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前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分析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分析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归纳如下:一、字词解释•考点说明: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与掌握。

•示例:在《出师表》中,“以”字的多种含义及用法;“之”字的代词、助词等用法。

1.作为介词:表示工具、手段或凭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3.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4.表示时间、方位:可译为“在”、“从”、“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

)“之”字的代词、助词等用法在文言文中,“之”字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其用法多样:1.代词:可以代指人或事物。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用法在《出师表》中并不明显,但在其他文言文中常见。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二、语句翻译•考点说明: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示例:翻译《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关键句子,如“余幼时即嗜学”等。

“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

三、内容理解•考点说明:考察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包括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

•示例:在《陈涉世家》中,分析陈胜起义的原因和经过,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原因:陈胜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农民生活困苦,加上陈胜、吴广等人对秦朝统治的强烈不满,以及他们具备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文言文部分更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要想在中考文言文部分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中考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实词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则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原因”等意思;“安”有“怎么”“哪里”“安稳”等含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之”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作动词,“到、往”。

2、而“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表并列,“学而时习之”中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中表转折。

3、以“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以刀劈狼首”中是“用”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的情况。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就省略了谓语“鼓”。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中考文言文考前考点梳理

中考文言文考前考点梳理

中考文言文考前考点梳理“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有以下考点:1.实词:通假字、一次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重点文句的翻译;4.文言语句朗读节奏;5.文意的整体把握;行文思路、作者情感、作品艺术特色的揣摩与探究。

常考题型:课内课外语段比较阅读的命题方式,会延续。

以选择、判断、填空、、翻译、简答、表述题型为主流,题目叙述简洁,富有启发性,成梯度排列,题量一般4—5道,分数一般会设定在10—12之间。

复习策略文言文是一项基础性知识,同时又颇具能力性。

文言文阅读则是整合基础与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把握基础知识,又要加强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增加技能,提高水平。

常用文言虚词集释:1.之(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助词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鸿鹄之志。

(《陈涉世家》)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音节助词。

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2.其(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3.者(1)结构助词,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考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作文三个方面。

以下就各个方面的考点进行归纳,提供相关的参考内容。

一、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文句式:强调句、插入语、假设语气、反问语气等。

如:孔子曰:“以史鉴今,则知兴替之要矣。

”2. 常用的古代词语:如何、是、其、彼、仅、故、虽等。

如:孔子之所以为圣人者,故能知其无知也。

3. 常用的古代量词:如匹、升、斤、两、铢、钅、石等。

如:一升之水,可以寸进;一斗之米,可以里出。

4. 古代礼制和官制:如封禅、朝拜、殿试等。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古代文章的意思、语境、修辞手法、逻辑等。

如:通观邦国之变,无如车胄之为应矣。

2. 词语理解能力:通过上下文理解生僻字词的意思。

如:人之薄于心者,无所容物焉;人之薄于行者,无所容失焉。

3. 推理能力:推断出文中没有明确表达的内容。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文言文作文:1. 审题与立意:读懂题目要求,明确写作要点。

如:写一段对读书的感悟。

2. 材料运用:运用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和词汇,恰当地引用古文,增加作文的文采和高度。

如:《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写作技巧:运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表现力。

如:用反问句增强说服力,“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综上所述,中考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作文三个方面。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要注意加强对文言文的积累和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对古代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另外,在写作方面要注重审题,恰当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作文的文采和表现力。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修辞性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典故和古文名句:考查学生对于典故和古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典故的背景和含义,以及古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考查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句子和文章中。

4. 文章阅读和文段写作: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够进行扩展和归纳,写出连贯和完整的文章。

5. 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虚词的用法、动宾结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6. 阅读理解和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文段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中,或者回答相关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在中考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和
难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考点归纳。

学生在备考中需根据自己的学校和地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初中文言文(必考篇目)知识考点梳理大全

初中文言文(必考篇目)知识考点梳理大全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一、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重点实词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16、施:加。

《曹刿论战左传》一、通假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

二、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福":"保佑,赐福,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古今异义1、狱:小大之狱。

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再: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忠: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4、鄙: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间: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6、可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7、情: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8、牺牲: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考前考点梳理“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有以下考点:1.实词:通假字、一次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重点文句的翻译;4.文言语句朗读节奏;5.文意的整体把握;行文思路、作者情感、作品艺术特色的揣摩与探究。

常考题型:课内课外语段比较阅读的命题方式,会延续。

以选择、判断、填空、、翻译、简答、表述题型为主流,题目叙述简洁,富有启发性,成梯度排列,题量一般4—5道,分数一般会设定在10—12之间。

复习策略文言文是一项基础性知识,同时又颇具能力性。

文言文阅读则是整合基础与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把握基础知识,又要加强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增加技能,提高水平。

常用文言虚词集释:1.之(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助词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鸿鹄之志。

(《陈涉世家》)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音节助词。

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2.其(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3.者(1)结构助词,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4.而连词,常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5.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6.于作介词用:(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同”等。

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7.为(1)动词①表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表动作,可译为“成为,变成”“做”“作为,当作”“以为,认为”等。

如: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2)介词(“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表示被动,译为“被”。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典例精解【典例一】课内《公输》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典例二】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答: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典例三】课外范仲淹读书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做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①,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②,得非以相浼为罪乎③?”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注释]①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

②筯:筷子。

③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1.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

3.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典例四】课外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若云兴霞蔚②恒自梢至根③尤善丹青④故俗传恺之有三绝(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②以为求之必得。

(3)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典例五】课外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C.突然D.欺凌,损害(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C.微斯人,吾谁与归?D.行者休于树(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译文参考: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

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诉他父亲,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坏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现在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佳肴,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答案】1.返回或回家2.范仲淹读书时甘于食粥的清苦生活,拒绝留守赠送的好饭菜。

3.围绕甘于吃苦,不贪图享乐,努力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