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名大专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_王永红
童年期精神疾病及虐待史与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3616· E-mail:zgqkyx@·社会·行为·心理·童年期精神疾病及虐待史与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肖博,孟甜甜,何玉琼,罗学荣*【摘要】 背景 寿命的延长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青少年成长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却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
目的 探讨童年期发生各类精神疾病及遭受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2—7月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对象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和益阳市,采用二阶段调查方法:第一阶段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CBCL)量表初筛,按1∶2筛选出828例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作为病例组,性别、年龄与其匹配的165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明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Kid)进行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及SF-12量表对儿童进行虐待史及生活质量的评估。
结果 病例组中患有1种精神疾病的患儿有508例(61.4%),患有2种精神疾病的患儿有195例(23.5%),患有3种及以上精神疾病的患儿有125例(15.1%)。
对照组与病例组儿童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为留守儿童,CTQ-SF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心理忽视评分,SF-12量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总体健康(GH)、躯体疼痛(BP)、活力(VT)评分、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虐待史组PCS和MCS低于无虐待史组(P<0.05)。
无虐待史组、1种虐待亚组、2种及以上虐待亚组PCS和M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种及以上虐待亚组PCS和MCS低于无虐待史组及1种虐待亚组(P<0.05)。
浅析校园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校园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作者:戴秋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4期近年来,校园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的恶劣的影响,如何有效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学校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案例再现案例1:2015年11月底,在吉林省四平市红黄蓝幼儿园,陆续有家长发现孩子腰部、腿部、头部等身上多处有红色针孔,少则几处,多则十几处,于是便有家长向派出所报案。
这4名老师因针刺学生构成虐待被看护人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到二年十个月。
这是刑法修正案(九)将虐待被看护人罪列入其中后的首次判决。
案例2:2017年11月1日11月3日,上海携程托管亲子园教师打孩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教师除了殴打孩子,还强喂幼儿疑似芥末物。
2018年11月27日,携程亲子园虐童案8名被告人均因犯虐待被看护人罪被判处刑罚。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虐童事件还有很多很多。
二、原因分析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加了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该罪的主体,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福利院等单位,以及其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行为。
刑法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教师虐童行为仍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屡禁不止呢?下面我們一起对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违法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根本原因教师劳动时间长,强度大。
教师从一进学校大门,就一件事连着一件事,他们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几乎没有可以停下来、松弛一下神经的时间。
现在,社会、家长和学校管理层都希望教师既要细致周到地照顾好孩子,又要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各层面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期望太多,使教师深感压力大、责任重。
孩子由于年龄太小,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而他们大多又生性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每个班都会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容易扰乱秩序;孩子的智商也参差不齐,有的接受能力较差。
虐待儿童的心理影响及犯因性分析

2019年第2期现代社会是一个成熟的成人社会和法治社会,法律对儿童群体赋予相对独立的特殊保护地位,既打破了菲力浦·阿利埃斯“中世纪没有儿童”式[1]的将“儿童”作为成人发展层次中历时性生物性的普遍假设、完成了自然主义指导下儿童本位观的回归,也符合在充分尊重发生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成人社会探入儿童社会界限的法律理性意识与弱势群体保护价值。
然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层出不穷的虐待儿童事件,据统计每年有4%~16%的儿童受到身体虐待,10%的儿童被忽视或受到心理虐待,超过10%的儿童受到渗透式的性虐待[2]。
美国国家儿童虐待和忽视数据系统(N CANDS)显示,2014年有2666677名儿童遭受虐待[3]。
2015年我国台湾地区虐待儿童人数达9604人,十年间增长了22.5%[4]。
虽不能特别说明虐待儿童的现象在我国大陆地区亦具有明显攀升的趋势,2012年温岭幼师虐童事件的发生,也开始引发国内刑法学界和实务界对虐待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
2013年和2017年是儿童虐待相关问题研究的高峰年,在这之前虐待罪在刑法学研究中尚属冷门。
法律保护是儿童权益的根本,2012—2015年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和立法完善,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特别升级了虐待罪的追诉范围和方式之后,儿童保护研究领域对专项刑法罪名的增设和儿童权益保护措施的完善保持了持续关注和思考,2017年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虐童行为归因和对策的研究成果。
然而热议之下震惊全国的儿童虐待案件时有发生,其对屡禁不止的多重根源和原因描述的有限探究,显示出儿童权益保护的实际情形存在于高度理性化、制度化的法律规制以外,且与社会、心理相关的异常因素耦合而变得更为复杂。
虐待儿童问题虽与法律密切相关,但从它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和发生机制背后的犯罪心理结构来看,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应当是虐待儿童现象的主要解释工具。
无论社会平面上反映的虐待现象是如何呈现法律特征或叠加效果的,都需要将犯罪心理发生认识论的思维接触于该事实领域,从儿童虐待的问题、途径和理论等被害的特殊性角度,对儿童心理发展和需要的干扰与平衡进行倾向性探讨,抽取虐待儿童发生的心理原因机制,廓清儿童受害的心理模型并将其转移到治理对策中去,以期对虐待行为的早期发现、制止和防范有所裨益。
虐童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虐童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虐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虐童法律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虐童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案件背景2018年5月,某地一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虐童事件。
被告人李某,女,27岁,系该幼儿园教师。
经调查,李某在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多次以体罚、辱骂、殴打等方式虐待多名幼儿,造成部分幼儿出现皮外伤、精神创伤等症状。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以涉嫌虐待儿童罪提起公诉。
三、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的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遗弃、拐卖、绑架、拐骗等犯罪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李某的行为已构成虐待儿童罪。
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审判,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3. 案件启示(1)虐童事件的频发暴露出我国虐童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
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虐童行为的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另一方面,我国对虐童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2)虐童事件的发生与家庭教育、幼儿园管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虐童事件的关键环节,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幼儿园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四、完善建议1. 完善虐童法律制度(1)明确虐童行为的法律定义,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136现代交际·2019年7期作者简介:印利红,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印利红(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检验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389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童年期虐待经历、特质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特质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主要是积极应对方式在起作用,即童年期虐待经历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影响抑郁。
因此,减少童年期虐待经历,提高个体积极的特质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几率。
关键词:童年期虐待经历 特质应对方式 抑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36-03抑郁(depression)是指个体产生的持续性的低落、悲伤、无望等负性情绪体验。
正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需面对情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成为抑郁易感人群。
[1]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调查中,抑郁发生率所占比例约为34.6%~41.3%,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2]青春期抑郁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会损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功能,如交往障碍、学习困难、退缩逃避,严重的抑郁甚至可能会导致个体自杀等危险行为。
因此,探讨大学生抑郁有助于理解抑郁的产生和发展,为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抑郁由负性事件引发,而童年虐待经历作为早期负性事件,可能是大学生抑郁的风险因素。
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均显示,早期童年虐待经历会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
[3]魏杰等人研究表明,在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群体中,有50%的个体在童年期遭受过父亲的打骂,有90%以上的个体其父母亲中至少有一人采用高惩罚、低情感、过分严厉、冷淡否定等不良的教养方式。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关键词】 虐待儿童 ; 生命价值 ; 因素分析 , 统计学 ; 学生 【 中图分类号 】 B 8 4 4 . 2 R 3 9 5 .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0 - 9 8 1 7 ( 2 0 1 6 ) 1 2 — 1 8 2 7 — 0 4
2 . 1 7 ) ( 1 5 . 0 0  ̄ 2 . 6 4 ) ( 1 4 . 6 5  ̄ 2 . 1 5 ) ( 6 1 . 6 7  ̄ 7 . 6 1 ) ] , 差 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 1 3 . 0 5 9 ~ 1 6 . 2 0 7 , P值 均< 0 . O 1 ) 。逐步 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 响后 , 外 向性 、 谨慎 性 、 社会支持 、 开放 性 、 性别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QOL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b u s e d i n e h i l d h o o d / Z H U X i a n g h t t a ,Z H O U Q i n ,L I 肋0 ,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摘要】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心理或性上的伤害行为。
这种事件给儿童的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深远的伤害,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虐童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媒体影响以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为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建立社会监督力量、完善家庭关爱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措施。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
.【关键词】虐童事件,原因分析,防范策略,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媒体影响,社会支持体系,教育宣传,社会监督力量,家庭关爱机制,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1. 引言1.1 虐童事件的定义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使用暴力、虐待、忽视或其他形式的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它们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虐童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体罚、性虐待、心理虐待、忽视等行为。
虐童事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关爱。
虐待儿童是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在他们长大后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和制止虐童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虐童事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家庭内部,也包括学校、托儿所、社会机构等各种场所。
任何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或虐待的行为都应该被视为虐童事件,应该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只有全社会意识到虐童事件的严重性,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1.2 虐童事件的危害虐童事件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虐童事件直接危害了受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受虐儿童可能会遭受身体虐待、性侵犯、心理虐待等各种伤害,导致他们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和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虐待儿童的材料分析题

虐待儿童的材料分析题
近年来,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棍棒教育”的认识。
材料一:去年8月15日,徐文辉仅因生活琐事,掌掴四岁女儿,致其摔倒头部着地,经抢救无效身亡。
对于公诉机关的指控,徐文辉称自己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女儿,而捆绑其双手、用烟头烫等行为,只是为了让女儿不要“再乱翻家里的东西”。
“我只是‘棍棒式教育’用过度了,不能算是‘故意伤害’。
”
材料二:调查显示,中国74.8%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虐待。
中国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一般市民、家长甚至公安执法人员都认为: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怎样对待孩子属于别人的家事,家长管教孩子天经地义。
材料三:现行《刑法》的很多规定很不合理。
虐待儿童的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告诉的才处理。
受到虐待的儿童要自行到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父母犯罪,或者由其他近亲属代为告诉。
这一法律规定直接导致很多受虐待儿童难以获得司法救济,其父母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
材料四:《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保护儿童的诸多规定,但实际执法中,除非虐待行为触犯到刑法,否则根本无法进行外界干预。
目前我国案件的披露往往是当儿童受虐过于严重,才被公众知晓,绝大多数虐童案件尚不为人知。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发言人指出,
遭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统计分析 用 Epi Data3.1 软 件 对 数 据 进 行 双 录 入 , 用 SPSS13.0 软 件
10.2% 。 男 生 躯 体 虐 待 和 精 神 虐 待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76.0% 和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 , 描 述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发生情况 。 运用 χ2 检 验 、 t 检 验 和 非 条 件
儿童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 、 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 , 各种形 式的躯体和 ( 或 ) 精神虐待 、 性虐待 、 忽视及商业的或其他形 式的剥削 , 并导致儿童的健康 、 生存 、 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 或潜在的伤害 。 儿童虐待包括躯体虐待、 精神虐待、 性虐
[1]
今后儿童虐待流行学研究及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2
16
×10
χ2
& +,-./ 12 312 4567 4 5 8& %** *% * *%% ** % *) %% % !"#$ ’!"#( 0 !"#$ ’!"#( 09:;< => ?@ % % %)
WANG Yong-hong* , CHEN Jing-qi.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 Xingtai , Hebei 054000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child ab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 tors ,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Child abuse experience was surveyed among 1 762 students in a college by anonymous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76.2% of 1 762 college students investigated had abuse experience. Prevalence rate of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was 59.4% for physical abuse , 76.0% of males and 49.2% of females ever had physical abuse experience. 61.5% for emotional abuse , 69.0% of males and 57.0% of females ever had emotional abuse experience ; 10.2% for sexual abuse , 8.1% of males and 11.5% of females ever had sex abuse experienc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in prevalence rate of physical abuse ( χ2 = 124.139 , P = 0.000 ) and emotional abuse ( χ2 = 25.338 , P = 0.000 ). Compared with the male students , the prevalence rate of sexual abuse was higher in the fe male students ( χ2 = 5.387 , P = 0.020 ).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ad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 OR = 2.407 , P = 0.011 ) were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abuse. Girls ( OR = 0.409 , P = 0.000 ) and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of mother (OR = 0.718 , P = 0.004 )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child abuse.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hild ab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common in China.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ild abuse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 Child abuse ; Students ; Influencing factors
69.0% , 女 生 分 别 为 49.2% 和 57.0% , 男 生 躯 体 虐 待 和 精 神 虐 待发 生 率 高 于 女 生 (P ﹤ 0.001 )。 女 生 性 虐 待 发 生 率 为 11.5% ,
高于男生的 8.1% (P ﹤ 0.05 )。 见表 1 。
2 1 2222222 16 2222222222222×10 2
·
4654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18 期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2 , Vol.39 , NO.18
·流行病与统计方法·
1 762 名大专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永红 1, 陈晶琦 2
(1.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河北 邢台 054000 ; 2.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
!"# $
2.2
儿童期虐待经历与社会人口学指标 分析结果显示 , 儿童期虐待发生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 差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2 , Vol.39 , NO.18
掴耳光、 用拳头打、 踹、 踢、 掐等; ② 被用物品如棍子、 扫 帚、 皮带等打; ③ 被羞辱; ④ 目睹家人或亲近的人打架斗 殴 ; ⑤ 非情愿的被他 人 故 意 触 摸 外 生 殖 器 ; ⑥ 非 情 愿 的 性 交 行为 。 为保证问卷信息的真实性 , 保护学生隐私 , 资料收集过 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 以班级为单位 , 当堂发放问卷 , 采用无 记名填写, 教师回避, 答完后由本人将问卷装入信封内封好, 由调查员统一收回 。
率为 89.0% ,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 ( 包括分居 、 离婚 、 再婚 、 一 方或双方死亡等) 学生的发生率高于父母婚姻状况正常的学 生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 8.592 , P = 0.003 )。 儿 童 期 虐 待 经 历 与 是 否 为 独 生 子 女 、 父 亲 文 化 程 度 及 16 岁 前 是 否 居 住 在 农村等均无明显关联 。 见表 2 。
在 以 往 儿 童 虐 待 研 究 基 础 上 , 参 考 国 内 有 关 文 献 [3~5], 设 计调查表。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 一 般 人 口 学 指 标 。 (2)
16 周岁以前受暴力伤害经历 。 主要调查 ① 被严重徒手打 , 如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18 期
为 69.0% , 女生为 57.0% ; 性虐待为 10.2% , 男生为 8.1% , 女生为 11.5% 。 男生躯体虐待 (χ2 = 124.139 , P = 0.000 ) 和 精 神 虐 待 (χ2 = 25.338 , P = 0.000 ) 发 生 率 均 高 于 女 生 , 女 生 性 虐 待 发 生 率 高 于 男 生 (χ2 = 5.387 , P = 0.020 )。 多 因 素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是发生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 (OR = 2.407 ), 女童 (OR = 0.409 )、 母亲 文 化 程 度 高 (OR = 0.718 ) 是 儿 童 虐 待 发 生 的 保 护 因 素 。 结 论 视 ,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关键词 : 儿童虐待 ; 学生 ; 影响因素
摘要 : 目的
了解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 , 对
1 762 名大专学生就有关儿童时期受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 。 结果 在被调查的 1 762 名大学生中 , 76.2% 的人 在儿童期 有 遭 受 虐 待 经 历 , 儿 童 期 躯 体 虐 待 发 生 率 为 59.4% , 男 生 为 76.0% , 女 生 为 49.2% ; 精 神 虐 待 为 61.5% χ2 = 51.687 , P = 0.000 )。 母 亲 受 教 育 程 度 在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发生率低于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的 学 生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 9.690 , P = 0.002 )。 父 母 婚 姻正常学生的发生率为 75.6% ,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学生的 发 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 对 2 108 名 学 生进行问卷调查 。 共发出 2 108 份调查表 , 将性别 、 年龄等 关 键变量缺失的问卷及前后回答矛盾的问卷剔除 , 得到有效问卷
待 、 忽视和剥削 。 儿童虐待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 、 严 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虐待对儿童的躯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 伤害 , 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甚至伴随受 害者一生 [2]。 为了解大专学生在童年时期的 虐 待 发 生 情 况 及 影 响因素 , 对河北省某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 希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