思想;影响一,道教的起源于发展道教的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是道教草创的阶段.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在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

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从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目大增并汇编成藏;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继续发展,但由于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亦因而宗派纷起;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未能从财力上支持;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对道教不感兴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层社会转入民间发展,渐变成秘密宗教团体。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早期道教(从道教的起源(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道教的发展和改革(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道教的分宗分派(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明、清时代的道教(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中国文化通览(6)

中国文化通览(6)

Chapter ThreeEminent personnel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第一节古代文化名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生活时代约和孔子同时或略早,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史,后退隐,作《老子》五千言,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把天地未生之前的浑沌状态称为“道”,道是天地之根,天下之母,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周而复始地运动着,其基本运动形式是“反者道之动”,即矛盾的对立面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以“道”为理论基础,在人生观上,老子贵无,尚柔,“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主静,“致虚极,守静笃”;要对心灵“涤除玄鉴”,从而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老子执著于个体生命的自我保全,特别是精神状态的自我调谐。

在政治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者败之,知者失之。

”反对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自然原始、封闭隔绝的“小国寡民”社会。

在天道观上,老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意决定一切。

天意向善,同情弱者,损有余而补不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总之,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对现实的一种澄清与批判,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未来社会走向与治国方式的一种探索。

Lao ZiFamous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founder of Taoism, Lao Zi (also known as Lao Tzu, Lao Tse or Lao Tze) was born at Ku Prefecture (today’s Luyi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is real name was Li Er and his courtesy name was Dan. Lao Zi was an older contemporary of Confucius and once worked as an archivist in the imperial library of the Zhou Dynasty before he retired from public life.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author of the Taoist scripture Lao Zi(also known as Tao Te Ching, or Dao De Jing, roughly translated as Book of the Way and Its Virtue). Slightly more than 5 000 characters, this book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exts 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e core of Lao Zi’s thought is “Tao” (the Way), by which he refered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e before the creation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Therefore, it is from Tao that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e are derived. Reversal enables Tao to have a circular movement, that is, when thedevelopment of anything brings it to one extreme, a reversal to the other extreme takes place. Using Tao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his philosophy, Lao Zi believed that soft and weak overcome hard and strong (“Of all things yielding and weak in the world, none is more so than water. But for attacking what is unyielding and strong, nothing is superior to it.”). He upheld the idea of stillness and tranquility (“Attain utmost vacuity, hold fast to quietude.”) and suggested that only through “cleansing and purifying the distracting thoughts”can one understand one’s true self. For him, it was more important to “see the simplicity, to realize one’s true nature, to cast off selfishness, and to temper desire”. Lao Zi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withdrawal in oneself, especially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entality with one’s own efforts. Politically, Lao Zi advocated ruling by non-action or inaction (“wu wei”), on which he wrote that “I take no action and people are reformed. I enjoy peace and people become honest. I do nothing and people become rich. I have no desires and people return to the good and simple life.” and “If you try to change it (the universe), you will ruin it. If you try to hold it, you will lose it.” Lao Zi also took an anti-war stance: “Weapons are the tools of fear; a decent man will avoid them, except in the direst necessity.” The idealistic state in his description is naturalistic, even primitive and in isolation: “Let your community be small, with only a few people.” Lao Zi believed that the force behind the motion of the universe is overwhelming: “What is higher is pulled down, and what is lower is raised up; what is taller is shortened, and what is thinner is broadened; Nature’s motion decreases those who have more than they need and increases those who need more than they have.” Lao Zi’s pursuit of vacuity and action through non-action echoes the reality of his time, a period torn by ceaseless wars among states. His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exploration of an intellectual for the ultimate solu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individual freedom.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本源的道是什么
道是什么?
书:道,犹路也,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故喟之道。天道者,天理自然
之本体。道是理,理是什么?
书:仁者,爱之理。仁者,天下之正理。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道理
是仁,仁是什么?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很远吗?我想念他,这个仁便来到
了,仁是神灵。这个灵是什么?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己矣。仁安置心中,居有这样心灵的人,天
下只有一个,只有他-个人才能做到爱人,体现道理,他是谁?
子曰:何事于仁?必亦圣乎。谁能做到仁爱?必须是圣,居有仁爱的心灵,
能做到仁爱,体现道理的这个人称为圣,圣人是谁?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说自己不能见到圣人了。朝闻道,夕死可
矣。早晨听了道,晚上死了也行。
孔子讲的圣人究竞是谁?四书集注解释:圣人,神明不测之号。神明-样不
能测知的名号。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豈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喟云尔已矣。讲到
圣与仁爱道理,我怎么敢当,不厌其烦的学习圣道,不知疲倦的以此讲学传道,
如此而己。
孔子告诉我们,他不敢称自己是圣,不敢称自己是仁爱道理,他说自己不能
见到圣人了,他说早晨听了道,晚上死了也行。他怎么明白了这些?
子曰:天生德于予。他说上天把德赋予给了自己。德是什么?四书集注解释: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喟也。孔子是得道的先知,圣道是神灵对孔子心
灵的黙示,现实中并不存在。
子曰:黙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心里靜黙的认识,不厌其烦的学
习,不知疲倦的讲学传道。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他能不效劳
吗?忠诚能不去传道讲学吗。下靣看孔子讲的道一—圣人的心灵言语行为的仁是
什么。(因孔子得的道是在心中,他讲的道-一仁是唯心的,不伩神的唯物主义
者不会懂的,所以也没必要往下看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圣人的行为仁是什么,孔子说就是爱人,他
对人的爱都做了些什么?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伩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圣人
的行为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这个仁圣的人对天下要做到五点,请问那五点,答
曰,一,他待人谦恭,不欺侮人,二,宽恕,能得到众多的人,三,信实,人能
相信依靠。四,对天下有功,五,给人的恩惠足以使用别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
弓问圣人的行为仁是什么,孔子回答:温良谦恭,就好象见到宾客那样,爱人舍
己,就好象承担了大祭-般,他自己做不到的,不会施加给别人。
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
(书:克之者何?杀之也。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颜回问圣
人的行为仁是什么,孔子回答:杀身舍己(承担大祭)恢复上天给人规定的行为
规笵,那一天做到这些,天下要归他所有,这样做是出于他自己。有这样的事么?
子曰: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杀身完成了
仁爱化身为仁的这个仁圣的人,自己做出的让人也去做,自己到达的地方让人也
到达。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踩踏着他的脚印,行他所行的道路,也不能
进入他的家室。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实相信,努力学习,守死仁爱善良的圣人之
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