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场所中有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史羁押人员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监狱管理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监狱管理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现状及对策首先,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现状是不够重视。
由于监狱管理中的各种工作繁琐且复杂,心理矫治往往被边缘化。
监狱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过于关注物质安全和秩序维护,而忽视了罪犯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这导致了罪犯在服刑期间得不到充分的心理矫治和帮助,容易再次犯罪。
其次,监狱管理中缺乏专业的心理矫治人员和资源。
目前,监狱管理中的心理矫治工作主要由狱警和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承担。
他们缺乏专业的心理矫治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
而且,监狱中的心理矫治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罪犯的需求。
第三,监狱管理中缺乏个性化和综合化的心理矫治方案。
每位罪犯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特点都不同,需要量身定制的心理矫治方案。
然而,目前的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大多是一刀切的,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
此外,监狱中的心理矫治和其他矫治方式(如教育、职业培训等)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同。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
首先,监狱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重视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将其纳入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心理矫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第三,制定个性化和综合化的心理矫治方案。
监狱管理者和心理矫治人员应该通过对罪犯的详细评估和分析,制定符合其个性和需求的矫治方案。
可以采用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了解罪犯的心理问题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适当的心理矫治措施。
同时,将心理矫治与其他矫治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和协同的矫治体系。
最后,加强监狱和社会的衔接和合作。
监狱管理人员和心理矫治人员应与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密切合作。
通过开展培训、研讨会和合作项目,共同推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
此外,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罪犯的心理矫治情况和效果。
综上所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监狱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监狱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解决。
对罪犯心理矫治个案分析材料 罪犯的矫治个案

对罪犯心理矫治个案分析材料罪犯的矫治个案教育改造中及时解决罪犯的一般心理问题--对罪犯李某心理矫治个案分析教育改造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罪犯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监区心理咨询师就要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罪犯的具体情况制定对策,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
在教育改造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心理问题的罪犯都是一般心理问题,只要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作用,就能及时的化解罪犯的一般心理问题,促进罪犯顺利改造,消除影响监区安全稳定的不良心理因素,确保监管安全。
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问题的罪犯李某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会谈和矫治,帮助罪犯李某及时发现问题,抓住主要原因,充分利用教育改造的各种手段解决罪犯自身问题,有效缓解了该犯的悲观情绪,改善了该犯的适应性,促进了该犯的心理健康。
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李某,男,汉族,46岁,云南省**县人,运输毒品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12年7月17日入监。
2、个人成长史:李某自幼在农村长大,兄弟姐妹6人,李某的家乡地处云南边陲地区,该地区毒品泛滥,村里人大多从事毒品交易并以此为谋生和致富之道,李某的近亲中有4人因从事毒品交易先后到监狱服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李某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早早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务农,常跟社会一些不务正业的人士来往,眼看着身边的人因为从事毒品交易走上致富的道路,由于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加上对身边人一夜暴富的盲目崇拜,自己也走上了贩卖毒品的道路。
1993年12月18日,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云南省第三监狱服刑,于2008年4月29日刑满释放。
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一些后辈因从事毒品交易过上富足的生活,而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加上好逸恶劳,心里产生了重操旧业的想法,于是找到在服刑期间认识的狱友,开始了第二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该犯于2012年7月17日投入云南省第四监狱改造。
3、精神状态:感知正常,思维逻辑正常,情感表达言行一致。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摘要目的探索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选择选取西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225(男性200名,女性25名)名戒毒人员为调查对象,并且以这225名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其抑郁和焦虑情况,最后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本次调查戒毒人员抑郁评分(50.47±9.84)和焦虑评分(48.90±10.47)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强制隔离戒毒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的注重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并且定期的和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沟通,给予戒毒人员一定的心理护理,这样有助于缓解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减轻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焦虑等症状,这样有利于帮助隔离戒毒人员戒毒。
关键词: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护理论文类型:理论研究I目录1绪论 (1)1.1背景及意义 (1)1.2研究目的及目标 (1)1.3关键词及定义 (2)1.4文献回顾 (2)2研究设计 (4)2.1一般方法 (4)2.2研究方法 (4)2.3统计学方法 (4)2.4研究步骤 (4)3研究结果 (6)3.1戒毒人员抑郁状况 (6)3.2戒毒人员忧虑情况 (6)4讨论 (7)5推论及建议 (8)5.1推论 (8)5.2建议 (8)5.2.1纠正错误认知,强化自信训练 (8)5.2.2矫治自私思想,引导换位思考 (9)5.2.3心理护理 (9)5.2.4健康教育 (9)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网络学院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13)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13)I I1绪论1.1背景及意义吸食毒品是国际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人身体健康,危害家庭,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自身而言,毒品的危害是非常大,过量使用药物或过长时间用药产生对身体有害的影响,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述情障碍在儿童期虐待、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3), 248-254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6.63032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Alexithymia onthe Relation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Childhood AbuseJuanhua Fu, Xinhua Ta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Received: Feb. 29th, 2016; accepted: Mar. 11th, 2016; published: Mar. 18th,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alexithymia with coping styles,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lexithymi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and coping styles, and to provide effective basis for treatments of the prisoners. Me-thod: 300 prison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childhood abuse questionnaire, TAS-20 simplified version,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in 300 prisoners. Resul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ping styles of these prisoners and childhood abuse. There is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of two factors of alexithymia F1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emotion) and factor F2 (hard to describe the emo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coping styles.Conclusion: Improving the prisoners’ alexithymia can help change their coping styles, and im-prove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 of childhood abuse.KeywordsPrisoner, Childhood Abuse, Coping Styles, Alexithymia述情障碍在儿童期虐待、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傅鹃花,陶新华傅鹃花,陶新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江苏苏州收稿日期:2016年2月29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11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18日摘要目的:探讨服刑人员的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和儿童期受虐经历的关系,以及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受虐经历和应对方式之间的作用,为服刑人员的矫治提供有效依据。
社会工作如何应对儿童虐待问题

社会工作如何应对儿童虐待问题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干预手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儿童虐待受害者获得保护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应对儿童虐待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了解儿童虐待问题社会工作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儿童虐待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儿童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等形式。
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虐待对儿童的影响,以便能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干预。
二、建立儿童保护机制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儿童保护机制。
这包括建立儿童保护热线,提供儿童保护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机制来收集儿童虐待的信息,提供儿童保护服务,并协助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和干预。
三、提供儿童保护服务社会工作人员需要提供儿童保护服务,包括儿童心理支持、法律援助和庇护等。
他们可以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协助儿童获得法律援助,保护他们的权益。
在必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人员可以提供庇护,确保儿童的安全。
四、进行儿童虐待干预社会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儿童虐待干预,以减少虐待的发生和再次发生。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帮助家庭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
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提供家庭治疗和儿童心理治疗,帮助儿童和家庭恢复健康。
在必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协助儿童被移送到安全的环境中,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五、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社会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虐待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他们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培训和撰写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公众传达儿童虐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儿童保护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六、加强跨部门合作社会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儿童虐待问题。
他们可以与警察、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合作,共同制定儿童保护计划和干预方案。
抑郁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分析

抑郁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抑郁障碍同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中收治的抑郁障碍患者80例,设置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同期80例正常人,设置为对照组。
比较观察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童年期的被虐待经历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抑郁障碍的概率提升,容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关键词:抑郁障碍;童年期;虐待童年时期,由于儿童的大脑及认知能力正在发育,尚未成熟,且又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段,所以原生家庭在童年时期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悠长。
在一个人处在童年时期——即不够成熟的认知能力、尚未完善的心理壁垒以及必须依附成年人才可以生存下去的阶段时,体验过的经历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状况,尤其是负面的经历。
很多抑郁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的童年经历。
这就需要父母时刻觉察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孩子的童年期应给予孩子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养育和照顾,才可以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实中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儿童在童年期均出现被虐待情况,儿童的心理也会应激出现改变[1]。
为探究抑郁障碍同童年期被虐待经历之间的关系,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结果整理后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合作院所在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中收治的抑郁障碍患者80例,设置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正常人80例设置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4.36±4.20)岁。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87±4.06)岁。
两组样本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细微,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
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通过临床心理检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情况,符合《抑郁障碍诊疗关键》[2]中的情况描述。
童年期受虐经历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及

p a i t e n t s t l I s o ma t o f o r m d i s o r d e r s H U C h u n - f e n g, L I W u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s y c h i a t r y , in f i n g Me n t a l t t o s p i —
分与 C T Q . S F的情 感虐 待 因子及 总分呈 正相 关 ( r =0 . 4 1 4 , 0 . 2 1 7 ; P<0 . 0 5或 P< 0 . 0 1 ) 。B D I 总分 与
C T Q — S F的情感 虐待 、 性虐待 、 情感忽视 、 躯体忽视 因子 及总分 呈正相关 ( r =0 . 2 2 0 , 0 . 2 3 0, 0 . 2 0 4, 0 . 2 8 1 , 0 . 2 9 8 ; P<0 . 0 5或 P<0 . 0 1 ) ; T A S总分 与 C T Q — S F的情 感 虐待 及躯 体忽 视 因子呈 正 相关 ( r= 0 . 1 8 8 , 0 . 2 5 4; P均 < 0 . 0 5 ) 。 结论 : 童年期受虐经历与 S F D患者 认知情 绪调 节、 抑郁 情绪及 述情 障碍有较 密 切 的关 系。童年期受虐越严重 , 认知情绪调节能力越差 , 更易 出现严重 的抑郁情绪 与述情 障碍。
关 键词 : 躯体形式 障碍 ; 儿童期受虐 ; 认知情绪调节 ; 述情障碍 ; 抑郁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4 9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0 3
Th e r e l a i t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c h i l d h o o d a b u s e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s t r a t e g i e s , a l e x i t h y mi a, d e p r e s  ̄o n i n
儿童性虐待施虐者的行为分析

儿童性虐待施虐者的行为分析摘要:儿童性虐待行为是一种十分恶劣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隐蔽性、反复性、频发性等特点。
指向于儿童的性虐待表面上看是施虐者为了满足自己畸形的性满足和性需求,但本质上是施虐者利用其优势,滥用权力的恶果。
这种权力的滥用以人们对现有权力秩序的维护倾向和受害者的沉默为温床而滋生。
对施虐者权力的限制是防控的根本。
因此应该从建立外在抑制机制去限制和削弱施虐者的权力滋生环境。
关键词:儿童性虐待;人格变态;权力表达;防范一、引言儿童性虐待在中国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女童保护项目2017年发布的儿童防性侵调查报告显示,2013至2017五年间,全国各地被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包括各级检察院、法院公开的案例)共1779起。
其中,受害儿童超过3174人,这一数据尚不包括表述为“多名儿童”等概数的情况。
事实上,因为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儿童案难以被公开。
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隐案比例是1:7。
研究显示,在儿童期遭受过性虐待的孩子,与儿童期没有经历性虐待的孩子相比,对于自我评价低,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性行为发生率高,在躯体化症状中,敌对、强迫症状和焦虑等十分突出。
频繁曝露的儿童性虐待事件,不仅对于受害儿童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的应激障碍。
例如,去年红黄蓝事件不断发酵,大众呈现出典型的过度警觉反应和回避症状。
孩子的家长草木皆兵,社会大众对儿童权益保障的深切关注。
二、儿童性虐待的情境性因素互动犯罪是犯罪人与情境互动的产物,儿童性虐待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无处不在的权力网络——提供犯罪温床1.施虐者与被害人的身份地位的悬殊儿童性虐待是一种性暴力,性暴力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关系。
成人对儿童的性暴力,其中一定存在着权力关系:加害者比受害者有“权力”,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这种权力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社会地位比你高,我是父亲你是孩子,周围的人比较信任我而不是你……这些“权力”甚至很多都是无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监管场所中有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史羁押人员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custody personnel with childhoo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杨亚明1,郑爱明2,张慧颖3,杨浩1,徐波4,包青松4YANG Ya-ming ,ZHENG Ai-ming ,ZHANG Hui-ying ,YANG Hao ,XU Bo ,BAO Qing-song1.江苏省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4200;2.南京医科大学;3.哈尔滨医科大学;4.宜兴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摘要:目的改善监管场所羁押人员中有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评估。
方法经过虐待史调查和心理评估,建立羁押人员心理团体咨询小组,同时建立19个配对对照组,由注册心理咨询师进行8次团体辅导心理,比较干预前后及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测量结果的差异。
主要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及因子分得分差值进行评估。
结果干预组经心理干预后,前后自身对照各因子得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大多数因子分差值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干预组与配对对照组比较,干预前后2次SCL-90评估中大多数因子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监管场所中有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史的羁押人员进行一定的系统的心理干预是需要的,能有效地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监管场所;羁押人员;躯体情感虐待;童年期;心理干预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57(2013)02-0132-03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custody personnel with childhoo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YANG Ya-ming *,ZHENG Ai-ming ,ZHANG Hui-ying ,YANG Hao ,XU Bo ,BAO Qing-song*Yix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angsu ,214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custody personnel with childhoo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 in prisons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ldhood abuse and their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persons of custody personnel with childhoo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 were selected a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group and 19persons as control group ,they received 8tim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10registere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teachers.The difference of the data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with SCL-90and factor score difference.[Results ]I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every factor of SCL-90scale in interven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s ,while incontrol group on most factors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Comparing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on most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s.[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s needed for custody personnel with childhoo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 in prisons ,it can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s.Key words :Prisons and organs in charge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Custody personnel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基金项目:无锡市卫生局立项(项目编号:2009-XM0908)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儿童期受虐待产生的社会危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2],有学者发现,受虐待的儿童成年后暴力犯罪率是没有受虐待儿童的2倍[3]。
另有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忽视而导致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也使其反社会行为的发生概率增高。
由此,如何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已成为目前研究的新领域[4]。
我们通过调查监管场所羁押人员目前的心理症状以及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史,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后,探讨其干预效果,从而为监管场所开展羁押人员心理矫治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研究对象的总体来自某监管场所2010年3月10日—6月10日新入所的全部羁押人员,全部为男性,共计172人。
1.1.2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4]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5],童年期虐待问卷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张慧颖等设计,4种虐待经历,每种经历有10道题目左右,有1道答为“经常”的,即认定为此种经历为“经常”(得分为1),以此类推,有一道答为“有时”的,即认定为此种经历为“有时”(得分为2);只有全部答为“从来没有”的,认定为无(得分为3)。
SCL-90是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
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即“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
1.1.3对象入选标准及干预评价指标根据童年期虐待问卷及心理现况初步调查后,选择有童年期虐待且SCL-90总评超过160分[7]的人群作为干预研究的对象。
SCL-90,根据中国常模,判断标准为总分超过160分考虑筛选阳性。
SCL-90各因子得分也是干预效果评价的指标,包括10个方面。
1.2方法及过程[8-9]1.2.1团体干预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干预团队的建立、活动频率及周期、干预主线的设计、干预场所的选址。
①心理干预团队的建立:根据本次团体干预的目标(发展为目标),确定团队规模一般不应超过20人。
在自愿的原则下,根据童年期虐待问卷及SCL-90心理测量结果,筛选19人进行心理咨询的对象作为干预组,按照年龄、文化程度相近进行1ʒ1配对,配对组作为参照组,共计组成19对。
也就是说进行了以下条件的匹配:性别、年龄、学历、虐待史、监管场所等几个条件。
②活动频率及周期:团体干预活动频率周期一般为10次左右。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为8次。
每周1次或2周1次,每次时间为2h,总干预期为3个月。
③干预的主线:据本次SCL-90心理测量各因子得分,旨在针对性地改善劳教人员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抑郁的程度,帮助劳教人员学会如何去信任自己和他人、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找到处理问题与处理冲突的可行方法,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带动周围劳教人员共同进步和发展。
④干预场所的选址:根据团体活动场所的一般要求,选择一间宽敞、清洁,环境舒适、容易使人情绪稳定、放松的该监管场所的心理咨询中心。
1.2.2团体干预过程根据团体辅导设计的要求,每次团体干预,从10余名心理师中确定1名领导者,其余心理师为其助手。
每次团体干预确定1个主题,采用绘画、讨论、角色扮演、观看视频短片等方式开展,活动结束前,领导者对该次团体进行总结,并指定家庭作业,最后祝福和道别。
1.2.3日常心理教育根据监管场所的规定,所有被羁押人员都要接受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定期的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也不例外。
1.3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接受团体干预的羁押人员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系列心理咨询。
1.4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经EpiDdata3.2双人双击录入,进行质量控制,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统2结果2.1一般情况在调查的172人中,根据判定标准,有过“经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为79人,占45.93%;心理测量总分阳性的为71人,占41.28%;有童年期虐待且心理测量总分阳性的,合计有42人,占24.42%。
2.2干预组及对照组42人全部为男性,根据年龄、学历等分布情况,进行匹配,共配成19对,条件是学历相同,在同一年龄段中。
年龄<20岁、20 29岁、30 39岁,每组各2、9、8人;学历:小学和初中,每组各7和12人。
2.3干预前SCL-90的测量结果分析调查对象在首次团体辅导干预前,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偏执、其他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剩余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4干预后配对组调查调查对象经团体辅导干预后,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及偏执领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5干预组干预前后各因子分干预组经干预后,各因子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