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饥饿”问题亟待解决
隐性饥饿.p4-5

细胞营养失衡: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慢性病为何会“井喷”?社会老龄化、环境污染严重、饮食不当,不良的生活方式,运动量普遍减少,这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了中国慢性病井喷状态?但有专家认为,导致慢性疾病泛滥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于不良饮食生活方式导致的“隐性饥饿”。
201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明确指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这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急需面对的重大问题。
到底什么叫隐性饥饿?对健康会带来哪些危害?它是怎样造成的?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应对呢?“隐性饥饿”——一种细胞营养失衡的状态饥饿的感觉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然而,如果现在告诉你,心慌、乏力、手脚麻木、掉头发、便秘、皮肤粗糙......这些都是饥饿的症状,是否难以置信?没错,这是一种叫细胞“隐性饥饿”的状态!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到“细胞隐形饥饿”,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上世纪末期就已经提出并关注人体“细胞隐性饥饿”。
它是指机体细胞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重点在营养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饱腹方面的容积不够。
据临床营养科的专家介绍,最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铁、缺钙、缺锌、缺硒、钠过多、饱和脂肪过多、缺乏维生素A、缺乏B族维生素、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过多等。
以长期缺乏维生素A为例,眼睛则容易疲倦、干涩;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
锌缺乏会使免疫力下降,还对味觉影响很大,使食量下降,容易面黄肌瘦;硒是一种抗氧化的微量元素,对心脏健康尤为重要,现在很多老年人、甚至中年人因突发心脏问题死亡,这与体内缺硒有很大关系。
在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健康管理论坛上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人体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肝胆疾病、肥胖症、亚健康等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即人体营养素摄取的不充足、不均衡有关。
隐性饥饿是什么意思

隐性饥饿的意思
隐性饥饿的意思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一般认为是一种因为无法保证正常营养成分吸收而导致的饥饿症状,重点在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饱腹方面的容积。
扩展资料
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亚健康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隐性饥饿”正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铁、缺碘、缺锌,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
长期缺乏维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干涩;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长期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及癌症。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有以下几种:缺铁、缺碘、缺锌、缺维生素A、D。
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缺碘可使孩子低平均智商低10~15;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缺乏维生素A、D可导致佝偻病,单纯缺维生素A可致反复感冒、腹泻和干眼病。
我们如何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我们如何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全球饥饿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虽然世界各国在不断努力,但在一些贫穷落后国家,饥饿依然存在。
为此,虽然我们不能瞬间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逐步探索寻找解决之道。
以下是我们可能的解决方法:一、扶贫帮困首先,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贫穷和饥饿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的。
许多贫困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提供基本的食物和护理,所以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国家减轻贫困程度,例如扶贫政策和捐助经费等。
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补贴以及高价值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当地国际组织可以通过提供食品援助和教育培训等方式来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推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寻求采用新技术深入解决饥饿问题,加强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技术方面创新以及城市乡村互动的机制。
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互联网应用可以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和农业信息,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卫生和特定种类贫困人群的就业信息。
此外,研究利用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节约和管理技术等新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食品浪费量,对于解决全球饥饿问题至关重要。
三、改善全球贸易体系尽管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一些国家仍在享有优势,享受更好的经济贸易,但在另一些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国度中,更公平的贸易体系将会是关键,这也是缓解饥饿问题的一种途径。
通过将更多的资源重心放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和贫困地区,特别是农业,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生产和供应水平,同时也为全球饥饿问题开辟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之道。
四、维护全球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全球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如种植周期较短和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影响—也对全球饥饿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全球联合起来,采取措施去改善全球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的能够充分生产与供应。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政策来控制高风险粮食,积极监管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我们应该投资向那些受灾地区的救助和援助计划,以恢复对粮食的供应。
隐性饥饿---身体正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隐性饥饿---身体正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这种“饿”,引发70%慢性病,3亿国人中招!营养师:4类人最易中招身高1.78m,体重180斤,竟营养不良?也许你的身体正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你,“隐性饥饿”中招啦~据2016年中国农科院专题报告,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们国家“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个亿。
并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及各种亚健康问题都与“隐性饥饿”有关。
中招人群如此庞大,又和绝大多数的慢性病关联,小康妹儿心头一紧:“隐性饥饿”是个啥?中招了后果会不会很严重?该如何应对呢?针对“隐性饥饿”的疑惑,我们特意邀请到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孟德姣来一一解答。
据孟德姣医生介绍,“隐性饥饿”易被忽视,且后果严重。
在日常问诊中,一般只有特殊人群更关注自己的营养状况。
大家对儿童和青少年、怀孕和哺乳期妇女以及老人的营养状况比较关心,却鲜少觉得一般人会营养失衡。
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将达79%。
这已经成为提高中国居民健康素质的巨大障碍。
“隐性饥饿”不易判别,后果严重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亚健康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隐性饥饿”正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孟德姣医生给我们揭开了“隐性饥饿”的“隐性”面纱,介绍了“隐性饥饿”的常见类别和易患人群。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缺乏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干眼症,甚至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手足抽搐、佝偻病、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等。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第9期最近,由联合国三大粮农机构联合发表的《2015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指出,如今7.95亿的世界饥饿人口数量比1990年至1992年期间减少了2.16亿,降幅为21.4%。
虽然抗击饥饿的成果显著,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人类健康。
在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当下,为何许多人遭遇了隐性饥饿的困扰?到底什么是隐形饥饿?如何才能远离?吃饱不等于吃好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不等于吃好”。
过去,为应对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温饱问题,农业科学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贡献良多,却忽视了作物营养,对人的健康关注还远远不够。
例如,如今,小麦平均铁锌含量为每公斤仅20毫克,与成人每天所需的铁锌量45毫克相差甚远。
全球每年约10万孕妇因缺铁性贫血而死亡,我国维生素A和锌缺乏每年导致大约100万幼童死亡,叶酸缺乏导致约25万新生儿严重残障,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劳动力损失将占一个国家GDP的3%到5%……在北京前不久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35次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在提到这些数字时,强调了当前隐性饥饿问题的严峻。
研究表明,隐性饥饿将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危害儿童青少年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严重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
果蔬营养成分下降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到“细胞隐性饥饿”,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提出并关注人体“细胞隐性饥饿”。
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分析数十年的食品营养成分,发现果蔬等营养成分下降的问题的确存在。
比如1950至2000年的日本食品营养分析表明,每100克菠菜的维生素A 从8000IU单位降低到700IU单位,微生素C从150毫克降低到35毫克,铁从13毫克降低到2毫克;胡萝卜的维生素A从13500IU单位降低到1500IU单位,维生素C从10毫克下降到4毫克,铁从2毫克降低到0.2毫克。
警惕“隐形饥饿”引发慢性病

警惕“隐形饥饿”引发慢性病人们通过食物摄取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叫作“隐性饥饿”。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人体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肝胆疾病、肥胖症等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每天吃的食物变少,消化吸收功能变差,所以应该格外注意“隐性饥饿”。
近年来,全球饥饿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人类健康。
在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当下,为何仍有许多人遭遇“隐性饥饿”的困扰?到底什么是隐形饥饿?如何才能远离?“隐性饥饿”涉及全球1/3人口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不等于吃好”。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日前公布的一项年度总结报告用很大篇幅对“隐形饥饿”作出了解释和分析,认为其所属范畴是营养不良的一种形式,其定义为“由不平衡数量或质量的饮食情况所导致的营养状态偏离正常数值的身体状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称为“隐性饥饿”,因为这些营养素缺乏通常很难被发现,而且其所带给身体的不良影响往往不会马上显现,是滞后的。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0亿人口存在这种隐蔽性饥饿状况,比例约占全球人口的1/3。
在我国,“隐性饥饿”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受“隐性饥饿”困扰的人数或将超过5亿人,换句话说,每10人中大概就有3~4人存在“隐性饥饿”。
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总人口约45%缺乏维生素A,49%存在锌摄入量不足,缺铁性贫血症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比例高达22%,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症也占到了11%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将达79%。
隐性饥饿的原理

隐性饥饿的原理隐性饥饿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物质充裕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对某种需求的认知而导致的内心空虚和不满足的状态。
隐性饥饿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比较和攀比心理是隐性饥饿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将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度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成就。
这种不断的比较往往使个体感到不够优秀或者满足度不高,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饥饿感。
其次,个体对于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也是隐性饥饿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个体对于物质享受的需求不断提高。
这种物质追求的不断进阶,使得个体很难感到满足,产生了一种隐形的满足感缺失。
此外,现代社会的互联网化和信息爆炸也是隐性饥饿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非常便捷,各种新的概念、观点和事物层出不穷。
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大海之中,对于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不断调整和追求。
然而,由于信息众多并且多样化,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导致隐性饥饿的产生。
此外,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隐性饥饿的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然而,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却往往被忽视和冷落。
比如,人们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和陪伴的渴望,对于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对于心灵的需求和宗教信仰的寻求等,都往往被物质追求所淹没。
这种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的忽视,使得个体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不满足感,进而产生了隐性饥饿。
最后,个体对于意义和价值的寻求也是隐性饥饿的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活的平庸和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困境。
在物质慰籍的背后,个体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隐性饥饿。
人们渴望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隐性饥饿

隐性饥饿定义隐性饥饿是由营养不平衡而缺乏某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所导致,而其他成分过度摄入,机体产生隐蔽性需求营养的饥饿症状。
根据专家这一定义,营养元素让人体能够正常生长,并确保人体能够完成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旦出现不均衡,人体表现出部分成分过剩,部分缺乏,却体现出饥饿症状的营养问题。
隐性饥饿需要全民重视。
症状最常见的隐性饥饿有以下几种:缺铁、缺碘、缺锌、缺维生素A、D。
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缺碘可使孩子低平均智商低10~15;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缺乏维生素A、D可导致佝偻病,单纯缺维生素A可致反复感、腹泻和干眼病。
以下四种人容易发生隐性饥饿:1.儿童和青少年,怀孕和哺乳期妇女,他们对营养素的摄取较常人高;2.偏食、挑食、用零食替代正餐者,这些人往往难以从膳食中摄取足量的微量元素;3.腹泻患者因排泄而丢失应有的维生素;4.慢性胃肠炎因消化吸收障碍难以获取微量维生素。
对上述隐性饥饿的营养建议是:缺铁和缺锌可补充动物肝、动物血、瘦肉、蛋黄和海产品;缺碘可补充海鱼、海带、紫菜等;缺乏维生素A可补充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南瓜、芒果、杏、木瓜等;缺乏维生素D可补充乳类、动物肝和瘦肉。
政策据大公报报道,膳食中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被称作“隐性饥饿”。
联合国基金会执行主任卡尔.贝米拉在发言中说,国际微量元素行动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八十多个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状况最严重的国家做了评估报告。
报告中发现,“隐性饥饿”危害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健康。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将保证国民微量营养供给纳入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贝米拉称将敦促其它国家和全球领袖向中国学习。
案例举例来讲,最新的资料显示,即使人们轻微缺少维他命A也将导致死亡率上升。
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儿童维他命A的摄入,从而每年挽救100多万儿童的生命。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人类就开始在食物中添加必不可少的维他命或者矿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
FOOD INDUSTRY
国居民已从吃饱转向吃好,更加关注
营养。但同时,城市人口营养失衡、
微量元素缺乏导致健康受损,贫困地区营养不
良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2018年11月26日,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中国农科院生
物技术所研究员张春义说。
日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五大机构
共同发布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报告,报告指出,粮食不安全状况恶化和各种
形式营养不良问题高发的种种迹象令人担忧,
明确提醒我们还需开展大量工作;中国在减少
营养不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纵观全
球,饥饿和营养不良却在上升。
隐性饥饿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营养
不良
按照联合国粮食署的介绍,摄入食物不足
或饮食结构不当会引起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
导致疾病,反过来,疾病也会引发营养不良。
如果某种微量元素(维生素或矿物质)摄入不足,
即使摄入足够的食物,依然会引起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问题,在2014年第二届国际
营养大会上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义。其中有一种
特殊形式的营养不良,就是所谓的隐性饥饿,
它指的是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张春义说,比如,肥胖症患者常常也是
隐性饥饿人群,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慢性病患病风险增加。全球普遍存在的维生素
A、碘、铁缺乏以及贫血导致发展中国家每年
损失3%—5%的GDP。
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
显示,2017年,有近1.51亿5岁以下儿童因营养不
良而身材矮小,远低于该年龄段的身高标准,其
中非洲和亚洲的发育迟缓儿童人数分别占总数的
39%和55%。同时,全球还有1/3的育龄妇女受贫
血困扰,超过1/8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
“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
损害免疫系统,与营养失衡相关的慢性病,成
关注
Focus
马爱平 文
“隐性饥饿”问题亟待解决
“我
FOOD INDUSTRY·
31
“以前我们关注产量方面的优良性状,
现在更加关心营养方面的优良性状,筛选出优
质种质资源,培育出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
张春义介绍,14年来,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与营养科学相结合,项目
已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了富含微量营养素
的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已培育出20多个富含
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微量营养素的水
稻、玉米、小麦、甘薯和马铃薯新品种。
“比如,我们从500多份来自全球的玉米
自交系中筛选到高叶酸含量的材料,利用分子
标记跟踪转育过程开发的高叶酸甜糯鲜食玉
米,单个玉米叶酸含量约为200微克,每天食
用2根就可以满足世卫组织推荐的一天叶酸需
求量,该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春义说。
“目前大概有210多名专家,在中国农科
院从事食物营养相关的研究,包括发展战略、
政策、营养标准与监测、营养因子与功效评
价。在营养型农业方面,已启动了作物营养代
谢机理及营养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行动,建
立了种子资源、代谢调控、农产品加工、人体
营养、社会经济等多学科联合的全产业链研发
体系。”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主任、中国农
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说。
未来,通过农业育种手段改善人群营养
健康水平,仍需付出长期努力。“实现这些目
标的手段离不开技术进步,实际上,有很多技
术难题亟待攻破。令人遗憾的是,转基因技术
是营养育种领域最有效的一种技术,但涉及伦
理、法规等各方面的限制,应用十分有限。基
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可期,但也有许
多工作有待完成。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市
场、金融机构一起,共同推动高品质的营养健
康产品走向市场。”张春义说。
Focus
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贫困地
区,缺铁性贫血及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仍
保持在较高水平。”日前,在上海召开的首届
营养型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
对接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杨晓光说。
此次会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张玉梅也介绍,通过对我国多个地区成人饮食
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大豆制品、
水产品、蛋类、奶类、坚果等,人们的摄入严
重不足。排在“不足”第一位的是奶类,大概
94.1%的被调研个体存在不足,而“特别够”
的则是盐,人们摄入盐过多,尤其是在北方地
区。调查还发现,血压异常、高血压的人,
“膳食多样化”指数一般都比较低。
作物营养强化项目正在推进
针对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造成的“隐性饥
饿”,2003年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开始在全球实施。
“采用传统育种方式培育的高维生素A原
玉米、高铁豆类、高锌小麦等营养强化品种,
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30多个国家已
推广种植,功效试验证明对改善人们认知能
力、减少发病率、更好适应黑暗环境等有明显
作用。”国际作物营养强化项目负责人、2016
世界粮食奖获得者豪沃思·布伊斯说。
中国是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
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
术研究所牵头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启动了中
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
未来,通过农业育种手段改善人群营养健康水
平,仍需付出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