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中国传统 家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家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认为人
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
2.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强调保持适度和平
衡。
在人生的道路上,应避免过分的极端,保持稳定和中庸的状态。
3.人性本善: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
天赋品质。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生活的幸福与价值。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性,对于现代人的个人成长、幸福生活以及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道自然,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如九天玄女、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都描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而在古代哲学中,这种观念也表现为道家和儒家的不同理论。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与物相生相克,道是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
因此,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这种观念可以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中。
儒家则更注重人类的礼仪道德,认为人类应该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然而,他们并不否认自然界中的万物有灵的观念。
相对于道家强调的自然主义,儒家更注重人文的理性和节点,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认识世界、创造文明。
与哲学不同,从事实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万物有灵”观念也有着很多实际应用。
比如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人曾经广泛地应用自然的季节规律和天气变化,用以农作物的种植、养护、收获等。
在医学上,古代中国人也会利用自然界中的草药来治疗疾病,比如太医神数《黄帝内经》,其中就用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和自然疗法。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形象用于陶瓷和青铜器的制作上。
这种造型,除了在物质形态上呈现出“万物有灵”的美感,也是对“礼崇天地、奉祖尧舜”的一种价值追求。
总之,“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学派和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这种观念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国历史悠久,涌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
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位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爱、礼仪、道德和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严格要求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的墨家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字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他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墨子强调人们应当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和道家产生了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荀子的法家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况,字卿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思想重视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教育的引导,可以使人们遵守规则、辅助发展。
荀子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四、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之,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主要表达在《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大道至简,强调人们应当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学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庄子的庄家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周,名云,字太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汉代正统哲学的观点

汉代正统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学派,这些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在汉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1. 儒家观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价值观,主张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诚意正心、博学审问、辩证分析、切实行动”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2. 道家观点: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规律。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衡,提倡“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墨家观点:墨家思想主张以爱民为中心,注重实用主义和实践性,提倡“兼爱”、“非攻”等理念。
墨家强调公正和平等,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反对贵族统治和剥削。
总体来说,汉代正统哲学主张以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学派在人性、政治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可道蕴含的哲学观点

道可道蕴含的哲学观点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道可道”表达了道家哲学的核心观点。
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简要解读。
一、道的本质无法言说:“道可道”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的绝对原理,或称为道、理、自然法则。
作者告诉我们,这个道是无法用言语、文字准确表达的。
这不是因为道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因为它超越了言语的局限,是一种超越言说和概念的存在。
二、言语的局限性:通过“道可道”表达的观点强调了言语、概念的局限性。
言语是一种有限的工具,而道是无限的。
任何言语都只能是对道的一种有限的描述,而无法涵盖其全貌。
这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时要谦逊,认识到人类有时无法用有限的语言准确表达无限的真理。
三、超越对立:“道可道”也暗示着超越对立的思想。
如果道是无法言说的,那么所有的二元对立(如好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的,都不能涵盖道的全貌。
这启发人们超越对立,寻求更高层次的统一和和谐。
四、体悟与直观认知:《道德经》强调通过直观的方式体悟道,而非依赖于理性的推理。
这与西方哲学中强调的理性思维有所不同。
通过深入的冥想和内省,个体有可能获得对道的直观认知。
五、不拘泥于形式:这一观点还提醒人们不要过于依赖形式化的语言和概念体系。
道是超越形式的,超越具体的概念和符号。
因此,人们在追求道的认知时,需要超越对语言和形式的过分依赖,注重直
觉和体验。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远古时期便有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拥有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及其流派,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儒、道、墨三家思想入手,较为详尽的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具有良善的本性,但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可能会产生恶习。
因此,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图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管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仁政”、“民本”的思想,强调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以人民为中心来治国。
而后来的儒家思想家程颐、朱熹等人则进一步发挥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道统天下”等理论,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变化的,而唯有道是恒久不变的。
他主张人应该尽量追求自然真实,勉励自己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不要过分执着于世俗名利。
而后来的道家思想家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物我两忘”的主张,宣扬“逍遥游”的生活方式,认为人应该自由自在,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
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艺术和文学风格。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爱人之义,利物之情”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道德标准。
他反对百家争鸣,主张“非墨则伤”、“无事则创”,以此宣扬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的墨家还发明了各种工具,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与文明领域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 91分[考试时限]:60分钟[及格分数]:60分[考试说明]: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错误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
正确错误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错误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
正确错误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
正确错误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
正确错误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正确错误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
正确错误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正确错误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正确错误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错误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
正确错误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
正确错误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
正确错误15、“思”是心之所虑。
正确错误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
正确错误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
正确错误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
正确错误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错误20、“乂”是从“言”而来,“乂”是治理、安定的意思,“从作乂”是说通过言语沟通达到理解和取得共识,就能够实现人际的和谐。
正确错误21、“道”是对存在即“始源”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述。
正确错误22、“道”是人们最高的认识对象,是人存在的终极基础。
正确错误23、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
正确错误24、王阳明说:“思睿则致寿,听聪则致富,视明则致康宁,言从则致攸好德,貌恭则致考终命。
”正确错误25、郑玄说:“凶短折,思不睿之罚。
疾,视不明之罚。
忧,言不从之罚。
贫,听不聪之罚。
恶,貌不恭之罚。
弱,皇不极之罚。
”正确错误26、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正确错误27、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一”和“多”的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正确错误28、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表现为“本”与“末”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等。
正确错误29、整个儒学强调的一个基本的命题都是“理一分殊”。
正确错误30、天下万物只有一个理,但是这一个理它表现在万事万物中,不为天地万物所分有。
正确错误31、“思”之五事中前四个方面涉及感官、感性,最后一个方面涉及()。
思维、理性感官、理性思维、感性以上均不正确32、()是说仪表、态度的要求应是谦恭和恭敬。
“言曰从”“视曰明”“貌曰恭”“听曰聪”33、睿是从最高之事“思”而来,()是说思虑的深远最后就能够达到无所不通。
“聪作谋”“明作哲”“睿作圣”“从作乂”34、()是讲视觉的要求应是清晰地观察和反映认识的对象。
“言曰从”“貌曰恭”“听曰聪”“视曰明”35、孔子发挥了()的思想,他在《论语》中曾经论及到关于思维有九件事情。
《孙子兵法》《尚书·洪范篇》《道德经》《中庸》36、()意为言说的要求应是到达沟通和理解,能够达成一致或共识。
“视曰明”“言曰从”“听曰聪”“貌曰恭”37、()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
“言”“听”“思”“视”38、“思为人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斯而已”出自()。
王羲之王夫之柳宗元王阳明39、“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
《尚书·洪范篇》《庄子》《孟子·告子上》《左传》40、()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孔子荀子老子韩非子41、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宗教派人本主义自然派以上均不正确42、“心即理”的观点,是()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黄宗羲王阳明庄子老子43、王阳明强调,()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
格物悟性德性良知44、“知行合一”是()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
孔子庄子王阳明韩非子45、“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
致知在格物人格完善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46、()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墨子庄子鬼谷子47、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之道。
“愚忠”“忠恕”“中庸”以上均不正确48、()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辽代元代唐代宋代49、中国哲学侧重强调()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天人天地万物五行50、()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孟子老子孙子韩非子51、“白马非马”是中国先秦名家()的命题。
孙斌公孙龙田忌庞涓52、孔子把()看作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
“人事”“道”“天命”以上均不正确53、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左传》《四书集注》《春秋》《传习录》54、()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道法气天55、()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陆九洲张载陆九龄56、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散为万物。
五行两仪五气四象57、在()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
人性论本体论本源论以上均不正确58、朱熹从()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人性心性欲望本能59、(),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南北朝时期唐朝两宋时期元代60、在()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
人性道德本体心性61、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即()。
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62、“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规范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63、《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地64、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
法家儒家道家佛家65、“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专心致志虚心涵泳66、朱熹继承(),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周敦颐王阳明二程王羲之67、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
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68、王夫之反对在历史运动之外谈论()主宰历史,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天命”“神道”“道统”“人事”69、黄宗羲在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
“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以上均不正确70、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
天文算术乐律释道71、《尚书·洪范》中的“五福”,包括()。
寿富攸好德考终命72、《尚书·洪范》中的“六极”,包括()。
凶短折疾忧恶73、宋明理学大致分为()。
程朱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理学74、古代本体论哲学范畴具有()的特征,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说明认识从感性的直观开始。
直接性间接性抽象性模糊性75、中国先秦哲学缺乏发展生机的根源恰恰在于哲学的功能性结构发生变化,哲学与()同胎,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着一个无法被打破的弹性结构。
经济文化宗教政治76、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的()三家合流的互补型结构。
儒释道墨77、《道德经》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真谛,“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有无一体。
衍生、主宰天地万物运行,个人修身要虚无致静。
以“无”为本以“无”为用以“有”为用以“有”为本78、《道德经》文约义丰,涵盖()等诸多学科,其内容朴素自然、深入浅出、洞玄察微、发人深省、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79、《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哲学科学政治宗教80、《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等等境界。
安身立命以柔克刚不求而得为难于易.在公园广场歌房舞厅中老年人身影充斥市井高歌一曲声音婉转曼妙舞姿曲线优美/健身运动的杠杆蹦跳跑步快走经历霜雪风雨还有坐下的荧屏聊天走走停停掠看四季风景/孙儿孙女浇濯天伦之乐音符老人们个个累并快乐着嬉戏打闹仿佛回归童年自己曾经也是戏谑调皮/菜市场是他们每日首选讨价还价在精挑细选中沉沦熬煮起菜肴的生活旷味有滋有味在咀嚼暂停/旅游休闲焕发青春活力胜地游览仿如过江之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