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P1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关系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第31卷第2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1N o.22010年04月Jour nal of J il in M edi ca l C oU e ge A pr.2010—109一文章编号:1673-2995(2010)02-0109-0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St udy pr ogr es s on r el at i vi t y of chi l dr en obe si t y and genet i c pol ym or phi sm 葛红娟1,李永进“,马洪波1(1.吉林医药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2.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科,北京101300)摘要:儿童肥胖的病因十分复杂,发生原因及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确定主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基因的多态性是肥胖发生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
从基因水平上,目前发现已有200余种基因位点与肥胖的发生有关,并且发现不同的基因变化所引起的脂肪聚集部位、肥胖表型是不同的。
因此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多基因参与才是大多数人发生肥胖的原因所在。
本文结合本研究组研究结果综述调节能量摄入的基因、调节能量消耗的基因、影响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基因及其他诸如胰岛素受体底物受体等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关键词:儿童肥胖;基因多态性中图分类号:R153.2文献标识码:A肥胖发生的机制涉及到了摄食、能量消耗及脂肪合成等环节中的多种神经、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过氧化质体增殖激活物受体(PPA R)、瘦素(1ept i n)、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 SH)、神经肽Y(neu—r ope pt i de Y,N PY)、解偶联蛋白(uncoupl i ng pr ot e i n,U C P)、agout i相关蛋白(A G R P)等数十种¨引。
如果能从肥胖候选基因多态性与饮食因素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无疑为制定公共营养措施、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肥胖相关基因PID1的研究进展

I D: 5 1 0 7 7 3 ) 却是位于3 号染色体上 , 全长1 2 4 . 9 k b . 包 括2 个 外 显 子 和3 个 内含 子 ,其转 录产 生 的m R N A
( B C 1 2 6 6 5 8 ) 长 度是 2 5 6 1 b p , 编码2 0 3 a a 。猪P I D 1 基
题, 它不但 威 胁着人 类 的健康 , 也 困扰 着 动物生 产 的
发展 , 而肥 胖表 型 的发 生4 0 %~ 7 0 %是 由 遗 传 原 因 引
起 的 肪是 体 内
的 一 种 主 要 能 量 来 源 ,过 量 的 脂 肪 沉 积 不 但 影 响 着 动 物 产 品 的 风 味 ,并 且 还 严 重 影 响 着 动 物 产 品 的 品 质, 造 成 能 量 的 浪 费 。摄 入 过 量 脂 肪 有 损 人 体 健 康 , 极 易 导 致 肥 胖 的 产 生 。 人 和 动 物 脂 肪 的 蓄 积 是 一 个 复 杂 的生 理 生化 过 程 , 除年 龄 、 营养 、 疾病外 , 主 要 受 到 遗 传 因 素 的 制 约 。 随 着 现 代 分 子 生 物 技 术 的 发 展 ,影 响 动 物 脂 肪 代 谢 相 关 基 因 也 被 逐 步 发 现 磷 酸 酪氨 酸互作 结构 域 1( P h o s p h o t y r o s i n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d o ma i n c o n t a i n i n g, , P I D1 ) 是 利 用 抑 制 性 消 减 杂 交 技 术 从 肥胖 人 群腹 膜 后 脂肪 组 织 中筛选 的新 基 因 . 并
因( G e n e t I D: 1 0 0 3 0 2 5 0 8 ) 位于l 5 号染 色体 上 , 全 长 为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出生体重关系研究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出生体重关系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顺义区城区地区在园体检中的500名学龄前期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组、正常出生体重组与高出生体重组,其中低出生体重组85例、正常出生体重组306例、高出生体重组109例。
然后按照WHO关于身高体重判断标准观察三组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
结果:低出生体重组、正常出生体重组与高出生体重组的肥胖发生率为7.1%(6/85)、5.2%(16/306)、13.8%(15/109),其中高出生体重组的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高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需要注意营养管理,从而预防单纯性肥胖的出现。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出生体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肥胖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且多数肥胖患者伴随心理或行为异常、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是指摄入能量过高引起的一种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大量脂肪堆积[1]。
随着我国高出生体重新生儿比重的升高,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心理障碍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学龄前儿童出现单纯性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基因与饮食习惯等[2]。
近些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出生体重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与胎儿在宫内发育速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且能够反映幼儿期成长速度。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顺义区城区地区在园体检中的500名学龄前期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有男孩256例,女孩244例,年龄为3~6岁,平均为(4.2±0.8)岁。
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原因和起因单纯性肥胖症病因概要: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主要分为4大方面:遗传因素,ob基因缺乏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精神神经因素,下丘脑的食欲中枢和个体的摄食行为受许多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内分泌因素,多种激素可调节摄食;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与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关。
单纯性肥胖症详细解析: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族发病倾向。
肥胖父母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
1994年,Zhang等用酵母菌克隆出ob/ob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
ob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其表达产物称瘦素(1eptin)。
其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将体内脂肪储存的信息传送到下丘脑和弓状核,通过使神经肽Y减少而使摄食减少。
ob/ob小鼠由于缺乏ob基因,在生命的早期即有多食、肥胖、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低体温和不育。
据此推论,此基因缺乏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2.精神神经因素下丘脑的食欲中枢和个体的摄食行为受许多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
刺激下丘脑中的腹内侧核可使动物拒食,而完全破坏该神经核则引起多食。
脑室内直接注射瘦素比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注射引起的反应更为强烈,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为瘦素作用的重要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对摄食也具调节作用。
人进食后的“饱感”就是通过周围神经将感受到的信号传送到中枢神经,因而停止继续进食。
人们在悲伤或过于兴奋的情况下进食减少,说明精神因素对摄食也有调节作用。
临床上可见下丘脑发生病变所引起的肥胖或消瘦,肥胖是下丘脑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3.内分泌因素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推测这些激素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机制。
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表达下调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单纯性肥胖儿童体脂、血脂变化及干预效果分析

1 . 对象 : 选择 2 0 0 5年 6月 至 2 0 0 6年 6月 在 我 院 儿 科 内
分泌专科 门诊 初诊 以及后期随访 的单纯性肥胖儿童 2 3例 , 经 体格检查 、 腹部 B超及 内分 泌 、 肝、 肾功能 等检 查 , 排 除 了其
增多 , 呈 巾心 型肥胖 , 存在胰岛素抵抗 , 血T G升高 。对肥胖儿童健康 教育干预 , 在轻 ~中度肥胖 巾效果 明
显, 患儿 的肥胖程 度 、 家族遗传史及对干预 的依从性是影 响干预效果的主胖 ; 儿 童 ; 体脂 ; 血脂 ; 干预
肥 胖 是 由 于能 量 代 谢 失衡 、 摄食 过多和 ( 或) 耗 能 不 足 所 光免疫 分析 系 统测 定 , G l u 、 T C 、 T C、 H D L — C、 L D L — C 采 用 美 国 B e c k m a n公 司 生 产 的 S Y N C HR O N C l i n i c a l s y s t e m L X 2 0全 自动
生化测定仪测 定 , 所 有 检 测 均 按 药 盒 说 明 书 由专 人 操 作 。 以 稳态模 型 ( Ho m a m o d e ] ) 公式计算 I R值 ( I R =F i n s X F B G /
2 2 . 5) 。
血脂 、 胰 岛素抵抗变化 , 以及健 康教育 干预 的效果 , 我们 初步
导 致 机 体 脂 肪 容 量 增 多 的状 态 , 常 伴 有 不 同程 度 的血 脂 异 常 、 高 胰 岛素 血 症 和胰 岛素 抵 抗 。 近些 年 在 儿 童 和 青 少 年 中肥 胖 越来越多 , 其中 9 5 % 为单纯 性肥 胖 , 主 要 由 长 期 不 合 理 的 饮 食 及 不 良 的饮 食 习惯 所 致 。 为 了 解 单 纯 性 肥 胖 儿 童 的 体 脂 、
单纯性肥胖男性儿童瘦素与几种内分泌指标检测探讨

单纯性肥胖男性儿童瘦素与几种内分泌指标检测探讨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和几种内分泌指标变化对单纯性肥胖男性儿童影响和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60例高于同年龄小儿标准体重20%的男性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60例体重正常男性儿童作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儿童身高体重指数(BMI)、Leptin、胰岛C肽、胰岛素以及血脂系列,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
结果肥胖男性患儿与正常男性儿童比较,Leptin、胰岛C肽、胰岛素、雌二醇、总胆固醇、甘油三脂、A/B、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有明显增加,睾酮、黄体生成素(LH)明显减少。
结论Leptin可作为评判肥胖男性儿童内分泌功能指标,Leptin与胰岛C肽、血脂以及性激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对肥胖男童机体发育、调節能量代谢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标签:肥胖男性儿童;瘦素;内分泌指标单纯性小儿肥胖症目前已被临床医学公认为疾病范畴,由于肥胖儿童伴有高血容量,并维持在高血流状态之下。
若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则容易发生心肌肥厚,对心脏功能造成影响[1]。
因此,单纯性肥胖症瘦素对肥胖儿童产生的作用逐渐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重视。
为进一步探讨肥胖男性儿童内分泌指标变化情况,总结瘦素(Leptin)对肥胖男性儿童内分泌功能影响,本文选择我院60例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症男性患儿内分泌指标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60例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症男性患儿作为观察组,年龄4~15岁,平均年龄8.7岁,患儿体重均高于同龄小儿标准体重的20%,排除其它系统疾病引起肥胖症患儿。
另外选取60例体重正常男性儿童作为对照组,年龄5~16岁,平均年龄9.1岁,所有儿童检查均通过医务人员按照儿童体格检测标准进行严格检查。
将两组儿童青春期前(4~8岁)组、青春早期(9~13岁)组以及青春期(14~16岁)组。
1.2方法两组受检儿童均测定身高值、体重值以及BMI;收集两组儿童清晨7~8时空腹静脉血液低温、高速离心后,取血清置于-20℃温度下存储,随时准备检验。
不同程度肥胖儿童的代谢特征、维生素D、IGF-1水平及与肥胖的关系分析

不同程度肥胖儿童的代谢特征、维生素D、IGF-1水平及与肥胖的关系分析作者:刘枫凤杨利琦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33期[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肥胖兒童的代谢特征、维生素D及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及与肥胖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我院儿科并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的儿童125例,其中轻度肥胖25例,中度肥胖55例,重度肥胖45例,同时选取入院行青春发育期相关检查的健康非肥胖儿童5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年龄、性别,测量身高、体重,检测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酸(UA)、维生素D、IGF-1等指标。
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根据性别、年龄调整后的IGF-1(aIGF-1)。
结果①肥胖组的BMI、HOMA-IR、TG、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维生素D 水平低于对照组,aIGF-1水平为轻度肥胖组高于其他三组。
②肥胖组两两比较结果:BMI、HOMA-IR、TG、UA水平是重度肥胖组>中度肥胖组>轻度肥胖组,维生素D、aIGF-1水平是轻度肥胖组>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
③肥胖组BMI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HOMA-IR与BMI呈正相关,aIGF-1及维生素D与BMI呈负相关,因此UA、HOMA-IR是肥胖儿童BMI增加的危险因素,aIGF-1、维生素D是保护因素。
结论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发生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IGF-1低水平可能性增加,这些会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肥胖儿童;代谢特征;维生素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33-0031-04[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obesity, the levels of vitamin D and IGF-1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besity. Methods A total of 125 children who were diagnosed as simple obes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March 2021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25 cases of mild obesity, 55 cases of moderate obesity and 45 cases of severe obesity. Meanwhile, 55 healthy non-obese children who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related examinations during puberty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age and gender were recorded, and their height and weight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fasting serum lisulin (FINS),triacylglycerol (TC), uric acid (UA), vitamin D, and IGF-1 were measured. Body mass index (BMI),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 and IGF-1 (aIGF-1) adjusted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age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①The levels of BMI, HOMA-IR, TG and UA in the obesit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evel of vitamin D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 of aIGF-1 was higher in the mild obesity group than in other three groups. ②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airwise comparison of obese groups, the levels of BMI,HOMA-IR, TG and UA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severe obesity group, followed by the moderate obesity group and the mild obesity group. The levels of vitamin D and aIGF-1 in the mild obesity group were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moderate obesity group and the severe obesity group. ③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MI in the obesity group showed that UA and HOMA-I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MI, while aIGF-1 and vitamin D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MI. Therefore, UA and HOMA-IR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BMI increase in obese children, while aIGF-1 and vitamin D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Concl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obesity, the possibility of insulin resistance, hyperuricemia and other metabolic disorders,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low level of IGF-1 will increase, which will be detrimental to c 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Obese children;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Vitamin D;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童肥胖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PTP1B基因IVS6+G82A、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9.11.028论著PTP1B基因IVS6+G82A㊁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罗清钦㊀彭民金㊀明星㊀胡荍㊀孙强㊀来瑞平㊀郑红梅㊀郭怀兰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2998)作者单位:442000㊀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罗清钦㊁彭民金㊁明星㊁胡荍㊁孙强㊁来瑞平㊁郑红梅)ꎻ湖北医药学院(郭怀兰)通讯作者:郑红梅ꎬ442000㊀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ꎻE ̄mail:278495771@qq.com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IVS6+G82A㊁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ꎮ方法㊀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医院就诊的肥胖儿童303例(肥胖组)ꎬ同时选取健康非肥胖儿童270例为对照组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PTP1B基因IVS6+G82A㊁Pro303Pro多态性ꎮ结果㊀2组PTP1B基因IVS6+G82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2组PTP1B基因Pro303Pro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其中肥胖组CT+TT基因型比例为32.66%ꎻ肥胖组IVS6+G82A各基因型患儿体重指数㊁腰围㊁腰臀比㊁体脂百分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肥胖组Pro303Pro基因型CC患儿体重指数㊁腰围㊁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分别为(24.00ʃ1.89)kg/m2㊁(80.18ʃ7.28)cm㊁(1.13ʃ0.31)mmol/L和(2.02ʃ0.61)mmol/Lꎬ明显低于CT和TT基因型患儿(P<0.05)ꎮ结论㊀PTP1B基因IVS6+G82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无明显关系ꎬ而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ꎬ值得进一步研究ꎮʌ关键词ɔ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ꎻIVS6+G82AꎻPro303Proꎻ基因多态性ꎻ儿童肥胖ʌ中图分类号ɔ㊀R725.892.5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1002-7386(2019)11-1713-04CorrelationofPTP1BgeneIVS6+G82AandPro303Propolymorphismandchildhoodobesity㊀LUOQingqinꎬPENGMinjinꎬMINGXingꎬetal.TaiheHospitalofShiyanCityꎬHubeiꎬShiyan442000ꎬ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explorethecorrelationbetween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PTP1B)geneIVS6+G82AandPro303Propolymorphismandchildhoodobesity.Methods㊀Atotalof303obesitychildrenꎬwhowe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February2015toFebruary2018ꎬwereenrolledasobesitygroupꎬatthesametimeꎬ270healthychildrenwereenrolledascontrolgroup.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wasusedtodetectthepolymorphismsofgenesIVS6+G82AandPro303ProofthePTP1Bgene.Results㊀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distributionofIVS6+G82Agenotypeandallelebetweenthetwogroups(P>0.05).However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distributionofPro303Progenotypeandallelebetweentwogroups(P<0.05)ꎬinwhichtheproportionofCT+TTgenotypeinobesitygroupwas32.66%.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bodymassindexꎬwaistcircumferenceꎬwaisthipratioandbodyfatpercentageꎬindifferentIVS6+G82Agenotypesinobesitygroup(P>0.05).Thebodymassindexꎬwaistcircumferenceꎬtriglyceride(TG)and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inobesitychildrenwithPro303ProgenotypeCCwere(24.00ʃ1.89)kg/m2ꎬ(80.18ʃ7.28)cmꎬ(1.13ʃ0.31)mmol/Land(2.02ʃ0.61)mmol/Lꎬrespectivelyꎬwhich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ofobesitychildrenwithCTandTTgenotypes(P<0.05).Conclusion㊀ThepolymorphismofPTP1BgeneIVS6+G82AhasnosignificantcorrelationwithchildhoodobesityꎬbutthepolymorphismofgenesPro303Priscorrelatedwithchildhoodobesityꎬwhichisworthbeingresearchedfurther.TheIVS6+G82ApolymorphismofPTP1BgeneisnotassociatedwithobesityinchildrenꎬandPro303Propolymorphismisassociatedwithchildhoodobesityꎬisworthfurtherstudy.ʌKeywordsɔ㊀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ꎻIVS6+G82AꎻPro303Proꎻgenepolymorphismꎻchildhoodobesity㊀㊀儿童肥胖是影响少年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不利因素ꎬ而我国儿童肥胖率逐年升高ꎬ增加了患儿家庭负担ꎬ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ꎮ研究证实遗传因素㊁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均是诱发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ꎬ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遗传因素的肥胖相关基因与脂肪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ꎮ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ꎬPTP1B)是调节信号传导㊁细胞代谢及调控细胞周期的重要酶ꎬ主要以胞内酶及跨膜受体样蛋白的形式存在ꎬ可调节蛋白质络氨酸的去磷酸化反应ꎬ进而调节胰岛素信号的传导ꎬ具有重要的调节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ꎬ但其基因多态性研究较少[3]ꎮ本研究探讨PTP1B基因IVS6+G82A㊁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的肥胖儿童303例(肥胖组)ꎬ纳入标准:(1)体重指数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ꎻ(2)年龄1~6岁ꎻ(3)汉族ꎻ(4)儿童监护人知情同意ꎮ排除标准:(1)因内分泌疾病㊁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的肥胖ꎻ(2)有心㊁肺㊁肝㊁肾等重要脏器疾病ꎮ同时选取健康非肥胖儿童270例作为对照组(体重指数在同年龄同性别的第25~75百分位)ꎬ2组性别㊁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见表1ꎮ表1㊀2组性别、年龄比较组别男/女(例)年龄(岁ꎬ xʃs)肥胖组(n=303)174/1293.83ʃ0.92对照组(n=270)145/1253.90ʃ0.95χ2(t)值0.801-0.895P值>0.05>0.051.2㊀生化检测㊀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ꎬ3500r/min离心后分离血清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GE公司生产)检测血清TG㊁TC㊁HDL ̄C及LDC ̄C水平ꎮ1.3㊀基因分析㊀采用Primer5.0软件ꎬ根据NCBI/Genebank中人类IVS6+G82A㊁Pro303Pro基因序列㊁人类GAPDH基因序列设计ꎻIVS6+G82A的PCR引物:上游5  ̄GAGTGGAAGGTGACTCTGTGTG ̄3 ꎻ下游:5  ̄CCATCTCTTGCTCCTGCT ̄3 ꎻPro303Pro的PCR引物:5  ̄GACAAACCAGCCGAAGTGAACA ̄3 ꎻ下游:5 ̄CCCCTCACCCCAACAAGCTG ̄3 ꎻ枸橼酸钠抗凝300μl全血ꎬ蛋白酶K和细胞裂解缓冲液充分裂解ꎬ异丙醇沉淀后ꎬ获取基因组DNAꎻPCR ̄RFLP技术检测各组基因型分布频率ꎬ具体反应条件参照的研究ꎬ共设置33个循环ꎻ以GAPDH内参对照ꎻ琼脂糖(1%)凝胶电泳验证PCR扩增产物ꎬ并对扩增效果进行观察[4ꎬ5]ꎮ1.4㊀统计学分析㊀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ꎬ计量资料以 xʃs表示ꎬ采用t检验ꎬ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ꎬ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ꎻ采用Hardy ̄Weinberg平衡检验判断样本的群体代表性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2组PTP1B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㊀2组PTP1B基因IVS6+G82A㊁Pro303Pro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ꎻ2组PTP1B基因IVS6+G82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2组PTP1B基因Pro303Pro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2㊁3ꎮ表2㊀2组PTP1B基因IVS6+G82A多态性分布例(%)组别基因型分布GGGAAA等位基因GA肥胖组(n=303)51(16.83)144(47.52)108(35.64)246(40.59)360(59.41)对照组(n=270)36(13.33)122(45.19)112(41.48)194(35.93)346(64.07)χ2值2.5872.631P值>0.05>0.05表3㊀2组PTP1B基因Pro303Pro多态性分布例(%)组别基因型分布CCCTTT等位基因CT肥胖组(n=303)201(66.34)87(28.71)15(4.95)489(80.69)117(19.31)对照组(n=270)219(81.11)48(17.78)3(1.11)486(90.00)54(10.00)χ2值18.19819.483P值<0.05<0.052.2㊀肥胖组IVS6+G82A各基因型临床特征比较㊀肥胖组IVS6+G82A各基因型患儿体重指数㊁腰围㊁腰臀比㊁体脂百分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4ꎮ表4㊀肥胖组IVS6+G82A各基因型临床特征比较 xʃs㊀项目GG(n=51)GA(n=144)AA(n=108)F值P值体重指数(kg/m2)24.30ʃ2.1424.55ʃ2.3124.19ʃ2.401.182>0.05腰围(cm)81.20ʃ8.1482.00ʃ9.0481.95ʃ9.491.204>0.05腰臀比0.90ʃ0.070.89ʃ0.100.88ʃ0.090.983>0.05体脂百分比(%)37.64ʃ4.2237.58ʃ5.1337.60ʃ6.031.596>0.05TG(mmol/L)1.21ʃ0.341.19ʃ0.311.20ʃ0.270.877>0.05TC(mmol/L)4.02ʃ0.454.00ʃ0.543.98ʃ0.410.951>0.05HDL ̄C(mmol/L)1.26ʃ0.301.29ʃ0.351.27ʃ0.331.002>0.05LDL ̄C(mmol/L)2.15ʃ0.602.18ʃ0.682.20ʃ0.700.981>0.052.3㊀肥胖组Pro303Pro各基因型临床特征比较㊀肥胖组Pro303Pro基因型CC患儿体重指数㊁腰围㊁TG和LDL ̄C明显低于CT和TT患儿(P<0.05)ꎮ见表5ꎮ表5㊀肥胖组Pro303Pro各基因型临床特征比较 xʃs㊀项目CC(n=201)CT(n=87)TT(n=15)F值P值体重指数(kg/m2)24.00ʃ1.8925.10ʃ2.10∗25.02ʃ2.02∗10.039<0.05腰围(cm)80.18ʃ7.2885.10ʃ8.02∗85.00ʃ9.50∗21.382<0.05腰臀比0.89ʃ0.090.90ʃ0.110.89ʃ0.101.002>0.05体脂百分比(%)37.50ʃ4.1137.80ʃ5.2137.72ʃ6.242.011>0.05TG(mmol/L)1.13ʃ0.311.27ʃ0.22∗1.30ʃ0.12∗1.172<0.05TC(mmol/L)4.00ʃ0.474.02ʃ0.504.03ʃ0.491.203>0.05HDL ̄C(mmol/L)1.27ʃ0.261.30ʃ0.311.29ʃ0.300.924>0.05LDL ̄C(mmol/L)2.02ʃ0.612.21ʃ0.12∗2.22ʃ0.45∗7.392<0.05㊀㊀注:与CC型比较ꎬ∗P<0.053㊀讨论㊀㊀肥胖主要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及遗传基因相互作用及共同参与而诱发慢性疾病ꎬ其中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均是影响肥胖发生㊁发展的重要因素[6]ꎮ儿童肥胖的危害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7]:(1)血脂高ꎬ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㊁高血压㊁冠心病的高危因素ꎻ(2)肥胖儿童易患呼吸道疾病ꎻ(3)肥胖儿童易发生脂肪肝ꎬ影响肝功能ꎻ(4)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ꎻ(5)肥胖儿童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显著提高ꎮ肥胖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ꎬ近年来肥胖患者基因研究逐渐成为基因组学的重要临床研究方向ꎬ但尚未发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因[8]ꎮ㊀㊀PTP1B是一种非跨膜蛋白酪氨酸磷酸水解酶ꎬ位于胞浆内质网ꎬ与蛋白络氨酸激酶共同维持着络氨酸蛋白磷酸化的平衡ꎬ参与细胞信号转导ꎮ研究证实PTP ̄1B抑制剂通过阻断胰岛素刺激的胰岛素受体(IR)的酪氨酸磷酸化ꎬ进而影响胰岛素受体(IRS ̄1)的磷酸化ꎬ进而升高血糖ꎬ同时PTP1B能够诱发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ꎬ进而抑制脂肪代谢水平ꎬ诱发肥胖症[9]ꎮ㊀㊀目前PTP1B基因已发现多个具有突变可能的位点ꎬ研究发现肥胖患者PTP1B的Pro303Pro(第8个外显子)变异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10]ꎬ而国内的研究也再次证实了Pro303Pro基因变异与国人肥胖症具有潜在联系[11]ꎻ研究提示PTP1B基因的IVS6+G82A多态性与瘦素Gln223Arg受体基因相互作用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ꎬ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12]ꎮ㊀㊀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PTP1B基因IVS6+G82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无统计学意义ꎻDAN肥胖组和对照组PTP1B基因Pro303Pro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有统计学意义ꎬ其中肥胖组CT+TT基因型比例为32.66%ꎮ上述结果提示PTP1B基因IVS6+G82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无明显关系ꎬ而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有一定关系ꎬ值得深入研究ꎮ㊀㊀研究证实瘦素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是JAK ̄STAT途径[13]ꎮ瘦素受体本身无酪氨酸激酶活性ꎬ但可与JAK酪氨酸激酶偶联ꎮPTP1B可使瘦素受体相关激酶JAK2去磷酸化失活ꎬ导致瘦素受体不能对瘦素产生应答ꎬ从而引起瘦素抵抗ꎬ进一步诱发胰岛素抵抗ꎬ这可能是PTP1B诱发肥胖病的主要机制[14]ꎮ㊀㊀肥胖组IVS6+G82A各基因型患儿体重指数㊁腰围㊁腰臀比㊁体脂百分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而肥胖组Pro303Pro基因型CC患儿体重指数㊁腰围㊁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均明显低于CT和TT基因型患儿(P<0.05)ꎮ上述结果再次证实PTP1B基因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症关系密切ꎬ可能影响肥胖儿童的脂质代谢并提示PTP1B可能具有调节血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功能ꎮ㊀㊀动物实验对肥胖小鼠进行PTP1B反义寡核苷酸处理ꎬ发现它们脂肪形成下降ꎬ并且影响了脂肪细胞中TG的含量ꎬ主要原因可能是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 ̄1a)等相关脂肪合成基因水平下降[12]ꎮ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PTP1B和SREBP ̄1amRNA水平表达增高ꎬ过量表达PTP1B的大鼠肝脏细胞SREBP ̄1a和1c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ꎬ造成脂肪酸合酶mRNA表达增多[15]ꎬ说明PTP1B是通过调节SREBP ̄1a表达ꎬ而调节肝脏脂肪生成和胆固醇代谢ꎮ㊀㊀综上所述ꎬPTP1B基因IVS6+G82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无明显关系ꎬ而Pro303Pro多态性与儿童肥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ꎬ值得进一步研究ꎮ参考文献1㊀周莹ꎬ黄立伟ꎬ叶菲ꎬ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对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ꎬ2017ꎬ44:24 ̄29.2㊀王禹ꎬ高佳音ꎬ郭静ꎬ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生殖与避孕ꎬ2016ꎬ36:542 ̄546.3㊀李明ꎬ胡长玲ꎬ韩晗ꎬ等.大别山五针松松针中二萜成分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活性研究.有机化学ꎬ2017ꎬ37:1860 ̄1863.4㊀王文龙ꎬ骆欢ꎬ高雅ꎬ等.芳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和含SH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抑制活性研究.有机化学ꎬ2016ꎬ36:2142 ̄2149.5㊀王淑琼ꎬ姚勇利.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 ̄22)基因多态性与青海藏族Graves病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地方病学杂志ꎬ2017ꎬ36:635 ̄638.6㊀林芳ꎬ任阳ꎬ冯琳ꎬ等.2型糖尿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 ̄12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ꎬ(下转1718页)3㊀讨论㊀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症候群ꎬ不能用单一的症状来诊断ꎬ治疗需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10ꎬ11]ꎮ临床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ꎬ经过药物研究及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ꎬ抗精神病药物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ꎬ但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ꎬ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尝试ꎬ也无法遏制其不良反应ꎮ目前一般推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ꎬ治疗效果更好ꎬ不良反应也相对少于第一代药物ꎮ㊀㊀富马酸喹硫平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ꎬ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起作用ꎬ可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ꎬ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ꎮ喹硫平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 ̄2受体ꎬ同时阻断五羟色胺(5HT2)受体ꎬ来发挥抗精神病的作用ꎮ长期服用药物研究发现ꎬ富马酸喹硫平可预防复发ꎬ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ꎻ在增高催乳素㊁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等方面不存在不良反应ꎬ安全性相对较高[12]ꎮ阿立哌唑为新型的非典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ꎬ是多巴胺递质的稳定剂ꎬ可通过稳定多巴胺系统ꎬ部分激动5 ̄HT1A受体ꎬ拮抗5 ̄HT2A受体来达到抗精神分裂的目的ꎮ一般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和阳性症状ꎬ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㊁减少复发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13]ꎮ研究发现ꎬ阿立哌唑用药后体重改变甚微ꎬ血脂指标检查无异常变化[14]ꎮ关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鲜见报道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㊁B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说明阿立哌唑与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ꎬ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ꎬ提高疗效ꎮ而且ꎬC组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改善也明显优于A组和B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㊀㊀不良反应发生方面ꎬ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焦虑失眠㊁头痛㊁嗜睡㊁头晕㊁口干和高血糖等ꎬ这也与先前报道过的与这两种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15ꎬ16]基本一致ꎮ由此可见ꎬ阿立哌唑与富马酸喹硫平联合应用在临床上可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的ꎬ首先是临床疗效得以显著提高ꎬ而且不良反应发生也未明显增加ꎬ但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地进行临床观察实践ꎮ参考文献1㊀PankowskiDꎬKowalskiJꎬGawdaL.Theeffectivenessofmetacognitivetrainingfor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narrativesystematicreviewofstudiespublishedbetween2009and2015.PsychiatrPolꎬ2016ꎬ50:787 ̄803.2㊀Karakua ̄JuchnowiczHꎬDzikowskiMꎬPelczarskaAꎬetal.Thebrain ̄gutaxisdysfunctionsandhypersensitivitytofoodantigensintheetiopathogenesisofschizophrenia.PsychiatrPolꎬ2016ꎬ50:747 ̄760.3㊀李凌江.精神分裂症长期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中华精神科杂志ꎬ2018ꎬ64:67 ̄68.4㊀李惠春.精神分裂症长期药物治疗的评估与监测.中华精神科杂志ꎬ2018ꎬ64:66 ̄67.5㊀孙志刚ꎬ王学义.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临床精神医学杂志ꎬ2017ꎬ28:140 ̄142.6㊀吴金丽.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医学信息ꎬ2018ꎬ32:42 ̄45.7㊀李志满.新型抗抑郁药联合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进展概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ꎬ2013ꎬ35:2739 ̄2741.8㊀戴云飞ꎬ肖泽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比较.临床精神医学杂志ꎬ2013ꎬ24:426 ̄427.9㊀刘豫鑫ꎬ王玉凤ꎬ杨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为多动综合征患儿的认知功能比较.中华精神科杂志ꎬ2004ꎬ50:103 ̄106.10㊀许梦蓓ꎬ单纯烁ꎬ郑国庆.精神疾病治疗进展(一):精神分裂症.医药导报ꎬ2017ꎬ36:1133 ̄1137.11㊀杨涛ꎬ唐鲁平ꎬ汪帅ꎬ等.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社会支持㊁自尊现状及相关性研究.中国医药导报ꎬ2017ꎬ38:149 ̄153.12㊀吴冬薇.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处方药ꎬ2018ꎬ17:77 ̄78.13㊀李永强ꎬ冯金河ꎬ乔兴菊.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ꎬ2017ꎬ36:135 ̄136ꎬ139.14㊀谭友才ꎬ胡敬群ꎬ张艳艳ꎬ等.阿立哌唑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安徽医药ꎬ2018ꎬ22:961 ̄964.15㊀徐国栋.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与其不良反应.中国卫生标准管理ꎬ2017ꎬ8:103 ̄106.16㊀陈虹.奥氮平联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中外医学研究ꎬ2017ꎬ15:69 ̄70.(收稿日期:2018-11-09)(上接1715页)㊀㊀2017ꎬ44:44 ̄48.7㊀WangYꎬYukHJꎬKimJYꎬetal.Novelchromenedionederivativesdisplayinginhibitionof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PTP1B)fromFlemingiaphilippinensis.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Lettersꎬ2016ꎬ26:318 ̄321.8㊀王燕ꎬ胡伟ꎬ孙凌云ꎬ等.解旋酶C诱导干扰素结构域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相关性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ꎬ2016ꎬ19:77 ̄82.9㊀GogirajuRꎬSchroeterMRꎬBochenekMLꎬetal.Endothelialdeletionof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 ̄1Bprotectsagainstpressureoverload ̄inducedheartfailureinmice.CardiovascularResearchꎬ2016ꎬ111:204.10㊀张晓伏ꎬ李新茹ꎬ薛新宏ꎬ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宁夏回㊁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ꎬ2018ꎬ11:47 ̄51.11㊀TaiWTꎬChenYLꎬChuPYꎬetal.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dephosphorylatesPITX1andregulatesp120RasGAP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Hepatologyꎬ2016ꎬ63:1528.12㊀李伟伟ꎬ闫娅妮ꎬ史鸿志ꎬ等.PRM1基因C321A㊁G197T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生殖医学杂志ꎬ2017ꎬ26:362 ̄365.13㊀刘焱伟ꎬ薛锐ꎬ夏中元ꎬ等.第10号染色体丢失性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调控的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因子3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后处理敏感性的作用.中国糖尿病杂志ꎬ2017ꎬ9:515 ̄519.14㊀SongGJꎬJungMꎬKimJHꎬetal.Anovelrolefor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asapositiveregulatorofneuroinflammation.JournalofNeuroinflammationꎬ2016ꎬ13:86.15㊀李彦毕ꎬ刘景珍.恩施地区人群GPX1pro200leu多态性和缺硒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交互作用.现代肿瘤医学ꎬ2016ꎬ24:955 ̄957.(收稿日期: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