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女性抑郁影响的中介作用研究
述情障碍在儿童期虐待、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3), 248-254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6.63032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Alexithymia onthe Relation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Childhood AbuseJuanhua Fu, Xinhua Ta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Received: Feb. 29th, 2016; accepted: Mar. 11th, 2016; published: Mar. 18th,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alexithymia with coping styles,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lexithymi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and coping styles, and to provide effective basis for treatments of the prisoners. Me-thod: 300 prison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childhood abuse questionnaire, TAS-20 simplified version,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in 300 prisoners. Resul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ping styles of these prisoners and childhood abuse. There is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of two factors of alexithymia F1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emotion) and factor F2 (hard to describe the emo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coping styles.Conclusion: Improving the prisoners’ alexithymia can help change their coping styles, and im-prove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 of childhood abuse.KeywordsPrisoner, Childhood Abuse, Coping Styles, Alexithymia述情障碍在儿童期虐待、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傅鹃花,陶新华傅鹃花,陶新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江苏苏州收稿日期:2016年2月29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11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18日摘要目的:探讨服刑人员的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和儿童期受虐经历的关系,以及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受虐经历和应对方式之间的作用,为服刑人员的矫治提供有效依据。
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相关研究报告

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相关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报告将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社会支持以及儿童童年经历对成年抑郁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
过去的研究表明,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然而,目前对于这种相关性的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2. 家庭环境与成年抑郁症家庭环境是儿童童年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如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离异等,与成年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这些负面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进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3. 亲子关系与成年抑郁症亲子关系是儿童童年经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供给儿童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反,不良的亲子关系,如冷漠、忽视、过度保护等,与成年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这些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在情感上的缺乏满足感和支持感,进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4. 社会支持与成年抑郁症社会支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来自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的支持。
研究发现,缺乏社会支持与成年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对于儿童来说,缺乏社会支持可能导致其在应对困难和压力时感到孤立和无助,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因此,社会支持在儿童童年经历与成年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5. 儿童童年经历对成年抑郁症的影响儿童童年经历对成年抑郁症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除了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外,其他因素如遭受虐待、患病、学业压力等也可能对儿童童年经历产生重要影响。
注意力损害与童年创伤及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论著·注意力损害与童年创伤及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刘琼,杨潇,王敏,窦翊恺,杜癑,韦锦学,赵连生,马小红 摘要: 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注意力与童年创伤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抑郁症患者152例(研究组),健康对照组250名,分别采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中的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童年创伤量表简版(CTQ SF)评估视觉持续注意力、抑郁症状、童年创伤,采用SPSS26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快速视觉信息处理中总错过数更多,总正确拒绝数更少,命中率更低,平均反应时间更长(P均<0.01);童年创伤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研究组中发现躯体忽视与快速视觉信息处理总错过数正相关(r=0.226,P=0.012),与反应灵敏度、总正确拒绝数、命中率负相关(r=-0.260、-0.230、-0.224,P均<0.05);HAMD 17总分与快速视觉信息处理总错过数、错击率、平均反应时间正相关(r=0.228、0.192、0.341,P均<0.05),与反应倾向性、总正确拒绝数、命中率负相关(r=-0.203、-0.324、-0.226,P均<0.05)。
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可能遭受较多创伤事件,其注意力明显受损;抑郁症状与注意力下降有一定相关性,且抑郁程度越重,注意力越差。
关键词: 抑郁症; 注意力; 童年创伤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4)02 0085 05Thecorrelationbetweenattentionimpairmentandchildhoodtraumawithclinicalsymptomsinpatientswithdepression LIUQiong,YANGXiao,WANGMin,DOUYi kai,DUYue,WEIJin xue,ZHAOLian sheng,MAXiao hong.PsychiatricLaboratoryandMentalHealthCenter,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ethecorrelationbetweenattentionimpairmentandchildhoodtraumawithclinicalsymptomsinpatientswithdepression. Method:Atotalof152depressionpatientsinstudygroupand250healthycontrolsincontrolgroupwereselectedandassessedwiththerapidvisualinformationprocessing(RVP)underCambridgeneuropsychologicaltestautomatedbattery(CANTAB),17 item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 17)andchildhoodtraumaquestionnaire-shortform(CTQ SF).StatisticalanalysiswascarriedoutusingSPSS26. Results:Therearemoretotalmisses,fewertotalcorrectrejections,lowerprobabilityofhit,andlongermeanlatencyinpatientswithdepression(allP<0.01).ThetotalscoreandeachfactorscoreofCTQ SFin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allP<0.01).Inthedepressiongroup,physicalneglect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RVPtotalmisses(RVP_TM)(r=0.226,P=0.012),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RVPAprime(RVP_A_PR),RVPtotalcorrectrejections(RVP_TCR)andRVPprobabilityofhit(RVP_PH)(r=-0.260,-0.230,-0.224,allP<0.05).TheHAMD 17totalscore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RVPtoatlmissesRVP_TM、RVPprobabilityoffalsealarm(RVP_PFA)、RVP_ML(r=0.228、0.192、0.341,allP<0.05),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RVPBdoubleprime(RVP_B_DP)、RVP_TCR、RVP_PH(r=-0.203,-0.324,-0.226,allP<0.05). Conclusion:Peoplewithdepressionmighthaveexperiencedmoretraumaticeventsinchildhood,andhavemoreseverelyimpairedattention.Themoreseverethesymptomsofdepression,theworsetheattentionwillbe.Keywords: depression; attention; childhoodtrauma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22ZD0211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1432);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22YFS0346、2022YFS034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TQ0213、2020M683319)作者单位: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通信作者:马小红,E Mail:maxiaohong@scu.edu.cn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4.02.0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约15%~18%[1],目前已成为导致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主要原因之一[2],除了情绪低落和兴趣爱好减少的核心症状之外,认知功能受损也是抑郁症的重要症状,其中注意力损害是临床最常见的主诉,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3]。
童年期创伤对性少数群体自杀行为的影响:抑郁的中介作用

童年期创伤对性少数群体自杀行为的影响:抑郁的中介作用【摘要】目的:探讨性少数群体童年期创伤、抑郁和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童年期创伤量表(CTQ-SF)、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自杀行为量表(SBQ-R),以212名性少数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童年期创伤、及抑郁对性少数群体自杀行为的影响。
结果:(1)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性少数群体自杀行为;(2)抑郁在童年期创伤和性少数群体自杀行为之间起全部中介作用。
结论:童年期创伤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性少数群体的自杀行为,也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对自杀行为产生影响。
【关键词】性少数;童年期创伤;抑郁;自杀行为1 引言性少数群体(Sexual minority)是指除异性恋之外的其他性取向人群。
在性少数群体中,同性恋和双性恋最为常见,占据了最大比重。
在对性少数群体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同性恋群体和双性恋群体为主。
因此,性少数群体又叫LGB群体,其中L指女同性恋(lesbian),G指男同性恋(Gay),B指双性恋(bisexual)。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有70.30万人死于自杀[1],是仅次于癌症的致死原因[2]。
研究表明,性少数群体更是发生自杀的高危人群[3]。
社会生态理论提出,从社会文化背景角度探讨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4],社会传统文化在塑造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评价及态度中有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性少数群体自身的认知和情绪。
在我国“家本位”的文化背景[5]和对性少数群体的相关知识普及较少的现实背景下[6],探讨我国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本研究将对性少数群体的自杀行为进行调查,并对影响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
童年期创伤是指个体在生命早期遭遇的负性、创伤性生活事件,包括心理忽视、身体忽视、身体虐待、心理虐待及性虐待等[7]。
抑郁是一种情绪持续低落的心境状态,主要特征为:沮丧的情绪,兴趣或欲望满足感下降,自我消极等,但是没有社会功能损害,是与临床诊断为抑郁障碍相比症状较轻的一种情绪状态[8]。
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11), 1834-1842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11221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Abuse onSelf-Harm Behaviors in a Sample ofUndergraduates: Mediating Effect ofDepression and Its GenderDifferenceHuajun Wang1, Ying Jiang1, Pingping Yang1, Xikang Jiang1, Gui Chen1*,Yuning Chen2, Chao Yang1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2Center for Incorruptio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Received: Oct. 8th, 2019; accepted: Oct. 31st, 2019; published: Nov. 7th, 2019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pression in the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abuse and self-injuries. Moreove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this hypothesized mediating model was also tested. A total of 31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fill out a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 online.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Childhood abu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self-harm behaviors. 2) For the entire study sample, childhood abuse and depression positively predict self-harm behaviors, and the depression is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self-harm behaviors. 3) When grouped by gende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epression was not significant in males or females, and the path coefficients from childhood abuse and self-harm behavi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suggested that childhood abuse, depres-sion and self-harm behaviors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ree study variabl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uture studies ne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these variables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tervention.KeywordsChildhood Abuse, Depression, Self-Injury Behaviors, Gender Difference,Undergraduates*通讯作者。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联系_心理弹性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孩子期情感虐待与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联系_心理弹性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引言:孩子期情感虐待是一种长期而严峻的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长遥的影响。
近年来,探究者们开始关注孩子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的干系。
本文旨在探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联系,并阐述心理弹性和抑郁在其中扮演的中介作用。
孩子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联系:情感虐待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心理或情感上的辱骂、压迫、轻忽或恐吓等损害。
这种损害会引发孩子的忧虑全感、恐惊感和无助感,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关爱。
当这些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
因此,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就成为了他们转化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的一种方式。
心理弹性在情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与逆境和压力相关的负面情绪的能力。
具备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降低自伤行为的风险。
然而,孩子期情感虐待会削弱个体的心理弹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更加无助和脆弱。
因此,情感虐待直接导致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增加。
抑郁在情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情感虐待往往伴随着抑郁情绪的产生。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长时间的低落情绪、失去爱好和无助感。
受情感虐待影响的个体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抑郁情绪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抑郁情绪增加了个体对自我损害的激动,使他们更容易进行自伤行为。
另一方面,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削弱个体的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增加他们进行自伤行为的风险。
结论:孩子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弹性和抑郁在这一干系中发挥着中介的作用。
情感虐待降低了个体的心理弹性,增加了自伤行为的风险;同时,它也引发了抑郁情绪,促使个体更容易进行自伤行为。
因此,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应该加强对情感虐待的关注和防范,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及准时识别和治疗抑郁情绪。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I. 简述童年期情感虐待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其他重要成人的情感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表现为冷漠、忽视、过度批评、羞辱、恐吓等形式。
长期以来研究表明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成年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
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强烈恐惧感和恐慌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惊恐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童年期情感虐待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持续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其神经质人格特征的形成。
此外神经质人格特质又可能进一步加剧应激感受,进而加重惊恐障碍的症状严重程度。
因此深入研究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童年期情感虐待的定义和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遭受来自家庭成员(通常是父母)的持续、有意或无意的情感伤害。
这种虐待可能表现为冷漠、忽视、过度批评、羞辱、恐吓、暴力或其他形式的负面行为。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症、人际关系问题等。
研究表明童年期情感虐待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一项对成人惊恐障碍的研究发现,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现惊恐障碍的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童年期情感虐待导致了个体在应激情境下的恐惧感增强,使得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惊恐障碍的症状。
此外神经质人格特征也可能是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惊恐障碍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
神经质人格特征包括敏感性高、易紧张、情绪波动大等,这些特征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恐惧感。
儿童期受虐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和MAOA基因rs3027407多态性的作用

儿童期受虐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和MAOA 基因rs3027407多态性的作用 *彭丽仪1 胡义秋1,2 曾子豪1 詹 林3(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2 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海口 571158)(3 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长沙 410081)摘 要 探讨儿童期受虐经历、神经质人格、MAOA 基因rs3027407多态性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以31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并由专业护士对其抽取血液后进行DNA 分型。
结果表明:(1)儿童期受虐经历、神经质人格及大学生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2)神经质人格在儿童期受虐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MAOA 基因rs3027407多态性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
关键词 儿童期受虐经历,神经质人格,大学生抑郁,MAOA 基因。
分类号 B8441 引言抑郁主要指一系列以情绪低落、思维迟滞、言语动作降低等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Smith,2014)。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临繁杂的学习任务、生活问题时,易产生内心冲突和压力,从而诱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时,可引起失眠、厌食、自杀等躯体症状(曹丛等, 2016)。
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约为21.6%~37.6%,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唐慧等, 2013)。
因此,探讨大学生抑郁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帮助大学生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期受虐经历由于发生率高、范围广,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Hunt, Slack, & Berger,2017)。
儿童期受虐是指个体在儿童期遭受监管、抚养的人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个体今后的身心健康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于增艳, 赵阿勐, 刘爱书, 2017)。
大量研究显示,相对于儿童期幸福成长的个体,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个体成年后会体验到更多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王佳慧, 刘爱书, 2015; Sheikh, Abelsen, & Olsen,2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女性抑郁影响的中介作用研究发表时间:2018-09-03T11:59:37.2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作者:位照国(通讯作者)戎笛声杨颖佳丘日阳李欣瑩[导读] 人格因素中介了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完全中介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
(深圳市康宁医院? 广东深圳 518020)【摘要】目的:检验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和成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是否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中介机制。
方法:从湖南两所大学抽取大学女生,完成儿童创伤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采用相关分析、结构性线性回归方程来检验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影响成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共485人完成调查,16.6%有童年期虐待,忽视最常见;除躯体虐待外,其他所有童年期虐待因子都对抑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控制人格因子影响后,忽视因子对抑郁总分的预测仍有统计显著性。
结论:人格因素中介了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完全中介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部分中介了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影响,而外向性人格和精神质对除躯体虐待之外的其它童年期虐待因子均有部分中介作用;忽视可能有着不同于其它虐待类型的中介机制。
【关键词】人格因素;童年期虐待;抑郁;女性;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348-031.背景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被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四位原因。
在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中,童年期虐待尤其引人注意。
童年期虐待的定义是在18岁之前由监护人实施的虐待或忽视,通常包括: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
国内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的罹患比例在8.7%~26.6%之间[1]。
Chapman等曾发现情感虐待对抑郁症终生罹患有强预测作用[2]。
此外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大脑中枢神经网络的关键发展阶段,童年期虐待对人脑区域性神经网络构筑存在着影响[3],这种影响痕迹是深刻而持续终生的,对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元连接有负面影响,所以人格因素与童年期虐待的关系自然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人格特征是与抑郁症和童年期虐待有密切联系的重要风险因子[2]。
研究发现神经质和外向性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4],而童年期虐待可能通过与某些基因表型的相互作用影响神经质的形成[5]。
作为早期负性经历,童年期虐待并不能直接激发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可能会通过其他中介从而间接影响成年期抑郁的发生[6]。
但童年期虐待和哪些中介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我们认为童年期虐待可能是通过人格特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成年期抑郁的发生,因此开展本研究来检验人格在童年期虐待和成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研究是否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机制问题。
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童年期虐待与成年期抑郁之间的关系。
2.方法2.1 对象研究以中南大学和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大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一年级中整班抽样抽取10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者均完成童年期虐待、人格特征和抑郁的测量。
入组标准:(1)大于18周岁;(2)健康;(3)无精神疾病病史。
共计有622名学生参与了研究,由于性别因素对童年期虐待和成年抑郁有着明确的影响,为纯化研究,仅选取其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入组筛选后共计有485名学生纳入研究。
2.2 工具(1)童年期虐待:研究采用儿童创伤问卷(CTQ)来测量童年期虐待。
CTQ是一项28条目的自评问卷,在中国人群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7]。
CTQ有五个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
(2)人格: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人格。
EPQ是1975年出版的一项人格自评问卷,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和精神质。
(3)抑郁:研究采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成年期抑郁。
SDS是由美国杜克大学William W.K. Zung设计的,用于测量抑郁障碍者的抑郁严重程度,计分指标为总分标准分。
2.3 方法按照Kenny的理论[8],需要用结构性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来验证变量是否存在中介作用,该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的基本条件是中介作用的三方变量(自变量IV、因变量DV和中介变量MV)必须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线性相关关系。
分别建立IV对DV的线性回归方程、IV对MV的线性回归方程、和IV与MV对DV的线性回归方程。
如三个回归方程均具有显著性,则能说明MV中介了IV对DV的影响,另外在纳入IV和MV 对DV的回归方程中,如果IV的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则说明MV起完全中介作用,反之IV的系数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则说明M的作用是部分中介作用。
我们的假设是EPQ在CTQ与SDS之间起中介作用。
统计分析第一步是检验EPQ因子得分与CTQ因子得分和SDS标准总分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第二步是以CTQ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IV),以EPQ因子得分作为可能的中介变量(MV),以SDS标准总分为因变量(DV),建立结构式线性回归方程,检验EPQ因子的中介作用。
最后一步是为了验证结构式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偏相关分析控制EPQ因子得分来分析CTQ因子得分和SDS标准总分之间的线性相关显著性。
上述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0进行。
选取双尾检验,取P值<0.05为显著性标准。
3.结果3.1 研究样本年龄均在18~22岁,平均年龄18.83岁,其中68例(14.4%)SDS得分超过50分,79例(16.6%)报告有少一种童年虐待,CTQ阳性的案例中躯体忽视最多,情感忽视次之,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阳性者共有61例(77.2%),虐待阳性(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者有32例(57.0%),其中仅有一种虐待类型的阳性案例有64例(81.0%)。
3.2 除了躯体虐待之外,所有的CTQ因子得分与所有EPQ因子得分以及SDS标准总分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线性相关,所有EPQ因子得分与SDS总分也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线性相关(表1)。
除躯体虐待,所有CTQ因子均显著预测了SDS总分,也均显著地预测了EPQ 因子得分(表2)。
在CTQ各因子对SDS总分的回归方程中纳入EPQ的神经质因子后,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对SDS总分的预测具有高度统计学显著性,但所有虐待因子未发现显著性;在将EPQ因子逐一纳入CTQ各因子对SDS的回归方程中时,除躯体虐待外,其它CTQ因子均显著地预测了SDS标准总分(表3)。
CTQ各因子与SDS标准总分的偏相关分析中,逐一控制EPQ各因子,除躯体虐待外,其它各相关均依然有统计学显著性,并且相关系数值都有显著下降。
4.讨论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童年虐待的罹患比例从1.9%~10.4%不等,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有77.2%的CTQ阳性者报告经历了忽视类型的虐待,在所有虐待类型中最多,这与国内其它研究类似[9]。
既往,躯体虐待和性虐待非常受关注,但最近十年来,学者们开始更多关注忽视因子,因为研究发现忽视与人大脑的许多神经生理学改变存在关联[10]。
本研究显示人格因子与童年期虐待和成年期抑郁显著相关且具有显著性的预测,且控制人格影响后,童年期虐待仍显著地预测成年期抑郁,这说明人格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的影响中有不完全中介作用。
目前人格的中介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不排除与童年期虐待经验对个体外向性人格倾向、情绪稳定的神经质人格特征的早期发育有塑造影响,而后者在成年期潜在地影响了成年期抑郁的发生有关[4]。
本文结果显示外向性和精神质人格因子部分地中介了各类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神经质因子则完全中介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对抑郁的影响,而所有忽视都是不完全中介,提示情感忽视、躯体忽视除通过神经质人格因素外还可能有其它的中介途径来影响成年期抑郁的发展。
关于忽视与虐待类型之间的性质差异,一直存在争论。
很多学者发现童年期经历情感忽视可能会发展出不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导致他们对照料者或父母情感反应的无效影响。
而本研究结果提示虐待和忽视因子可能有着不同的成年抑郁影响机制途径,其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性质上可能不同,也因此提示在未来的研究中不应忽略虐待因子和忽视因子的差别。
尽管有不少研究认为躯体虐待对成年期抑郁有影响,但是本研究未能发现躯体虐待与成年期抑郁之间的关联,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未包括严重抑郁症病例在内而导致研究样本均质化偏倚影响到躯体虐待与成年期抑郁的分析,未来的研究应增加严重抑郁的病人样本一起来研究,可能会有不同发现。
本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之处,首先就是样本均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女性,样本均质化问题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第二是用结构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检验中介变量虽然是目前比较受推荐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最后童年期虐待的测量可能会存在着回忆偏倚。
未来研究中期望能进一步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童年期虐待和女性成年抑郁之间的机制,为设计更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 Fang X,et al.The burden of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93(3):176-185.[2] Hengartner MP,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normal adult personality traits:exploration of an understudied field.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2015;29(1):1-14.[3] Teicher MH, et al.Annual Research Review:Enduring neurobiological effects of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6;57(3):241-266.[4] Klein DN, et al.Personality and depression:explanatory models and review of the evidence.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7:269-295.[5] DeYoung CG, et al.Mode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neuroticism by the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1 gen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1;52(8):898-906.[6] Massing-Schaffer M, et al.Elucid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ulthood:The mediating role of maladaptive interpersonal processe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74:106-111.[7] Fu Wenqing YSea. Initi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Applied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3(1):3.[8] Baron RM, et al.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9] Shen L, et al.Investig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survey among junior school pupils in Henan province of -Pacificpsychiatr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2015;7(1):85-90.[10] McLaughlin KA, et al.Widespread reductions in cortical thickness following severe early-life deprivation:a neurodevelopmental pathway to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Biological psychiatry.2014;76(8):629-638.通讯作者:位照国,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